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幽云十六州”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中原王朝纠结数百年?

艾美特兜兜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以凤翔节度使起家,击败后唐闵帝李从厚,登基成为皇帝,改元清泰。为巩固权利,消除隐患,李从珂计划用当年闵帝李从厚对付自己的招数,改镇手握重兵的妹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将石敬瑭调离河东老巢,以此削弱其势力,并最终解决。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让他从河东移镇山东,准备待其离开河东后,加以清除。

石敬瑭得到调令后,惊怒交加,据不调离,并有样学样,重演李从珂当年的故事,在河东起兵,公开造反。

为了显示正统性,石敬瑭上表后唐末帝李从珂,斥责其实际是后唐明宗李嗣源养子,当年击败明宗亲子李从厚而自立为帝就是不合法的,应立即退位,让明宗第四子许王李从益继承皇位才对。自己身为明宗女婿(石敬瑭之妻是明宗之女),匡扶皇室,责无旁贷。李从珂收到奏表后大怒,撕毁奏表,削去石敬瑭官爵,派遣大军征讨河东,誓言消灭石敬瑭叛军,以正天下。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从珂末帝遣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率军出征,讨伐河东。后唐大军抵达河东后,四面包围石敬瑭老巢太原,筑围围困,昼夜不停攻打,太原岌岌可危。

为了自保,石敬瑭遣河东节度掌书记桑维翰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儿臣。同年九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割地称臣的承诺后,喜出望外,亲率军五万自雁门关南下,增援河东。

石敬瑭得到契丹大军南下救援消息后,欣喜不已,联合契丹援军在团柏谷大败唐军,解除太原危局。之后唐军被契丹与石敬瑭合兵围困在晋安寨,主将张敬达拒绝投降,被其余降将杀害,后唐全军投降石敬瑭。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正式奉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称臣,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解己衣冠授之。石敬瑭得契丹援助后,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改元天福,建国号晋,石敬瑭即后晋高祖。

之后,石敬瑭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闰十一月攻入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自杀,后唐灭亡。为了“感激”契丹的援手,后晋高祖石敬瑭将中原之地,北方屏障,原山西、河北所属的――

幽(北京)、蓟(津蓟县)、瀛(河北河间)、鄚(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县)、檀(北京密云)、顺(北京顺义)、新(河北涿鹿)、妫(北京怀来官厅水库一带)、儒(北京延庆)、武(河北宣化)、蔚(山西灵丘)、云(今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寰(山西朔县东)、朔(山西朔县)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以报答契丹“父皇帝”耶律德光的大恩。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幽云十六州”,因为幽州又称燕京。所以也叫“燕云十六州”。

自此,契丹获得了进入中原的门户,可以不受阻挡的长驱直入,直达黄河流域。而中原北方失去了抵挡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以后无数次的北方强敌入侵,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在后晋高祖手中,割让契给丹汉地十六州,实际上契丹所获得的汉地不止这十六州。早在后唐灭后梁之战时,宁州(天津静海)、营州(河北卢龙)就在乱局中失陷于契丹;后唐明宗李嗣源时期,平州(河北昌黎)丢失于契丹。后晋高祖死后,后晋和契丹开战,杜重威投降后,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晋,杀易州刺史郭固,易州(河北易县)也被契丹占领。

后晋天福十二年(开运四年、947年)正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给自己上表中只称孙不称臣为借口,亲领大军自幽云之地南下,击败后晋守军,入后晋都城东京开封府,灭后晋,俘获石重贵。

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在东京皇宫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然后下诏废后晋出帝降石重贵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尉,负义侯,迁往辽东极北之地:渤海国黄龙府。然后契丹大军四出,占领大部分中原。这是中原政权失去幽云后,第一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经此南下入侵所带来的灾祸。

契丹占据中原后,耶律德光因此将国号自“大契丹”改为“大辽”,改元大同。辽大同元年(947年)三月,因为辽军四处掠夺百姓财物,引起中原民间反抗四起,同时,耶律德光将原后晋诸位节度使留在东京开封,不然他们返回各自驻地,地方藩镇也心怀不满,举兵反抗。

辽太宗耶律德光无法控制局面,感慨地说:“我不知中原之人难制如此!”,被迫引军北返。四月,耶律德光北返途中于河北栾城杀胡林病逝。

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时,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留守刘知远坚守河东,据不向契丹臣服,并招募军士,壮大力量。辽军北返后,刘知远沿用后晋天福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年),在晋阳(太原称帝),建国号汉,即后汉,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随即刘知远出兵,击败辽国留守汴京和洛阳的军队,稳定中原,并准备北击辽国。但是第二年正月刘知远突然去世,后汉出兵计划被迫中止。因后汉高祖亲生儿子都已经去世,于是其侄刘承佑继位,改元乾佑,刘承佑即后汉隐帝。

