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鬆、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俞小魚專欄】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在紛雜亂象的社會關係中,總有人感覺自己孤立在外,而且下意識的排斥,茫然無措時常常自問,我是不是太孤獨了,太不合群了?

很多人說要改變這種狀態,才可以融入社會,融入交往的圈子裡,但是需要是一回事,做到做不到是另一回事。

心理學家分析:人有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思維模式。

成長思維模式會讓我們變得更開明,更有勇氣和信心,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改變思維模式,從而改變人生,思維模式才是人生真正的分水嶺。

很多時候,我們的改變不是強迫和施壓,而是減少糾結和焦慮,坦誠的接納和包容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1)我不合群,但我並不孤獨。

想起小時候,我也是一個不合群的小孩,長大了,我仍是一個不合群的大人。

我喜歡靜靜的獨處,靜靜的看書。16歲那年,第一次讀《簡愛》,我便愛不釋手。《簡愛》開篇描寫孩提時的簡躲在厚厚的窗簾後面讀一本有趣的書,那是她的世界,一個無人打擾的自由世界。

讀到這裡,我激動不已,彷彿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因為我也喜歡躲在二層吊床的帷簾裡偷偷地看書。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常聽爸媽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孩子又去哪啦?還聽她們說,這孩子總願意一個人待著,不太合群啊。

我不合群,但我並不孤獨,我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就像簡和她的好朋友海倫。

我不喜歡一群同學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鬧鬧。我常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談心,一起看書,一起學習,甚至一起逃課。

媽媽常常告訴我,要和其他同學多接觸,所以她總是想辦法刻意幫我。

一次,我過生日,媽媽做了一桌子好吃的,然後喊來一些她認為優秀的孩子。吃飯時,我有點尷尬,也有點排斥,但還是麻木的笑著,這種感覺我不太喜歡。

但媽媽說:你一定要試著改變,不然大了要吃虧的。

(2)我不合群,我要改嗎?

媽媽說的那個長大要吃虧的我已經長大了。媽媽的預言算是挺準吧。

這樣的我,的確吃了不少虧。上學時,我很少參加團隊活動,空餘時間就喜歡窩在圖書館看書。以致我缺少鍛鍊的機會,欠缺溝通,協調,組織的能力。而這些,都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

工作後,我不擅長表現,請示,彙報;更不擅長逢迎,諂媚,周旋。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這樣的我,勢必容易被人遺忘,晉級加薪更是遙遙無期。

戀愛後,我不太喜歡男友三五成群的聚會,麻將,遊戲。他的朋友說我個性,不太合群。

結婚後,我不喜歡節假日親朋好友的聚餐,不喜歡坐在三姑六婆旁邊聽她們閒聊,媽媽還是勸我:不行改改吧。

我常常問自己,是否要改。往往這時,內心就好似有兩個辯手各自爭辯~

(3)重回初心,找到自我,才最重要。

記得《奇葩說》有這樣一場辯論《我不合群,我要改嗎?》

當時的我激動萬分,好像有些話就是說給我的。雖然正反方各執一詞,但觀點都不偏激。

陳銘:我們不合群,可以改群,改環境,重回初心,找到自我。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自我是流動的,自我是永遠在那個時空當中,你和群的來回互動,構建新的自我,改就是不斷調整路徑。

我們以更宏觀的時空軸來看,此時不改,將如何形塑未來的你。

顏如晶: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獨。合群了,就是真的內心孤獨。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有人是合群底下的享受著,有人只能默默委屈,默默退讓,默默犧牲。比如一家人其樂融融的一起吃飯,1盤排骨,9塊,12個人吃飯,還會剩一塊。因為可能是小媳婦沒好意思吃。後來又給爺爺啦。所以,你們看到的是表象,我看到的是真相。

合群不合群這不是一道是非題,這是一道選擇題,而且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

(4)希望我們心裡都有一個可以自己遙控的按鍵。

生活原本就是多元立體的,我們看問題也是多維度的,有時遵從內心的聲音,不因外物改變,也是一種成長,一種愛自己的方式。

希望我們心裡都有一個可以自己遙控的按鍵,打開關閉,怎樣舒服,就按向哪邊,別為難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就像高曉松說:自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最喜歡就是一個人坐在酒店的陽臺上,看著書喝點紅酒。沒有旁人就他自己。這樣才是他最舒適的狀態。他喜歡捧著一本紙質版書閱讀,一個人在餐廳吃飯。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蔡康永說人是需要活出自我的,你心中浮現自我形象的時候,永遠是映著夕陽的山頭,有一隻孤獨的獅子,那是我們嚮往理想的狀態。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他說自己是一個不合群的人,我們講別人好合群的時候,裡面總有些貶義,就是這個人好妥協,好愛湊熱鬧,好沒個性。

也許,我們都不能徹底的把自己歸類,合群不合群沒有清晰的界限。

就好比卡布基諾和拿鐵上面的牛奶泡泡,沒有明顯的辨識度。

但是我們何必為此糾結呢?

當年哥倫布打碎雞蛋立起,徹底轉變思維,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嗎。

作者簡介:俞小魚,一個在體制內努力碼字,以文字抒寫自由的女人,愛生活,愛旅遊,喜歡在文字裡快樂的遊走。

“我不合群,我要改嗎?”高曉松、蔡康永做了最好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