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不愧三餐

不愧三餐

沪上陆公子陆灏

不愧三餐

《不愧三餐》是人称“沪上陆公子”的陆灏先生讲给读者听的不一样的“文化故事”——或名家逸事,如钱锺书夫妇与傅雷之往来、毛姆的小说源自其一战的谍报工作;或史事钩沉,如董其昌毁画、“语丝”之由来;或文学趣谈,如英国式谋杀的文雅、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中国元素……

甚尔听老人们谈起周氏兄弟闹崩了以后,他们元旦招待人吃杂煮的时候,哥俩的好些朋友有得忙了,分早晚赶场,去了弟弟家还得再跑哥哥那儿……

我想了想,既介绍这本书,要不要再说一说陆灏本人呢?毕竟我认识他也二十多年了,更何况我们所做之事有部分重合:做报编、写小文。不过还是算了吧,将心比心,从来习惯于隐在幕后之人,被人拎出来都不怎么开心的。还是看他的文字更好啦。

—— 会饮读书

1

不愧三餐

杨步伟赵元任夫妇

杨步伟开饭店

王国维长女王东明在《王国维家事》(安徽人民出版社,二O一三年三月)一书中说到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当年在清华园是“风头人物,无论衣着或行动,都很受人瞩目”,尤其是杨步伟,“平时,人未进门,爽朗的笑语声已响彻庭宇。这种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女性中是难得一见的”。

书中提到杨步伟与另外两位教授太太,在清华园门口的小河边开了一家饭店,叫“小桥食社”,曾轰动时。饭店生意不错,学生、教职员和眷属都去吃,“问题是赵伯母交游广阔,又喜请客。凡是稍熟的人到店里,她总是嚷着:“稀客,稀客,今天我请客。”就这样,“小桥食社’在请客声中关闭了”。

“小桥食社”始末,杨步伟在《杂记赵家》中有详细叙述。那是一九二五年赵元任夫妇回到清华任教不久校园里两个大厨房的菜吃腻了,杨步伟就和几个太太商量,自己开一家饭店。杨先拿出四百块,从五芳斋请了三个厨子,在学校大门外河边借了三间屋子。开张那天,进城买了一百多元的菜,鲜的干的买了一大些。最好玩的是“王文显太太洋车后挂了十只活鸡一路叫,她吓得只叫洋车夫停下来,一停鸡又不叫了,一走又叫起来,就一路停的不止”。没想到当天就来了二百多人,忙得焦头烂额。“我们只希望吃完了的人快走,也没想到问他们要钱”,结果是买的菜吃了光光,钱却没收回。吴公之要两样菜等半天也没送出来,第二天他送来一副对子:“小桥流水三间屋,食社春风满座人。”杨步伟只好请他们吃饭,“如此一来大家都送起对子来了”。没折腾多久,杨步伟自己写了一副对子“生意茂盛,本钱干尽”,就把饭店让给别人去经营,“本钱也多半自己吃了

几年后,杨步伟随赵元任赴美,写了一本《中国食谱》(九州出版社,二O一六年ニ月),赛珍珠在导言中说“至于赵太太,我想要提名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因为要取得世界和平,还有比坐一桌享用鲜美菜肴更好的方法吗?”

2

不愧三餐

做平儿那样的人

在旧书店翻到一本百来页的小册子《《红楼梦〉的反儒倾向》,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第一版。其中有一篇严嘉良的《林彪一伙为什么欣赏平儿》,开头就说:“《红楼梦》问世以来,地主资产阶级的评论家们对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各有褒贬,赞骂不一。唯独对于平儿这个人,却一味的赞美不已,甚至称她是《红楼梦》中独一无二的“全人”。在这一片颂扬声中,又加进林彪一伙,居然使人绘像图影,尊为“四美”之一。”

站在书架前读到这段文字,我就乐了:在历代地主资产阶级评论家和林彪一伙之后,我又想到了董桥。董桥在多篇文章里表达过对平儿的钟情和欣赏。在《平儿是玉兰》曾说自己“少年时代迷上平儿,老了越是说她讨人挂念”。六十年代董桥在香港冷摊淘到一幅扇叶上面工楷录下《红楼梦》里七十六个人物的芳名,名字上配有花名,平儿缀以“玉兰花”,底下一句“做夫人便做得过”。同行的朋友“素知《红楼》珠翠我独钟平ル,都不相争,几十块钱我买下了”。到九十年代,董桥看到刘且宅的《石头记人物画》,实在喜欢其中那幅平儿理妆》,就央求刘旦宅再给他画一幅。刘旦宅画了,并题了“予绘红楼珠翠甚夥,而桥公独钟平儿一人”云云。

严嘉良的那篇文章没有具体说林彪一伙如何欣赏平儿(“四美”是哪四个也没说),只是分析了历代地主资产阶级评论家和林彪一伙为什么欣赏平儿:一是“平者,平也”,平儿奉行中庸、忠恕之道;二是“平者,屏也”,对王熙凤来说,平儿正好起着一架屏风的作用。欣赏平儿,“不就是欣赏她作为屠夫的帮手和骗子的屏风的作用以及她所奉行的那套中庸哲学吗?”我后来在别处查到,林彪曾说做人要做平儿那样的人,最会搞平衡,最善自保,贾府中的大丫头,只有她最后结局最好,甚至可说美满。

不知道董桥先生欣赏平儿又是为哪般?下次见面时得请教。

—End—

不愧三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