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的朱高炽,真如《大明风华》中梁冠华饰演的这么窝囊吗?

东风谈感悟


近段时间,《大明风华》电视剧在热播,剧中梁冠华扮演明仁宗朱高炽,在剧中大家可以发现,他是一位窝囊太子,身体肥胖,处处被老爹朱棣吓唬,被颇有心机的二弟朱高煦欺负,因此不免让观众心生疑惑,很多人对此很好奇,历史上的朱高炽,真的如《大明风华》中梁冠华饰演的这么窝囊吗?

历史上的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属于嫡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当时他的父亲朱棣还是燕王,年仅18岁。

朱高炽他确实身体肥胖,史料记载,朱高炽平时需要由两个太监搀扶,才能站起来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可见身材的肥胖真的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历史上的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身体比较虚弱,并不喜欢武功,也不喜欢舞刀弄枪,却非常喜欢读书,这点和自己的老爹朱棣一点也不像,因此朱高炽从小并没有得到父亲过多的宠爱。

虽然朱高炽能力一般,也不像自己的父亲,可是朱棣对朱高炽还是很看重的,毕竟朱高炽属于嫡长子,是朱棣和徐皇后所生,只要他不犯什么大错,都不会把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给废掉的。

朱高炽看着有点窝囊,其实是属于敦厚类型的,大智若愚型的,绝不是窝囊,朱高炽在洪武二十八年被立为世子,史书记载,朱高炽端重沉静,在他儿童时期,就接受了最正统的儒家学术教育。

朱高炽也是有能力的,朱棣起兵靖难之役的时候,曾经命令朱高炽留守燕京,朱高炽当时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燕京城,这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之役的史书上留下的最为耀眼的一笔。

而且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朱棣经常把他留到后方,让朱高炽监国,朱高炽处理起来朝政大事也是有条不紊,井井有条,而且具有责任感和判断力,让大臣们称叹,而且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的尊敬,同时他本人也获得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

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登上了皇位,朱高炽由于仁爱又儒雅深得朝臣的爱戴,而且朱高炽是嫡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在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病逝,在同年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成为皇帝,他在位期间施行了一系列仁政,因为他崇尚儒学,在他统治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善于纳谏,他也不沉迷女色,算是一位仁君。

虽然朱高炽属于一位仁君,但是因为朱高炽的身体并不好,因此他在位还不到一年,洪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在宫内的钦安殿,终年47岁。


小聪历史客栈


朱高炽是什么样的人:朱高炽是一个身体上有残疾、思考问题沉着冷静的人。

2006年,明月的一篇《明朝那些事》将明朝拉入了人门的眼球中,而近期一部热剧《大明风华》,又在2019年刮起了一阵明朝风。在该部剧中,大家看到的朱高炽,是一种软软诺诺的样子,而且剧中过多“接地气”的成分,更让人们认为朱高炽是一个可爱的小胖子,可在历史上,他却不是一个如此欢乐的人,他的弟弟朱高煦也不是如此逗比的人。



身形有先天残疾,不被朱棣所满意

可能是一种父辈对于子辈的美好寄托,故而民间的父辈总会希望自己的后代文武双全,有才有貌,地方尚且如此,身为九五的朱棣,当然更对自己的儿子怀有较高的期盼。朱高炽是朱棣的大儿子,在学识和谈吐上有着大儒的气质,人们曾赞叹其为“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虽然这个大儿子的学识、智慧以及各方面“软实力”都不错,可朱高炽的“硬件”却让朱棣大大不满。他因先天、以及后天的逐渐恶化,导致了身材过度肥胖,看起来极其臃肿;除了这些,朱高炽还患有先天脚疾,走起路来极为不便,甚至有时还需“两个侍卫”对其搀扶。正是这样的先天残疾和缺陷,导致了朱棣很郁闷,认为太子很不像自己,害怕朱高炽难以肩负大明朝的重任。



