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經歷二世、共存在15年。

雖然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劃時代的意義。秦朝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秦朝在原先文化基礎上吸收融合了中原各民族文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朝文化進入最繁榮的時期,修建大量的建築,宮殿成群,可以說秦朝建築是中國古代古典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秦朝的建築變化可以看出整個秦朝文化走向。

一、在繁榮發展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古代古典建築演變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劃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

  • 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力較為落後、資源豐富,人們為了充分利用自然,於是人們團結協作,採取木架建築、穴居的方式,提高生產力,防禦外敵。而在奴隸社會時期,人們開始發現了青銅,人們開始將它運用到建築當中,提高建築的美觀度。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商朝時,神權政治觀念、君權至高無上的觀念開始出現。統治者大量修建宮殿、陵墓,顯示自己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治思想激烈碰撞,諸侯國修建城市、城郭來保衛領土,建築風格多種多樣。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築多采用夯土和高臺建造,像魏國的文臺、韓國的鴻臺以及楚國的高唐臺。

秦國修建大量宮城,宮殿形式規模得到擴大,夯臺和高臺建築成為潮流。秦國統一六國,秦始皇為達到表示自己至尊的皇權和抵禦匈奴的目的,放棄了原本的城郭,修築宮殿和萬里長城,此時長城已經達到了5000多公里。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建築風格也隨著政治的變化由自由變為規整。

二、在不同時期,秦國的建築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在戰國早期,因社會的向前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戰爭頻繁,“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時代影響了社會現狀,這些衝擊也在建築之中可見一斑。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秦國經歷了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對時代的變化體會更加深刻,我們可以通過秦國曆代修建的宮殿、都城以及陵墓可以看出。

戰國早期,秦朝的都城在雍城,後來因為軍事力量的擴展,雍城無法容納強有力的軍事力量。於是秦靈公遷都涇陽,將涇陽培養成一個軍事重鎮,在涇陽修建大量防禦工事。秦獻公時期,秦國經歷長期的內亂,為了秦國的安定,秦獻公將櫟陽設置為都城。

到了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幅度提升,秦孝公將咸陽設置為都城。到了秦始皇時期,秦始皇吸取六國宮殿的建築特點,在咸陽城的基礎上,擴大秦國宮殿的規模。顯示出秦國都城的雄壯宏偉。

(一)雍城宮城建築,雍城最早作為秦國的都城的城市。

整座都城呈現出不規則的長方形,表現了春秋戰國早期思想自由、文化學說形式多樣的特點。

(二)涇陽宮城建築,涇陽被稱作“八百里秦川之腹”。

秦靈公時期,舊勢力在雍城盤根錯節。秦靈公為了擺脫舊勢力的束縛,遷都涇陽,涇陽位於陝西省。涇陽之名首次見於《詩經》,因位於涇河以北,古代水之北稱為陽,涇陽由此得名,秦之涇陽與漢之涇陽不同。

秦靈公在位時期,他主張向東和東北方向擴展領土。涇陽位於東北方,符合秦靈公的討伐方向。《秦史稿》寫明秦靈公在位時期,秦國以涇陽為軍事戰略中心,擴展領土直至魏國的少梁。在如今涇陽的遺址上可以發現類似封閉式的城郭、夯土臺四十萬平方米還有一些磚石,據考證這是一座宮殿建築遺址。

(三)櫟陽和咸陽城宮殿建築

戰國時期公元前350年,魏國趁秦國內亂,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秦獻公在櫟邑修建防禦工事,遷都櫟陽。據《長安志》記載,櫟陽是長方形,宮殿在中部偏西的位置上。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咸陽城建築,咸陽是陝西省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渭水穿過咸陽的南邊,嵕山穿過它的北邊,因為山水都是陽,所以稱為咸陽。咸陽原來的名字並非咸陽,而是因為位於謂河,故名謂城。《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孝公遷都咸陽。咸陽是秦國作為都城最久的地方,咸陽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始皇等幾位君王的修建,秦國宮殿規模達到最大。

