03.06 鐵漢柔情響春雷——記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濟南歷城基層幹部李增雷

鐵漢柔情響春雷

——記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濟南市歷城區基層幹部李增雷

李興正 宋俊忠

引子

庚子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突襲江城武漢,並隨著臨近春節人員流動而蔓延全國各地、四面八方。面對疫情,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上下緊急行動,開始了一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民戰爭。處在鄉鎮街道的廣大黨員幹部的更是衝鋒陷陣,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沿,與病毒較量,與死神搏鬥,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凱歌。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街道辦政法科長、共產黨員李增雷,就是這千千萬萬個黨員基層幹部中的一位代表。

一、

沒想過成功是啥模樣,自從選擇了遠方那天起,就只顧風雨兼程。

農曆臘月二十九傍晚五點,李增雷才和同事們處理完當天的最後一批農民工信訪討薪問題,總算舒了一口氣。到此時,經過二十多天的連續奮戰,歷城區王舍人街道辦政法科的李增雷帶領政法科的同志們與街道城管科已連續接訪農民工2000餘人次。

“總算可以過個安穩年了,大年三十我值班,我老家離得近,大夥都好好在家歇歇,過個團圓年。”李增雷雖這樣說著,但心裡卻在思考著武漢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已召開了會議,濟南進入了緊張狀態,基層更不能大意。不出所料,大年三十他就接到了指令;年初一要調試歷城智慧平臺,做好緊急視頻會議準備。於是,他又出現在了辦公室。忙活一年,本想和父母好好吃頓飯,給父親祝祝壽,但疫情當前,他只好放棄,將本來所定大年初三父親的生日宴取消了。他悄悄在電話裡跟父親說:“武漢那邊疫情很厲害,好多武漢人都返回了老家過年,咱們這裡也不一定安全,咱得響應號召不聚會、少出門,防患於未然啊。”父親回話說:“你看著辦吧”。李增雷答應著,但從父親的聲音裡還是聽出了一些失望。“今年可是老爹的本命年啊,七十多歲了,就是圖個子孫滿堂一家歡,下一年還不知道給不給我這個機會來彌補……不過咱不能心存僥倖,疫情一旦傳到這裡,如何對得起父老鄉親?”想到這,李增雷當晚就電話通知了各位親戚,並囑咐大家都要格外注意防範。

疫情來勢兇猛,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大年初三,按照街道黨工委的部署,李增雷被抽調到東客站高速口值班,攔截檢測過往車輛,而此時大家手裡只有一隻口罩,酒精和手套都沒有。天氣寒冷,但李增雷還是和同志們一樣義無反顧衝了上去。值班當天,他就在心裡寫出一首小詩:“你怕傳染嗎?不怕。真的?也怕。為什麼?我不怕傳染給自己,但我怕更多的人被傳染。”這首詩後來被區電視臺製作成防疫宣傳短片,引起同事們熱烈共鳴。

“是啊,不怕傳染自己,就怕傳染給家裡,傳染給別人。”李增雷道出了許許多多一線防疫戰士的心聲。其實,李增雷家裡除了年邁的老爸老媽,還有一雙兒女,兒子正讀初三,馬上就要中考,女兒則不到兩歲,如果被傳染了,家裡怎麼辦?而他的妻子是社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與他一樣每天值班加班,摸排疫區歸濟人員,同樣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一個人感染,這個家可就麻煩了,何況是夫妻兩人都在防疫一線。這病毒最容易感染老人,而這也正是李增雷最擔心的問題,老人怎麼辦?孩子怎麼辦?一旦感染了,誰來照顧老人和孩子?這些問題雖然始終在李增雷的腦海裡翻騰著,但落腳點卻只有一個:“我是一名十五年黨齡的黨員,黨指向哪裡,就要打向哪裡。一點折扣不打!”

那天,區督導組來社區督導疫情防控工作,他妻子所在的萬象新天北區社區工作人員忙成一團,李增雷開完會已是中午十一點,回家找不到孩子就到社區一看,嗬,兒子抱著妹妹,一家人全都在社區“團圓”了。督導組領導看到此情此景,眼裡滿是詫異。後來,督導組的張麗豔副局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那天很可惜我沒給你拍下照片來,孩子沒戴口罩,大人也沒戴口罩,你也太粗心了,那一幕你知道有多麼嚇人而又感人呀。”李增雷嘆了一口氣,“沒辦法,家裡沒有口罩,也沒空去買;單位上也沒有,也沒人看孩子,他爺爺奶奶都年齡大了,累著了我還怎麼參加防疫啊?”