后汉乾佑三年(951年),后汉隐帝猜忌大臣,与亲信密谋诛杀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等老臣。郭威得报后,起兵反抗,击败后汉前来讨伐自己的大军,并进攻汴京。

隐帝慌忙出逃,在乱军中被杀。郭威于是在乾佑(951年)正月正式称帝,建国号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其养子柴荣继位,即后周世宗。周世宗继位后,励精图治,整军练卒积极备战。另外又减免赋税,修订刑律。后周政治因此清明,百姓也恢复元气,中原地区开始复苏。

周世宗立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壮志,积极开展的对外征伐,在击败了北汉、后蜀、南唐等地方割据政权,获取大量疆域和人口地前提下,后周世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失地,夺回被石敬瑭所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四月,在精心准备之下,周世宗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目标直指幽云故地。周军气势如虹,出兵战无不克,原后晋所割让的十六州中的瀛、鄚两州、及不在十六州其中的宁州、易州二州,并淤口、益津、瓦桥三关,在一个月内统统被后周攻克。周世宗于瓦桥关设立雄州,益津设立霸州,史载:

“世宗平定关南,收三关三州十七县,户一万八千三百,王师不亡一失,边邑望风而下。”————《旧五代史》

至此,后周已经收复自后梁末年以来失陷于契丹的中原故地合计六州(含雄州、霸州),约占全部失土的五分之一。这个时候,辽国所占据的,只有十四州了。

取得初步胜利后,周世宗准备一鼓作气,直驱幽州城下,收复全部失地。但就在出兵幽州的途中,周世宗突然发病,并迅速病危,不得不撤军返回。原定夺取幽州,恢复故土的计划也被迫中止,中原王朝因而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恢复幽云失地机会。而这一次错过,就是四百年的时光。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撤军返回汴京后,病重去世,幼子柴宗训继位。后周大将赵匡胤趁后周主少国疑之时,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建国号宋,史称北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北宋建国后,改变周世宗先北后南的策略,将统一天下的目标转向南方,先后出兵消灭割据南方的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基本统一中原。

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去世,其弟赵匡义即位,即宋太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年),宋太宗亲征河东,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中原归于一统。之后,宋太宗决心携得胜之威实现周世宗、宋太祖的遗愿,转道攻打辽幽都府(即幽州,辽国更名幽都),一举收复故土。

但宋军在灭北汉后,军力疲敝,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强攻幽州不能克,反而在辽幽都留守韩德让与惕隐耶律休哥内外夹攻之下,大败于幽州城外高粱河,宋军死伤无数,大溃而返,宋太宗本人也身中两箭,乱军中乘牛车狼狈逃回。

此后,不甘心失败的宋太宗于宋雍煕三年、契丹(辽在统和元年、即983年改国号契丹)统和四年(986年)再次三路伐契丹,出兵前期宋军告捷,连下寰、涿、朔、应、云诸州,并在新城大败契丹军。

但宋军因深入敌境过远,仓促间粮草准备不足,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抓住东路宋军缺粮退兵之机,于岐沟关大败曹彬率领的东路宋军,斩杀数万。宋太宗得知东路军大败,大惊失色,急令中、西两路撤军。

契丹军于是调头再攻中路和西路宋军,中路宋军不战而退,幸而保全,并带回部分收复州县的百姓。但是宋西路宋军孤悬敌后,形势危急。而西路军监军使王优不顾兵力对比悬殊,强令统兵副帅杨业出击。

杨业原本不同意,王优出言讥讽说:

“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被迫出战,结果全军被歼。杨业本人受重伤被辽军所俘,绝食而死。

宋第二次北伐,三路大军皆败,所夺取的州县又全部失去。在这以后,北宋再也没有主动发起北伐,对辽(契丹)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恢复燕云之地,被长期搁置下来。

击败北宋后的第三年,契丹统和七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契丹南侵,将北宋深入北疆的易州之地再次夺取。宋辽(契丹)国境形成基本东西走向态势,沿白沟河(拒马河)对峙。这一国境也在之后的“澶渊之盟”中被明确下来,历时百年未有大的变更。

夺取易州后,契丹将燕云汉地重新划分改制,升幽都府(今北京)为南京析津府(设立于辽开泰元年、1012年),升云州(今大同)为西京大同府(设立于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新州(河北涿鹿)为奉圣州,改武州(河北宣化)为归化州,升蓟州遵化县为景州,重设武州(山西神池),并废弃寰州。

这样,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的版图上,就分为南京道一府八州(南京析津府、涿、檀、平、易、营、顺、蓟、景八州)、西京道一府八州(西京大同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

此时的燕云十六州,已经和当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有了很大的区别,疆域、辖地、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但是习惯上,中原王朝还是称其为“燕云(幽云)十六州”。

宋宣和二年、辽天庆十年、金天辅四年(1120年),为了收复失陷近二百年的燕云故地,北宋联合新兴的金国,达成“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金占领辽之上京、东京、中京三道,宋收复南京、西京两道((即燕云十六州)。

