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古代志怪故事——承德令(壽慶何堪不報荒,開倉有罪一身當)

承德令

國慶何堪不報荒 發倉有罪一身當

斯民直道猶三代 愛戴何殊召伯棠

已故湖南省衡永道道尹,施道生觀察使,他的父親施公,以鄉魁(第二名舉人)被任命為奉天承德縣令。該縣遭到大旱,夏無麥,秋無禾,百姓饑饉,流離失所,十家就有九家逃荒要飯。

這一年恰好是全國萬壽大慶,宰相大人不願以這小小一方的災情去勞煩聖上焦慮,而留在京都的各部卿相道尹,也都順從宰相之意,隱情不報。施公上報請求賑濟的稟文,三次上報三次被駁回,而且批覆中引用了甘肅省謊報災情冒領賑濟一案來恫嚇他。施公氣憤已極,就把常平倉全部打開,發放倉谷來賑饑民。有人勸他不要這樣作,施公笑著說:“我擅自動用倉谷,至多不過查抄我的財產,把我收監追繳!即使期滿無力償還,殺頭的只我一人。我作為一邑之主,哪裡能為了保全一人之身不去救那些受飢捱餓的千萬百姓呢!”倉谷發放完畢,施公就以擅自動用倉谷而上表自我彈劾。上級宮員震怒,立即上奏章參劾施公,最後竟然以侵蝕罪判他死刑,他就病死在獄中。

這時,施公的夫人已先去世,兒子施道生年齡還小,施公的同事們沒有一人來照顧他。他輾轉流落在遼瀋一帶。後來稍長,徒步流浪來到京都,年紀大約十五六歲,在一家酒店當夥計,掙口飯吃。有一天,幾位客人來酒店喝酒,道生聽他們的口音是承德人,也就用承德方言上前與他們搭話。客人們很吃驚:“你難道是我們故鄉人?”道生說:“不是,我老家在江南。我是在你們那裡長大的,所以能說你們的地方話。”問:“那麼,你姓什麼?”答:“姓施。”客人們一聽都站了起來,說:“有一位曾在我們縣邑當父母官的,是你什麼人?”道生眼淚撲簌簌地落了下來,哽咽得說不出一句話,客人們不再多問,對他說:“今晚二鼓收店打烊以後,你到某衚衕來找我們,千萬不要忘了!”道生答應了。

到了晚上,他找個藉口,請了假,就出了店門。走了沒有多遠,就有幾位衣冠整潔的人在路旁等候,上前問:“先生是承德的施公子嗎?”答說:“是。”他們就扶道生上了馬車,來到某衚衕,只見許許多多人相隨前來問候。進了大門,只見所有的門大開,裡面張燈結綵,燈火輝煌。下了車,有十多個衣冠楚楚的人,走上前來,攙扶道生走進堂,安坐在正位上,然後大家對他叩拜,有一人代表大家致詞:“我們尋訪公子多年了。讓公子流落到這裡,都是我們的罪過。幸喜先公有靈,讓我們進都尋訪,今天果然相見,這真是天意啊!”道生當年還小,施公去世時才七八歲,又在外面漂泊流浪多年,今天忽然受到這群有地位身份的人的尊崇禮敬,確實出乎意外,瞪著雙眼,不知說什麼好。客人們於是向他轉說了當年施公開放倉粟賑救饑民,甘願一身擔罪而受到大辟,救活了數萬人的經過。他們說:“我們這些人,都是當年吃賑災糧的。近年來,年年豐收,想報施公大德,知道他已在獄中去世,又聽說公子流落在遼瀋一帶,我們分別派出幾十人到處查訪,沒有蹤跡。昨天,邑廟住持夢見施公到任,並且指示了公子的所在,所以我們才來京都尋訪”等等。接著就為施道生洗澡,換上新衣,打開正房臥室,讓他安住。第二天,開設酒宴,輪流向道生祝酒慶賀。

有位都御史,當天也來了,他對大家說:“我全家八口人沒有房屋地產,突然遭遇大荒之年,若不是先公,就無法活命。前幾年家父辭世時,握著我的手說:‘施公為了拯救萬民百姓,身遭奇禍,一家星散。你今天饒幸考取了功名,如果不能替我報答施公的大恩,就不是我兒子。’我受家父之命到今天已經好幾個年頭了,時時都掛在心上,只恨找不到機會。今天有幸見到公子,公子儀表俊偉,以後必能顯達,繼承先公未竟之志。我們誠請公子回承德,施公子功名方面的事,請讓我一人負責。”大家就把公子護送回到承德。