鐵漢柔情響春雷——記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濟南歷城基層幹部李增雷


二、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肩上的這攤活愛得是如此深沉。

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李增雷的家裡就只留下了已76歲的老媽照看孫子孫女,而他的老父親身患糖尿病、冠心病。糖尿病併發症已使老爸視線模糊,老人卻只能自個待在老家。年輕人都知道看上一天孩子有多累,可他的老母親一看就是半個月。家裡房子小,老媽只能睡沙發。李增雷兩口子忙得不著家,更不用說回家做飯了。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出門的時候總是萬般牽掛,囑咐這個囑咐那個,而回家的時候又總是充滿愧疚。母親對他說:“孩子,知道你兩口子都很忙,我身體還行,不用掛著我,糊弄糊弄就是一頓飯,你們放心忙去吧。”李增雷勸慰母親說:“媽,別總說你自己不掙錢了,你現在工資比我都高,現在找個保姆都得五六千,你一個人頂倆保姆呢!”母親高興地笑出聲來,而李增雷的心裡卻早已在酸酸湧動著淚水。

1月28日,因為工作需要,李增雷又被抽調到東客站疫情防控工作專班擔任副組長,協助配合東客站和管委會對過往旅客進行檢測。很快,東客站疫情防控工作臨時黨支部成立後,李增雷又作為“黨員先鋒”衝到了最前面。“內防擴散,外防輸入”是疫情防控之本。十多天下來,工作專班檢測過往人員達15000餘人次,協助東客站和管委會攔截勸退、排查處治異常人員近百人。與此同時,他還兼任街道疫情防控社會穩定組、社會隨訪組的副組長,外防疫情,內協各方,各種統計報表撲面而來。他帶領同志們克服人員不足的實際困難,加班加點,硬是把一項項應急工作幹得有條有理,高質量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李增雷拼命幹著的同時,他妻子景連英也在沒日沒夜地忙活著。街道乃至全市最大的社區就是他妻子所在的工作單位,12000戶近五萬居民,要對這麼龐大的社區在短時間內完成武漢和湖北籍歸濟人員排查,難度可想而知!他又怎麼不知道妻子的難處、累處呢?“你是居委會主任,方書記那麼信任你,你不帶頭幹誰來幹?”“不是幹不幹的問題,是有些居民不配合,還出難題和社區對著幹呢。”“居民剛開始不理解、不配合很正常,受點委屈不算啥,以後,居民們不就慢慢明白了?”夜深人靜時,李增雷如此五味雜陳地寬慰著妻子,也寬慰著自己。

三、

太陽可以每天都是新的,但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則堅如磐石。

只要一到單位,李增雷就自自然然地把家裡事忘得一乾二淨,中午顧不上回家,晚上也總是披星戴月。每次回家的路上他總是思緒萬千。“同志們都在忙,可防疫物資匱乏,口罩不夠用,兩天才平均一個,最有力的防護品就是酒精了......”要激勵大家團結起來勇於戰鬥!這酒味是女同志最討厭的東西,而現在卻能讓人感到安全。於是,他寫下了另一首詩獻給像他一樣逆行而上的同志們。

“防疫崗上站了十個小時/拖著疲憊的身軀/帶著子夜的星星/回家/門前抖了抖精神/酒精噴灑一遍/渾身的酒氣/悄悄開門/燈還亮著/暖意撲面/她就站在你面前/你離我遠一點/不是最討厭我身上的這股味兒嗎?/不,這是世上最好的香水……”這短短的一首小詩,吐露出身處家庭和防疫風險一線戰士們的心聲,悄悄回家只為了不驚醒睡覺的老人和孩子,噴灑酒精就是擔心把病毒帶回家。在防護用品匱乏的情況下,李增雷用詩表達了艱苦條件下防疫勇士們的樂觀精神,也展現了濃濃的家庭溫情。朋友圈裡是滿滿的對他的點贊和回覆,李增雷用自己詩的語言在不斷傳遞基層一線防疫戰士的風采,也在悄悄影響著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基層防疫工作。在他的積極影響下,多名社區居民向他申請了志願服務崗,充實到了社區基層防疫工作當中。

