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古代通緝令中的畫像根本不像本人,為什麼官府還能因此抓到犯人?

古時候可沒有像照相機這樣的東西,有的時候要全國捉一個犯人的時候,只能請畫師,值得一提的是畫師可不是照著犯人的樣子畫的。

只能是見過犯人的人回憶犯人的體貌特徵,或者乾脆就沒人見過犯人,以此來畫罪犯的肖像,試想一下這樣的畫得多麼的抽象。

當畫像出來之後,官府會立即發佈“海捕文書”,捕快會把它張貼到各個主要路口,比如說城門邊上,來來往往的人都可以看到。

“海捕文書”大家可以直接理解為現在的通緝令,兩者是幾乎一樣的東西,上面有犯人的體貌特徵以及他的身份信息,有的時候還配有畫像。

古代通緝令中的畫像根本不像本人,為什麼官府還能因此抓到犯人?

有趣的是,畫師的水平可是參差不齊的,一張畫像,不說別的,一級一級傳下去之後,下面的畫師也得臨摹,這樣一來,畫像中的人更難辨認了。

用這樣的畫像來捉犯人,那不是開玩笑嗎?你還別說,這招屢試不爽,古時候,官府這樣的通緝令發出去之後,幾乎每次都能捉到逃犯。

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呢?首先畫像的目的並不是說要像犯人,只是給百姓們一個大概的形象特徵,這類畫像上一般都會有特殊的印記,供百姓們記住。

只要有類似的人,百姓都會立即上報,官府不管別的,先捉起來再說,只要能證明不是罪犯,最後官府也都會放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樣捉人,也就造成了抓捕率虛高的情況,甚至可能出現屈打成招的事。

古代通緝令中的畫像根本不像本人,為什麼官府還能因此抓到犯人?

那麼有人說了,即便是把相似的人都放在一起,那也不能保證直接就捉到犯人呀,事實上的確如此,不過,古時候基本都實行連坐制度。

比如說將一個區域的人劃分為保甲,如果這個區域有人犯罪,或者有逃犯在那,卻沒人舉報,所有人都會受到懲罰,所以古代的人們,只要看到有情況都會上報官府。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時候朝廷嚴格控制人口流動,那時候不像現在,想去哪住就去哪,那個時候如果想去其他地方住,必須得有“路引”。

“路引”便是當地衙門簽發的一種用以證明身份的通行證,所以說古代逃犯如果逃去某個地方,當地人會一眼看出他不是本地人,即便沒有官府發佈的通緝令,身邊的百姓也會迅速的將其報告官府。官府接到消息之後會立即去盤問,如果他不能證明身份,那就得嚴查。

古代通緝令中的畫像根本不像本人,為什麼官府還能因此抓到犯人?

正是因為古代人口流動太小了,逃犯只要是去有人的地方,當地人一眼便能看出他是外地人,如果這個時候有通緝令,其實有沒有畫像都無所謂,官府都會第一時間得知。

除此之外,這種“海捕文書”都會在末尾註明懸賞的金額,這種懸賞金並不是說一定要捉到犯人才行,只要能夠提供線索就會有賞金。

如果捉到犯人那賞金就更多了,俗話說得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時候朝廷著急捉拿重犯,給出的賞金是非常誇張的。

因此當這種通緝令下來之後,百姓都會多多注意,不說別的,能夠提供一點線索,拿一點賞金也是可以的,更何況,如果這個犯人真的在他居住的範圍,卻沒有人發現並舉報,那以後官府還會追究他們的責任。所以說古時候的逃犯,逃去其他地方几乎是沒用的,除非有人可以照應,將其藏起來,不然也就只能逃去一個沒人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