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红星照耀神州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毕竟当时的大明王朝在经历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的苦心经营之下,可以说国力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与之相反的是,经过了几十年四代人的北征战争,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已经开始惧怕大明王朝的军事力量!



尽管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实力已经与明朝相去甚远,但是在众多的各部落首领之中出现了一个佼佼者那便是——也先。与此同时的是大明王朝的两任皇帝都只活了30多岁,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总共统治大明王朝11年。便将皇位交到了年仅九岁的朱祁镇手中。

但是朱祁镇由于从小生长于深宫之中,登基之初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少年。因此军国大政的处理都交到了“三杨”组成的内阁和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手中。这才使得大明王朝在皇帝年幼之时依然能够稳步向前的发展。


但是朱祁镇却因此得到充分的历练和了解军民国政大事的机会,而且更是缺少父亲的谆谆教诲。长期以来能够管教朱祁镇的人只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两个人。但是两个人对于朱祁镇的教育确实存在溺爱的问题。这导致朱祁镇过度的信任陪他长大的玩伴大太监王振。

明正统14年,瓦剌也先联合蒙古草原各部落攻击大明边境重镇。此时已经过了加冠之年且亲政的朱祁镇决定效仿自己的先祖明太宗朱棣和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亲自去平定蒙古草原游牧民族上的挑衅。


实际上,朱祁镇远比自己的曾祖父明太宗朱棣和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幸运许多。毕竟此时的大明王朝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早已不是几十年前一穷二白的样子。而且当年明太宗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也已经在蒙古草原各部落中打出了名声,打出了大明王朝的国威。敌我双方之间的形势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朱祁镇毕竟年轻气盛,认为自己率领大明王朝二十万的天兵雄师,再加上大明王朝之天威势必轻易地便打败蒙古各部落。天真的认为这一战是自己扬名立万,流芳百世的好机会。但是缺乏军事历练的朱祁镇十分宠幸大太监王振,在军事指挥上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这使得瓦剌首领也先抓住战机一举击溃了朱祁镇御驾亲征的20万明朝大军。并且将朱祁镇围困在土木堡之中,最终在大明将士殒命沙场之后,朱祁镇被俘做了瓦剌的阶下囚。

这一现场结果对于蒙古各部落以及大明王朝来说都来得太过突然,尤其是对于当事人朱祁镇更是措手不及,他根本没法想象大明王朝的二十万大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会因自己的无知和冒失而葬送在敌人手中。自己更是从大明王朝高高在上的真龙天子沦为阶下囚。


于是朱祁镇相信瓦剌等蒙古各游牧部落并不会杀了自己。而是会利用自己像大明王朝勒索一番之后将自己放归。这也是朱祁镇为何在被俘之后依然镇定自若,更没有想到自杀报国的原因。


珞珈山的猫


明朝皇帝朱祁镇有着传奇的一生,他9岁称帝——23岁成为俘虏——被俘期间因皇位被弟弟替走成为年纪最轻的太上皇,——31岁发动夺门之变又做回皇帝。这种经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明朝正统十四年在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兵败瓦剌被俘虏时,他没有选择英勇就义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自幼丧父导致教育有偏差,让他没有自杀殉国的理念。第二,国家尚在,亲人尚存,一般皇帝自杀是因为国家面临灭亡,以身献社稷,此时没有自杀不可的必要。第三,不甘心、怕死

一、朱祁镇的年少经历,让他不足以做出自杀的决定

朱祁镇接手皇位时起点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是明朝历代皇帝中起点最高的。他的父亲和祖父开创了“仁宣之治”,国家安稳,经济强盛。不仅如此当时明朝有宣德朝的全套辅政集团,比如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不仅忠诚而且老辣,稳定,即便朱祁镇什么都不用做也足矣保天下太平。