为了做好击败辽国,接收故土的准备,北宋还预先设立燕山府、云中府,设置官员属吏,以对应恢复后的幽州(辽南京道、南京析津府)、云州(辽西京道、西京大同府)。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金军按照约定,已经大败辽军,夺取三道,将辽天祚帝赶到大漠夹山之中时,宋军对幽州的攻击却一败涂地,两次被残存的辽军击败,颜面尽失。最后还是遵守约定的金太祖在金天辅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兵,帮助北宋夺取幽州,攻克辽南京道。

金天辅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太祖没有听从诸王宗室们占据南京道的意见,坚持履行盟约,与北宋达成归还燕京的约定,将辽南京析津府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交还北宋。但燕京城中的工匠、财物、粮秣、牲畜等,还是归金国所有。

于是北宋终于得以“收复”一半燕云故地,在从金军手里接收的一府六州之地设立燕山府,设置官员主政地方。宋徽宗得意非凡,作“复燕云颂”,刻石立碑做为自己的功绩以夸耀。

金天会二年,宋宣和五年(1124年),收回燕山府的北宋再向金国讨要被金军攻占的辽西京道,要求金国履行盟约,将西京大同府及新、妫、儒、武、云、朔、应、蔚八州一并交割。金国因尚未擒获辽天祚帝,无暇顾及西京道,于是将武(陕西神池)、朔(山西朔县)二州归还北宋朝,另外应(山西应县)、蔚(河北蔚县)二州辽军守将向北宋主动纳降。于是北宋再获大同府四州。至此,北宋收回原燕云十六州约三分之二疆土。

但是好景不长,不过一年之后,金国以北宋招纳旧辽国降金将领张觉,破坏盟约为借口,于金天会三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出兵两路攻宋,宋燕山府守将郭药师于十二月降金,归附北宋不过两年的燕山府失陷。宋云中府所辖新归四州也被金军攻占。

燕云故地再次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占领,并持续了二百四十三年之久。直到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以徐达、常遇春统兵北伐,攻克大都(北京,即幽州),中原汉族王朝才再次收复燕云。如果以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算起,距离上一个中原汉族王朝中央政权的政令施行、治理于这块土地,已经过去了六百一十三年。

燕云地区,北夹燕山、西控河套、太行山,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军事要地,太行诸要塞和燕山通道控制在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进可攻、退可守,掌握对北方战争的主动权。

而后晋高祖石敬瑭为了私利,拱手将这一重要战略要地割让于契丹,从此中原山河之险不在,中原北方门户洞开,此后历代中原政权都受制于此,在与 北方的战争中无法做出从容应对,进退两难,只能被动返防守,燕云十六州也成为后续历代统治者几乎不能治愈的心病;燕云不复,如芒刺在背,中原帝王不能高枕无忧。

拥有燕云汉地的北方王朝,占据幽云十六州这一富庶地区,在精心治理之下,可以获取巨额赋税收入。而幽云之地位置优越,东部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西部则畜牧业发达,对于耕种、牧马都是极为适合,因此使得北方王朝在与南方的交锋中占尽优势。

这也是中原王朝失去燕云故地后,心有不甘、辗转反侧、纠结不忿数百年,心心念念一定要收复失地,一统山河的夙愿之所在。


伯虎42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幽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将完全暴露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进而直接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云十六州足足被非汉族的统治者统治了455年。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

所谓幽(燕)云十六州,主要指的便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因而一直都是中原政权东北方向的重要防线,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曾沿北部边疆修建了一道绵延万里的长城。此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杀伐征战,便主要围绕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展开,虽然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也曾杀入大草原乃至漠北,但由于无法对广袤草原实行有效统治,长城便成为了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地处燕山山脉南北的幽云十六州,便正好处于中原王朝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而长城的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也全部处于这一带。

△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北宋修筑大名府为防线

幽云十六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要防线,一旦有失,北部边防将从此无险可守,游牧民族的铁骑将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失败之后,面对契丹的威胁,在丞相吕夷简的建议下,不得不在太行山与黄河之间修筑大名府,构筑内部防线防止契丹南下。当然,最终的事实证明,这道防线同样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线牢固。

再如明朝末年,当后金攻占漠南蒙古之后,再度威胁明朝北部边疆,之后山海关虽然仍是牢不可破,但后金却在崇祯二年(1629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之间,先后六次绕道蒙古攻破幽燕之地的长城防线,进而驰骋于华北平原,甚至一度杀至山东地区。

△占领漠南的后金先后六次攻入关内

如上所述,正因为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战略作用,使得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收复幽云十六州则成为每一个汉人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而达成这个理想,则足足用去了四百余年时间。

从后晋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收复,汉人为此奋斗长达四百余年

自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之后,幽云十六州先被桀燕和晋王李克用(李存勖)分别占据,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进而灭后梁、建后唐,燕云十六州这才全部由后唐占据。

