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翦要60万兵,李信称20万灭楚,大败而归,秦始皇是如何处置的?你怎么看?

AstroC


秦王想攻灭楚国,问李信需要多少部队?李信说20万足够了。问王翦需要多少部队?王翦却说需要60万。于是秦王认为王翦老了,派李信率20万军队前往攻打秦国,结果李信败逃回来。于是秦王前往给王翦道歉,并给了王翦60万军队。最终,王翦带着60万军队灭了楚国。

(李信剧照)

那么,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王翦打楚国,真的需要60万大军吗?

实际上,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攻打赵国的时候,虽然出兵最多,也只用了30万。楚国在当时其实并不是最强大的,为什么王翦却认为要用60万呢?

说起来,李信的判断应该是不错的。灭赵国用了30万,楚国当时并不比赵国强,因此李信认为20万足够了。而且,李信在进攻楚国的过程中,其实一开始一直在打胜仗,他先是拿下平舆,接着又攻克鄢郢,连打了两次胜仗。同时,蒙恬带领的另一支军队也攻下寝丘。后来,当李信准备去城父与蒙恬会合的时候,被项燕尾随,追了三天三夜,最后,项燕打了李信一个措手不及。李信因此败逃回国内。

从这里可以看出,实际上,李信之所以失败,明显是轻敌所致。如果他足够重视楚国的军队,足够重视项燕,他就不会输。

而项燕也不是没有弱点。后来王翦率军攻打项燕的时候,王翦不轻易出战,而项燕则多次挑战不成。最后,项燕的军队松懈下来,王翦才发动反击。由此可见,项燕虽说是楚国的名将,但是他在对付王翦的军队上,其实办法不多。而且他本人治军也不严格,士兵松懈就是一个证明。

因此,如果当初李信引起高度重视,讲一点战略战术,他未必就灭不了楚国。

既然李信20万军队就可能灭掉楚国,为何王翦还向秦王要60万大军呢?

(项燕剧照 )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王翦不想带兵打仗。

秦王听说王翦要60万大军,就说王翦老了。其实,秦王说的话一点儿也没错,王翦确实老了。当王翦打完与楚国的战争后,他就再也没有带过兵了。

王翦因为老了,所以他其实并不想出兵打仗。为什么这么说呢?

并不是王翦不愿意打仗,而是他知道,秦王这个人有猜忌之心。王翦在灭韩、赵、魏的过程中,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再灭掉楚国,他的功劳会更大。功劳大,对王翦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会让秦王的猜忌之心更重。秦王猜忌心变重,那么王翦就会有生命威胁。白起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

后来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的时候,一定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给他,甚至走到半途,还派人回去让秦王把这件事落实到位,就是他想打消秦王猜忌心的表现。

因为秦王有猜忌之心,因此,对于王翦来说,最好就是不带兵出战。不带兵出战,他就会很安全。所以,他要秦王给他60万大军,其实就是知道秦王不会给他那么多。这样,他就不用出战了。

(王翦剧照 )

二、王翦爱惜自己的羽毛。

王翦一生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对于和楚国的战争来说,差不多算是他最后的带兵打仗。如果这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他打败了,可以说一生的名誉将毁于一旦,他可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次带兵,他十分谨慎。想尽量多带一些人去,以此保证绝对打败楚国。

后来,当王翦率军打楚国的时候,他在边境上屯兵一年之久,就此便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的小心谨慎。

三、王翦过于高估楚国。

王翦之所以一定要那么多人马打仗,与他过于高估楚国有一定关系。

秦国在灭楚国之前,虽然也和楚国发生过不少战争,对楚国有很大的削弱。但要知道,楚国毕竟是东方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曾经一直和中原国家对抗,又曾经称霸一时,其基础在那里。

虽然实际上到那时候,楚国完全是一副空架子了,但是,王翦依然不敢小瞧。所以,他认为必须要60万军队,要有超过对付其它所有五国的军队,才有胜算。


张生全精彩历史


秦始皇并没有因此处置李信,只是撸掉他的主帅,重新回去当升职前的那个军团任军团长。秦始皇认为,提案方是李信但是最终拍板决策的人是自己,所以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这不得不说秦始皇真的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任何人碰到这种君主都想要为他赴汤蹈火,也只有他才配得上千古一帝。

