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探尋成吉思汗陵墓所在,百眼井給予的啟示(考古手記之三)

(接上文)

自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西征西夏時病逝,在此後770多年的時間裡,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到底在哪裡,是否埋有巨量的寶藏,一直是考古界和收藏界想要尋求的答案。

探尋成吉思汗陵墓所在,百眼井給予的啟示(考古手記之三)

對於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所在,一直有多種傳聞和猜測,但並無定論。迄今尚沒有哪一個國家有關“成吉思汗陵墓”考古的新發現得到專家們的廣泛認同。許多發達國家的研究人員都僅僅是掌握了許多“古墓”線索。

託開大學研究和信息中心的馬薩黑羅•愛塔亞曾藉助高科技方法,研究蒙古4年之久。他告訴我們,“我們發現了許多古墓,但我們無法證明哪個是成吉思汗的安息地。”

此次研究人員在鄂托克旗發現地的一系列有關成吉思汗的重要遺蹟,其規模之大,場景之周詳,為歷史還原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支撐。“我的確能感覺到成吉思汗就在身邊”的歷史感,將再一次把全世界考古學者的目光聚攏到鄂托克。

神秘的“百眼井”,為我們提供了哪些線索?

阿爾寨石窟往東十里,有一處古井群遺址,名曰

“百眼井”。在不為到一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競分佈著八十餘口深井,旁有飲馬石槽,蔚為壯觀。

當地牧民稱百眼井為“敖楞腦去海音其日嘎”,意思為“眾狗之井”。非常令人費解。

探尋成吉思汗陵墓所在,百眼井給予的啟示(考古手記之三)

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八幹多眼井星羅棋佈,深者幾十米,淺者十餘米,井壁光滑,並無斧砍刀劈痕跡,也無下井的蹬階。就近視之,頗有深不可測的神秘之感。為防止泥沙淤積,井口處多以石塊壘起高約一米左右的圓型護牆。在人煙稀少的草原上,真可謂鬼斧神工。那麼,是誰開鑿了這些井,誰有如此的神力?

在百眼井周圍地區,當時為水草豐美之地,有數條河流潺緩蜿轉流入黃河。如為放牧所需,絕無必要在狹小範圍內開鑿如此眾多深井的必要。答案只能從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在鄂爾斯地區的活動中去找。

探尋成吉思汗陵墓所在,百眼井給予的啟示(考古手記之三)

據當地牧民介紹,這裡原來有108眼深井,隨著風吹沙卷,有些井譭棄了,目前仍剩下80多眼。由於生態惡化,水位下降,多數已無水可取。

傳說,當年成吉思汗南征時,在這一地區駐屯大軍,一日,成吉思汗帶著108只獵狗,在草原上圍獵黃羊、狍子、狐狸。正時秋高氣爽,晴空萬里。人困馬乏,獵狗焦渴難耐。成吉思汗心急如火。急命兵器巨匠堯勒達日瑪,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水源地,鑽出108眼井,解了燃眉之急。從此,百眼井得名“敖愣腦海音其日嘎”。

探尋成吉思汗陵墓所在,百眼井給予的啟示(考古手記之三)

這只是一種神奇的傳說,據考證,成吉思汗第六次南征西夏時,數十萬大軍在此屯聚約一年之久,為保證兵馬飲水需要,遂開鑿了眾多水井。這一地區,在拉施特的《史集》以及《多桑蒙古史》《蒙兀兒史記》《元史譯文補證》等史籍中,均有記載。《史集》中有兩處提到”翁渾答蘭忽都黑”一地,漢譯為”“翁渾的七十眼水井”,當為百眼井地區。

探尋成吉思汗陵墓所在,百眼井給予的啟示(考古手記之三)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