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当年的“闯关东”是怎么一回事?

无止境2


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1]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 顺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及皖北、苏北等地的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北宁与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东麓有山神庙——“北镇庙”。当地迄今流传着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当时。 战国时,燕国在今辽东半岛一带设辽东郡(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秦汉魏晋因之。隋代辽东郡治移至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元代于至元四年(1267年)设辽东路,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治辽阳(今属辽宁)。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段,人们就用“辽东”来称呼东北地区。因此,著名学者、作家、报人曹聚仁先生《万里行记》说:“古代的"东北",乃"辽河流域"的东北。”

  “关东”一词本指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坡头乡王垛村,东自崤山,西至潼津,从西周以来便是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东”与“山东”同义,这里的“山”指崤山,“山东”指崤山以东。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山海关城堡一座,山海关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东北一带因此被称为“关东”。山海关以内,俗称“关里”。

  明朝一般用“辽东”一词指称东北,自康熙年间(1662—1722年)起,“关东”一词才逐渐被官方和民间广泛使用。“东三省”是人们称呼东北的另一个名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分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此为“东三省”名称之始。除“东北”、“关东”、“东三省”外,还有一些俗称。如胶东半岛一带以渤海湾为界,称东北为“海北”,称山东为“海南”。另外,东北还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代称——“白山黑水”。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等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 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关东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满洲。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关东大多数汉族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三时期

  (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历史背景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满洲“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 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关东,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关东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关东,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闯关东,由于关东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关东扎根。辛亥革命关东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以及“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文化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满洲固有文化的“侵蚀”,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喧宾夺主”了。“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四省区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面对齐鲁文化、燕赵文化的扑面而来,关东文化不可能没有丝毫戒心,也不可能没有“土客”矛盾产生,如《黑龙江述略》载:“而雇值开垦,则直隶、山东两省为多。每值冰合之后,奉吉两省,通衢行人如织,土著颇深恶之,随事辄相欺凌。”辽宁安广县(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镇)也是一个例子,《安广县乡土志》记载:“县属未经设治以前,蒙古未谙耕种。徒资牧养,一片荒芜。嗣经汉民来境垦种,公旗得获租利。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绪三十年(1904年),奏准委员勘荒,招户领地。客民闻风而至,……蒙古亦渐事稼穑。”






磊八哥


我们家闯关东落户辽宁已经200年了,过来的原因就是山东老家连年灾荒。否则谁愿意舍家撇业,背井离乡?

当时的东三省因为是清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据说是为了防止风水被破坏,所以是禁止汉人开荒垦土。据家里老人传说,我的祖先到了东北以后,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要时刻躲避清朝士兵的追捕。后来一点点放松,我们当地直到清朝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才设县治。我们的祖先和他们从山东一起逃荒的邻居好友,才取得了合法居民的身份。

我的远古祖是云南人,祖籍地是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三甲驻六甲社大山夼杨家。

落户东北辽宁后,因在山东老家排的字辈用完了,又重新排了字辈。从山东背过来的老宗谱挂像记载的一世祖讳三省、三界。二世祖讳建、先、通。三世祖而贵、而荣。四世祖讳凤、青。五世祖讳文成、文礼、纪氏。六世祖讳玉、福、春、桂。七世祖讳东仁、东宽、东有、东福。

如果有山东福山的杨姓朋友,家中存有老谱书的,受累翻查一下我们是否能联上宗亲。有消息私信我,谢谢!


东港朝天阙


小女是不爱时尚,爱历史的无花台,谢谢关注。

闯关东是清末民初,河北山东地区的农民不得以的移民大行动,闯,体现出了当时移民的艰辛,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主要是指东北三省,黑吉辽。

关外指山海关以外,清朝封建君主把关外东北地区奉为自己的“龙兴之地”,也就是发家的风水在这里,别人不能动,所以康熙时期就开始关内汉人禁止入内,山海关成了关内通往关外的一道关键的大门。
  • 清末民初,华北地区北京周边各省市百姓经历了八国联军进中国,军阀混战,天灾人祸等等数不胜数的惨痛日子,吃不饱穿不暖,贫困潦倒,难民成群,而东北地广人稀,生产资料丰富,求生的欲望逼得人们不得不逃出关外,试图改变这种处境。
  • 清末沙俄,日本侵略东北,各自扩张自己的地盘势力,急需大量的劳动力支持生产,修建铁路,而这时关内百姓难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求得一线生机,不惜拖家带口,赌上全家人性命也要去闯一闯,去逃灾避难,为了在关东能改变现在的潦倒生活。日本人稻叶君山曾说:
“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实属不易,在山海关的被检验,被驱赶,再到偷渡关外,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有吃不着,饿死的,有喝不到,渴死的,发病病死的,到处都是。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

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当年为了生活,为了生命的不得已,有了闯关东这一人类大迁移的社会现象。


无花台


闯关东是满清后期贫苦的山东、河北农民为了生活而迁往东北地区的移民。当时满清政府为了保住“龙脉”“祖地”不许汉人出关,在口外设卡堵截出关的汉人。为了躲避官府的阻拦,那些河北山东的贫苦人只能冒险秘密出关,这就是闯关东的由来


冻僵的海岸


关东即山海关以东,泛指东北三省。从清初“偷渡”到清末民国的讨生活,山东河北的勇敢者一步一步的迁移至东三省的过程就是闯关东。闯字体现了过程的艰辛和人民的不挠。这一过程都是特殊时期人民对命运不懈的追求和进取。


尚书大人


闯关东是清末民国初时期,清朝时期不许汉人进入东北,因为那是满人的龙兴之地!民国时期满人地位下降而且东北人少了,好多山东河南的人为了生计去了东北,出了嘉峪关就叫闯关东啊!啊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