△五代十国时曾为后唐占据

当后唐皇位传至李嗣源手中后,石敬瑭因多次救过李嗣源的性命,并且拥立其为帝,因而深受其重用,并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珂与继位为帝的李从厚发生火并,石敬瑭又拥立李从珂为帝。然而,李从珂即位后仍将石敬瑭视为最大威胁,之后双方矛盾激化,石敬瑭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耶律德光逐领兵从雁门关南下大败后唐军。

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灭后唐、建后晋,遂于938年依约割让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并对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契丹(辽朝)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过渡。

△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

石敬瑭去世之后,石重贵继位,结果因不肯向契丹称臣而惨遭灭国。后晋灭亡之后,刘知远建立后汉,却根本无力收复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始终被契丹(辽国)占据。直到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虽然最终因病未能全部收复幽云十六州,却也收回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此后辽国占据的其实只有燕云十四州。

△后周世宗柴荣曾收复了瀛、莫二州

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也曾尝试收复燕云地区,其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广积钱粮或赎回失地,或组建军队收复失地。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之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先后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两次伐辽,结果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宋朝再也无力收复幽燕之地。

△雍熙北伐

到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之后,金国归还燕云十四州,北宋甚至为此预置了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金国灭辽之后也曾于1123年将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归还北宋,但在阿骨打死后金国便又反悔,重新于1125年攻占幽燕之地,并于次年大举南下攻灭北宋,幽燕之地遂又落入金国手中。

之后蒙古崛起,铁木真大军南下横扫河北,幽云十六州又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并于1279年剿灭南宋残余势力,就此统一全国,元朝就此开启了统治中原的一百多年岁月。

△朱元璋灭元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十六州这才重新回到汉人手中,而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经足足过去了455年。


香茗史馆


所谓幽云十六州,具体包含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共计十六个州。其大致范围包括现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积大约十万平方公里。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热热闹闹的阶段,大小割据势力建国称帝就像是过家家一样。而且,很少有能长久存在的,都是昙花一现,让人记住都难。

其中,唯一能让后人记忆深刻的皇帝,还几乎真就没有。唯独一个例外的,他的名气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还要大,这就是被人唾弃的“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国后晋的开国皇帝。早先,他因为在一系列的战争中战功卓著,后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对他委以了重任,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后唐同光四年时,石敬瑭被授予陕州保义军的节度使,后又调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马步军统领。至此,石敬瑭彻底掌握了后唐在整个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最大的实力派。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后唐闵帝。唐闵帝为了防范石敬瑭,将其加授了中书令,但却剥夺了他河东节度使的兵权,改由潞王李从珂担任。

结果,李从珂更不省心,很快就发动了兵变,推翻了闵帝李从厚的统治。与此同时,石敬瑭立即归顺了潞王李从珂。 

可惜!称帝后的李从珂,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石敬瑭,甚至将其当成最大的威胁来提防。

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结果,准备充分的李从珂很快就将石敬瑭击败。无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为了说动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动提出:

一、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义父;

三、每年向契丹进贡大批财物。

这样,在契丹军队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终于消灭了后唐,宣布改国号为“晋”,定都汴梁,史称后晋。同时,石敬瑭也遵守约定,将这一地区割让给了契丹辽国。据《契丹国志》记载:

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丢失幽云十六州后,我国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谓是门户大开和无险可守。自此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可以轻易向中原腹地进行奔袭和抢掠。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台,建立了北宋政权,逐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又一次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从此,北宋开始和辽国进行长期的对峙。

在这种背景下,幽云十六州的地位显得无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进攻中原,必须翻越崇山峻岭;而南面的北宋政权,若要北伐,也必须首先要攻下幽云十六州。显然,这里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幽云十六州域内包括有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和众多水系,是华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屏障,自战国时期就开始发挥着重要的防守作用。

而此刻,幽云十六州已失,北宋犹如敞开了自己的门户,任由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赶到北宋的都城开封。这样看来,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简直不言而喻。

甚至于,赵匡胤还想到了都城南迁的办法,以避免都城开封无险可守的尴尬境地。在赵光义等强硬派的坚决反对下,北宋才没有迁都洛阳,得以继续留都开封。

从开国皇帝赵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时期,北宋的皇帝们从来就不曾忘记过这块土地。

最初,存在诸多军事顾虑的宋太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向辽国赎买回燕云十六州。为此,赵匡胤特意在内府库中设置了“封桩库”,用于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

不过,还没到真正赎回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就被“烛影斧声”了。

赵匡胤驾崩后,强硬派赵光义继位,之后北宋政权彻底放弃了原先的赎买之策,改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由此开始,掀开了宋、辽之间一系列战争的序幕,两方都付出了惨痛的牺牲。

986年,即位后的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新君初立之时,主动发兵二十万,分三路对辽国展开了北伐。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云十六州之地。