病毒無情蔓延,已吞噬了上千人的生命,被感染者數以萬計......不管類似的信息有多少,都不足以讓我們的基層防疫戰士退縮。“忙起來就不知道什麼叫害怕,再說了現在病毒就好像曬在陽光下,我們只要做好防護就不怕了,比剛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好多了。”“我堅信一定能打贏這場戰役!”在辦公室,在巡防點,在深夜還在與同事們的交談中,李增雷爽朗的笑著,樂觀而豁達,話語堅定而有力。

為適應工作需要,上級防疫指揮部新成立村居疫情防控工作小組、整合一些工作後,街道上相對應的就是李增雷所在的政法科,工作量陡然增加了一倍,人手更是捉襟見肘。晚上在東客站值班檢測至午夜十二點,白天仍然堅持工作,別人值班可以休息,但李增雷沒有休息半天,即便是不值班,晚上加班也是家常便飯。兄弟街道的領導見此情景對他說:“增雷,我看哪個地方都有你呀。”他嘿嘿笑著說:“共產黨員是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當街道領導對他說:“增雷這段時間辛苦啦。”而他卻回答說:“大家都很忙,我更不能掉鏈子!”

為了應對火車站返程人流高峰,濟南市各區均設立了分流點,各街道又成立了車站人員分流組。2月10日曆城區設立外來人員分流點後,王舍人街道立即按照區指揮部安排部署,明確一名領導帶隊,於當晚由政法科李增雷和趙剛兩名同志徹夜堅守,立即開展外來入濟人員登記分流工作。第二天一早,增派4名保安和兩輛專用車長期駐守分流點。通過一天工作實踐,迅速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流程:現場人員登記填寫外來人員信息登記表,省外人員簽訂居家隔離承諾書,並填寫人員分流彙總表,人員分流做到及時高效,所有人員均專車送達居住地,與小區卡口精準對接,複測、登記、准入,並快速將人員信息推送到相關社區、村居單位,立即跟進隨訪服務措施,對換乘人員實行及時專程點對點送達,實現無縫隙對接。截至2月22日上午,我街道分流點共分流人員738人,其中省外來濟人員241名,無一漏登漏管。

每一分每一秒只為守護平安。

2月12日晚上10點,分流點上一名省外來濟人員體溫異常。李增雷獲悉後立即行動。年輕同事張奕康對他說:“科長,我去吧!”“不行!我上,我經驗多一些,趙剛咱們走!”李增雷第一次戴上了防護鏡。因為他眼睛近視,帶上防護鏡視線一片模糊,而此時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了危險,火速趕到現場後,讓其他人員遠離。觀察、測體溫、詳詢、聯繫衛生服務中心、安排車輛、穩定來人情緒,等等。一整套程序下來,立竿見影,很快傳來消息,體溫複測正常。還好,只是虛驚一場。

分流點設立後,由於物資有限,街道沒有安排大巴車輛分流人員,壓力全部落到了配備的兩輛專用車輛上,人員數量多的時候一天就達上百人,兩輛車輪流奔跑,同志們無一怨言。

2月16日夜,風雪驟至,天寒地凍,值班同志在風雪中堅守。帳篷被風吹散,雨雪直接落到桌子上,也落到同志們的臉上冰冷刺骨。那夜,恰巧人員較多,為避免人員集中,實現快速分流,現場協調增加兩輛中巴,輪番上陣。由於外來人員不熟悉地情,居住地址描述含糊不清,給轉送工作帶來極大干擾。街道工作人員克服困難,手機導航、電話諮詢、標誌性參照物判斷,各種措施都用上了,逐一分析居住地址,頂風冒雪一個一個落實到位,決不因惡劣天氣而放鬆工作要求。第二天,街道為保障工作順利推進,立即安排安裝板房,水電全部到位。街道領導同志輪流去分流點督導工作,送去方便麵、牛奶,極大鼓舞了工作人員士氣,溫暖了同志們的心。