觀看咸陽城的宮殿建築。形式多種多樣,規模龐大,形式風格不一。可以推測是秦始皇採取六國不同風格,以咸陽城為中心,建立宮殿群。

此時咸陽宮殿建築,受到了傳統儒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古代人都信奉紫氣東來的說法,古代宴請賓客,尊者坐在東面。於是秦國都城宮殿群都採取坐西朝東的方位。整個宮殿群呈現出一箇中心、兩條軸線對稱的佈局。體現君權神授的觀念。

三、統一後的秦王朝的建築特點與文化特點

  • 統一後秦王朝的建築特點折射出許多文化特徵,雖然秦朝以法治國,但是也藉助儒家仁與禮的思想統治人民,秦朝講究孝道,這表現在秦始皇非常重視陵墓的修建上。一切建築在重視禮的基礎上講究嚴格與對稱。

這種思想不僅是統治階層的共同思想,而且在下層人民的思想中廣為流傳。許多家庭修建封建式院落,渴望五世同堂。

宮殿建築一改周朝建築以中心對稱的佈局,採用中軸對稱的方式。中通“衷”寓意折衷與不偏不倚的理念。秦王朝建築特點最鮮明的例子是阿房宮,阿房宮的建築方法已經成迷,但是阿房宮被看作秦朝的四大奇蹟之一,阿房宮的空間變化十分大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阿房宮賦》

阿房宮在高臺建築的基礎上大量堆積磚石。這樣顯得莊重古樸,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神權政治觀念。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秦國受到了先前繁榮、衰退的諸侯國的影響,也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淵博接觸了多元文化。神權政治觀念沒有高度發展的時候,雍城呈現不規則的長方形,作為軍事重鎮的涇陽,城內主要修築宮殿和居民區。在此時期,中央官署仍然在雍城。最初的咸陽城規模很小,因秦始皇統一六國,這才大規模修建。

(一)戎族文化與秦朝建築形成的特色密不可分。

在西周朝時,秦國先祖秦非子因為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國。在周宣王時期,秦國因擊敗西戎,受封西戎之地。秦人與戎族生活在一起,受到了戎族文化的影響。

戎族人的墓葬方式是屈肢葬,後來秦人也以這種方式埋葬。原先的秦人來自於東方,戰爭使得他們背井離鄉,但是思鄉情節可以在他們的建築風格上發現。坐西朝東,寓意他們最後回到家鄉。

(二)秦朝文化與吳楚文化相交融也表現在建築風格上。

秦滅六國後,吳楚文化與秦朝文化相融合,屋頂呈現反字,宮各自為城,顯得莊重古樸、古典大氣。此時秦朝信奉日月星辰學說。將宮殿建築與星像相對應,符合風水學說。所謂漢承秦制,在漢朝建築可以得到考證。

(三)秦朝建築特點的形成與西周宗法禮樂制度息息相關。

秦朝建築經歷了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形式由單一變為多元化。原來的宮殿並沒有出現人工挖掘的城牆與溝濠,到了周朝城牆才開始出現,此時的院落出現了四合院等建築新形式,四合院採用風水學說,西周中期出現大量的城牆建築,宮殿建築也採用坐西朝東的方位,著名的例子西周都城鎬京就是坐西朝東的方位。由於受到了西周中原文化的影響,西陲建築也使用坐西朝東的方位。

秦朝以東為尊,受到了西周禮制的影響。《禮經釋例》中記載“室內以西為尊,堂內以北為尊”在室內舉辦宴會也是以東為尊,宮殿朝南向。

《禮儀·士冠禮》記載“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也有這一描寫“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都說明,戰國到秦漢時期,東道主是面向東邊坐的。

從“秦國”到“秦朝”,由建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文化的演變

而曾經作為天下共主的秦始皇修建陵墓,便理所當然是要坐西向東的。史學研究秦國本來就位於西隅,修建陵墓向東的目的是主要是表示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

秦朝修建的宮殿也採用縱橫雙向、縱橫交錯的方式,運用高臺建築,表現出秦始皇的王者之氣。

參考歷史文獻:

《史記》

《禮經釋例》

《禮儀·士冠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