喜静厌动、性情沉闷

在历史上,关于朱高炽的记载还有“喜静厌动”,就此点来说就比较耐人寻味了。毕竟通过一个人的性格,去逐渐推出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方法。喜静厌动的他相比弟弟汉王,两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他明白,朱棣对于汉王也有一种莫名的喜欢,那是因为朱高煦很像朱棣,能征善战不说,他在靖难之役中曾为朱棣成为九五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而面对这种局势,朱高炽的内心是一定是沉闷的,更多的是一种焦虑。担心本该自己的位置被弟弟抢走。故而朱高炽也是一个所有事情都会闷在心里的人。



善于做事、做事干练、劲气内敛

虽然朱高炽在靖难中没有像自己的弟弟那样,在战场上给予父亲直接有效的帮助,但他在后方固守北京、抵抗李景隆几十万大军的冲击上则表现积极,敢于任人做事,仅仅利用一万人马,便帮助燕王朱棣稳固了后方,有利于其在前方毫无顾虑的继续推进。



综上所述,朱高炽是一个身体上有残疾、思考问题沉着冷静的人。

我是史廖未籍,一个爱好历史的吃货。


史廖未籍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征胜利,但是在返回途中朱棣突发疾病身亡,临终前他传下遗诏让远在京城的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登基后大赦天下,之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朝从朱元璋建国开始为了稳定内部政权,实行严刑峻法,之后朱棣登基后,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性,继续坚持朱元璋的那一套法律规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朱元璋、朱棣二人的做法慢慢与时代脱节,不仅没能缓和阶级内部矛盾,反而使这种矛盾更加尖锐起来。朱高炽上台后为了解决这种弊政,首先他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为他们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

其次对于在永乐时期实行的那些劳民伤财之举他基本上予以停止,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下诏实行休养生息之策,对于受到自然灾害的老百姓,他不仅免除他们的田赋,还免费给他们提供粮食等其他救济品,对于在永乐时期因为各种税目引起的百姓逃离问题,他也给予很好的安置解决。这一切在他当政的短短10个月内,都给予了妥善的处置。

另外对于人才的使用他也是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因此涌现了许多类似于三杨这样的人才。除了以上之外,比如改组内阁,对科举制度在选人方面予以改善等等。他的这些仁政爱民之举最终让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等各方面也是突飞猛进,明朝由此在永乐盛世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顶峰时期,也即仁宣盛世的开端由他奠定。

可惜因为身体肥胖等方面的原因,他在帝位不足一年便不幸的离世,之后为了感念他所做的一切,在给他盖棺定论之时,给予了他仁宗的庙号。


满堂阿明


最近热播的《大明风华》中梁冠华饰演的胖胖的明仁宗朱高炽,着实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在这部电视剧中,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甚至感觉有些许窝囊的朱高炽的艺术形象被演绎的淋漓尽致,但是艺术毕竟是艺术,回顾历史,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朱高炽,他非但不窝囊还是位大智若愚的典型。

历史上真正的朱高炽作为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在青年时代就显示了他的才华,在“靖难之役”防守北平,稳定后方,在辅佐他的父亲成祖朱棣夺取政权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太子时期,由于成祖朱棣连年征战,朱高炽“六次监国”,保障了明廷内部的稳定,即位以后,他积极调整内政外交,对以后的明王朝发展影响非常大。他只做了短短的九个月皇帝,在以往的历史中往往被忽略,但是却不失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朱高炽其实很聪明

朱高炽在童年时期就表现的非常出众,《明史》记载:“幼端重沉静,言动有经。”朱高炽从小就喜欢读书,“四五岁宫中闻读书辄喜,自是书册翰墨不去手。”且“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除了喜欢读书,他的射箭本领高强,基本是百发百中。明洪武二十八年的时候也就是朱高炽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爷爷朱元璋任命他为燕王世子。而且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对朱高炽是非常喜爱的,这足能证明朱高炽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而不是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荧屏形象。