以前,施公去世家人草草殯殮後,把棺木放在一座古廟裡。後來承德人為施公擇了墓地安葬,又建了施公祠,購置了祠產以供享祭。公子到達承德那一天,恰巧遇上祠堂竣工落成,百姓都覺驚奇。大家就把公子安頓在祠堂裡,由一位老者負責他的衣食日用,費用全部由公眾供給,極其豐厚。又聘請名師教他讀書和修養,但是道生由於從小就遭不幸,這時已過了學習的年齡,不能敏悟神解。讀了幾年,雖然能粗通文章的義理,但對科考時文,還是一竅不通。都御史聽說後,把他招到京都,安排他在方略館當供事,又為他娶了一位名門世家的女兒作妻子,併為他在公卿顯貴之中廣為介紹推薦。後來竟然藉助都御史的力量當了官。不久就隨軍到了湖南,他發奮自勵,幾年以後當上了太守,又被舉薦升任觀察史,後年老辭官歸裡。聽說他現在已是承德人了。

坐花主人說:“作管理教化民眾的官員,能夠不顧惜自己的身家性命以救萬民,確是無愧於百姓父母之責任了。但是,使他生活窘迫,孤獨病死獄中,靈柩棄置古廟,遺孤幼子淪為傭役,困厄連綿,這樣看來,有心做善事的人,能不畏懼嗎?!然而,死後作了冥官城隍,生前留下愛子獨苗,那一方的百姓擇地安葬遺骨,建祠享祭,又在京都訪尋公子,誠摯之心感通夢示,而得以迎歸本土,使他出離困頓而平步青雲,

供給豐足的衣食,成立溫馨的家室;又延名師加以訓導,以詩書陶冶其靈性,激勵他在仕途上奮進,才使他得以展翅高飛,奮蹄大道,真所謂“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施公的奉獻固然厚重,民眾的回報也達到極至!雖說行德政者的恩德足以感動受恩民眾的樸實的心胸;而民眾感恩不忘,載思載德,時間雖久而必求報之於他的兒子,才能一暢其懷。這樣的民心民風,實具古道忠腸的敦厚!”

【原文】

承德令

  國慶何堪不報荒 發倉有罪一身當  斯民直道猶三代 愛戴何殊召伯棠  故湖南衡永道施觀察道生之父施公,以鄉魁令奉天承德縣〖第二至第五名舉人,稱鄉魁。〗。縣有旱荒,夏無麥,秋無禾,饑饉流離〖饉,音僅。(論語注)谷不熟曰飢,菜不熟曰饉。(按)饑饉流離,猶言因饑饉而流離也。〗,十室而九。

  是歲國有大慶〖大慶,凡大婚萬壽之謂。〗,枋國者〖枋,音方,與柄同。枋國者,宰相之謂。〗,不欲以一隅偏災勞睿慮〖睿,音瑞,猶聖也;稱天子之慮曰睿慮。〗,留都卿尹,鹹順厥旨。公請賑之稟三申三駁,且引甘肅冒賑案為危詞以怵公〖怵,音觸,猶恐也。〗,公憤極,盡發常平倉谷〖注詳顏太夫人篇。〗,以賑餓者。或止之,公笑曰:“餘擅動倉谷,不過籍沒監追〖注詳蔡方伯篇。〗,限滿無償,亦罪止一身耳。餘為一邑主,豈惜以一身救萬民哉?”發竟,遂以擅動倉谷自劾。上官震怒,飛章題參〖注詳顏太夫人篇。〗,竟以侵蝕擬大辟〖蝕,音食,猶虧也。大辟,注詳妒奸篇。〗,瘐死獄中〖瘐,音俞,病也。句出(前漢書宣帝紀)。〗。

