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崇義縣位於江西省西南邊陲,縣境東西長約73千米,南北寬約59千米。總面積2206.27平方千米。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於連年大災,民以野菜充飢,官府徵稅年年增加,民不聊生,官逼民反。致祖籍廣東潮州的謝志山夥同肖桂模等首領,在橫水、長龍、文英、聶都、上堡、思順等地舉行起義。1513年謝志山自稱“盤王”並立年號官制。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七日,南京右僉都御史王守仁,統帥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八府一州的兵力,分十路進攻以謝志山為首的農民起義軍,謝志山只好放棄橫水西,退桶岡各據點。而王守仁一面分化瓦解起義軍,一面派兵進屯鎖匙壟、茶坑、葫蘆洞等地,封鎖分割起義軍。十一月一日農民軍1000多人在鎖匙壟、十八磊、杉木坳、西山界等地與王守仁軍展開肉搏戰,直至十一月三十日止,以桶岡為中心的各據點全部失陷。謝志山和起義軍全部被俘。王守仁鎮壓起義軍後,析上猶縣的崇義、上堡、雁糊三里,南康的隆平、尚德二里,大庾的義安裡建縣,擇定崇義的橫水設立縣治,並取“崇尚仁義”之意,定縣名為“崇義”,隸南安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崇義是湘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解放後,先後屬贛州分區、贛西南行政區、贛州地區、贛州市。縣城自建縣築城後,至今已500年,城址未變。隨著經濟的發展,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已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一個以農林產品加工和鎢錫等礦產品開發為主的工業、貿易、旅遊並舉,生態環境良好的章江源頭明珠城鎮。歷經幾百年的發展,縣城及所轄鄉鎮保存著大量紅色旅遊資源。

崇義縣城

1、崇義縣革命烈士紀念塔

崇義縣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崇義縣橫水鎮橫水村珠嶺。為紀念在土地革命戰爭及建國初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1863名烈士而建。塔始建於1957年,塔正面行書豎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座四面分別塑有毛澤東語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正中8米寬水泥臺階兩段153級。石柱欄杆護圍,青松翠柏環繞。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紅四軍軍民大會遺址

紅四軍軍民大會遺址位於崇義縣縣城解放路東側。1929年1月l4日,紅四軍主力3600餘人,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的率領下,從茨坪、小行洲出發,開始向贛南進軍。1月18日到達崇義傑壩圩。1月19日,紅四軍全部到達崇義縣城。1月20日,紅四軍在縣城城隍廟背後的大坪裡,召開了有數千人參加的軍民大會。毛澤東、朱德都到會講話。號召工農群眾組織起來,開展武裝鬥爭,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紅色政權。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紅四軍軍民大會遺址 --崇義禮堂舊址


3、落湖塔

落湖塔位於崇義縣橫水鎮中營村東側落湖山頂,清光緒年間邑人募建。坐南朝北,七層六面空筒式塔,青磚、石灰、黃泥漿結砌,北面有一拱形磚門。民國三十六年(1947)塔頂坍塌,現殘存五層。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4、崇義古城牆

崇義古城牆位於崇義縣橫水鎮橫水村章源中學內。明正德十二年(1517),都御史王守仁平畲後,委派南康縣丞舒富、上猶典史李祿築城池。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5、大密革命烈士紀念塔


大密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崇義縣橫水鎮大密村。1950年建。1988年3月重修。塔由青磚、灰漿構築,塔體由下而上內收。南面青石碑楷書陰刻土地革命戰爭中犧牲的古達塔等104名烈士姓名。東面青石碑楷書陰刻“崇義縣人民政府八八年三月三日立”。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6、天虹山寺


天虹山寺位於崇義縣橫水鎮密溪村天虹山。始建於明代,屬曹洞正宗一支,清順治年間僧靜目改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被焚,三十年重建。咸豐六年(1856)復遭兵焚,同治五年(1866)方丈源明再建。寺分前、中、後三殿,前殿有戲臺、廊樓。每年八月,演戲酬神,僧眾香客蜂聚。天虹山寺寺產亦豐,全盛時期有僧99人,山林田產百餘畝。為明清時期佛教徒活動中心。民國十一年又遭兵焚,大部寺宇被毀,僧徒流散,僅存後殿。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7、二信僧人墓塔


二信僧人墓塔位於崇義縣橫水鎮密溪村天虹山,建於明代,座北朝南,花崗石砌築,有塔座、塔身、寶蓋組成,六邊形,面寬0.64米,高2.64米。石上刻“天虹山呈上上天下二信和尚之臺”,字跡模糊不清。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麟潭鄉

1、紅軍七烈士紀念碑


紅軍七烈士紀念碑位於崇義縣麟潭鄉獨石村(鵝科)大屋組,建於1988年。座北朝南,磚混結構,長方形基座,大理石碑陰刻行書金字:“志:一九三四年秋,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十月三十日,紅八軍團六十三團由茶灘經過埠、麟潭至鵝科宿營,次日晨遭敵機襲擊,有幹部戰士七人遇難,今於烈士殉難處刻石,永志千古。黃志勇書,一九八八年九月九日於北京。”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上堡鄉

