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何看待梁启超在徐志摩婚礼上对徐志摩的评价?

三叔小记


徐志摩的离婚再娶,让家人不开心,让老师梁启超操心,让大师胡适分心,让全国的媒体关心,让前妻张幼仪撕碎了心。

1915年,出身于上海宝山大户人家女儿张幼仪,由四哥张公权作主,嫁给了浙江嘉兴的富家公子徐志摩,这年,徐志摩19岁,张幼仪16岁。婚后不久即有了孩子。

徐志摩婚后继续求学,先在北大,后出国到美国和英国留学。北大期间,结识梁启超,拜梁启超为老师,正式成为梁门弟子。而在英国康桥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剑桥大学读书期间,结识了聪明美丽的林徽因,从此迷离了眼睛,零乱了脚步,开始疯狂的要和发妻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同张幼仪离婚,两个大家庭因此乱翻了天。无论张家徐家,都是名门大户,这个脸丢不得,故张幼仪将这个消息写信告诉当时在巴黎求学的二哥张君劢后,张君劢很快回信,开关一句就是:“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而对徐家更是如此,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听到这个消息后,仰天长叹:“徐家对不起幼仪,徐家终究没福分守住这个好女人啊!”可见二人离异对各自家庭的影响之巨。

旧时,大户人家的婚事,都是各大报纸争相追逐和报道的对象,所以无论大报小报,也无论结婚离婚,各地报纸都争抢新闻,跟进报道,而这无论对家人还是朋友,都是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张幼仪,不仅遭受精神折磨,徐志摩逼她离婚的时候,她的肚里还怀着徐志摩的孩子,即后来出生的彼得,这对她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摧残。

4年后,徐志摩要与朋友王赓之妻陆小曼再婚,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父亲徐申如极力反对,在徐志摩和徐母的软磨硬泡下,最后勉强答应,但提出一系列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徐志摩必须请到老师梁启超证婚,请到胡适做介绍人。

于是,便有了梁启超在二人婚礼上那别开生面的证婚词:

“我今天来这里是为了说几句不太中听的,也好让世人知道这样的恶例并不足取,更不值得鼓励。徐志摩,你性情浮躁,做学问不成功,做人也不成功,你离婚再娶更是你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你今后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与行为,希望你不要一错再错,误人误己。不要以自私自利为行事准则,不要以荒唐与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做儿戏,以为高兴了可以结婚,不高兴了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世人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婚姻,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福。”

这个证婚词写得好,好就好在照顾了各方面的情绪:

从徐申如这方面来说,儿子离婚再娶,而且娶的又是朋友之妻,离异之妇,可谓颜面扫地,但徐志摩请来梁启超这个天下闻名的大儒来证婚,有了名人的效应,有了道德的支撑,作为一家之主,脸面便不至于太难堪;

从梁启超方面来说,我虽然给再婚夫妇证婚,但我证婚词里说了,这是不足取的恶例,而且将二人一一教训了一通,我的立场已经表明,舆论便不会说我是非不分、助纣为虐;

从社会层面来说,有了梁启超证婚,胡适主持,无论守旧的,创新的,各方神圣便不会有过多的说长道短,报纸的报道,也不会太下作,何况,有梁启超、胡适出面主持婚礼,新闻价值自然立增数倍;

从当事人徐志摩和陆小曼方面来说,在婚礼上听老师几句表面斥责、暗含关心的批评之语,却换得了婚礼的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最划算的一件事情。

所以,各方面都平衡了,婚也就结成了。

至于梁启超在证婚词中对学生的评价,在态度上正如上面所说:表面斥责、暗含关心。而实质上,也是明贬暗褒的,倘非如此,以梁启超这种洁身自好的人,他是不会来搀和这桩婚事的。


帝国的脸谱


大家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更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只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而徐志摩又是梁启超先生的学生。


梁启超先生只是欣赏徐志摩的才气,但看到他为了林徽因此跟张幼仪离婚,后来又追求有夫之妇陆小曼,梁思成先生就逐步对徐志摩心生不满。在徐志摩的婚礼上,梁启超先生作为证婚人,个人认为,梁启超先生作为长者,又是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敢于打破长规,不是恭喜新郎、新娘“白头偕老”,而是在婚礼上指出他和她在人伦道德上的不足之处。

梁启超先生对徐志摩的评价是中肯的,其中两句话切中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之间的要害,现摘录两句,以证明梁启超先生为人耿直、精神豁达。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图片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合影)

梁启超先生为什么在他和她的婚礼上,这样毫不留情地批评他和她呢?这是因为徐志摩和陆小曼都是天生浪漫的人,他俩都有追求风花雪月的性格。他俩在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以后,俩人就陷入了热恋。而徐志摩把什么“朋友妻,不可欺”之类的古训早就被抛之脑后了。徐志摩和陆小曼俩人,一个对朋友不义,一个对丈夫不忠。虽然两人都打着自由恋爱的名义,但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因此在婚礼上受到证婚人梁启超先生严厉的指责,因此是无可厚非的。

(图片是徐志摩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的合影)