从太子到皇帝的曲折过程

朱高炽长大以后非常的胖,而且性格敦厚仁慈,和他的父亲成祖朱棣英武的性格几乎没有相似点。不但如此他还有两个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在跟随他老爸兴兵南下,取得政权的过程中战功赫赫,取得了武将集团的大力支持,而且成祖朱棣对这个二儿子也是非常的喜欢,有一次朱棣对老二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这更刺激了老二的不安分,一直蠢蠢欲动。当然朱高炽也知道这些,于是在他老爸在世的时候,他的“忍”字功夫是一流的,甚至装傻充愣,不过在关键的时候确实非常的理智,一点都不糊涂。朱棣南下攻打南京时候,当时北平受到袭扰,而朱高炽审时度势,精心布置,亲自上城督阵,激励将士,保证了北平城这个老根据地的安全。而且在朱棣对他的检视中一直没有不轨行为,这个老实人最聪明的地方就是认清了老爸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一直夹着尾巴老老实实做人,最终熬到了皇帝位置,和他两个不安分的兄弟相比,笑到了最后。

做皇帝以后的政策调整

仁宗继位以后,赦免了许多建文朝的旧臣,更正了许多的冤案,废除了多项苛政,调整理内外政策,对外停滞了大规模的用兵,让百姓得到了休息,对内大力发展生产,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改变了从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开创性对外政策,开创了“仁宣之治”盛世。

实际证明,朱高炽非但不愚蠢,而且是大智若愚的典型代表,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渡过的,为永乐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继位以后,在继承他爷爷和老爸基业的同时,努力消除弊端,从而推动了明代社会的正常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千秋文史


最近《大明风华》正在热播,剧中的朱棣三个儿子非常的有趣,大儿子朱高炽明明是太子,却表现的非常的窝囊,总是被两个弟弟欺负,在父亲朱棣面前,更是怕得连话都说不清楚,表现的十分委屈,总是靠儿子朱瞻基替他解围,导致连朱瞻基都有些轻视他了。

剧中的朱高炽是一个胖胖的形象,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在雄才大略的朱棣面前,朱高炽总是表现的非常懦弱和委屈,比如剧中有这么一段,朱棣亲征,让朱高炽监国,结果朱棣回来就要看朱高炽在监国期间的奏折,朱高炽委屈对儿子哭道:“我监国已经累成这样了,你爷爷还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时间竟站不起来了,被儿子搀起来后,由两名太监架着回屋。

而二儿子朱高煦则看起来军功赫赫,盛气凌人,更加衬托的朱高炽懦弱无能,不少不懂历史背景的观众都吐槽,朱棣怎么会选这样一个人,来当自己的继承人。除了大儿子朱高炽,不是还有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吗?

其实这是大家伙误会朱高炽了,朱高炽并不像他表现的那么懦弱无能,而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大明风华》还原的朱高炽还是很不错的,在加上老戏骨梁冠华的演绎,把朱高炽演绎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朱高炽是朱棣在当燕王的时候出生的,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洪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立为世子,朱高炽从小接受儒学和武术教育,因为他的儒雅和仁爱深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还专门考校过朱高炽,一次是让他检阅军队,结果朱高炽很快就回来了,朱元璋就很奇怪,就问朱高炽怎么这么快,朱高炽就回答,早上士兵要吃早饭,吃完早饭再检阅,我先回来复命;足见朱高炽对仁爱已经刻到了骨子里;还有一次就是住院让让朱高炽审阅官员奏章,朱高炽将奏章按照文武分好类,并做了相应的应答,朱元璋非常的满意,对朱高炽的治国才能非常的赞赏。

而大臣们对于朱高炽也非常的喜欢,因为朱高炽是一个儒雅的人,而且能够听从大臣意见的人,总比一个雄才大略,坚持己见,又喜欢动武的人要更加招文臣的喜欢,朱元璋是这样的人,朱棣也是这样的人,好不容易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一个儒雅的人,但却死的早,而建文帝又过于循规蹈矩,朱高炽作为太子的出现,在朱棣的高压下,文臣们终于有了盼头。

