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最有才的小妹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一句是张充和对自己一生的注解。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前排从左到右: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

叶圣陶曾说,苏州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最小的那个,也是最具才情的那个,她一生痴迷昆曲和书法,1949年跟随丈夫——德裔汉学家傅汉思来到美国,后来在耶鲁、哈佛等20多所大学教授昆曲和书法,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就是她的学生。

和三个姐姐不同,充和从小过继给叔祖母,养在合肥老家。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是一个非常有见识的老太太,很重视充和的教育。她不仅亲自将大家闺秀的仪礼教授给充和,还给她请了专门的老师教吟诗填词。至于古文和书法,叔祖母更是为充和请来了当时最好的先生——“天下第一社——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的弟子,朱谟钦。虽然,朱先生给充和的仍是以熟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为主的标准古代私塾教育,但朱先生却并不刻板,而是很开明且有见识,于是小充和不仅古文学得好,书法也成为了跟随她一生的爱好。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张充和书法

这一段学习生涯对充和的影响深远,几位在苏州长大的姐姐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受的教育更为洋派,而充和旧学功底深厚,要知道,五四那一代的大师,虽说都有留学背景,但无一不是从小熟读中国经典古籍的。充和在书法和昆曲上造诣颇高,她被成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她在美国教授昆曲,演出昆曲,让美国人为昆曲的美感所震撼,虽然充和一直远在美国,但她至死都保留着中国古典美人的韵味,她爱穿布面旗袍,素雅玲珑,不着浓妆,说笑自如,她的丈夫曾说: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晚年张充和

这么美好的女子怎么就嫁给了外国人呢?充和才貌双全,年轻时追求者自然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诗人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有段时间,充和寄住在三姐兆和家,那时候,三姐和大才子沈从文已经结婚,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好朋友,卞之琳对充和是一见钟情,苦苦追求十年,大半生都沉浸在对充和的爱恋中,但对于卞之琳的苦恋,充和却认为: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充和性格开朗活泼,她喜欢乐观单纯的人,而卞之琳很敏感,充和甚至觉得卞之琳有点“危险”,而她的丈夫傅汉思就是一个乐观单纯的人,除此之外,他们在才华上也是彼此吸引,傅汉思的父亲是西方古典文学的教授,他从小也耳濡目染,西方古典文学底蕴深厚,傅汉斯还是个语言大神,会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好几国语言。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张充和和傅汉思


嫁给傅汉思时,充和已经35岁了,在此之前,她绝不将就,独自美丽。直到遇见这势均力敌的爱情。

2015年6月的一天,“最后的闺秀、最后的才女”张充和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出名的三姐

四姐妹中最有名的要数三姐张兆和了,她是大才子沈从文的妻子。

沈从文一生孤苦,荒野一般的童年,困顿的北漂生活,有过怀才不遇的凄然,有过云端跌落的痛楚,他说这一生,除了张兆和是甜的,其他都是苦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一句经典情话就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

说起来,三姐兆和样貌并不出众,她皮肤黝黑,五官也没有特别耀眼之处,但兆和追求者甚众,这一点,连三个姐姐都很诧异。

不过兆和是个可爱任性的女孩子,在中国公学读书时曾拿过女子全能第一名。当时,该校的校长是胡适,沈从文是该校的老师。18岁的名门闺秀张兆和吸引了一大波追求者,她调皮地把追求者们编号为“青蛙1号”“青蛙2号”……而沈从文则被二姐允和调侃为“癞蛤蟆3号”。

要说家世,两人确实不匹配,一个是只有小学文化的乡下人,一个是名门闺秀,兆和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张家的女儿个个会唱昆曲。兆和自然是瞧不上沈从文的。

沈从文爱上了张兆和,不厌其烦地给她写信,面对无情的拒绝也无法停止爱意的表达。沈从文追求张兆和这件事当时闹得人尽皆知,张兆和备受困扰,拿着沈从文给她的书信去找了胡适,胡适急了。对她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兆和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后来,沈从文也发觉自己的追求方式太过鲁莽,决定要更沉稳一些,但信是不间断的,他信里对兆和说:“我爱你一天,总要认真活一天。”就这样明明白白、煞费苦心地爱着她。数年的信件铺满了兆和苏州家门前的路,也终于敲开了这位张家三小姐的心门。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沈从文和张兆和

他们结婚了,婚后的兆和一改往日对待沈从文的态度,婚后不久沈从文回湘,把路上的见闻都写给兆和听,兆和回:亲爱的二哥,你走了两天,便像过了许多日子似的。

是爱情的模样。

尽管后来,两人的婚姻出现了诸多不如意,但兆和是幸运的,曾有那样一个人强烈地爱过她!