实际上李信称的20万灭楚并没有吹牛,当时的楚军上下也不过20万人,以20万秦军打20万楚军并不吃亏,因为当时的秦军战力远胜于楚军。而且李信也确实是做到了,李信与蒙恬各领兵10万呈南北夹击楚军,三战三捷,攻入楚国腹地。不过呢,这时候出现了一场意外,当时的秦相昌平君叛变了(楚国公子熊启),这是导致李信兵败的主因。

昌平君念及故国旧情,不忍楚国被灭,便与楚军项燕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夹击李信。由于昌平君的叛变,李信粮草被断退路被切,还被包围(楚军得知昌平君叛变并截住李信后路便回身杀来),这时候李信不得不放弃继续攻楚,先选择突围逃走,李信伐楚失败了。

不过呢,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出李信确实并没有责任。昌平君本来就是李信的顶头上司,李信总不能去怀疑自己的上司通敌吧;其次,李信部队的粮草也由昌平君负责督办供给。昌平君叛变不仅截住了他的退路还切断了他的粮草供应,军无粮草无法打仗。在这件事上面李信并没有做错事,一切错错在秦始皇用错了人(误把昌平君当心腹)。


优己


说起王翦来,大家应该都知道他是谁。

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国比王翦有名的将领,恐怕也就是白起了吧。说实话王翦对秦国的功劳,比起白起来,是丝毫都不差的。

毕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王翦的功劳。

但是,说起李信来,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不过,若是说李信的一个后人,可能大家多少就对李信有一个定位了。

李信的后人之中,有一个叫李广的名将。李广正是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

只要说起李广来,恐怕是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吧。

李广的祖上,正是题目里所说的这个李信。

李信也是秦始皇时期,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在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李信也打了很多胜仗。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先是灭掉的韩国,魏国和赵国。

本来灭掉这三个国家之后,秦始皇是想灭燕国的。

燕王喜很害怕,但是,燕王喜是个无能的主,对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他是丝毫没有办法。反倒是他的儿子太子丹,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太子丹想了一个办法,假装投降,刺杀秦始皇。

这个故事就是荆轲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经都知晓了,最终荆轲失败了,燕国也将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就在秦始皇的大军要碾压燕国的时候,燕王喜秘密的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给杀了,然后,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了秦始皇。

秦始皇暂时放了燕国一马,燕国毕竟是个弹丸之国,秦始皇看在燕王比较听话的份上,就先饶恕了他。

这时候秦始皇把眼光放在了强大的楚国身上。

因为当时秦国最著名的将领是王翦。

所以,秦始皇想让王翦去灭楚国。王翦说我要去灭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要给我六十万大军。

否则,是没有办法打败楚国的,,当然了重要的是,没有六十万大军,自己也是不会出兵的。

要知道当时秦始皇的总兵力,也就是六十万,若是都给了王翦,谁来护卫秦国的安全呢?

秦始皇不想给王翦这么多士兵。

就在秦始皇举棋不定的时候,李信站出来了,他说王翦将军老了,灭掉一个楚国,何须六十万大军,给我李信二十万,我就能灭掉出国。

秦始皇大喜过望,他夸李信真是英雄出少年呀。

于是,秦始皇就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让他去灭楚。

要知道能令王翦忌惮的楚军,那可不是李信吹吹牛就能搞定的。李信太过于自信了,他并不知道面对的楚国有多么的强大。

楚军之所以强悍,是因为楚军里有名将项燕。

李信刚开始进攻楚国的时候,确实很顺利,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中了项燕的计,最终,李信当然是大败而归了。

李信因为失败了,所以不得不逃走,他还是全身而退了。

至于李信回去后,秦始皇有没有处罚他,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史记》里没有记录。

不过通过之后李信参与的灭燕和灭齐之战,我们可以看出,李信应该是没有受到处罚的。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人家失败一次,就处罚人家。

要么谁还肯为秦始皇卖命呢?你说对不对?

李信失败之后,秦始皇赶紧去王翦那里道歉,然后给了王翦六十万人马,最终是王翦把楚国给灭掉的。

不过,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胸襟来。

你看他知道错用李信之后,去给王翦登门道歉,这样的秦始皇,肯定可以成就一番霸业的了。你说对不对?