朱高炽之所以在电视剧中表现的这么窝囊,实在是因为形式不同了,当时作为燕王世子的时候,朱棣虽然对朱高炽不喜欢,但是也没有要把朱高炽世子的位置废掉,而且这个世子的名号还是朱元璋钦点的,朱高燧和朱高煦虽然也眼馋世子的位置,但毕竟不是太子。

朱棣在发起靖难之役的时候,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北京城的士兵,虽然一直处于劣势,但是朱高炽始终能够稳住军心,并且当李景隆的50万大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朱高炽更是以一己之力坚守城池,李景隆的50万大军愣是没有攻下北京城,北京保卫战的成功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而且在李景隆攻城期间,建文帝曾使用反间计,遣书给朱高炽,许给朱高炽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就这份胆识、毅力以及心计,也是朱高煦和朱高炽没法比的。

而剧中的时间是朱棣已经登上了皇位,朱高炽依然是世子,而朱高煦是跟随朱棣参加靖难之役的,对于性格颇像自己的朱高煦非常喜欢,还曾经许诺立朱高煦为太子,天下大定以后,朱棣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十分的犹豫,他认为朱高炽过于仁弱,会被大臣们胁迫,但朱高炽作为嫡长子,在靖难之役之中也是有功的,朱棣很是为难,而这关键的人物就是朱瞻基。

永乐二年,朱棣在决定立太子的时候,曾经咨询过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大儒解缙的意见时,解缙所说的“世子(朱高炽)仁厚,应该立为太子”,但这并不是朱棣想要的答案,朱棣随后补上的“好圣孙”三个字却发挥了关键作用,朱棣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孙子朱瞻基的,《大明风华》的剧情也说明了这一切,朱棣对于朱瞻基还是另眼相看的。

事实也是如此,朱高炽的隐忍是迫不得已,有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不会有一个锋芒毕露的太子,正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他们在躁动的同时,都没有躲开被废的结局。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藏拙,却一边利用朱瞻基和朱棣的关系,以及大臣对自己的支持,再加上嫡长子的位置,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的位置,并且登基为帝,虽然在位不到一年,却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朱高炽的庙号是明仁宗,中国历史上能够得到仁这个庙号的是屈指可数,而朱高炽则是实至名归。


小青看世界


最近电视剧在湖南卫视热播,其中梁冠华饰演的明仁宗朱高炽,成功的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他胖胖的挺搞笑,唯唯诺诺感觉很软弱的样子,你看到的毕竟是演戏小说,而非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欢读书。历史上第一个朱高炽的确胖胖的,身体不好。这一点真不像他老爸,明成祖朱棣常年领兵作战的人,善于骑射,身材高大魁梧,一级棒[捂脸][捂脸]。朱高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胖子,喜静不喜动,电视剧中梁冠华演的是真好,但是胖和身体弱不代表软弱,明仁宗虽仁,但不软弱。

朱高炽的是个有谋略坚毅的人。据记载,朱棣起兵靖难期间,朱高炽镇守北京,他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据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解决了朱棣后顾之忧,假如是个软弱的人早就吓尿了,毕竟五十万人,黑压压一片[捂脸][捂脸]。

朱高炽在被围困北京的时候,建文帝还给朱高炽写信,想离间他和朱棣关系,许其王位,朱高炽转手就把信交给了朱棣。成功挫败了建文帝的反间计,他不可能是一个软弱的人。

明成祖多年征战,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朝无废事!虽胖胖的武力值不高,但是政治才能一点也不差。二弟三弟都和朱高炽明里暗里的争皇位,最后都没有动摇朱棣的决心,说明他还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所以人家真是胖胖胖胖胖的小可爱,但不弱哦。





最宿迁


《大明风华》只是改编自小说,里面的剧情当然和历史还是有区别。比如剧里面朱棣问杨士奇该不该叫太子接班的剧情就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则是朱棣问的谢缙这件事,也是谢缙最后用“好圣孙”三个字堵住了朱棣想易储的心。

《大明风华》里面的朱高炽窝囊吗?

