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攘外安内,以何为先?

攘外安内,以何为先?

攘外安内,是中国历朝历代都会遇到的治世难题。矛盾有轻重分主次,攘外、安内,应该先顾哪头为好?

宋朝朱熹提出“必内修政事方可外攘夷狄”;明朝张居正提出“欲攘外者必先安内”

蜀汉诸葛亮北伐中原之前先平定南蛮;初唐李世民不惜先降顺突厥以梳理内政……

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经验无不表明,安内是矛盾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先解决。

有没有内外两手抓,两手都想硬的呢?有!明末崇祯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就是给后世留下了教训:不能这么干!

攘外安内,以何为先?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对明末危局开的药方,可归纳为三点:攘外必先安内;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荡寇。

杨嗣昌进一步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张先与清朝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

接下来,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到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明军的不断打击下,湖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接受招抚,李自成率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逃亡商洛山中。杨嗣昌所说的“十年不结之局”似乎就要走到尽头。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日,杨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力主对清妥协,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盗”。

同年五月三日,崇祯帝在中极殿以“剿兵难撤、敌国生心”为主题策试大臣,杨嗣昌在策论中以天象引入话题,接着列举历史上天象示警与异族关系的故事,如东汉时日蚀火星,汉光武帝与南匈奴议和,宋太宗时月蚀荧惑,宋军兴师伐辽而战败。借此影射他对清议和的主张。

但是,杨嗣昌主导与清的议和公开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议,掀起弹劾杨嗣昌运动,其中攻讦最力的是少詹事黄道周,他们表面上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实际上反对他主导的对清和议。

崇祯帝碍于群臣反对,不敢接受杨嗣昌的建议,对和谈明确支持。同时,新被起用的兵部尚书卢象升亦坚决反对与清议和,与杨嗣昌形成尖锐对立。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皇太极派兵大举入塞,对明朝展开惩罚性打击。由于明廷内部政见分歧,总督天下援兵的卢象升未能与杨嗣昌、高起潜良好配合,导致卢象升战死于巨鹿。(详见本人旧作 )

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军扬长而去。

此次清兵入塞,使大明局势急转直下。不但杨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和谈计划化为泡影,十面张网战略也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入京师勤王而使农民军死灰复燃。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已经厉兵秣马一年有余的张献忠再举反旗。李自成与张献忠汇合后,更在当年八月以后又分东西两头行动。明朝内地再度陷入干戈扰攘之中。

事后追究责任时,杨嗣昌虽被弹劾,但崇祯还是保住了他,并感慨:“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

攘外安内,以何为先?

大明亡国的教训,给后世以强烈的警示。乃至到了清朝末年,就算大清被外国列强再怎么欺负,宁可割地赔款,也不能耽误镇压国内民乱。

结果,不能应对外国挑战的大清最终还是亡了!正如李鸿章所感慨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迈入近代以来,攘外、安内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义了。

其中关键,随着时代变迁,对“内”的定义不同了。内是内政,不是内战。光想着打内战,不想着修内政,怎么可能安内?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经过蒋某人之口,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贬义词。

蒋某人身在共和民国,心在封建邦国,不顾民族大义,却念自家私利,民族存亡大事当成了投机买卖。抗日战争期间,蒋某人虽然对中华民族大节无亏,却对蒋家王朝无力回天。

攘外安内,以何为先?

对日作战:器不如人、工业水平不如人、军队训练不如人……战之将亡国……蒋某好困难。

对内作战: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工业水平远高于中共、军队数量远比中共多、指挥官比中共有文化……三个月、至多六个月即可消灭中共……蒋某真气壮。

结果:中国苦撑十四年,日本投降;内战再起仅三年,蒋某败逃。

对日作战:以空间换取时间,丢弃国土、遗弃国民,逃亡西南。蒋某跑得快。

对内作战:国军每攻下一个城,必分兵把守,绝不让中共有立足之地。蒋某真爱民。

结果:日占区百姓惨遭荼毒;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对日作战:谋求公理对强权,以期国联裁决。蒋某好文明。

对内作战:攘外必先安内,积极重兵围剿。蒋某真霸道。

结果:国际威望全无,国内以匪相称。

攘外安内,以何为先?

很明显,蒋某人那点水平,即安不了内,又攘不了外。

国民党统治区的全面崩溃,从1943年就埋下了伏笔,到了1947年开始全面爆发。即使蒋经国发现问题的严重性,试图反腐救党,也已经晚了。内政不修,经济崩溃,最终加速了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败亡!

从这个角度上理解,蒋某人确实早就应该“安内”了,特别是处理国民党内部、乃至自身的顽疾。可惜,某人只是把“内”理解成了内战的“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