如此以来在朱祁镇年纪尚幼时,可以由这些人才全力辅佐,等这些大臣老了或不在的时候,朱祁镇已经成人,有能力治理天下了。这样的安排貌似是天衣无缝。

但又得必有失,朱祁镇的少年经历让他的教育问题产生了偏差,因此也造就了他文弱的性格。

太子关系着一个王朝的未来,所以对太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而在教育这方面要分为“军事培养”和“处政培养”

  • 军事培养—— 比如安排一些大将军讲解兵法,实际演习,或是直接拉倒战场上多看看真实打仗是什么样的,不要纸上谈兵
  • 处政培养——除了教育一些普通的道德礼仪、为君之道之外,培养处理政务的能力,比如批阅奏章

在培养候选人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然而到了朱祁镇这,他没有了这个环境。

第一,

朱祁镇七岁的时候父亲朱瞻基就去世了,朱瞻基在时比较注重这些,但朱瞻基走的太早了,当时朱祁镇年纪太小了,而且朱瞻基死前也没有留下对儿子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

第二,才能培养太过空泛,缺乏处政培养,也就是实际操练。杨士奇等大臣也为朱祁镇讲史解文,朱祁镇学的也快,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疏漏,那就是缺乏对朱祁镇实际处政能力培养,只传授了空泛的理念,少了实际操练。

朱祁镇虽然从小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但他一来缺乏军人“刚猛正义”的精神,二来缺乏政治能力,不知道面对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

由此导致他只能是个空有一身礼仪、道德、文化修养的文人。再加上他年纪尚轻没见过什么大场面,面对真正你死我活的战场厮杀,可能当时已经被吓坏了,也就顾不上自杀了。

二、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时,明朝的状态

朱祁镇的父亲是明宣宗,爷爷是明仁宗朱高炽,两个父辈都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二人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是大明朝历史上的一段盛世,很多人拿它和唐朝的“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然后一个朝代的兴盛总有一个至高点,到了那个点往往就会走下坡路,就是所谓的“强不过三代”,而到了朱祁镇这里明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朱祁镇也是一位有雄心的皇帝,但由于登基时年纪太小。对朝政还不了解,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张太后手中。

张太后是一个非常仁义、有远见的人,他执政期间不仅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敢于国家大事。因为朱祁镇非常宠信太监王振导致王振经常干预朝政,张太后担心张震误国,经常鞭策他。在加上当时“三杨”还在,在他们的联合治理下国家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玉堂丛语》卷七:“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在“三杨”和张太后相继去世后,一直被镇压皇帝宠臣王振开始展露头角、兴风作乱。然而宦官掌权朝必乱超纲。

  • 第一,王振说到底也就是个太监没有经历过什么大事,没有政治经验,虽略懂经书但跟“三杨”这种大人物是没法比的。
  • 第二,见识浅薄,心胸狭窄。在张太后执政期间王振被受打压。在张太后和“三杨”相继走后,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乱杀朝堂大臣。
  • 第三,贪婪、自傲。王振不仅贪权,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贪财。在掌握大权后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在战争中敛财。在土木之变中他建议明英宗御驾亲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梦想。王振其实很崇拜明成祖朱棣,他也想在有生之年能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流芳百世,但无奈自己能力不足,纸上谈兵,让本来还有优势的明军队陷入困境,被瓦剌大军找准时机一举击败。

在此战争中,明英宗带了精锐大军二十万,死伤过半,明军战败投降,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文武公、侯、侍郎、内阁学士等以下共百余人遭难,损失惨重。唯一值得庆幸的“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也在此战中身亡,不用再担心他继续作乱了。

“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归。”

明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不至于亡国。所以对于朱祁镇而言他就算被俘也尚有被救回去的希望,他不至于非自杀。

当然自杀也有好处,一国之君被俘,敌军就有了筹码 以此作为威胁岂不是要什么,明朝就得给什么。以死明志 展示明朝宁死不屈的精神一来可以震慑敌军,二来不给敌军要挟的筹码。

三、朱祁镇是个有抱负的皇帝,同时也是个怕死的普通人

朱祁镇其实是个有抱负的皇帝,在明英宗实录有一段对话。内容大意是:

朱瞻基:将来你做了皇帝,能否让天下太平?