在战争的初期,北宋军队连战连捷,收复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夺回幽云十六州。

由于中路军的统领曹彬指挥不当,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队时,中路军被击溃,宋太宗只得下令撤军。

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军被契丹军包围,主将杨业力战殉国。杨业就是后来小说《杨家将》中杨继业的历史原型,被后世所传颂。

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军事力量,再没有能力可以发起像样的军事行动。此后,北宋从之前的积极进攻态势,转变为被动防守态势。据《宋史》记载:

雍熙之后,终宋不振。

而雍熙之战后,辽国被彻底激怒,主战派完全占了上风,发动了对北宋的全面军事进攻。但是,辽国又没有实力完全歼灭北宋。最终,北宋和辽国相互妥协,双方签订了

“檀渊之盟”,维护了宋辽百年的安宁。

辽国灭亡之后,幽云十六州又被金国占领,正式改燕京为金中都,定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样,以幽云十六州为跳板,继续对中原之地虎视眈眈。

女真人被蒙古人消灭后,幽云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里。元世祖忽必烈时,改燕京为中都,后又改为大都,成为整个元朝的都城,而幽云十六州也成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阵地。

明朝建立后,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达和常遇春率军终于攻克了大都。至此,幽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汉人手中,并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从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间四百三十二年的时间里,幽云十六州来回辗转于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无数的汉人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牺牲,而造成这一窘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当年的“儿皇帝”石敬瑭。


文史不假


幽云十六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大片土地。

幽云十六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后晋(公元936—947)石敬塘为夺取帝位,乞求契丹的支持,不惜尊其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并岁贡绢帛三十万匹。契丹据有燕山山脉,从此河北大平原无险可守,河东也仅存雁门关一处险要,形成了契丹处优势晋处劣势的局面。

中原王朝的军队基本上由汉族士兵组成,汉族是农耕民族,不善骑射,与自幼娴熟马术的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发生战争时,必然处于劣势。游牧民族借助于骑兵劫掠中原,来势凶猛,相当于现代的重装甲快速部队,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疲于应付,只能依托险要的山地构筑城池,方能有效地抵御侵略。

石敬瑭出卖十六州,使中原王朝无险可守,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如果单从地理这一点上说,后来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相继取得南侵的胜利,先占十六州是有重大作用的。石敬瑭卖国,祸害中原四百余年。


爱咩咩的老羊


“胡骑肥马啸啸鸣,南望王师又一年”。“幽云十六州”,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道伤疤。大好河山,落于胡人之手,凡尽数百年,原本是草长马肥、山川雄美的幽云诸州,却成为刀兵血火的残酷战场。

一、【割城之伤——幽云十六州是如何沦为异族的跑马之地的】

1、幽云十六州为哪十六州:幽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大文明圈不可或缺的领土。由上图可知,十六州即当时的幽州、顺州、檀州、蓟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妫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应州、云州。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燕云十六州大致包括天津、北京和河北的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现如今咱们的首都,也曾经沦为胡马肆虐之地。令人不胜唏嘘!

2、幽云十六州与石敬瑭:谈到幽云十六州的沦丧,石敬瑭是罪魁祸首。五代十国后唐同光四年,石敬瑭被授予陕州保义军的节度使,其后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马步军统领,并尚公主。成为当时最大的地方势力。类似石敬瑭这样的封建军阀,在“领地”内几乎等同于皇帝,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威赫一时。


明宗驾崩后,接位的唐闵帝异常忌惮石敬瑭,不断削弱他的兵权。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数战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遂向当时北方最大的势力契丹借兵,一举消灭了后唐,登基为帝。

3、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契丹凭什么要帮助石敬瑭?因为他提出了三个令契丹人无法拒绝的条件,除每年向契丹献上大批供品之外,还认契丹帝耶律德光为父,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石敬瑭为一己的野心和权欲,将国土割与异族,被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历代史家皆不吝笔墨“杀”之。

二、【中原屏障——幽云十六州让数个王朝寝食难安】

自幽云十六州被割让之后,其后的数个王朝,都为此寝食难安,发动了无数场战争,誓要夺回此十六州。


1、幽云十六州是中华文明的天然屏障。《契丹国志》记载: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明朝有一句很有骨气的话:天子守国门。幽云之地,地形险要,虎踞燕山、北扼平川,如同一道铁壁守护了中华的大好河山,所以明朝定都北京的意义就在于此。幽燕一失,北方大门洞开,胡人的铁骑可以长驱直入,再无屏障,对中华王朝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2、终宋一朝,始终将收复幽云十六州作为基本国策。五代十国后期,陈桥兵变,赵氏黄袍加身,历经数年终于一统河山,结束了中华大地的连绵战火和割据混乱,汉家文明重新恢复了元气!除了幽云十六州!没有了北方的屏障,胡人铁骑可以长驱直入,数日内游骑即可抵达国都开封,几乎无险可守。所以,宋朝一直在试图收回燕云十六州。

3、宋辽国战,围绕幽云十六州,终朝未熄。历经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给大宋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主动进攻转入了被动防守。《宋史》记载:雍熙之后,终宋不振。而雄据北方的辽国,却也没有能力完全灭宋,僵持之下,双方签订了“檀渊之盟”,形成了百年的对峙。背后,金、元数朝,幽云十六州始终沦为异族之地,痛哉!