史学达人


秦灭六国,最简单的是韩国,最难的是楚国:灭韩国甚至一仗没打,内史腾率军在新郑城下喊“战或降”,韩国就降了;灭楚国,先后两次出兵,第一次大败而归,第二次倾全国之力才完成灭楚大业。为什么楚国这么难打呢?原因有三点:其一、楚国地大人多,一个楚国相当于当时三分之一的中国;其二、楚国位居江南,水多林深,不利于秦军作战;其三、楚国的项氏家族崛起,其军事能力不在秦国王氏、蒙氏之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李信率二十万秦军直入楚国腹地,一日行军千里,秦国接收土地的速度都赶不上秦军追击楚军的速度。李信大军与蒙恬大军会师后,被楚军层层包围,原来楚将项燕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秦军突围而出,一日败退千里,楚军穷追不舍三昼夜,击杀大秦七万锐士,将秦军全部赶出楚境。

按照秦国《军功法》的规定:大将无端战败,丧土辱军者,其罪当诛,有功之士卒无赏。秦始皇面临一个严竣的问题,那就是按秦法规定,李信、蒙恬等将当斩;但是李信、蒙恬二将是秦始皇重点培养的年轻大将,一旦杀了他俩,秦军中就没有几个能独挡一面的猛将了。王翦七十多岁了,杀了李信、蒙恬诸将,王翦一旦早死,秦军何人带领?如果打了败仗就杀将,久而久之大秦何将可用?

最终秦始皇下了《罪已诏》,将第一次伐楚失败的责任归于自己,认为伐楚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朝廷决策失误,过于急功近利。秦始皇又表示,赦免李信、蒙恬诸将,有功将士依法赏赐,是自己在学习先祖秦穆公赦免孟西白三将的故事,希望留李信、蒙恬诸将留有用之身,再建功业。最终秦始皇亲自出马请王翦挂帅出征,举全国六十万精锐二次灭楚,通过持久战逼楚军出现破绽,一举攻灭了楚国。


大秦铁鹰剑士


在这件事上,你必须得佩服秦始皇。

一是能知错,李信灭楚战败,罪在自己、罪在秦国朝堂。

二是不迁怒,20万大军战败,秦国没吃过这么大的亏,总得找个人承担责任,行,这个责任我嬴政来担,而不是迁怒李信。

三是能改错,既然之前20万灭楚的计划是错的,那就知错必改,启用王翦,按王翦说得办。

李信,基本上没啥处置。前225年,灭楚战败;前222年,李信跟王贲去辽东灭燕;前221年,李信和王贲所部灭燕后再灭齐。

可见,李信并未因为灭楚战败而终结政治生命,他仍旧参与着始皇帝的灭国大战。

原因就是:李信很能打,是名将也是人才,而人才,始皇帝就要用而且要重用;李信灭楚失败,自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主要罪责不再李信。

1.李信很能打

前228年,秦国灭韩后,两路出击灭赵,南路是王翦所部、北路是李信所部,一老一少两员战将,硬是把关东第一军事强国赵国给灭了。所以,李信灭赵有功,他很能打。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行刺失败。灭赵之后的王翦、李信所部再次灭燕。李信是先锋,跨过易水、击溃燕太子丹的燕国主力,燕军退守首都蓟城。王翦主力抵达之后,顺利攻破蓟城,燕国朝堂败走辽东。而李信率数千精锐穷追不舍,杀到辽东,逼得燕王喜杀了亲儿子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所以,李信是个勇将军,说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点都不过分。

也就是在灭燕之后(后来李信再与王贲灭燕是扫除残余),秦王嬴政开始筹谋灭楚大计。他先是问了老将军王翦,王翦给的答案很简单:给我六十万大军就行。秦王嬴政转过头就问李信,李信的回答也是干脆:就二十万,搞定楚国没问题。、

于是,嬴政说: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王将军啊,你老了,老得没了胆量;还是李将军气势果决、勇气壮哉,李信你说得对。

王翦被秦王嬴政奚落一番,很是生气,然后就辞职回家了。我就是岁数大了,我就是怂了,我不跟你们玩了。

而嬴政也是血气方刚:你王翦不玩就不玩,有得是人陪我玩。于是嬴政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组织灭楚大战。

2.李信和王翦差在了哪里

灭楚之战,王翦要六十万大军,李信要二十万大军,为什么这两个人在认识上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经历差异。