朱祁镇:能!

朱瞻基:若有触犯国家法纪的,你敢不敢亲自率领六军,去惩治他?

朱祁镇:能!

朱祁镇自幼便有这样的信念,说明他其实也是想效仿父亲做出一番事业的。

但有时候不怕皇帝不作为,就怕皇帝志高才疏。如果一辈子庸庸碌碌或许在贤臣的辅佐下能保社稷安稳。但如果不懂还瞎折腾,搞不好可能把江山都折腾没了。

而朱祁镇恰恰是后者,他虽然从小便登基称帝,但权力一直掌握在太后和大臣手里,年纪小时没什么,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就越是想展现下自己的才能。随着祖上留给他的强大政治集团的淡出,和张太后的去世,再加上太监王振的鼓动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

他满腔热血地带了二十万兵,浩浩汤汤地御驾亲征了,然而还没梦想还没开始就被毁灭了。土木之变明军损失惨重。这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来讲,他还未开始自己的宏图抱负就死了,肯定是不甘心了的。

但朱祁镇也是个怕死的人,在被瓦剌军俘虏后,瓦剌军以哄骗朱祁镇要把他送回去为由,利用他叫守城的守军开城门,到处敛财。朱祁镇并没有因此作出什么过激的反应,还是比较配合的,由此也体现了朱祁镇懦弱怕死的性格,这也是他面对土木之变不会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

朱祁镇虽然懦弱怕死,但最后能从敌军的手里活下来并成功夺回皇位,一定也有其个人魅力所在,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怕死。纵观朱祁镇的一生,虽然离奇但也是跌宕起伏,可悲、可敬又可叹!


历史湮灭的足迹


导语: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的混乱局面中,惊慌失措,动弹不得,束手就擒。完全没有网络上大肆宣扬的明朝天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英雄气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在乱军之中,跌坐地上,被瓦剌骑兵轻易俘虏,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朱祁镇成长在深宫之中,养大于妇人之手;其父朱瞻基忙于政务及其他爱好,没有对其多加教育;而他的老师王振,则是人人痛恨的一代权阉,只不过略通经书而已,并没有对朱祁镇进行过太多的气节教育。所以,在大难临头之际,朱祁镇所受的教育当中,根本就没有宁死不辱的思想准备。

2.朱祁镇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人,突遭大变,束手无措;身边卫士纷纷战死,他最敬爱的王老师,又被自己人锤死了。深宫中走出来的朱祁镇,何时见过这等惨烈的场景.....

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天赋异禀,非常镇静,气定神闲。以我看,这只不过是朱祁镇在大变之前六神无主,呆若木鸡罢了。

3.朱祁镇毫无血性。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祁镇年龄是22岁,这个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绝不受辱的青年时代。但是,我们从朱祁镇身上丝毫也没有看到他表现出一丝血性来。

当然,网络上崇拜朱祁镇的人会说他还年轻。那么,我们来看看198年之后的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吧。

(明末抗清的少年英雄夏完淳)

1647年,年仅16岁的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清兵抓捕,经略江南的清廷重臣洪承畴爱惜夏完淳的才华,极力劝说他投降。但是,夏完淳坚贞不屈,被关押80多天以后,在南京慷慨就义。

在被清军拘押期间,少年英雄夏完淳写下多篇诗词,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以身殉国的冲天豪情。

在夏完淳这样的少年英雄面前,朱祁镇这样的软骨头,应该是无地自容的吧!

