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比艾滋病、黑死病还可怕,这瘟疫能轻易摧毁人类文明……

比艾滋病、黑死病还可怕,这瘟疫能轻易摧毁人类文明……| 尹哥书评

比艾滋病、黑死病还可怕,这瘟疫能轻易摧毁人类文明……| 尹哥书评

书名:《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译者:钟扬 赵佳媛 刘念;校对:金力

出版机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类别:病毒学

尹哥评分:8.5

“七年磨一剑”。在本书后记中,作者特别描述了这一点,原计划三年写完的书,最后却用了七年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是一部史料翔实、诚意满满的大作,一百多年前的细节故事,如果不是经过反复查证,是难以写得如此丰满而发人深思的,堪称病毒学相关的大作。

《哲人石丛书》这一套书经典颇多,所以译者也都相当出名,比如业内钦佩的复旦大学的钟扬老师(可搜索“钟扬 种子”看其对植保工作做出的贡献),校对工作则由大名鼎鼎的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院士完成。这样的团队,确保了

全书行文无论是准确性或是文采都是上佳之作。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亦称“西班牙女郎”。过去估计这次流感导致的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而随着越来越多资料的问世,目前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至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很多,描述这段故事的书籍也不少,但在这本书前面,似乎还是单薄了些。曾自以为很了解这段历史的我,也依然从中又知晓了很多故事,亦受到了很多启发。

全书约500页,十个章节:斗士、蜂群、火匣、起始、爆发、瘟疫、竞赛、丧钟、苟延、终场。与其他描述方式相比,这本书有所不同,不是一开头就引入到这次瘟疫本身,也不是像一般的叙述方式那样从欧洲谈起。笔者恰恰是从美国开始着笔,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建立出发,通过阐述一次大瘟疫的前因后果,展示了二十世纪前后三十年内人类医学史的进步历程。从巴斯德到弗莱明,这半个世纪,是人类认知真实世界微生物的时期,欧美群星璀璨,发现日新月异。

从疫苗到抗生素,这些生物技术带来的是人类寿命的普遍提升,每每读起这一段历史,犹如阅读生命科学的《三国演义》,时时酣畅淋漓又不免偶尔扼腕叹息。

以下列举几个精彩点:

P104-105,用非常形象而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流感病毒入侵细胞并进行复制、扩散的微观状态,真乃科普语言之“绝妙好辞”。

P189,“世界第一次人体实验”,严格来说是为了公众或科研目的的第一次试验;如果说第一次人体实验,据我所知,至少在康熙得了疟疾之时,就已经有小太监们“以身试疟”再服用奎宁(金鸡纳霜),先行试药才敢在龙体上使用。

P271开始,讲述了菲佛发现了流感嗜血杆菌的故事,这里还特别加了一句“他已经60岁,变得有些傲慢了”。他确实在很多流感病人身上都发现了流感嗜血杆菌,但今天我们知道这次流感的起因是流感病毒而不是细菌,这仅仅是并发或者关联关系。想想2003年的SARS,一开始我们也因为发现了支原体而没有怀疑是病毒,从而走了几个月的弯路,历史何其相似!“科学让我们保持怀疑”,“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P368,在病因未明之时,一堆名医也是拿着化学、草药甚至巫术一顿乱治,我相信今天的肿瘤治疗也依然存在此类乱象。

P381,“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内……文明将轻易地在地球上消失。”

P486,“当权者必须珍惜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用林肯的这句话,概括出政府在公共卫生危机中应持有的态度。

因为此书成书于2004年,中文版首印是在2008年,所以部分内容需要稍微更新下:比如流感目前已经从ABC三型,扩展到ABCD四型(中国称甲乙丙丁,其中丁型目前仅在猪牛间传播),而最严重的甲型流感其病毒亚型也从原来的15种HA(血凝素)基因和9种NA(神经氨酸酶)基因,扩展到了今天的18种HA基因和11种NA基因(包括从蝙蝠体内鉴别出来的)。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