王翦是老将,这个经历很重要。

《史记》记载他在公元前236年打过秦赵阙与之战,而且打得很精彩。之后,打得基本上都是灭国战争,灭国战争几乎都是势如破竹之战,因为关东六国要么被打残、要么被打怕。但是,王翦毕竟见识过、至少听说过,灭国战争之前的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到前260年)以及之前的硬仗。而灭国之战前的战争都是苦战硬战,而只有苦战硬战,才最能揭示什么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战争,都不好打。

而李信呢?他一上手就是灭国战争,灭国战争基本上就是秦国去碾压,没啥真正的硬仗。所以,在李信的认识中,战争就应该是灭赵之战、灭燕之战这么简单。所以,残破的楚国,跟燕赵没啥差别。

另一个是目标差异。

20万虎狼秦军,可以消灭楚国吗?消灭楚国政权,没问题,甚至消灭楚国的主要军事存在也不会太费劲。但是,要是占据楚国,20万人真得不够。

所以,李信的想法就是秦军扫荡而秦吏入驻,顺利接手楚国中央和地方的全部政权,因为韩、赵、燕之战,就是这么打的。

但是,楚国地方太大、纵深太长,20万人就是占据几个要地都不够,更别说接手楚国政权了。

而楚国还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个没有完成中央集权的落后战国,也就是变法不彻底,地方势力非常大,比中央比楚王还要大。

对于楚国的地方豪强而言,秦人打楚王,可以,你们随便打;但是,秦人你敢动我一下试一试,我跟你死磕到底。楚国实力藏在了县级政权这个层面,这里是世家大户的根据地。

李信的目标是消灭楚国政权,而王翦的目标是消灭整个楚国,目标不同,动用的资源就不同。

3.灭楚战败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李信和蒙恬一起杀入楚国,李信主力在北扫荡河南、蒙恬所部在南扫荡安徽,两路钳形攻势,准备会师城父。李信一路已经拿下了楚国首都鄢郢。所以,灭楚之战,基本上就跟灭赵、灭燕一个套路,首都都拿下了,楚国还有啥可顽抗的。

但是,变故却在李信大军的后方出现了,秦国相邦昌平君在郢陈造反了。

所以,李信主力不得不折回去收拾郢陈造反的昌平君。而就在这个时候,隐忍许久的楚国将军项燕出手了,一战击溃李信大军。

李信战败,蒙恬也不得不赶紧撤退,因为失去了进军的意义。于是,秦国第一次灭楚之战,失败。

那么,结合这段史实,该怎样论断灭楚战败的责任呢?

第一个归结是相邦昌平君造反。

他本是楚国公子,后来为仕秦国。之所以被派到楚地,目的是要接收楚国政权,因为秦军打下来城池之后,要实际占领,就得需要昌平君这个楚国公子的影响力。

一个楚国公子为什么能在秦国当上相邦?

非独他是秦国相邦,另一个楚国公子昌文君也是秦国高官,而且这两个人联手帮着嬴政收拾了嫪毐叛乱。

这就得说秦国朝堂的权力格局,有两股外来势力:一股是吕不韦、嫪毐以及太后赵姬,这些都是赵国人,构成了秦国朝堂的赵国势力;另一股就是世代与秦联姻的楚国势力,芈八子、魏冉可以看做是这股势力的巅峰。

两个楚国贵族收拾了嫪毐,接着吕不韦免相赐死、太后赵姬也消停了,然后主导秦国朝堂的赵国势力就彻底没戏了。所以,前228年灭赵,真是君臣一致、上下同心。

但是,这时候灭楚,就出问题了。因为楚国势力不同意。但不同意也没办法,秦始皇太厉害,而且楚国势力也主导不了秦国朝堂,魏冉、芈八子时期可以,这时候不可以。

秦国说了算的是秦王嬴政,具体干活的是将军世家,蒙氏、王氏以及少壮派李信这些人。灭国战争,基本上就是王氏家族的王翦王贲父子、蒙氏家族的蒙恬蒙毅兄弟主导的。

所以,昌平君造反这件事,罪责得归结到秦国朝堂,不能让只考虑灭楚战争的李信来承担,他没有义务思考昌平君会不会造反。

第二个归结就是嬴政的灭楚战略。

如果是打下楚国中央政权,消灭楚国王氏,这基本上没啥问题。李信20万大军能做到。但是,秦国不仅要灭了楚国中央政权和中央军队,而且还有彻底鲸吞整个楚国,包括地方政权。