结语:明英宗朱祁镇只不过是一个才智平平的普通人,在突然遇到土木堡之变这样重大的变故面前,惊慌失措,束手就擒是非常正常的。可耻的是被俘之后,朱祁镇贪生怕死,觍颜事敌,屡屡引领瓦剌军队去明朝重镇叩关,妄想让敌军不战而获得明朝的军事要塞。

在大同、宣府守将郭登、杨洪的决绝态度之下,朱祁镇才放弃了引敌叩关的卖国行为。


品茗读史


朱祁镇亲率50万大军征讨瓦剌,结果兵败被俘。

有很多网友说朱祁镇为何没有勇气自杀反而被俘受辱,其实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

朱祁镇九岁登基为帝,可以说从小就站在了人生的巅峰,他身为皇帝,他做事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再加上他当时的心性还不成熟,因此越发无法无天。

土木堡之变狠狠地教训了这个叛逆的少年,这场战争将他从天堂拉向了地狱,他没想到皇帝也会有这种下场。

我想他当时肯定想过要自杀,但像他这种从未遇到挫折之人,忽然遭逢巨变,肯定还是想继续活下去。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他还有希望,他还是皇帝,大明朝廷肯定会竭尽全力救他脱离苦海,如果他回到明朝,他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除此之外,这也是因为瓦剌首领也先对朱祁镇很不错,在他俘虏了朱祁镇后,一直没有虐待他,反而对他很恭敬。

当时也先也想杀掉朱祁镇,只不过他刚有这种念头,自己的坐骑就被雷劈死了,这让也先不敢轻举妄动。

在一些史书中记载,也先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只不过朱祁镇没有同意。

除此之外,也先每次宴请朱祁镇时,总是对他行君臣之礼。

不过,这些记载可能有些夸大,毕竟当时的史官为了粉饰此事进行的文学创作。

但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情,也先对朱祁镇还算不错,毕竟朱祁镇的用处很大,他没有覆灭明朝的能力,因此优待朱祁镇也只是举手之劳。


总得来说,像朱祁镇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勇气自杀,而且被俘也并不一定受辱,只不过是面子过不去而已。


东方大史


朱祁镇在明朝的十三帝中,是出了名的无能、任性、自以为是、阴狠,而且不甘心的性格,而且,他重用的太监,全是无能钻营之辈。

朱祁镇带着40万强悍的大明军队,本是有机会,把瓦剌小王子打死,起码打溃败的。可是,他自己作死啊,然后,手下的太监,也跟着作死啊。

而且,这个时候的,大将根本起不到作用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皇帝就特别忌惮武将。明太祖杀功臣,那是比谁都狠啊。

所以,40万人,败给不到20万人,就很正常了。

其实,以朱祁镇不学无术的样子,根本不用出征,派个大将去,就行了,最多,再派个太监监军,错就错在,他不该自己出发。

兵败被俘后,朱祁镇没的自杀的必要:

第一,瓦剌人对他不错,好吃好喝的,善待的呢。

第二,大明此时非常强大,瓦剌完全比不上,所以,营救皇帝,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第三,后期,明朝立了新帝,朱祁镇成了太上皇,没有用处了,瓦剌人就把他送回去了,以造成明朝内斗的态势。结果,被朱祁钰关了七年。

这七年,他一直在谋划怎么复位,怎么可能自杀啊。

明朝皇帝,除了前三位,后边的,都不怎么样,只是官僚体系成熟,前期也没有什么灾难,所以,就一代一代走着。到后期,各种自然灾害很多,明朝就完了。


董江波


可能很多人好奇,明朝的皇帝不是号称要“君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吗?那么为什么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却没有选择英勇就义,反而是苟且偷生?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肯定是人性的本能,心有不甘,不想死,不能死,怕死。其次,皇帝自杀一般都是因为国家被彻底攻克在无还手之力,面临着改朝换代的最糟糕的局面,朱祁镇的失败,只是因为他缺乏应有的军事指挥才能,国家的大体实力基本上都在,也就没有必要选择自杀。最后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朱瞻基,英年早逝,他个人的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让他没有守节的概念。