最神秘的大姐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张元和

不得不说,元和是四姐妹中模样生得最好的,元和从小养在祖母身边,是尊贵的大小姐。父亲张武龄和母亲都是戏迷,张武龄请来了苏州全福班的名角尤彩云教孩子们唱戏,四姐妹中,元和是最痴迷于昆曲的。她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出去看戏,回来还要模仿上两段。

元和是大家公认的大美人,因为从小听曲唱曲,也有了和昆曲戏子一样的玲珑身姿。后来和妹妹允和到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念书,当时的上海是一个花花世界,车水马龙。流光溢彩,当时流行看戏,京剧有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这些人物,昆曲就有顾传玠。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张元和与顾传玠

元和迷上了顾传玠,迷上了顾传玠扮演的柳梦梅,谦谦公子,温润如玉。后来她嫁给了顾传玠,大家闺秀嫁给了戏子,这件事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滩,当时许多报纸以“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为题大炒新闻。

他们一生恩爱。

1966年,顾传玠因肝炎去世。

1986年,为纪念汤显祖435年诞辰,七十八岁的元和和七十一岁的充和在北京登台演出《牡丹亭》,充和演杜丽娘,元和演柳梦梅。

最勇敢的二姐

二姐允和嫁给了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

不过当年,周有光可不算有名。他们结婚前,周有光很忧虑,对允和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允和却说: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一门四姐妹,他们都嫁给了爱情,并优雅地活过了九十岁

周有光和张允和

文革初期,周有光被批斗,允和不顾一切冲出去保护他,那些人凶神恶煞地问:你什么立场?允和不卑不亢地说道:我一个家庭妇女,能有什么立场!

抗战前夕,沈钧儒等几位民主人士被捕,关在苏州监狱,允和不顾凶险,前去探望,几位民主人士的亲人,也被她安排在自己家中。她认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而且在那个时候,参加工作的女性少之又少,所以允和还撰文《女人不是花》,号召所有女性不要做花一样的摆设,要投身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姐元和神秘而高贵,一生不舍爱与自由;二姐允和勇敢而坚定,一生坦荡不羁;三姐兆和冷静而理性,一生为爱保留着一颗温柔的心;小妹聪慧而单纯,一生与最爱的一切相守。

张家的女儿,个个活得玲珑剔透,优雅从容。

要是张家厉害的孩子只出个把个,还可以说是偶然,可个个这么不得了,就不得不问了:这家长得是什么神仙人物?

那就不得不提到她们的父亲张武龄了。

要知道在当时,四姐妹的老爹所在的合肥张家,可是与李鸿章的那个李家齐名,那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而像这样的大家族,朋友们稍微猜猜就知道,个中子弟往往都是些什么做派,有些“爱好”是再正常不过的。比如张爱玲,就有一个集抽鸦片、赌博、嫖妓等恶习于一身的父亲。

可合肥张家张武龄这个人,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而且最恨赌博,平生最爱之事竟是读书,简直堪称圈子里的一股清流!此外,他还受到蔡元培影响,热衷于教育事业。因此,他不仅为家里的儿女营造了最好的教育氛围,请了最好的老师,还以一己之力创办了乐益女中,鼓励女孩子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拥抱更广阔的世界,甚至允许女孩子剪短发,并主张婚姻自由。要知道,那时候大清可才亡没多久,像这样的事,绝对是要上热搜的。

除了生活健康,思想先进,张武龄还非常重视家庭里的学习氛围。比如张家苏州的宅园里面,光书房就有四个——张武龄和妻子陆英一人一个,孩子们共用两个。而且书房以外也到处是书,他也从不规定孩子们该读什么书。像允和,七八岁就读了《红楼梦》,如今的孩子这个年龄恐怕还在学拼音。而等到允和十岁的样子,几个小姐妹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唱起了“禁书”《西厢记》的片段。后来,孩子们还在家里负责教授自己的保姆识字,甚至比赛起了谁的教学效果最好……

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环境,这样民主开放的氛围,不说做张家的女儿了,就算是去他们家做个保姆,放到现在,可能也比好些自诩有文化的人强不少吧?

所以啊,怎样的教育才算好呢?家长有真金白银固然是好,可若没有给孩子“精神上的金山银山”,没能让孩子自信、自爱、自立、自控、自强,砸再多的钱,也终是竹篮打水,黄粱一梦。

我们常常讲女儿要“富养”,到底什么才是“富”?没有那么多钱能不能实现?

我想,了解完张家女儿的故事以后,你可能对此有了新的见解,趁还记得,赶紧在下方留言区分享给大家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