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黄芪,又名绵芪。黄芪,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5-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忌连作,不宜与马铃薯、胡麻轮作。种子硬实率可达30%-60%,直播当年只生长茎叶而不开花,第二年才开花结实并能产籽。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采收黄芪长到第3年便可以收获。收获过早,黄芪质量差;年久不收,极易黑心或木质化。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采收一般在秋季植株枯萎时进行,也可在翌年春季尚未萌发前进行,因此时根生长充足,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黄耆高,黄芪产量高。采收时要深挖,不要伤根,防止挖断主根,影响药材产量与质量。南方多雨地区,为减少烂根损失,最好当年收获。留种选3年生以上(含3年)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地块作黄芪种子田。对种子田管理,在一般大田管理的基础上(切勿打掉花芽),促使花盛果多,籽粒饱满。结果种熟期间,如遇高温干旱,应及时灌水,降低种子硬实率,提高种子质量。黄芪种子的采收宜在8月果荚下垂黄熟,种子变褐色时立即进行,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采收。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若小面积留种,最好分期分批采收,并将成熟果穗逐个剪下,舍弃果穗先端未成熟的果实,留用中下部成熟的果荚。若大面积留种,可待田里70~80%果实成熟时一次采收。收后先将果枝倒挂阴干几天,使种子后熟,再晒干,脱粒、扬净、贮藏。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