那20万人就不够了。你秦国这是来要命的,而且要的是楚国贵族和地方豪强的命。所以本来上下不同心、君臣不同志的楚国,立即就换了面孔,中央和地方、楚王与贵族,马上联合起来跟秦国死磕。

所以,本来已经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楚国,硬是组织了一支大军——项燕所部。这支部队是整个楚国的保命军队,不可能投降、只能死磕到底。即便王翦大军杀入,这支军队也不是投降了事,而是彻底被消灭。

所以,李信20万大军能打败楚国和楚国的中央军,但是占领不了楚国。所以,秦国的灭楚战略有问题。而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当然是秦王嬴政。

总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按照道理去办的,没有几个

灭楚战败的主要责任:

一个是秦国的既有权力格局,就是朝堂上的楚国势力还在。

另一个是秦王嬴政的战略抉择问题,嬴政得为灭楚战败负责。

李信,只能负次要责任。

但是,从来都是强者定章程,秦国定章程的人自然是秦王嬴政。而当时也不会有现在的上帝视角,更不会有人去参透表里,为李信说话。

所以,如果灭楚战败要找一个替罪羊话,这个人会是谁?

任谁都会拿李信开刀,因为你李信就是打了败仗。而且,当初就是你信誓旦旦地说过二十万人足矣。所以,让李信承担责任,一点问题都没有,谁也说不出什么。

但是,秦始皇主动承担了这个责任。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秦始皇嬴政从咸阳跑到频阳,向王翦谢罪,央求老将军出山。这就表明秦王嬴政已经主动承担灭楚战败的全部责任。

而且,一个秦王,是“自驰如频阳”,就看怎么理解“自驰”了,如果嬴政是自己赶着马车去的,那就真给王翦面子了。这可比昭襄王对白起强多了。

另外,老将军王翦估计也是气不过,因为嬴政曾经说过: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所以,王翦继续称病,故作姿态就是不去。

然后,嬴政又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已矣,将军勿复言!得了,您就别置气了,赶紧带兵吧;另一句是:为听将军计耳。你说啥就是是啥,你说咋办就咋办,我嬴政全听你的。

然后,王翦出征的时候,“始皇自送至灞上”。

秦始皇如果真像后世史书评价的那么不堪,这种礼贤下士的事,他做不出来。对王翦,他这个秦王已经做到了卑怯的地步。

而关键是对李信。始皇帝肯定是没杀,也没像后世说得给赐死了。因为前225年灭楚失败后,李信就跑到燕地扫荡燕国残余了,而且还和王贲一起主导了灭齐之战。

所以,李信没有成为灭楚战败的替罪羊,得说始皇帝确实胸襟大度,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秦战国能够统一关东六国,当然有百年积累的原因,但是也不能忽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没有这样的君主,秦战国的统一之路,不会如此顺畅。


减水书生


公元前222年,秦军打败燕军,俘获燕王喜,燕国灭亡,在灭燕之战中,李信的勇猛表现深得秦王政的信任。韩、赵、魏灭亡后,秦王把下个目标锁定楚国。

秦王政先问李信,伐楚需多少兵马,李信回答说二十万就可以了,秦王又问王翦,王翦回说需六十万。秦王政笑说:“王将军老了,变的这么胆小,还是李将军果敢啊!”于是派李信领二十万大军攻楚,李信与蒙恬分兵两路,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寝丘,大败楚军,随后李信又攻下了鄢郢,但之后的战势却被逆转,楚国大将项燕引诱秦军深入,积蓄力量突袭,大败秦军,秦军七名都尉战死,李信败逃。



李信失败后,秦王政马上去找王翦,请王翦领军攻楚,于是王翦带领六十万兵马到秦楚前线,只是王翦一反李信作战之势,到平與后就安营扎寨,坚守不出。足足驻扎了一年之久,楚军屡次挑战皆无功而返,于是挥师东去,王翦见时机已到,趁楚军转移之际,率军尾随追击楚军,楚军大败,项燕战死,楚国于公元前223年被灭。

为什么李信当时那么自信只要二十万兵马伐楚,而做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却要六十万大军了?