一、朱祁镇是皇帝也是普通人,面临生死谁都会怕。

朱祁镇在登基之初,还是很希望自己在位期间能够有一番作为的,但是历史上很多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怕皇帝不作为,就怕皇帝想作为,但是没有足够的才能支撑。朱祁镇从小就登基称帝了,但是实际的国家权力一直掌握在太后和群臣手中,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越来越想舒展自己胸中的抱负。随着,明朝文官集团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以及张太后的离世,最终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他决定御驾亲征。但是缺乏足够军事才能的,他遭遇了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损失惨重,此时他的年纪仅仅是20出头左右,对于这样一位年轻人,在还没有施展出自己雄才大略的时候就去死,肯定是心有不甘的。

二、土木堡之战的损失惨重,明朝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

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和爷爷朱高炽,这两位父辈都是明朝初期非常难得的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在父子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非常有名的盛世"仁宣之治"。但是大明这架马车在这个盛世发展到巅峰时期,开始就走下坡路了,而朱祁镇时期就是公认的明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开端。在土木堡这场战争中,明英宗共带了20万的精锐大军,随他一同出征的很多王公大臣都战死了,明军士兵也是伤亡过半,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只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的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而且瓦剌也希望朱祁镇活着,毕竟一国之君被俘,他们才有威胁明朝的筹码。另外朱祁镇也清楚,只要自己活着,还是有机会被救回去的。

三、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让朱祁镇的性格出现缺位

朱祁镇在接手皇位时,他的家底可以说是非常丰厚的。他的父辈开创了人权之治,国家经济非常繁荣,而且朝廷上又留下了整套的辅政官员,这些人非常忠诚,很多又是治世大才,按理说他即便再怎么昏庸,只要按照朱瞻基留下的路子走,天下太平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不过朱瞻基没有想到的是,当时朱祁镇的年纪还比较小,可是等朱瞻基长大之后,这些人才已经老了,后备官员的补充能力跟不上,所以等朱祁镇长大成人后,身边的优秀辅政官员逐渐减少,出现了一个官员接替的断档,并且缺乏父亲言传身教的朱祁镇,少年经历让他产生了一种比较文弱的性格。尽管,朱瞻基留下了包括杨士奇、杨荣等人在内的优秀人才来教导朱祁镇,可在实际处理上却缺乏经验,出现了纸上谈兵的情况。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冥冥中就是典型的腐朽地王,之所以会遇到土木堡惨败,主要还是由于他的性格和任人唯亲造成的,盲目的听从王振在那边瞎指挥,遇到事情慌乱不堪,完全没有了帝王应该有的应对之道。一心就想着让自己活下来,完全没有殉国的勇气,最终只能束手就擒。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认为,他的行事作风表现甚至还不如崇祯皇帝朱由检,人家最起码在国破家亡之时,还能有帝王应该有的风范,君王死社稷。


小芊芊爱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自杀的皇帝并不多,在著名的武王伐纣中,纣王点燃鹿台自焚而亡,他是历史上第一个选择自杀的皇帝,因为商朝数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他羞愤至极选择自绝,与之相同的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也在国家覆灭时选择自缢。除这两者之外,秦二世胡亥同样是自尽,但他是被赵高逼死的,可见让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皇帝选择自杀是一件很难的事,毕竟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天生的,皇帝也不例外,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俘,没有选择自杀是人之常情。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精锐明朝军队由于一连串的指挥失误基本丧失作战能力,在瓦剌的攻击下瞬间崩溃,听到士兵哀嚎的朱祁镇十分清楚自己未来的命运,要么被俘,要么被干掉,所以当战火纷飞之时,他却非常平静地坐在自己房间内等待命运的审判。幸运的是,第一个遇见朱祁镇的瓦剌士兵颇有见识,他看着平静面对死亡的朱祁镇感到惊讶,认为这是一个非凡的人,所以他叫来了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于是朱祁镇就开始了他“幸福”的一年俘虏生涯。

