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孝庄太后传奇一生,对大清有巨大贡献,为何死后三十多年才被下葬?

小洁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是孝端文皇后(哲哲福晋)的侄女。1625年,年仅13岁的她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与皇太极育有3女1子,其中儿子福临在皇太极驾崩后,被拥立为继承人,即顺治帝。

孝庄太后传奇的一生

孝庄太后是作为她姑姑哲哲福晋的代孕替补,嫁给皇太极的,简单说就是帮助哲哲福晋固宠,生下有蒙古科尔沁血统的皇子。皇太极称帝后,孝庄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孝庄生下了皇太极第九子福临。

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未留下遗诏,未定继承人人选,政权一度陷入混乱,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双方势均力敌,互不相让,都对帝位虎视眈眈。最终在各方协调之下决定,将时为庄妃的孝庄所生福临立为继承人。有一说法是孝庄太后曾为此去笼络和说服多尔衮,据《东华录》记载,豪格方不同意多尔衮继承皇位,斗争的结局结果是由福临嗣位,表面支持和拥戴者是代善,幕后策划者则是孝庄,这一说法或者成立,毕竟福临对比年纪相仿的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并没有绝对优势。可见孝庄的手段之高明。

初期政权的稳定与孝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福临继位时年仅6岁,朝廷大权大部分还掌握在已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手里,尤其是清朝入关后。作为母亲的孝庄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很好的笼络住多尔衮,福临这个位置势必会做的不安稳,因此在福临没有成长起来之前,孝庄必须帮助儿子笼络住权力和帝位,那么与多尔衮的周旋就十分灵活智慧的手腕。在清初的三大疑案中,“太后下嫁”就是其中之一,说是孝庄为了笼络多尔衮,保住儿子的帝位,不惜下嫁多尔衮,若真有其事,那么足见其政治手腕之高明。


尽心辅佐两代幼主 成就大业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其三子玄烨即位,时8岁。而此时已尊为太皇太后的孝庄,是最有条件垂帘听政,然而她并没有这么做,只愿尽心辅佐幼主,不愿公开听政。她不但要教会康熙帝如何才能处理好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要帮着年幼的康熙皇帝掌控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即位初期,擒鳌拜、平三藩等重要举措,都有孝庄在背后强有力的支持,为康熙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为何死后三十多年才下葬?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病危,临终之前留下遗嘱,令康熙帝十分为难。临终之前,孝庄嘱咐康熙:“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意思就是你爷爷皇太极死了很久了,不要为了将我与他合葬而惊扰他,也不要为了埋我劳民伤财,我心里念着挂念着你们父子俩,就把我葬在离你父亲的陵墓近些的地方。

这就给康熙弄了个难题了。按照规矩,孝庄作为顺治帝的生母,理应与皇太极合葬在昭陵,可是孝庄明确表示不愿意惊扰,不与皇太极合葬。如果按照她的遗嘱,是要将她葬在清东陵顺治帝墓附近,但她的身份终归只是一个太后,和清东陵的历任皇帝根本不相匹配,也无法下葬,那么应该葬在哪里呢?康熙帝十分纠结,于是先放在了顺治帝孝陵附近的暂安奉殿内。康熙帝这一纠结,就是30多年。

直到雍正帝继位后,孝庄太后梓宫的安放问题再次提上议程。如果一直不下葬,是对孝庄太后的大不敬,选择哪里好呢?雍正帝认为,孝庄太后的棺椁自从停放在孝陵附近之后,保得自己父皇康熙帝国运昌盛、多子多孙,其地是块风水宝地。再加上曾祖母生前遗言要陪伴自己的子孙,自己也不好违背她的意愿。

最终雍正帝把孝庄太后的陵墓安排在顺治帝昭陵的西边,正式命名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孝庄太后的棺椁移入地宫,停灵37年之后,终于入土为安。


若浅话史


清朝孝庄文皇后是一个传奇

1625年,13岁嫁给皇太极成为后来的庄妃;1643年皇太极病逝,30岁的孝庄扶持六岁儿子福临上位;1661年福临驾崩,48岁的孝庄扶持八岁孙子玄烨登基;1688年孝庄病逝,享年75,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后来皇太极一脉的帝位延续。可这还没完,孝庄死后,棺椁并没有葬入皇太极墓,而是停棺于顺治的孝陵附近,为此还专门建造了一座暂安奉殿,这一停就是37年,一直到1725年,才由曾孙雍正就地造陵安葬……

人死为大入土为安,孝庄为什么在大殿里被放置了三十多年呢?要说康熙不喜欢她,可在孝庄死后,康熙连续祭奠祖母三十年

坊间传闻,孝庄无颜入住皇太极陵墓

当年皇太极病逝,死的比较着急,并没有定下继承者。皇位归属,多尔衮、豪格都在争抢,除去这两人,皇太极还有好几个儿子,轮都轮不到福临身上。这个时候孝庄找到了多尔衮,以委身下嫁为代价,换得多尔衮放弃帝位,去支持她的儿子福临登基