三、【山河一统——朱元璋的最大功业就是收复了幽云十六州】

1、幽云十六州数易手。辽据有幽云十六州,国力却逐渐转衰,终于为金所灭。金定都燕京,同样对大宋虎视耽耽。这个时代,涌现出了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名留青史。其后,金为元所灭,幽云十六州再度易主,燕京改称大都,成为元朝的国都。数个朝代皆定都于此,可见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石敬瑭卖国之恶,莫过于此。我们宁愿没有像岳飞那样的英雄!英雄辈出的年代,未必是好事!

2、幽云十六州终回中华怀抱。元朝依靠发动残酷的战争,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却因为残暴的统治和治理文明的落后,导致群雄并起,最终,朱明王朝定鼎中原,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机终于来临!


1367年,朱元璋遣大将军徐达率军北伐。次年八月二日,徐达北伐军进入大都城。元顺帝连夜带着后妃、太子由健德门逃向上都。元朝在北京地区的统治至此结束。明朝改大都为北平府,在此设北平布政使司。后朱棣迁都北京。由此,幽云十六州终于回归。

3、围绕幽云十六州的归属,消耗了数个朝代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付出了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明太祖恢复汉家衣冠之功,尤以收复幽云的意义为大,明太祖对维护华夏一统之功,永载史册!

【结语】:历史常常会因为某个人物而改写。石敬瑭为了一己的私欲,割地称臣、奴颜婢膝,割社稷之土,毫无家国之心,异族占据十万里河山计四百三十二年,痛哉!而大宋一朝,受幽云钳制之累多矣!国土,是一分也让不得的!


脂肪故事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幽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古人有语

失岭北(王维诗中都护在燕然的燕然都护府)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又称“幽蓟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可以说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关键。

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后唐自立为帝,为了可以顺利完成他成为皇帝的宏愿,他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导致契丹顺利获得这个关键区域,这个决定北宋王朝深受威胁以至于导致北宋王朝覆没埋下了原因。

幽云十六州历史性问题

唐末局势混乱,乱世处枭雄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原本统一的中原王朝陷入了混乱局面,各大割据势力混战,导致政权不断更迭,这段历史后世称之为五代十国。

这个时候各方势力虽在混战,好在燕云十六州并没有落入游牧民族之手,这要中原王朝还有一个战略缓冲可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可好景不长,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他的皇帝梦从而反唐称帝,这家伙登基后自然希望他的政权长存,他打算和辽国结盟,割让幽云十六州获得辽国支援,这样才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性,最终辽国答应了石敬瑭,从而帮助石敬瑭建立了后晋政权。

后晋政权稳定后,石敬瑭按照之前约定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辽国领土一下增加了不少,辽国有了可以威胁到中原政权势力。

石敬瑭只为了一己私利,从而割让了如此重要的地区,这导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关键防御点,这也要北宋王朝失去了战略缓冲点,导致了灭亡,幽云十六州真正收复者应该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那已经是400多年后的事情了。

北宋王朝永远的痛,幽云十六州

北宋开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位皇帝先后打算赎买北伐的方式妄图夺取这个关键战略要点,最终都没有实现,最一直等到宋真宗时期签订澶渊之盟才确保了这块地区相对稳定局势。

北宋末年,金兴辽衰落,北方政权交替也没要幽云十六州重回汉人之手,金国反而以张觉事变为由伐宋,金军击败宋军顺利占领燕京并顺利南下灭亡北宋,占领中原地区,史称“靖康之耻”。

我们知道北宋都城开封位于华北平原地区,周围并没有什么战略优势,可以保证首都安全,幽云十六州可以说作为唯一的战略缓冲之地,对于北宋十分关键,夺回幽云十六州可以保证政权安定,可无论北宋政府如何努力都没能夺回这块地区,最终也因为这块地区最终灭亡。

幽云十六州战略位置真的很重要

中国古代交通并不方便,为了缓解国防运输难题,自然希望一个天险用于屯兵储备战略物资,这样才可以防御外敌入侵,幽云十六州就是这个关键区域,他地势险要可以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如果有幽云十六州,至少保证北宋都城安全,失去幽云十六州,辽国、金国可以顺利南下侵宋,这要宋朝十分难受,他们只能挨打。

幽云十六州,宋政府永远的痛,他们从建国到亡国都未获得这块区域。

幽云十六州最终收复者朱元璋,这一次行动才要幽云十六州最终并入中原王朝统治范围内,最终朱棣天子守国门,将幽云十六州和北方防线连接起来,这保证了大明王朝北方防线安全。