按我的看法,李信当时的自信来源,一是此前王贲曾与楚军作战,攻陷楚十多座城池,可见楚军作战能力。二是李信善于打闪击战,在攻打燕国时,李信就以闪击战大破燕军,要打闪击战人马当然不能带太多,而且二十万大军也不算少了。



而王翦要六十万大军的考虑,则是对楚国优弱点的研究,当时楚国已呈弱势,只是楚国根基尚在,幅员辽阔,人员充足,在当时秦灭各国情况下,楚国人自然是心有戚戚,一声号令下,动员百万之众不是没有可能。而秦国国力大盛,粮食充足,且粮道畅通,而且此战的目的是要灭楚国,非举国之兵不可,所以王翦就要求秦王给他六十万兵马。而王翦到前线后按兵不动,一是养士气,出征的人没仗打,整天就是投石子,到打仗的时候自然是憋足了气,而防守的人整天崩着精神,攻又打不进,守又耗粮食,就这样被王翦的拖字决拖跨了楚军的精神与粮食,最后楚军被迫东移,阵线出现松动,王翦趁机出兵,大败楚军,不久后就灭了楚国。



孙子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看胜”。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方战胜,然后捕捉时机战胜敌人。王翦此战也是深得兵法。


草堂有春色


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对此的处置,充分的体现出了他成熟的政治素养和广阔的胸襟!

归责于己,宽恕李信;

始皇二十三年,秦始皇召集文武商讨灭楚大计。但是老成持重的王翦认为此举非六十万大军不可,而李信却说二十万人足矣。于是,秦始皇大喜,遂命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结果,楚国名将诱敌深入,最终反杀二十万秦军。秦始皇得知秦军大败的消失后,大为震怒。

不过,秦始皇并没有将此次伐楚战争的失败,归罪于他人,也没有严惩战败的李信,而是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亲赴频阳,请王翦出山;

之后,秦始皇便快车奔往频阳,亲自上门向归隐的王翦致歉。他对王翦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秦始皇诚恳的态度,也再次打动了王翦的心。但此时的王翦,还是坚持必须要六十万大军方能灭楚。而秦始皇对于王翦所提的出兵要求,也都统统答应,将六十万秦国大军全都交到了王翦的手上。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王翦统兵出征前,向他提出“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大军出关前,又三番四次的向他求赐美田。对于,王翦种种“贪得无厌”的行为,秦始皇也并没有在意,而是领悟到王翦此举的深层用意,更加信任王翦。

而王翦灭楚凯旋后,秦始皇不仅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做出“飞鸟尽、良弓藏”之举,反而对王翦大加赏赐,让其得以安享晚年......

过去,我们的史书上,总是将秦始皇刻画成穷奢极欲的暴君。但秦始皇一生,却并没有滥杀一位功臣,而且也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的胸襟足以值得后世敬仰!



这些历史要读


先介绍李信,在战国时期,著名将领中,李信的篇幅很少,但在秦国,确实年轻将领中很出色的一个;

灭国之战:参与灭赵、灭燕、灭楚等大战,并且都是关键人物,尤其灭燕灭赵之战中成名,这也是嬴政看重的原因,史记说,年少壮勇,通俗来讲,年少有为,有勇有谋,是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

家族关系;陇西(今甘肃东南部)出身,秦国君王老家,祖父、父亲为秦国太守,名字不说,也没有什么印象,汉朝飞将军李广,为他的后代,说到这就记住了。

地位:老一辈:王翦、蒙武等为代表,新一代:王贲、李信、蒙恬(主要在统一后与匈奴作战)为代表。

现在讨论一下嬴政会怎么处罚李信,先说为什么任李信为将:

一:个人能力优秀,从与燕作战中,李信以数千兵追太子丹,并取得胜利,可以看出,李信有勇有谋,所以能力是可以胜任的。

二:年轻,王翦属于老将,对秦国的贡献自然是关键的,但嬴政、王贲、李信皆属于年轻一代,在能力不差的情况下,选择年轻是可以的,尤其在灭国大战中,当然王翦也可以,所以选择李信是合理的,因为灭魏王贲,灭燕李信。

三:灭赵、灭韩、灭魏、与燕之战中,兵士未超过20万,所以当提出用20万灭楚时,自然是可以的,相反60万就太多了,尤其60万相当于举全国之力了,自然认为王翦老已,胆怯,选择20万自然是保险的。