按道理讲,皇帝之位既然有了机会,哪还能让呢。不过这个多尔衮早就仰慕嫂嫂,自己又没有儿子,与其争皇位不如抱得美人归,反正福临还小,福临登基,自己也是不是皇帝的皇帝

在多尔衮的支持下,福临顺利登基,册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那时候清朝刚入关不久,哥哥死去,弟弟继娶嫂子,也是民俗所在,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嫁过多尔衮的孝庄,当然不能在与皇太极合葬。但并入多尔衮墓中更是不可能,毕竟孝庄和多尔衮后来闹翻,多尔衮死后被逐出爱新觉罗族谱,连墓地都让平了。我们今天都不确定多尔衮是否正常死亡

有这么一段过往,祖母死后到底怎么安置?被孝庄养大的康熙,那时候也是没主意的。这事情只能由孝庄自己定,只要孝庄交代了,康熙一定会听

这里头又有两则传言

其一是托梦定陵址:传闻孝庄死后,康熙按例把孝庄葬入皇太极陵,但是抬着棺椁的八旗子弟们在路过孝陵时,棺椁突然加重,一百多人都抬不动,只能放下。康熙得知后,也无计可施,当晚睡眠后接到了孝庄的托梦,说,我不愿意和太宗合葬,就在停棺处建设陵寝吧。第二天康熙祭拜棺椁说遵命云云,棺椁果然又能抬动,于是这孝庄棺椁就安置在了孝陵边上

其二是孝庄临终遗言:孝庄因为改嫁过多尔衮,对于自己身后事情,知道康熙为难。临死前,她想了个托词,对康熙说,太宗皇帝大行多年,且地位尊崇,我不能尊卑不分过去打扰,我死后,不想离你们父子太远。有了祖母遗命,康熙当然听从,但考虑到夫妻不能合葬,有违祖制,传出去名声不好,康熙也不敢随意安葬,只得把棺椁停放在孝陵边上

无论是托梦还是遗言,反正孝庄被停放在了孝陵边上,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康熙到死都没有去处理

雍正登基后,接手了这件麻烦事,他也麻爪不知如何处理,但曾祖母的棺椁必须下葬了。雍正也聪明,把本是皇家私事的事情推给了朝堂百官决定,他对百官说,太后安置在此多年,我们朝人丁兴旺,看来这是块宝地,太后临终前曾说,想离儿孙近一些,现在太后停棺已久,你们商议一下怎么办吧

众大臣闻歌知雅意,一致决议,就在停棺处,建造陵墓,称之为“昭西陵”

后世有诗人游东陵后感慨

松咽风号泣古魂,隔墙百载望儿孙曾封国父终身误,难做皇陵圈里人


灵石蕴珠宝


孝庄生前有遗嘱:“太宗(皇太极)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葬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吧!”

孝庄的遗嘱当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当时,1688年孝庄去世,这时皇太极的皇后和贵妃全都去世了。最先去世的是皇太极最宠爱的贵妃海兰珠,但是海兰珠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迁入昭陵妃子园。这说明皇太极生前没有提出与贵妃合葬的要求。后来皇太极的另外两个贵妃娜木钟和巴特玛死后都葬在昭陵妃子园,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可见皇太极是遵从汉制只与皇后合葬。



问题来了,皇太极活着时孝庄是贵妃,四个贵妃她排名第四,顺序是海兰珠、娜木钟、巴特玛、布木布泰(庄妃),皇太极最宠爱的海兰珠都没能与他合葬,最后一名的庄妃能有资格?

有人会说,福临当了皇帝,永福宫庄妃母以子贵成了孝庄文皇后,这就有资格了。但还是有问题,依照惯例卑不动尊,孝庄还是不能打开皇太极棺椁与他合葬。



那有人会问皇太极的皇后哲哲顺治六年去世,死后与皇太极合葬,不是卑动尊了吗?卑不动尊那是指皇帝有伴的情况下,皇帝还没伴,后代不能让他一个人孤零零呆着。所以,按规矩哲哲与皇太极合葬后,孝庄就没有机会了。她回昭陵,要么破坏规矩,要么葬入妃子园。破坏规矩那不是她的性格,葬入妃子园她不甘心。于是才提出葬在北京。

论感情,孝庄对顺治康熙要比皇太极更亲近,她说舍不得他们父子也是真话,但她的要求给康熙出了个大难题,没有给皇太后修陵寝的先例,他不知道该咋办。



顺治是孝庄的儿子,先于孝庄去世,死后葬在孝陵。顺治是满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陵寝选址是清东陵至尊之位,是正位。孝庄去世,陵寝建在哪儿都是偏位,这颠倒了人伦纲常,母子尊卑。再者,即便是可以选到了一个比顺治孝陵更尊贵的位置,建了陵寝,大清入关后最尊贵的成了皇太后,这也有违祖制。

孝庄葬在清东陵,无论怎么选址都不合适。孝庄对康熙好,康熙很尊重这个奶奶,奶奶的遗嘱他不能不照办。康熙没想出合适的办法来,于是就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建立一个“暂安奉殿”,把孝庄的灵柩放在那里。这一放就是三十七年,康熙至死也没有想出办法来安葬孝庄。