莫地方


幽云十六州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的广大领域。若是大家熟悉地理的话, 就知道这个地方正是长城的所在地。

长城就是建立在崇山峻岭当中,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来抵御北伐少数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说来幽云十六州这个地方,对于中原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

可以说只要这个地方,掌握在中原人的手里,他们就可以靠着长城的天堑,来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了。

可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个叫石敬瑭的儿皇帝,他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从此之后,契丹的大军再来中原的时候,就如同进入到自己的后花园一样方便了。

这就是为何大宋一直要拿下幽云十六州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赵匡胤建立大宋之后,还没有给契丹开战,他就稀里糊涂的死去了。他驾崩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当了皇帝。

赵光义两次亲政契丹,目的就是要拿下幽云十六州,但是,最终并没有得偿所愿。

第二次亲征之后赵光义受了伤,此后他再也不亲自出征契丹了。

尽管大宋和契丹在后来也有战争,但是,大部分都是没有赢得战争的胜利的。

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契丹和大宋建立了《澶渊之盟》,100多年的时间里,两国再也没有交战。

后来北宋和契丹全部灭亡了,他们是被女真人给灭掉的。就这样幽云十六州又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里。

南宋一直把女真当爹来供着,他们就更不可能给女真开战了。

我们都知道后来是蒙古灭了女真,然后又灭了南宋,幽云十六州再次落入到了蒙古人的手里。

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就是元朝,推翻元朝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他派徐达又把幽云十六州给夺了回来。至此,幽云十六州又落入到了中原人的手里。

冷兵器时期,幽云十六州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地方。可以说他是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眼里的兵家必争之地。


史学达人


幽云十六州,听着很遥远的样子,其实,一点儿也不遥远,大致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北边、山西北边和河北地区,也就是现在中国地图上偏北方,但没到东北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庞大的太行山脉的腹地。

而传统中原王朝所在的位置,就是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陕西、山东等地的总和,再辐射华南、华南和华西地区。

如果中原王朝占有幽云十六州,就能够很好的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庞大的山脉、城池和长城,能够有效的阻止游牧民族入侵,就算有入侵的,也变成孤军,被中原王朝围杀。

但可惜的是,唐末安史之乱后,幽云十六州,就被游牧民族占领了,之后经历了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后,才于明朝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当中。

唐末到明朝,除元朝外,中原王朝一直遭到游牧民族的放马南下,实在苦不堪言。这种苦不堪言,真的就是数百年了。

宋朝还专门修建了大名府,但却远不如幽云十六州的防御好。


董江波


引言:

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位于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地区,以及河北北部的部分地区和山西北部地区。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对于历代王朝、尤其是汉人政权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古语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一、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问题

幽云十六州主要是幽州、顺州、儒州、檀州、蓟州、涿州、瀛州、莫州等十六个地区,幽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宋代时,这一战咯性地区却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被北方游牧民族控制。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李氏政权岌岌可危。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灭。之后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中,中原地区没有再出现大一统王朝,而是陷入大分裂时期。这时的中原地区各家政权层出不穷,相互征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政权并存,被后世成为“五代十国”。

古代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分裂,在公元936年,唐朝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建立后晋政权,成为开国皇帝,石敬瑭在混乱的局势中,不能独善其身,稳固自己的政权,因此只能向契丹求援。石敬瑭认辽太宗为父,于是契丹答应出兵,最终扶植石敬瑭并帮助他建立后晋。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契丹对石敬瑭的援助自然是有条件的。

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之前与契丹的约定,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大大扩展,辽国的兵力部署到达长城沿线。

实际上石敬瑭做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愚蠢的,幽云十六州对于历代中原大一统王朝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原王朝有了这一地区,不仅扩大了地域,并且对于抵御蛮族的入侵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石敬瑭却将这一地区割让给契丹。从这以后,中原地区的许多政权都想收回这一地区,但始终是有心无力,这一地区始终没有能够收复。

二、幽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

要了解幽云十六州为何会令中原王朝纠结数百年,就必须先了解幽云十六州之地的战略意义,而通过了解宋王朝的惨痛教训则可以十分直观地看懂幽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在陈桥发动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被这些将领奉为帝,自此宋朝建立。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吸收唐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上不设置节度使,赵匡胤选择把兵权收归中央,而不是放给地方。在官员任用上,他重文轻武,重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削弱武将的权力。

因此,宋朝虽然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生产技术也有所发展,但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却很弱,相比以前的中原王朝制衡周围的蛮族部落,万国来京朝拜,宋朝作为一个中原王朝,却要向周边的蛮族部落纳贡,以获得暂时的安宁,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

