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咱北京人講究吃,

您肯定吃過不少美味,

但要想做個合格的吃主兒,

您要不認識下面這些吃食可不行!


甘露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您要出去跟人說甘露,

人家還以為您拽什麼文詞兒呢!

實際上這是一道六必居有名兒醬菜~

一層一層,咬起來挺脆,

瞅著跟小寶塔似的。

咱北京人也不發甘露這兩個音,

說起來聽起來更像是剛漏(輕聲)。


水疙瘩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您記得老北京麵條的澆頭鹹湯兒嗎?

說的就是冬天醃水疙瘩的鹹菜湯,

擱鍋裡煮開了做澆頭,

有點醬菜味兒,鹹味兒。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這水疙瘩想必您也忘不了啊。

水疙瘩炒黃豆,或者就著白粥喝,

吃起來真是有滋有味兒的!


紅嘴綠鸚哥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您聽聽,這名兒像不像一大菜?

還得是各種雕刻的花兒才行?

其實啊,

這是咱們日常生活中都能見著的菠菜!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要說為什麼叫這個名兒?

就因為菠菜最嫩的時候根那一點是紅色的,

因此而得了這麼個美名!

用芝麻醬拌的菠菜粉絲,

也是北京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


青方


顏色倒是青色的,

但味道還真不是很清新!

為什麼?因為它就是塊臭豆腐!

而且慈禧還較為青睞,

自然這名兒也得符合皇家身份,

故親賜名“御青方”流傳至今。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最重要的是他聞著臭吃著香,

最好是剛出鍋的大饅頭夾著吃

或者用湯拌麵,

有人還就好這一口兒~


盆裡蹦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盆裡蹦的是什麼呢?

盆裡蹦的是玉米麵做得小丁!

也有管這叫搖球或者煮球的。

至於它名字由來,

其實是為了預防它粘一塊兒,

多放一層面粉再篩掉,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篩的過程玉米丁都蹦躂的很歡實,

所以就叫盆裡蹦了~

做好了拿水煮熟出鍋了放上芝麻醬、

韭菜花兒調料拌上,開吃吧您!


“野雞脖兒”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這跟禽類的“雞”可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說的是咱們吃餃子最愛的那個韭菜~

至於為什麼叫了個跟動物沾邊兒的名字?

實際上是因為每年秋後割腕最後一茬兒韭菜,

地裡會鋪上一層細沙拌的雞糞

然後用稻草簾子蓋好。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到了初春,韭菜慢慢吐芽兒,

從根到稍漸漸過度呈現出四種顏色:

紫稍兒、黃綠身、白根兒。

然後收菜的時候,用馬藺草包成捆兒,

像極了野雞脖子的羽毛,

所以這名字就這麼叫開了。

別看這名字不起眼,

可這東西還真是金貴呢!

所以吃起來也特別地香!


蛤蟆吐蜜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看看外形您就懂了,

您就說像不像蛤蟆那嘴巴?

吃它的時候還有個講究,

就是您得比它“嘴”更大,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一口下去才行!

裡面塞得是滿滿豆沙餡兒,

咬一口細膩綿軟,就著芝麻香,

太美味了~!


香椿魚兒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傳說中的老婆餅沒有老婆,

這香椿魚兒也沒有魚。

北京人愛吃香椿,

香椿拌麵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吃食了。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除了這個,

北京人吃香椿還特喜歡和雞蛋在一塊兒吃,

香椿魚兒就是這代表作!

您看炸完了那個梗像不像小金魚兒的尾巴?

有點兒吧?

所以這道菜啊,真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了!


“心兒里美”、““大紅袍”和“二纓子”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他們仨長得差不多,都是綠皮粉芯。

在冬天看起愛顏色鮮豔,

可以說是非常有食慾了~

二纓子是小蘿蔔

多用來醃鹹菜什麼的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但甭管是哪種蘿蔔吧,

拌蘿蔔皮著實是一道美味~

酸甜辣,爽口又清新美味~


糖卷果、鹹卷果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糖卷果跟這名兒一樣,

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甜!

裡面有山藥大棗,

再來點兒梅子、桂花什麼的,

看著吃著都是一種享受~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鹹卷果是油豆皮裹上牛肉

或者羊肉餡兒炸出來的,

吃的時候看您喜好

撒上花椒鹽,又香又酥,

一口一個,解饞極了!


驢打滾兒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這驢打滾啊又叫豆麵糕,

其實是豆麵裹著豆沙餡兒做成的老北京小吃~

甜甜的,糯糯的,軟軟的,一咬就一大口。

最後一道製作工序“卷”,

操作時像驢子打滾兒時候揚起的黃土,

因此得名“驢打滾”。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等做好了您再看,

紅豆餡兒,白麵芯兒

最外面一層黃豆麵,

紅白黃三色分明,漂亮!


開口笑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這名字聽起來就很吉利了,

因其經油炸後周身開裂如咧嘴笑而得名。

特別是過年過節的時候吃幾個,

就盼望著每天能開開心心的,討個好彩頭~


它似蜜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作為一道清真美食,

這道菜可以說是很有特點了。

您瞅它這個名兒,

似蜜肯定得帶點兒甜才行,

但是回味咂摸起來還帶著酸,

這就是這道菜的奇妙之處啊!

不過這名字起的可太有欺騙性了,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一道甜點呢~


三不粘


別看北京有2000萬人,但只有1%的人對這些門兒清


原名叫“軟黃菜”,也叫“桂花蛋” ,

這些名字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

反倒是清末李鴻章之婿張佩綸

即興改的這個“三不粘”的名字,

流傳至今。

更令人驚訝的是,

這道美食不沾盤,不沾筷,不沾牙,

很神奇吧?


想做一個合格的北京吃貨

還真不簡單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