雍正继位,有大臣提议让孝庄入土为安,雍正说,入关以来,大清顺风顺水,都是祖太后保佑的结果,看来暂安奉殿就是风水宝地,让大臣商议,大臣一致赞同。雍正就在原地建了昭西陵,孝庄才得以下葬。其实,雍正回避了矛盾。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有得观史


孝庄死前没有提前修陵墓。

孝庄生前和康熙说,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因为皇太极的皇后是孝庄的姑姑,孝庄的皇后非皇太极所封,所以她感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不合适,她说把她葬在顺治帝旁边就可以了,而康熙帝也的确按照她的说法做了,只不过陵墓需要新建,所以就只能先把她的棺材暂时放在另一处,等陵墓建好,就把她葬进了地宫里。


涛声依旧3833


孝庄太后已经嫁给了多尔衮,当然不能和皇太极合葬。但是因为顺治为了掌控朝政,清除多尔衮的人马,给多尔衮按上个谋反的罪名,所以孝庄太后也不能去和多尔衮合葬。康熙无奈只好单独给孝庄找了墓地,等盖好后再下葬!



为健康护航12532


孝庄太后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原名布木布泰,十三岁便嫁给皇太极,并生育三女一子,唯一的儿子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孝庄一生辅佐顺治、康熙两位皇帝,是清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康熙二十六年布木布泰病逝,孝庄文皇后是其死后谥号,孝庄太后病逝后其灵柩停放于清东陵附近的“暂安奉殿”,这一放就是三十余年,直到雍正三年才最终被葬于昭西陵地宫。

按照清朝制度,帝后是应该合葬的,虽然像孝庄太后这种死后多年才下葬的并不是个例,咸丰皇帝的原配夫人萨克达氏因为咸丰陵寝的修建暂缓,导致死后多年才得以入葬,但是孝庄太后死后三十余年不得入土为安还是充满谜团。

多年来对于孝庄太后三十多年没有下葬有着各种不同说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正常说法是根据封建帝王的丧葬制度“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孝庄死后如果要和皇太极合葬必然要打开皇太极地宫,难免惊扰先帝,在《清史稿.诸妃传》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第二种说法则以民间传闻为主。

孝庄一生的感情经历多尔衮是个躲不开的人物,民间有各种传闻,最为广泛流传的就是孝庄太后为了顺治皇位下嫁多尔衮的故事,孝庄死后未赴盛京和皇太极合葬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说法。

但是太后下嫁说始终没有得到证实,所以孝庄太后因此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一事也只是猜测。


一点点历史


孝庄死后按制应合皇太极合葬,但是皇太极在盛京,太远可能是一回事。也是应该孝庄不想与其合葬的原因多些,可能她与皇太极感情上没有电视上演义的那样不堪,但估計也好不到哪去。所以死前有吩附过康熙不和皇太极葬一起。

再则因康熙与这位皇祖母感情彼深,康熙自幼丧父,是在孝庄的呵护下从一小皇子一步一步走向一代明君。这其中的过程孝庄对康熙的影响很深,康熙为了方便拜祭他这位皇祖母,康熙一朝都未找到合适的地方安葬,只到雍正三年才下葬!


杰哥的小日子


【按照封建王朝的礼节,孝庄皇太后必须有资格被安葬进皇陵区的。然而历史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她不但没有安葬进儿子顺治的皇陵区,而且其棺椁被停灵了三十多年之久,在其孙康熙皇帝死后,才建陵安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听笔者细细分解】

先说一下孝庄的身世,她的老公是大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极,其子是第三任皇帝顺治福临,其孙师战功赫赫的康熙皇帝玄烨,大清朝能有后来的康乾盛世孝庄有其不可替代的辅佐之功,按照老礼来讲,孝庄死后,应该是被运到沈阳的皇太极清昭陵地宫与老公合葬的,再不济就算因为路途遥远不去沈阳,那也必须要和自己的儿子安葬在清东陵皇帝陵区,这是对母亲基本的尊重,但是孝庄的陵寝却没有被安葬进陵区,而是安葬在了清东陵风水墙的外面,而且退一万步讲,古人讲究死后入土为安,康熙在其奶奶孝庄死后,应该马上为其办理盛大的葬礼赶紧入土为稳妥,但事实却是,一直到康熙本人死之前,孝庄都没有被妥善安置,其棺椁没有被安葬。

这所有反常的事件,笔者认为和一件民间流传的“太后下嫁”有直接的关系,坊间流传当年皇太极死后,孝庄为了能让自己儿子福临登上皇位,不惜牺牲自己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其交换的条件就是让多尔衮辅佐儿子上位,就这样。福临成了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对多尔衮的称呼也成了“皇父摄政王”,当多尔衮死后,福临也已经成年,他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手撕多尔衮”,革除了他生前所有的名号,并且毁陵鞭尸,所以在孝庄死后,康熙对这位下嫁给多尔衮的奶奶无法处置,是肯定不可能将其送到沈阳的,更不可能让她进入皇家陵区的,毕竟她做出了“有辱”皇家脸面的事,搞的康熙在生前无法做出选择,所以只有这一个原因才是孝庄死后没有及时下葬,也没有入葬清东陵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