之所以说朱祁镇幸福,是因为他这个俘虏和别的俘虏不一样,想当年靖康之变中,北宋徽钦二帝以及后宫家眷、文武大臣共三千多人全部被俘,这些人受尽凌辱,而朱祁镇被俘时只带着两个手下,而且瓦剌上下还都对朱祁镇十分尊重。上面提到的伯颜帖木儿多次为朱祁镇向也先求情,希望放他回去,而且由于朱祁镇被俘后,他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伯颜帖木儿甚至对明朝提出条件,要求让朱祁镇继续回去做皇帝,在最后放走朱祁镇时,伯颜帖木儿更是送出了几十里路,鼻涕眼泪沾满衣衫。

史料记载,普通的瓦剌人遇到朱祁镇后,主动在马上扣头行礼,而且朱祁镇走在路上,都会有瓦剌人进献给他牛羊肉,伯颜帖木儿还给他配备了丫鬟,可以说生活过得相当不错,既然明朝没有亡国,自己的生活过得也不错,朱祁镇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他实在没有自杀的理由。朱祁镇作为一国之君,对于土木堡之变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而大太监王振更是千古罪人,没有金刚钻,却非要揽瓷器活,导致皇帝被俘,数十万军队分崩离析,而如果不是有于谦,明朝甚至有提前下课的风险。



风流人物鉴


引言:

自杀,就是死。死不需要勇气,只有万念俱灰的人才会想到死,忍辱负重地活下去才需要更大的勇气。如果说被俘的朱祁镇在瓦刺有受辱,他能活着回来就是莫大的勇气!

从土木堡之变,到朱祁镇被俘

1368年8月,明太祖朱元璋带领的大明军队直逼北京。元顺帝弃城而走,带领家人仓皇逃往蒙古草原,结束了蒙古在中原近百年的统治,长城以内的地区都划归到明朝的管辖范围。

逃到蒙古草原的元朝皇室,又建立了北元政权。但是,北元只存在了21年。后来,北元分为瓦剌和鞑靼俩部分。

当瓦剌逐渐强大起来后,瓦剌的首领也先经常带兵南下,侵扰明朝的疆域。而且,以给明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

原来,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万国来朝的景象,各国都前往明朝来纳贡。《明史》中记载:

为吸引前来朝贡的国家,明朝制定了非常优厚的回馈机制。除了给予赏赐,还会按照高于市场几倍的价格,收买使团带来的其他货物。

在朱祁镇执政的时候,赏赐又变成了按人头派发。也先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搞了很多人来滥芋充数,最后竟然有3000多人!

这样的贡朝不仅失去了贡朝本来的初衷,还使原本有意义的贡朝变了味,甚至还有欺负人的成份。

当时掌管朝政的是朱祁镇的宠臣王振,这个人精得很,他看到也先如此地算计明朝,非常地气愤!于是,王振就下令减少瓦刺的赏赐。

赏赐减少了,也先很不高兴。瓦刺借机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当时的皇帝朱祁镇20多岁,血气方刚,经不住王振的游说,就亲自带兵,效仿他的祖先御驾亲征了。

综上分析:

土木堡之变的根源,是钱财的矛盾。既然是钱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事情没有到无法解决的地步,被俘的朱祁镇没有必要自杀。

而且, 从军事的立场来看,“土木堡之变”就是一场战争,一方是大明王朝,一方的瓦刺。 从这个角度来看,胜败乃兵家常事。

既然是常事,就算败兵被俘,也并非都要自杀。古今中外,多少次战争,多少个在战争中失败被俘的人,如果都自杀的话,我们的历史课本只能是泡在血水里看了!

朱祁镇在瓦刺的待遇,究竟如何呢?