濃濃暖意在工作的細節中流淌。

艱苦的付出換得回報,分流人員焦急的內心被工作人員紮實細緻的工作春風化雨般轉化。“家裡有酒精嗎?”“沒有。”“來,我先分給你一半,隔離期間如果有需要,請聯繫社區工作人員,進門之前做好消毒工作,衣服和鞋子最好打包放到門外……”工作人員邊說邊對行李箱、來人全身進行消殺,然後車輛消殺。這一系列動作有序而流暢,給來人以強烈的安全感。

“這個12345熱線,我現場給你解決並答覆。”

這是2月17日晚上十點值班巡查人員李增雷現場給分流人員說的話。面對來自安徽的省外來濟女士王瀟,在分流點做好登記並送達現居住地王舍人村,但是意外發生了。村內卡口檢測十分嚴格,來自安徽的她由於說不清所居住的樓號、單元號、房號而被檢測值班人員拒絕入村,現場跟隨工作人員也無法確定信息。安徽來濟的她聯繫了房東,但是村裡的人員也不認識房東。問題陷入了僵局,她被勸返回分流點,並且表示撥打了政府熱線12345。值班人員李增雷、祝建新詳細瞭解了經過,短暫商量之後果斷認為:一是這名來濟人員雖然來自省外,但是長期租住在王舍人,二是她有房間的鑰匙,單身一人,所述情況符合情理和邏輯,不是弄虛作假,符合接收條件。於是當即聯繫村書記,詳細闡明觀點和處置方案,“如果拒絕入村,人員將長期滯留分流點,第二天仍然面臨如何解決的問題;今晚不能解決,第二天會面臨如何回覆熱線的問題,工作量更大,問題更麻煩;來人情緒已經不太穩定,有哭訴情節,處置不當容易激化矛盾;小姑娘在外打工不容易,咱不能置之不理,我們的目的是防止傳染,只要落實居家隔離就能防患於未然,況且一路下來,體溫並無異常,也不是疫區人員來濟”。一通話下來,村書記吳憲凱表示認可,並提出解決的前提條件:“要房東出具租賃協議,攜帶身份證戶口本等有效證件,明天早上九點半前必須到位,否則只能退回。”

此後工作人員耐心傳達了處理意見,並反覆詢問這些條件是否具備,經過仔細確認,來濟人一一能答覆確認。“我現在代表王舍人街道辦事處熱線工作人員現場向你答覆,你反映的問題這樣處理你滿意嗎?”她擦一擦掛在臉上的淚回答說:“滿意,謝謝你”。隨後,第二次把她送達居住地,問題得以及時化解。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從廣州坐高鐵而來的沙馬木呷、帕長裡作兩名彝族女青年於2月17日晚上八點四十分來到西周分流點,第二天上午要去東客站轉乘到威海。由於語言不通,工作人員耐心細緻的進行溝通交流,問清原委。兩人沒有預定賓館住宿,讓她們返程已是不可能,街道工作人員表達了對其無處留宿的擔心,並反覆講解注意事項,而兩名彝族朋友表示要在東客站等待一晚。考慮到東客站比較溫暖,因此工作人員將其妥善送至東客站。但是,當東客站最後一班分流車輛到達西周分流點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四十分。從東站工作人員口中得知,東站將在子夜十二點清場關門。

“喲!這怎麼辦,兩位彝族朋友怎麼辦?”“如果清場,這兩人不是要露宿街頭了嗎?人生地不熟,出問題怎麼辦?如果到處跑一旦攜帶病毒豈不是增加了傳染風險?”。一連串的問題在工作人員李增雷的腦海中閃現。“不行,不能這樣處理,需要立即將人接回,一是不能讓他們露宿街頭,這不是我們山東人的作風,二是要杜絕安全隱患”。李增雷與同事祝建新商量決定,立即向分流點值班的區領導