百花亭雜談


1926年10月3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的北海公园举行一场极具轰动效应的婚礼。新郎是著名诗人徐志摩,新娘是一代名媛陆小曼,证婚人梁启超既是徐志摩的老师又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而主持人更是大名鼎鼎的文化领袖胡适。

婚礼现场更是有刘海粟、梁实秋、梁思成、林徽因等众多文化界名流。

就在这样一个群英荟萃、万众瞩目的婚礼上,证婚人梁启超说出了一段惊世骇俗的证婚词: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你能恪尊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的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误再误,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让……(此处徐志摩打断梁启超说:恩师,请为学生和高堂留点面子。梁继续说)总之我这是希望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谁来踢场子,故意让新郎新娘难看的。

梁启超是大学问家,当然知道在这种场合这样说话意味着什么,且坊间并非没有非议,此前徐志摩陆小曼听说老师要讲两句,冷汗都下来了,胡适和梁思成也劝梁启超不要说的太难听,但梁启超依然压不住火,如机关枪般一通扫射。

梁启超为什么如此生气,这事的从头说起。

先说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词才情不逞多让,相隔百年依旧令人叹为观止,但才情不等于人品,尤其在感情生活方面,徐志摩是地地道道的渣男,他无情抛弃老家为他生下儿子延续香火的原配张幼仪,苦恋林徽因,失败后又挖墙脚陆小曼,而林徽因是梁启超的儿媳妇,陆小曼的前夫王赓同样是梁启超的学生,作为老师的梁启超对徐志摩是又爱又恨,爱的是他的才华,恨的是他的滥情。

梁思成本极力反对徐志摩娶陆小曼,徐志摩也不愿让梁思成出现在这一场合,但徐志摩父亲要求一定要请到梁思成做证婚人,否则就不同意这门亲事,徐志摩无奈之下,请胡适等说破嘴皮子终于请来梁启超。人事来了,但也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搞笑的是,婚礼现场既有张幼仪的哥哥,也有王赓西点军校的同学,不知道他们看到这一幕是什么心情。

再说陆小曼,这位美女可谓现代绿茶的先驱,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她身材矮小,五官也很一般,但在当时可谓名动一时的交际花,武陵少年趋之若鹜。她的前夫王赓名气不大,才华却不得了,从清华毕业后保送美国,先后在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后转入西点军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回国后任职于北洋陆军部,并以中国代表团武官身份随陆徵祥参加巴黎和会,官至少将。而从当时遗留的照片来看,王赓长相酷似姚晨前夫娱乐明星凌潇肃,可谓才貌双全。

但人家陆绿茶还是不满意,一句不够浪漫,不愿守空房,就和渣男徐志摩好上了。两人你侬我侬,搞得和真爱一般,面对世人的责难,徐志摩更是大言不惭放出话来:“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爱情婚姻都归属于道德层面,只要自己过的开心,别人本不应该过分指摘,但作为知名人物,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做法实在无可效仿之处,两人二婚时早已成年,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也早就明明白白,但这两人从相爱到结婚,从来没有对婚姻承担半点责任,徐志摩放着为他生育两个孩子的前妻不闻不问,一心想着追求自己的浪漫爱情,陆小曼除了爱情就是抽大烟,和徐志摩婚后不久就又和一个叫做翁瑞午的人好上了,美其名曰:做推拿治病,简直是给男人戴绿帽上瘾,不仅当世之人无法认同,即使放在今天也同样不为世人所容。

据同时代作家苏雪林回忆:小曼常年卧床,连见我们都是在病榻上,我记得她的脸色白中泛青,头发也是蓬乱的,一口牙齿脱的精光,也不另镶一副,牙龈也是黑的,可见毒瘾之深。

民国时期,才子佳人辈出,他们从旧文化的束缚中走出来,无尽的释放自我,面对时代的剧烈变革,他们犹如第一次见到大海的孩童,天真欢愉,忘乎所以,全然不知大海深处潜藏的风险,风平浪静背后的狂风暴雨,当激情归于平淡,新的秩序重新建立,留给他们的除了记忆里那短暂的激情,只有无尽的忧伤和遗憾,还有回不去的命运。



日慕乡关


徐志摩是我国民国时期有名的大才子,他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张幼仪成婚,在徐志摩看来这桩婚姻是旧时代的封建产物,是他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爱”,却为了所谓的真爱伤害了很多人,他伤了发妻张幼仪的心,也让父母师长为他操碎了心,同时也让自己无法安心。


张幼仪不远千里去海外寻他,徐志摩却给了张幼仪无尽的白眼和伤害,他白天与朋友们高谈阔论,慷慨激昂,夜晚却又抵抗不住张幼仪肉体的吸引,使得张幼仪再次怀孕。

即使在张幼仪怀孕期间,徐志摩对她也是不闻不问,还提出了离婚,甚至离家出走。这让孤身一人在外又身怀六甲的张幼仪彷徨无助,从这一点上来看,徐志摩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他那时疯狂的爱着林徽因,只想尽快与张幼仪离婚好有资格与林徽因在一起,但是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他们自幼相识、门当户对,梁思成也是死心塌地的爱着林徽因。