瓦剌人在土木堡打了大胜仗,又俘虏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可把他们高兴坏了。因为这个皇帝可不是一般的人,分明是一条大鱼呀。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留下皇帝一条命,好向明朝索要更多的财物。

不得不说,伯颜帖木儿非常聪明!瓦剌人和朱祁镇又没有国耻家仇,为什么要杀他?换一个角度想,如果瓦剌真把朱祁镇杀了,不是自己把自己逼成了大明朝的仇人?!

大明王朝在土木堡打了败战,并不是大明没有人,打不过瓦剌?一个是国力强盛的大国,一个是小小的游牧部落,孰强孰弱?用膝盖想想都知道。

所以,瓦剌不敢杀朱祁镇,也没有必要杀朱祁镇。不仅如此,瓦剌还要好好地招待朱祁镇,希望用朱祁镇能换来更多的钱财!

的确,朱祁镇在瓦剌被俘的日子,除了不自由外,在蒙古的生活过得还不错。

朱祁镇住的蒙古包,是也先弟弟伯颜帖木尔的;外出坐的车还专门配有暖气;朱祁镇生日的时候,还收到了一件貂皮大衣的生日礼物;甚至,也先还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朱祁镇!

在瓦剌,朱祁镇每天都有牛乳、羊乳。瓦剌人每两天给朱祁镇进一只羊,每七天给朱祁镇进一只牛,经常还有专门给朱祁镇做的筵席等等。

从这些待遇来看,说明也先很重视朱祁镇这个大明的皇帝。从朱祁镇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他自身的价值。

所以说,朱祁镇不需要自杀。

再说,他为什么要自杀?

他才20多岁,那么年轻!他要回去,他一定要回去!在北京,有他的大明江山,他的皇室家人,还有……还有他的皇位。

但是,瓦剌人低估了大明!

在朱祁镇被俘之后,明朝针对这一情况做了紧急调整。在北京另立新君,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如此一来,朱祁镇就从一条大鱼变成了一根鸡肋。

终于,在“土木堡之变”的第二年八月,被俘的朱祁镇回到了北京。7年后,朱祁镇又夺回了自己的皇位。

三少说:

朱祁镇战败后,在瓦剌过了一年没有自由的日子,虽然有些屈辱,却没有必要自杀。想成大事,受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少yun


其实明英宗朱祁镇没有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死。

如果一个人想死的话,他有很多种方式去死。他可以在被俘之前自杀而死,或者在被俘之后绝食而死、撞墙而死、上吊自杀等等。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死的话,别人其实是阻止不了的。所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朱祁镇不想死。

关于朱祁镇的被俘经历,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事情发生在公元1449年。当时蒙古的也先率军进攻明朝,朱祁镇在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亲自带兵与也先作战。当时他带领的军队大约有25万人,号称50万。这一战我也只能说朱祁镇实在是不会打仗,出征的时候连最基本的粮草都没有解决,然后把全军委任给一个不会打仗的大太监王振。王振就带着这样一支大军不断地搞武装游行,结果一路上很多士兵因为吃不饱饭而累死饿死。这样的军队就是再能打也没了战斗力,在经过了一波又一波的作死的操作之后,终于全军覆没在了土木堡。

那么朱祁镇在也先那里有没有受到侮辱呢?在历史记载当中我们看不出这一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他被俘的时候,也先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宝贝的。毕竟他是明朝的皇帝,挟持着朱祁镇便可以一举拿下北京。虽然最后也先没有拿下北京,但至少刚开始的时候他是这样想的。他的如意算盘就是押着朱祁镇去攻打明朝的城池,看着明朝的皇帝在自己手上自然不敢动手。一座城池就可以很轻易的被拿下了。

好在明朝的朝廷在当时并没有乱。在于谦的主持之下,明朝很快就立了新的皇帝。朱祁镇马上也就变成了太上皇,失去了利用价值。

也先攻打北京失败之后回到了草原上,当然也把朱祁镇带了回去。没有了皇位的朱祁镇在也先的手上实际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拿着他吧,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要是朱祁镇在自己这里遇到了什么意外,就等于与明朝交恶,在外交上就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所以在关押了朱祁镇几年之后,也先最终还是放走了朱祁镇。