四:作为领导者提拔年轻血液的远见,也是知人善用的智慧,忽略结果如何。

五、对楚国国力的错误估计,在历站中,秦国战无不胜,多败楚国,尤其楚国贵族众多且居高位,人人自保,也和赵国、齐国一样,但是忽略了楚国的纵深,面积大,人口足,王翦也是考虑到这一点。

总结:嬴政从选人为将没有问题,对楚国估计有失偏颇,轻视了楚国,是嬴政的形势的错误评判。

再说李信如何兵败,前期一往无前,秦军节节胜利,后欲直捣黄龙,一举灭楚,然昌平军谋反,前后夹击,灭楚失败。

兵败:深层原因,非计策与兵力原因,是对楚国整个国势评判失误,后嬴政也知道这一点。

结果:兵败后立即去找王翦,去除王翦顾虑,举全国之力灭楚,楚灭。

李信的处理结果:史记未记载,只能推测,结论微罚,原因如下:

一、从前面原因分析来看,此处兵败不在李信而在大势,故不会重罚;

二:后灭燕之战中李信也为主要人物,故不致死。

三:统一之刻,人才稀缺,不可杀将,乱军心,故不死。


背诗的少年


诚邀,秦始皇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你看要多少人才够?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秦始皇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不可能取胜,秦始皇说“王将军老矣,怎么胆怯了呢!于是派李信和蒙恬带兵二十万南下攻打楚国,王翦推辞说有病,辞官回到故乡频阳养老,李信和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顺势尾随秦军,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大败李信的军队,秦军败逃。秦始皇听说这事,十分生气,亲自驱车前往频阳,




见到王翦后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将军虽然有病在身,难道忍心不管我吗!王翦说“大王非要用我,没有六十万人就不行,
秦始皇说、好就听将军的,于是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发,秦始皇亲自送到灞上,王翦临走前,请求赏赐良田,豪宅,园林池塘等很多,秦始皇说“将军快走了,怎么还担心贫穷哪?王翦说“在大王还信任我的时候,我抓住时机请求些园林池塘最为子孙的产业罢了,始皇大笑,王翦到了函谷关,又五次派人回国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乞求财货,太过分了,

王翦说“秦王抽调了秦国所有精锐交给我指挥,我不多求良田,难道反过来要让秦王怀疑我吗?王翦取代李信攻打楚国,一年多以后,俘虏楚王,完全平定了楚国的土地,设置为秦的郡县,接着向南征讨百越,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占和平定了燕国、齐国的土地。


365小强读历史


说到始皇帝知道李信伐楚失败之后的表现,不得不令人心生敬佩,更能管中窥豹,窥测出他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的原因。

他对于伐楚失败的措施可以概括为,虽大怒却不杀李信,怒上心头而能反躬自省,亲自登门谢罪,强请王翦复出,而且心无芥蒂给予充分信任,最终王翦率军60万,灭楚而归。秦国也终于干掉了除赵国以外一统天下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伐楚失败,错在始皇帝

客观来讲,李信固然有年少轻敌之嫌,但是王翦作为军中名宿,早已经给出了详细的分析。而最终做出了决策的是秦始皇本人,并非李信。李信不过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给了评估而已。所以伐楚失败,李信固然有错,但是更大的错误来自于始皇帝本人。

人可以自欺欺人,但是世界不会

最体现一个人心胸的的就是看他面对自己犯下重大错误时的表现。

反面的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秦昭王和白起,错在秦昭王,然而自己的错误被证明之后,他非但不肯做出丝毫反省,反而杀掉了白起,自毁长城,致使秦风低徊十数年,山东诸侯得以苟延残喘。

还有如袁绍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官渡,反而杀掉田丰等等,不胜枚举。

秦昭王和袁绍虽然不太成功,却也是一方霸主或者一代豪雄。他们尚且如此,可见人性都是羞于承认自己错误,文过饰非的。

可是不肯面对真实的世界,又怎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怎么有机会客观公正的、及早的从根本处解决它而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呢?

人们能够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世界却不会因此放过那些自欺欺人的人。所以袁绍难逃一死,秦昭王也无法在秦国已经具备基本能力之后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

以史为鉴,以人为鉴

非常之业必待非常之人,始皇帝正是这样的人,他雄才伟略,胸襟开阔,明锐果决,又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能人之所不能,才能成就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正确的做法。

以上是作者一点看法,欢迎大家共同交流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