  時公夫人已先沒,觀察尚幼,同僚無過問者〖僚,音聊。(左傳文公)荀林父曰:同官為僚。〗,流落遼瀋〖遼瀋,音聊審。遼,遼陽;沈,瀋陽。皆地名,在今山海關外。〗,轉徙入都。年十五六,為酒家傭以自給〖傭,音用,注詳首篇。〗,一日,有數客飲於酒家,觀察聆其音為承德人〖聆,音靈,聽也。〗,亦效其語以相問答〖效,學也。〗。客驚曰:“子豈吾鄰人耶?”曰:“非也,吾家江左〖江左,即江南。〗,特生長君土,故能效君語耳。”“然則子何姓?”曰:“姓施。”客皆起立,曰:“有官吾邑父母者,子何稱?”觀察泫然而涕〖泫,戶畝切,音玄,上聲;注詳某烈婦篇。〗,哽咽不能作聲〖哽,音梗;哽咽,悲極氣塞貌。〗。客遂不復問,曰:“今日二鼓收店後,可訪我於某衚衕〖京中稱街為衚衕。〗,幸無失約。”觀察許諾。  至晚,託辭而往。出店門未數武,即有衣冠而候於途者,曰:“君承德之施公子也?”曰:“然。”遂扶掖登車。及某衚衕,則候問者絡繹於道〖絡繹,音落亦,不絕貌。〗。入門,門盡闢〖闢,開也。〗,燈綵爛然。甫下車,復有衣冠十餘輩,扶之升堂,簇擁正坐〖簇,音促,聚也。〗,羅拜而致詞曰:“某等求公子有年矣!使公子流落至此,皆某等之罪。幸先公有靈,俾某等入都相訪,今果得相見,豈非天耶?”當是時,觀察年尚幼,且去公沒時,已七八歲,又淪落日久〖淪,音倫。淪落,即流落之謂。〗,忽為衣冠所尊禮,出不意,目瞠然不能置一詞〖瞠,音撐;注詳牛頭人篇。〗。客具為觀察言:“公發粟賑饑,甘以一身罹罪闢〖罹,音離,又音羅,遭也。闢,即大辟也。〗,而存活者數萬人。某等皆當日食粟之災黎也〖災黎,即災民之謂。〗,頻年歲稔〖稔,音忍,熟也。〗,思報大德。知公已沒於獄,聞公子流轉遼瀋,分遣數十人遍訪無跡。昨邑廟住持夢公蒞任,且示以公子所在,故某等得來都相訪。”遂為之沐浴,易新衣,開正寢以舍之。次日置酒作樂,更番上壽〖(史記滑稽傳)奉觴上壽。(注)更番,人眾挨次之謂。上壽,進酒之謂。〗。

  有官道長者〖道長未詳,疑謂各道監察御史之長,即左右都御史之稱。〗,是日亦至。對眾曰:“某全家八口無恆產〖(孟子注)恆,常也;產,生業也。恆產,可常生之業也。〗,猝遇奇荒,非先公不能生。往歲先君見背時〖(李密陳情表)慈父見背。(按)見背,父死之謂。〗,執某手而言曰:‘施公以救萬姓故,攖奇禍〖攖,音纓,觸也。〗,一家星散。爾幸忝科名,所不能報施公者,非吾子也。’某受命於今數年矣,朝夕縈懷〖縈,音瑩,繞也。〗,恨難藉手〖猶言欲報無由也。〗。今幸睹公子儀狀俊偉〖猶言容貌非凡。〗,必能致身通顯〖(北,史邢邵傳)子此後當大成,位望通顯。〗,繼先公未竟之志。請君等奉以歸,異日公子功名事,某請獨任之。”眾遂奉以歸承德。  先是公沒後,家人草草殯殮,棄棺叢祠中〖(柳宗元詩)叢祠古木疏。(注)叢祠,古廟也。〗。至是承德人亦為擇地安葬,又為公建專祠,置祭產。觀察至之日,適祠宇落成〖落成,注詳賤值篇第三則。〗,眾鹹奇之。遂奉公子居祠內,衣食用度,以一老者主之,皆取之公中,必豐必厚。復為延名師訓迪之〖迪,音狄,開導也。〗,然觀察幼即罹難,時過後學〖(禮學記)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無復神悟。讀數年,雖文義粗通,而於舉子業茫如也〖舉子業,即時文;茫如,猶言不明之形象也。〗。道長聞之,招之入都,俾入方略館充供事。又為之論婚世族,併為延譽公卿間〖(晉書張華傳)窮賤之士,有一介之善者,每諮嗟稱詠,為之延譽。(按)延譽,稱揚之謂。〗,竟以道長力得官,旋從軍南楚〖南楚,即湖南。〗,奮發自厲。不數年,至太守,薦升觀察。乞歸,聞今為承德人矣。

  《坐花志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