扶貧辦孫主任彙報,能否將兩人帶回留宿在分流點。孫主任給予肯定,表示這樣最穩妥。於是,李增雷立即給下半夜即將接班的同事楊仁明打電話,明確表示要將東客站的兩位彝族人員帶回至分流點。與此同時,李增雷迅速查找並撥打來人登記電話,但是兩人卻委婉表示拒絕,說“沒事的,沒事的,我們在外面跑跑就不冷了,幾個小時就過去了”。經過勸說仍然不同意返回安置點。掛掉電話之後,李增雷左思右想仍覺不妥,再次撥打電話,“你們在東客站的哪個地方?我們安排專人專車去接你們了,請你們待在原地不要走動,天太冷了,你們露宿在外面會感冒發燒的,一旦發燒到時候會更麻煩”,“再說讓你們在外過夜不是我們山東人的待客之道!”這句話終於說服了他們。但是由於他們對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方向根本描述不清楚,到站接人的楊仁明跑遍了落客平臺和南廣場,終於在廣場的一角避風的地方找到了他們。返回分流點已是凌晨零點二十分。“來,到帳篷裡面,這裡暖和。”“孫主任,有方便麵嗎,他們估計也沒吃飯,天太冷了。”“馬上拿,一塊兒給他們倒上熱水”。李增雷這樣請示,孫主任斬釘截鐵的回答。

很快帳篷裡的溫度伴著空調開啟變得暖意融融。彝族朋友手捧著熱氣騰騰的方便麵嘴裡反覆的說著“太謝謝你們了,謝謝,給你們添麻煩了”!“明天你們是十點多的車,時間很充足,在這裡安心的待上一晚,比外面強多了,也安全。明天早上七八點中,吃了飯我們再派車把你們送到東客站,你們放心吧。”街道工作人員叮囑說。在春寒料峭的時刻,在一場風雪之後寒冷的夜,一杯熱水和一桶熱騰騰的方便麵在彝族同胞的心裡傳遞著山東人、濟南人、歷城人的溫情。


鐵漢柔情響春雷——記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濟南歷城基層幹部李增雷


四、

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是的,李增雷和他的戰友們就是這樣的人。而這樣的人也正包括了許多普普通通的基層幹部。在危險來臨的時候,他們能夠挺身而出,關鍵時刻“我是黨員,我先來!”“這個事情我來幹!”一句句話擲地有聲。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實踐已經證明而且還將證明,越是在艱難險重的工作面前,越能檢驗一個幹部的能力、德行和品質。

2月4日立春那天,正好是李增雷的女兒兩週歲生日。他和妻子商量買個小蛋糕一起回家做頓飯,可不曾想晚上兩人加班都到了十一點,而孩子的奶奶和一雙兒女吃的卻是中午的剩菜、剩飯。抽空買的蛋糕放在了冰箱裡。“明天再吃吧,給閨女補上個生日。”可第二天他們仍然重複了昨天的故事:他妻子晚上八點多匆忙回家給孩子點上了生日蠟燭。小火苗跳躍著、歡騰著,映著閨女紅彤彤的小臉。而這個時候李增雷還在東客站忙著值班。妻子在微信裡給他發去一句“爸爸缺席的生日”不長時間,也急匆匆衝進夜幕,回到了疫情防控工作崗位上。

五、

輕柔的夜風彈奏著一天星星,靜靜的小清河仍在漣漪著無聲的歌。

“寶貝啊/對不起/我現在不能抱你/等我摘下口罩/等我摘下眼鏡/你才能看清我的臉/等我用酒精噴遍全身/脫了外套褲子和鞋/等我洗洗手/等我洗個澡/我再抱抱你/可是/當我回身抱你的時候/你這麼不爭氣呢/甜甜地睡了/寶貝啊/我還是不能抱你/明天我還要出門去防疫/咱在一個家/我呀就覺得遠隔千里/寶貝/爸爸媽媽不抱你/就是心疼你/寶貝/對不起/等打敗了病毒/我再抱抱你/讓我好好親親你。

鐵漢也有柔情。李增雷這首題為《寶貝,對不起》的詩歌日前一經見諸微信,撥動了很多人的那根心絃,硬氣了廣泛的共鳴,立刻引爆了相關微信群和朋友圈裡,還被獨具慧眼的《濟南頭條》和“舜網”等新媒體推送給千千萬萬個讀者,兩天時間點擊率就達到三萬多。

不是尾聲

是啊,哪一顆星沒有光?哪一朵花沒有香?哪一個如李增雷這樣的抗疫戰線硬漢子,沒有用忠誠、實幹大寫出責任與擔當?

李增雷,一位不忘初心、責任擔當的共產黨員、基層幹部,一個鐵骨錚錚而又不乏似水柔情的硬漢,以他的赤誠和熱血,化作滾滾春雷,播撒下陣陣春雨,染綠大地,引來百花爭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