尽管林徽因已经成婚,徐志摩却始终没有忘了她,只是佳人已名花有主,徐志摩也是无可奈何。可是他又怎能停下追求的脚步,后来他与好友陈赓的前妻陆小曼结识,陆小曼才貌双全,当时有校园明星的雅号,徐志摩再一次坠出了爱河。

他们的婚事遭到了徐志摩父亲的极力反对,在徐父眼里张幼仪是最好的儿媳妇,还为徐家生了孩子,徐父无法接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现实,他期望着有一天张幼仪会回来,徐志摩能够回心转意。



事实上张幼仪确实始终爱着徐志摩,两个人即使离婚以后,张幼仪依然对徐志摩的父母照顾有加,这让两位老人对张幼仪充满了愧疚。

徐志摩对此却无动于衷,他认为寻找真爱才是人生真谛,执意要与陆小曼结婚。看到儿子如此不知悔改,徐志摩的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让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作证婚人,由胡适来主持婚礼。

徐志摩一看父亲松了口,非常高兴,只是请梁启超来做证婚人确实有点困难,因为当时社会上对于徐志摩的情感生活传得沸沸扬扬,口碑非常不好。碍于师生情面,梁启超只能勉为其难来做征婚人。

梁启超在婚礼上讲了一番证婚词,这份证婚词有不满,有指责,有无奈,也有鼓励。

证婚词内容如下:

“我来是为了讲几句不中听的话,好让社会上知道这样的恶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励。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做人更是失败,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

陆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过来人,我希望从今以后能够恪遵妇道,检讨自己的个性和行为,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梁启超是一个非常耿直的老师,他喜欢自己这个有才华的学生,但是他又看不惯徐志摩乱七八糟的私人生活,可以说是爱之深恨之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而这一番话也只有梁启超能够说得出来,别人就是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敢直言,他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每个人都有权利寻找真爱,但个人的快乐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不能以爱之名来逾越道德规范,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爱,也不可能长久。徐志摩后来为了去北京听林徽因的演讲,不幸飞机失事,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他留给了世人许多美丽的诗作,也留给了热爱他的人无尽的痛苦。(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千水千山


可梁启超是徐志摩老师,拜师时徐父给了二千银元拜师费吧,当时在北京可以买像鲁迅住的那么大的四合院六至七间了,超级巨款了,梁启超从此对徐志摩在北京的人际朋友工作事业帮助很大,但这个爱徒感情关系浪漫混乱,竟然要挖儿子未婚妻的墙脚,梁启超是很愤怒不以为然深恨的,现在又挖人老婆结婚,当然要趁这个机会显摆发泻大骂一下,摆一下师威写下文章显摆一下,他知道自己是名人,徒弟也肯定历史扬名,不趁这个机会在历史上扬一扬文学佳话,真太笨了!纵观梁启超这个人历史,他最会走位适时扬名,看他跟随康有为时义无反顾,后来看到老师没利用价值,又故意写文激怒老师康有为反面,证明自己先进好叻,正无德小人,道不同就告别疏远但不需要这么張扬反面,太狡猾没人性了,他游走在袁世凯北洋军閥与国民党之间做官做校長名人,如鱼得水,又写文章变著名名人了,但他没独创性,专拾人牙慧,同康有为胡适鲁迅等一大班新文化名人没得比,看他那些似好非好怪腔怪调白话文言爱国文要看晕的。

他的死很悲惨,那个主刀割肾院長医生太可疑,可能是憎梁启超的为人,或受人所托,梁启超在北京有很多政敌,他竟然不可能的任务割错了肾,开刀两个肾都可见,好肾坏肾绝对不会搞错的,好朋显就是要梁启超的命,最搞笑这个一辈子都要显摆做好人名人临死为了再扬一次伟名故事,竟然决定不追究混蛋杀人医生的事故责任,真真服了他,为了做一个伟大的名人,竟可如此都得,比蒋介石还要厉害,真服了他,名啊名!有些人真是一世都为了名!😁👿👏


嘉哥64



王荣联1


徐志摩在张幼琳怀二胎时提出离婚,那时老婆怀孕,徐志摩还在追林徽因,林徽因知道徐志摩老婆怀孕,是提离婚但还是没离呢,就追林徽因,这男的不付责任,不顾别人安危,也就是说徐志摩是自私的,只为自己不管老婆孩子的人,林徽因敢爱徐志摩,想成下一个张幼琳。


泡沫65599


梁启超是一个颇理性坚定讲秩序的传统中国男人,规划自己和子女的人生大事;徐志摩则是爱、自由、像个孩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求我唯一知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这注定了两代人的人生哲学迥异,作为长者和老师,梁启超严厉斥责徐志摩的话是出自肺腑;证婚人的资格,本是来自徐志摩父亲允许此婚姻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是在极其重要的场合授权代为父责。当然,也可视为父辈人严厉的爱,虽然这份严厉有谶语不详之实效。

何况,徐志摩痴情于少女林徽因并为之离异的过往,梁启超自是知晓——林徽因可是梁为儿子选择的儿媳之一,世家子,且视为女儿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