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古代通缉令中的画像根本不像本人,为什么官府还能因此抓到犯人?

古时候可没有像照相机这样的东西,有的时候要全国捉一个犯人的时候,只能请画师,值得一提的是画师可不是照着犯人的样子画的。

只能是见过犯人的人回忆犯人的体貌特征,或者干脆就没人见过犯人,以此来画罪犯的肖像,试想一下这样的画得多么的抽象。

当画像出来之后,官府会立即发布“海捕文书”,捕快会把它张贴到各个主要路口,比如说城门边上,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看到。

“海捕文书”大家可以直接理解为现在的通缉令,两者是几乎一样的东西,上面有犯人的体貌特征以及他的身份信息,有的时候还配有画像。

古代通缉令中的画像根本不像本人,为什么官府还能因此抓到犯人?

有趣的是,画师的水平可是参差不齐的,一张画像,不说别的,一级一级传下去之后,下面的画师也得临摹,这样一来,画像中的人更难辨认了。

用这样的画像来捉犯人,那不是开玩笑吗?你还别说,这招屡试不爽,古时候,官府这样的通缉令发出去之后,几乎每次都能捉到逃犯。

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首先画像的目的并不是说要像犯人,只是给百姓们一个大概的形象特征,这类画像上一般都会有特殊的印记,供百姓们记住。

只要有类似的人,百姓都会立即上报,官府不管别的,先捉起来再说,只要能证明不是罪犯,最后官府也都会放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样捉人,也就造成了抓捕率虚高的情况,甚至可能出现屈打成招的事。

古代通缉令中的画像根本不像本人,为什么官府还能因此抓到犯人?

那么有人说了,即便是把相似的人都放在一起,那也不能保证直接就捉到犯人呀,事实上的确如此,不过,古时候基本都实行连坐制度。

比如说将一个区域的人划分为保甲,如果这个区域有人犯罪,或者有逃犯在那,却没人举报,所有人都会受到惩罚,所以古代的人们,只要看到有情况都会上报官府。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时候朝廷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那时候不像现在,想去哪住就去哪,那个时候如果想去其他地方住,必须得有“路引”。

“路引”便是当地衙门签发的一种用以证明身份的通行证,所以说古代逃犯如果逃去某个地方,当地人会一眼看出他不是本地人,即便没有官府发布的通缉令,身边的百姓也会迅速的将其报告官府。官府接到消息之后会立即去盘问,如果他不能证明身份,那就得严查。

古代通缉令中的画像根本不像本人,为什么官府还能因此抓到犯人?

正是因为古代人口流动太小了,逃犯只要是去有人的地方,当地人一眼便能看出他是外地人,如果这个时候有通缉令,其实有没有画像都无所谓,官府都会第一时间得知。

除此之外,这种“海捕文书”都会在末尾注明悬赏的金额,这种悬赏金并不是说一定要捉到犯人才行,只要能够提供线索就会有赏金。

如果捉到犯人那赏金就更多了,俗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时候朝廷着急捉拿重犯,给出的赏金是非常夸张的。

因此当这种通缉令下来之后,百姓都会多多注意,不说别的,能够提供一点线索,拿一点赏金也是可以的,更何况,如果这个犯人真的在他居住的范围,却没有人发现并举报,那以后官府还会追究他们的责任。所以说古时候的逃犯,逃去其他地方几乎是没用的,除非有人可以照应,将其藏起来,不然也就只能逃去一个没人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