《大明风华》里面的朱高炽很窝囊吗?表面看上去,《大明风华》里面朱高炽确实很窝囊,但这些窝囊都是装出来的。剧里面营造的那样一个大环境,朱高炽又没有战功,而有战功的又想争皇位,朱棣又时不时给他们下套,明争暗斗,朱高炽把这一切看得很明白,大智若愚,装窝囊朱高炽他才能保住自己的本,才能有机会笑到最后。所以就算是在《大明风华》剧里面,朱高炽也不是真的窝囊,而是因看得非常明白假装出来的窝囊。


历史上的朱高炽

在正史中,朱高炽的储君位置几度不保,若不是有大臣保住朱高炽的位置,又若不是有一个让朱棣喜欢的好孙子朱瞻基,那么朱高炽很可能当不了皇帝。面对位置不保,朱高炽表现出来的是隐忍,是大度,是待人以诚。这是需要耐心的,需要胆量的,所以他并不窝囊。正史中朱高炽真的很肥胖,腿脚也不便,他无法随父一起出征,立战功,他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来保住太子之位。

朱高炽当上皇帝之后,朱高炽的内心基本上算是表现出来了。当时有个叫做李时勉的人向朱高炽直谏,说的话很难听,就算是到了偏殿亦是如此,朱高炽特别生气,所以朱高炽就命武士用金瓜打断了李时勉的至少三根肋骨。而且还不放过他,继续整他,到朱高炽临终的时候还记着这事情。从这个事情就开始看出,朱高炽一点都不窝囊,相反他的脾气也属于烈的那一种,只是首先不能表现出来而已,因为表现出来了那么就非常可能继承不了皇位了。



电视剧就是电视剧,想要了解历史,看纪录片好过于电视剧太多。剧里面其他的且不多说,这望远镜是万历年间才发明的,更多可以吐槽的地方也不多说了,最后只说一句,莫把剧和历史混淆即可。


淡看天上月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朱高炽就是明仁宗;朱瞻基就是明宣宗。在历史上,明仁宗、明宣宗常常被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继“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之后,“仁宣之治”是又一个守成君王的好典型。所谓“好”,指的是能继承创业君王的遗志,较好地治理国家。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就被册立为燕世子,成为燕王朱棣的法定继承人。


一次,朱元璋叫四位世子分头阅看臣子们上呈的章表奏文。朱高炽在向朱元璋汇报时,只讲章表奏之中有关军民利害的事情,从来不提其中偶尔出现的文字谬误。朱元璋曾问他:“尧的时候有大水灾,汤的时候有大旱灾,老百姓有什么依靠呢?”朱高炽回答道:“老百姓靠的是当君王的是圣人,圣人有体恤老百姓的好政策。”经过这几次考察,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有当君王的见识。

朱棣去世,朱高炽即位。朱高炽一当皇帝,就对臣下表示:“以前一些当皇帝的人,妄自尊大,不喜欢听直话,下面那些当臣子的,投其所好,阿谀奉承,结果导致国家衰败,自已垮台。联和你们都应当引以为戒!”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朝廷中逐渐形成一种直言不讳的好风气。

朱高炽还废除了永乐年间的一些严苛政策。对建文帝的旧臣,朱高炽也进行了赦免和冤案平反。

永乐一朝用兵频繁,百姓终日不得安宁。朱高炽即位后,大力发展生产,注重以农为本,停止了大规模的用兵,使得百姓得到了休养生息时间。为明朝的第一个盛世复兴“仁宣之治,”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这样的朱高炽,就算他在位的时间非常短,(在位时间只有八个多月)他已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枫叶永刀


是的!爹太强还多疑儿子必然这样,不然早挂了。就像唐高宗一样,都吓出高血压了。太子朱标也可能是被他爹吓死的。


海豚饭店77319747


然而电视剧中的朱高炽并不软弱,只是示敌以弱。

伪装的软弱外表,既能自保,又维护了兄弟,不至于同室操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