关于朱祁镇被俘的这个问题,我并不想说他该不该自杀。其实作为一位皇帝来说,最大的责任在于对战争全局的负责,他个人的生死其实对于战争来说,或者对于国家来说,或者他是否受辱这个事情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并不重要。他毕竟是明朝的皇帝,他只要能够对明朝负责,就是他最大的责任。

就对一个国家的负责来说,明英宗朱祁镇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对于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皇帝被俘这个事情,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多少明朝精锐的士兵因为领导人的猪一般的操作而命丧黄泉。能够保家卫国的并不是明英宗朱祁镇,而是那些奋战在战场上的士兵,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士兵。其实当时也先只有3万兵马,而朱祁镇带领的军队有25万人之多。如果当时重视的是这些士兵的话,至少这一战不会惨败。毕竟是25万人对战3万人,正常打的话也先肯定是吃不消的。所以关于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为什么不自杀,或者说他被俘之后有没有受辱,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老威观史


“土木堡之变”对于朱祁镇而言,是非常突然的。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就骤然发生了。

而且非常态的溃败,毕竟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而且都是大明精锐,以往大明都是压着蒙古打。


瓦剌的崛起,在此前大明实际上是没有切身感受的。朱祁镇更是没有任何战阵历练,战争的残酷第一时间震惊了这位甚至此前未出过宫门的年少帝王。

死其实在乱军中,分分钟就会成为现实。但是朱祁镇是不太可能去考虑“以死报国”的。大明的天下都是朱祁镇的,只不过丢了20万军队而已,就能轻易自杀了事么?

若干年后,朱由检若是有朱祁镇这种精神,大明也不至于骤亡。好死不如赖活,为了活着,吃点苦算什么?大明物华,国力鼎盛。这些都可以拿来换朱祁镇的命。


这也是朱祁镇被俘的时候,泰然处之,瓦剌士兵打死也不相信自己俘获了大明皇帝的主要原因。朱祁镇是天授的大明皇帝,是朱瞻基的嫡长子,出生就决定了他的高贵,和对拥有大明一切的理所当然。

对于朱祁镇而言,一切不过是舍与予的问题。以大明一座城池遭到也先屠戮洗劫的代价来换一顿也先邀请朱祁镇的筵席,这是可以等价的。

只要活着,卑微、屈辱、大明黎民的水深火热对于朱祁镇而言,这不是考虑的范畴。如果真的考虑这些问题,朱祁镇一定会像朱由检那样,在土木堡战败的那一刻,就会自刎而死的。

朱祁钰、于谦打破了“大明的一切属于朱祁镇”的逻辑,也破了也先的阴谋。

大明有了自己的新君,虽然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但实际上朱祁镇的命令对大明已经毫无意义了。

在那段岁月里,朱祁镇应该是最艰难的。他不知道作出了怎样的许诺,画了怎样的大饼,才挽留了自己的性命。


朱祁镇回到大明,绝非是瓦剌良心发现。而是他们知道大明的天上同时出现两颗太阳,必然会引发大明的内部问题。

但是朱祁钰再一次打破了这个逻辑,朱祁镇被囚禁于南宫整整7年。这对于朱祁镇才是真正屈辱和危险的日子。

大明皇宫这个朱祁镇出生并生活了23年的地方,如今才离开一年回来以后,人还是那些人,物还是那些物。但是自己已经从天子变成了囚徒。


而所有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就是因为皇位而不是朱瞻基这个人。所以南宫7年远比大漠那一年难熬。

因为在大漠的时候,再难还有个念想,那就是回到京城,再过那种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日子。而如今回来了,一墙之隔,却恍如隔世。

对于朱祁镇而言,活着就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夺门之变”以后,他为什么明知道于谦有功,却仍然杀了他?为什么那么痛恨朱祁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