宋朝虽然在中原建立了统一王朝,但是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实力却依旧很强大,辽国依然在宋朝北边占据着幽云十六州,制衡宋朝向北边扩张。宋朝统治者自然明白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也是想夺回幽云十六州的,但是由于宋朝军事力量薄弱,因此并不能从辽国的铁骑下夺回幽云十六州。宋朝建立后,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约定了北宋和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北宋的国都在东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开封位于黄河以南地区,这个地理位置是非常糟糕的。开封位于河南,即华北平原,周围没有高山峻岭,也没有大河大江作为天险拱卫国都,并且开封距离幽云十六州州非常近,而幽云十六州又被辽国掌控在手中。辽国掌握了中原王朝历来的一个重要屏障,但是这个屏障却被辽国掌控,这对宋朝是大大不利的。

幽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险要之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历代中原统一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军事力量,古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大多选择在这一带修建万里长城,以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百姓生活,对维护中原王朝的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幽云十六州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关口,它在长城以南,包含了淤口关、瓦桥关和益津关,以此合成三关口,是北方少数民族到中原的必经之路。

北方游牧民族多是骑兵,中原王朝大多骑兵不利,与蛮族相比骑兵力量薄弱,所以幽云十六州是一个天然良好好的防御阵地:

如果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就相当于把中原大地直接暴露给了北方的敌人,北方游牧民族经过幽云十六州可以一直打到长江,毫无障碍,而且中原地区平原光布,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北方游牧民族自身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加上中原地区的粮食储备,北方的游牧民族可以一直打到黄河,威胁中原政权。

幽云十六州作为战略要冲,是进入中原地区的便道:

中国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北方游牧民族运输兵力的能力大多较差,比不上中原王朝,一旦他们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爆发战争,如果战线过长,兵力运输跟不上,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王朝面前便处于被动之地。

而有了幽云十六州便可以大量节省运输兵力的时间,幽云十六州地理位置险要,许多蛮族被中原王朝阻挡于此。如果没有幽云十六州的话,北方的大辽便可以随时进攻宋朝,而幽云十六州又与宋朝的国都开封相距极近,一旦大辽进攻宋朝,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到达宋朝的国都周围,而宋朝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应,只能屈服于大辽。

因此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可谓显而易见,宋朝自建立之初就从来没有掌控过这一地区,这一地区掌握在大辽手中,对宋朝是极为不利的,宋朝统治者对此也十分担忧,因此宋朝的统治者始终十分关注这一地区。

三、幽云十六州的归属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并于公元1125年灭辽朝。大辽灭亡后,在大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自然被大金掌控。

公元1125年,大金越过幽云十六州,举兵南侵,意图覆灭中原王朝。公元1127年,大金南下攻取了北宋的首都东京,并且掳走徽、钦二帝,导致了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赵氏家族并没有灭绝,而是选择南渡。

南渡后,康王赵构在大臣的支持下在南京应天府即位称帝,建立南宋。南宋建立后,大金的威胁还在,因此南宋与大金在绍兴和议,规定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但是直至南宋灭亡,幽云十六州也并没有收回。

南宋灭亡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元朝建立,但元朝终究是少数民族政权,没有实行很好的汉化措施,因此元朝很快便灭亡了。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建立汉族政权,建立明朝。

公元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在稳定新建立的政权后,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收复幽云十六州,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幽云十六州终于得以重新并入中原大一统王朝管辖的范围之内。


旧时楼台月


幽云十六州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若是他在中原王朝人的手里,那么他们就可以在这里形成一条防线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

它若是在游牧民族的手里,那么,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到自己的后花园一样的方便了。

那么,既然幽云十六州如此的重要,这个地方到底是哪里呢?

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天津的全部,河北和山西的北部。事实上这个地方,早在秦汉的时候,就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屏障了。

我们都知道秦朝时候修建的万里长城,正是从这些地盘上建造起来的。到了明朝的时候,他们又加固了长城。

长城的修建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造成的伤害。

本来幽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在中原汉人的手里。可是,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后晋的皇帝石敬瑭,为了灭了后唐,他就向契丹求助。

若是契丹出兵帮助他灭后唐,事成之后他就把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事实上契丹早就对这个地盘垂涎三尺了。

有这样的好事,他当然了干了。最后后唐被灭,石敬瑭当了皇帝,他向契丹称臣,把幽云十六州给了契丹。

自从契丹拥有了幽云十六州,整个宋朝他们几次出征想要把幽云十六州给拿下来,但是,最终都是徒劳而返。

后来是女真族把契丹给灭了,然后幽云十六州又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里。当蒙古崛起的时候,蒙古把女真给灭了,然后他们又统治了幽云十六州。

我们都知道蒙古人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到大漠当中,幽云十六州再次到了中原王朝人的手里。

为了抵御蒙古人南下,明朝又开始加固了长城的修建,我们今天看到的万里长城,就是明朝修建的。

所以说古代的时候,冷兵器时期幽云十六州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军事基地。最为主要的是,这里多崇山峻岭,易守难攻。

当然了这些都是曾经发生在历史上的事情了,现如今我们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了,这些地方再也不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争夺的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