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再谈农村的中医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而来的概念,其核心是农业农民,这个主体下农村医疗保健的主题就是农村农民的安康。

要保证农民安康需要建立起来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的医疗保障机制,核心是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经济支持力。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必然需要政府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医疗保障机制。

再谈农村的中医

赤脚医生时代是特定环境的产物

很多人想到了赤脚医生。这在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医疗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需求,百姓不出门就看到了医生,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制度对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脱离而出的中国农民而言,是带有福利性质的医疗保障。这就从内心得到了一种真正当家做主的感觉,可以享受有限的免费医疗服务。

这种服务与当时的农村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一方面农村还没有改革开放,农民自身的身份感相对统一,劳动力移动不足,产业没有很好地得到开发,农村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农业为主题的模式。另一方面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存在于半农半医之中,很多人一边务工一边行医,其身份是农民,当然也有一些是城市驻村的医生。

这样的土生土长模式,以及以农业为主题的生产经营模式,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更多的就是恢复生产的能力,而对于生产能力的保障就是简便效廉验的模式,上午吃了药,下午就能出现在工地干活,然后挣工分挣钱养家糊口。所以,这个时期突出的表现是对医学最基本的需求,而对于一些大病和重病而言,因为交通的不便利,再加上集体经济的有限性和自身经济储备的不足,一般是不做深层次的治疗的。很多人得病,出不去村庄,就是出去了大病也是送到镇上医院看看,很多就回去了。

这样的模式下,经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有,但是很多病也是无可奈何。就如现在的很多疾病,大医院人满为患,很多农村的患者都过来住院了,这要放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老百姓自己有了经济储备,能够承担费用,比如自己的孩子在城市工作,这样农村也因此而有了带动;二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报销是很多人出来看病的关键。三是交通的便利。如果没有到处都有的高速公路,很多病是无法向北上广或者是省会城市聚集的。

时代发展变化赋予了农村医生新的要求

这是时代在发展了,因此对于农村医生的要求和过去也是不一样了。我时常遇到很多来城市看病的人,问起来就知道了,他们的生命健康的期望已经高起来了,不再是过去得病不治疗耗下去的;而同时因为子女到城市就业,经济条件好了之后,让老人回归农村已经不现实了,城市治疗已经成为常态。对于农村的百姓,得病上大医院也是经常的事情,他们的信念和过去不同,治不了的病找专家找大医院已经成为共识。

为什么来大医院?找专家?因为医疗的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当中,过去农业化社会形成的低水平的赤脚医生制度,随着农村的开放和人才的流动逐渐的解体了,而这个范围下坚持的是医疗非高精尖的追求,多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很多时候并不是以治愈为根本,也不是以诊断明确为根本,而目前的医学已经走入了新的时代,这就是必须诊断清楚。诊断清楚是治疗疾病的前提,所以很多过去不需要诊断清楚的疾病现在已经开始寻求专家搞得清楚,然后出现标准化的治疗,这是多少年中国医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再谈农村的中医

这样的情况下,农村的医学存在就必然受到百姓就医的新需求的影响,如果农村的医生再固守过去看病的思路就可能得不到百姓的认可。一方面需要有技术的人,能够看透疾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对新时代医生的必然要求。见过不少病人,一说起来就是我们那里的医生看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看不透病情,那就出来看病。另一方面对于技术的要求伴随身份化的认可在加强。过去的百姓缺医少药,只要是下乡开展义诊,他们就认为是来给自己免费看病,所以很多人来看,结果有些人就打了义诊的幌子欺骗老百姓。后来信息时代,老百姓变得聪明了,再义诊的时候,很多人就打开手机搜一搜,看看有没有这个医疗机构,这个医生,看看是不是忽悠。如此,假医生就很难下的农村了,因为一旦出手,就有可能被怀疑。

时代变了,农村再也不是过去的农村。随着马云推行的网上付费,很多农村大妈买豆腐也开始刷微信了,青年人都不像过去一样上了初中就回去了,都是知识青年,新技术玩的很溜。如此,当城市很多人还不会支付宝的时候,农村人已经玩的炉火纯青。这样的时代下,对医疗技术的要求必然是高了起来。

对医疗技术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规范淘汰不规范、从资质准入行医代替无资格准入行医是时代的必然。过去张仲景的时代,可能不需要资格,只要会看病就行,只要有病人就行,如今不行,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要求,需要依法从医,依法管医,这是政府必然的责任。另一方面就是百姓的觉悟,百姓思想认识新的提升和就医健康的新需求,必然会带来对无证行医者的的残酷淘汰。

农村中医真空诞生了一批新时代的“赤脚医生”

很多农村行医的恰恰处于这个跨度的时代,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农村医疗卫生管理的加强,很多大学生走到了基层,这些自上而下的带有资质的医疗行为成为新农村的医疗保障主体,这个主体一直从县级到乡级再到村卫生室,未来村卫生室的普遍化大学教育规范化培训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另一方面,一些在过去时代延续下来的医疗从业者将很难适应这样的时代,规范化的诊疗、规范化的考试、取得资质,这些情况一部分是一些老的医生,有不识字的,有家传的,这部分人很多游离于目前的医学体系之外。

但人总在老去,这些人逐渐的会被主流的医学模式取代,而在这个取代的阵痛期该怎么办呢?他们中间一些人有真才实学,其中绝大部分是热爱中医的人;也有很多鱼目混珠。没有医疗的资质,在当前农村从事医疗工作逐渐的不可能,特别是西医的资质,离开了很多做不了,因此做西医的医护工作起码要有中专的学历,知道医学什么样子。而中医的特殊性在于其对现代医学的依赖度不高,一个有文学底子的初中生高中生,只要认真的钻研几部医书,就可以达到看病的程度。如此,就有不少落第青年(考不上大学的)或一些爱好者从事中医,边学习边看病的很多,他们有意无意的加入中医是因为农村中医的真空。

再谈农村的中医


实际上不能不重视,农村中医的真空问题,现在农村真正能开起中药的医生不多了,农村的中药味在快速的变淡,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农村赤脚医生时代结束后,规范化培养模式下医疗服务保障机制的西医化,中医在其中没有很好的做好普及。如此很多过去会中医的赤脚医生退休了,或者转行了,而中医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有没有及时的在农村找到发展的机遇,所以慢慢的这块中医阵地就空了。空了的阵地,必然需要有人来占领,这就是应运而生的现代化的“民间赤脚医生”。

这些人很多人在有意无意的以中医为生,分布在农村的村落、镇上或者县城的社区等,很多人并没有资质。也有已经拥有其他资质的从业者,在农村人口骤减无力供养的情况下,也需要找寻新的养家糊口的机会,所以也有不少热情的基层西医工作者开始了对中医学习和利用。这些人该怎么办?对他们也是很苦恼的事情,一些人靠自身努力获得了资质,一些人因为各方面原因无法取得资质,但是又不能够放弃赖以为生的中医药,这必然形成一个纠结一个矛盾。

这是客观的情况,而这个情况如何破解呢?只有两个路:一个是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是主流;一个是不与时进的残酷淘汰,接受现实。而究竟该做如何的选择呢?这里边还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