1、朱德陳毅舊居


朱德陳毅舊居位於崇義縣上堡鄉上堡街萬和堂。1927年11月初,朱德、陳毅、王爾琢率“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千餘人在此主持“上堡整訓”。11月下旬,整訓後的起義部隊離開上堡進軍湘南。座西朝東,土木結構,懸山頂,面闊四間17.75米,進深11.7米,佔地面積207.68平方米。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上堡整訓黃土坳軍營舊址


上堡整訓黃土坳軍營舊址位於崇義縣上堡鄉上堡村樹下組。1927年11月,“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上堡整訓”時在此駐軍。建於清代,座東北朝西南,磚土木結構,三廳三天井一後花池,面闊五間二橫33.94米,進深21.48米,佔地面積729平方米。正面三個大門,餘坪立有兩根旗杆石,楷體豎排陰刻“光緒丁未年冬月奉∕旨例授國學生肖居仁 立”,側面上部雕刻有瑞獸、仙鶴圖案。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3、上堡整訓水北軍營舊址

上堡整訓水北軍營舊址位於崇義縣上堡鄉上堡村水北組。1927年11月,“八一”南昌起義部隊“上堡整訓”時在此駐軍。“上堡整訓”首先是整頓紀律。第一次明確規定募款和繳獲的物資要歸公。其次是進行新的軍事訓練。提出新的戰術問題,怎樣從打大仗轉變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擊戰的問題。把一線式戰鬥隊形改為“人”字戰鬥隊形。三是初步嘗試武裝鬥爭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舊址包括李氏宗祠隴西堂、和樂堂。隴西堂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座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懸山頂,三進二天井,面闊三間12.65米,進深38.88米,佔地面積491.8平方米。前面餘坪豎立有四根旗杆石。門樓大門為花崗石門框,門額石浮雕“冰壺秋月”。和樂堂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座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硬山頂,三進二天井一明池,面闊三間11.2米,進深45米,佔地面積504平方米。大門為花崗石門框,門額楷書“和樂呈祥”。前面餘坪豎立有兩根旗杆石。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4、德豐橋

德豐橋位於崇義縣上堡鄉赤水村前洞組。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建,西北東南走向,跨赤水河,雙孔石拱橋,花崗石砌築,金剛分水墩,橋長18.6米、寬4.2米、高5.3米,單孔寬7.2米,拱頂厚0.85米,面積78平方米。橋兩側分立8根護欄柱,護欄高1.05米,厚0.1米,中有孔。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5、龍潭橋


龍潭橋位於崇義縣上堡鄉上堡村仙背組迴龍仙庵背龍潭。清同治四年(1865)李盈浩建造,南北走向, 單孔石拱橋,花崗石砌築,橋長20米、寬3.7米、高7.8米,孔寬11.3米, 拱頂厚0.7米,護欄高0.4米、厚0.25米,面積74平方米。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6、上堡雙拱橋

上堡雙拱橋位於崇義縣上堡鄉上堡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太學生李光紹、郭傳功、邑庠生李傳等數十人倡修,里人踴躍捐助,二年竣工。南北向跨梅水河。雙孔石橋。花崗石砌築。金剛分水橋墩。長32米,寬5.5米,高7.5米。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7、玉莊橋


玉莊橋位於崇義縣上堡鄉赤水村新莊組。建於清代,東北西南走向, 跨玉莊河,橋長32米、寬4.2米、高7.6米,孔寬12.5米, 拱頂厚0.7米,面積134平方米。原有橋碑,玉莊大隊建水輪泵發電站作基石而毀。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8、中共贛粵湘特委和遊擊支隊總部舊址


中共贛粵湘邊特委、贛粵湘邊遊擊支隊總部遺址位於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鄉赤水村赤水仙庵。1935年春,項英、陳毅到達油山以後,贛粵邊開始成為敵人注目的中心,敵人向贛粵邊紅軍游擊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清剿”。為了擴大革命影響,牽制更多敵人,以減輕留在北山的項英、陳毅等中央領導的壓力,支援贛粵邊的遊擊鬥爭,贛南省軍區司令員蔡會文選定東邊山為游擊隊活動的中心區域。1935年5月初,蔡會文在崇義縣上堡鄉赤水仙主持召開各游擊隊負責人聯席會議。會議成立了中共贛粵湘邊特委,陳山任書記,方維夏任宣傳部長,李國興任組織部長,蔡會文、遊世雄、張通、王赤等為特委委員;同時決定各游擊隊合稱為贛粵湘邊遊擊支隊,蔡會文任支隊長兼政委,遊世雄任副政委,李國興任政治部主任,羅榮任參謀長。贛粵湘邊特委和贛粵湘邊遊擊支隊總部設在赤水仙。中共贛粵湘邊特委、贛粵湘邊遊擊支隊總部遺址原為華峰仙(又稱赤水仙)山頂的赤水仙庵。華峰仙位於崇義縣城西面75公里,離上堡圩12公里的赤穴邊緣,為贛湘兩省的界山,以天水為界,東屬江西崇義,西屬湖南桂東,山勢高峻,主峰海拔1755米。赤水仙庵於20世紀30年代遭兵燹,只留下殘垣斷壁。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思順鄉

1、王爾琢烈士墓


王爾琢烈士墓位於崇義縣思順鄉思順村虎形嶺頂。1928年8月25日,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王爾琢在追擊叛徒袁崇全時于思順街犧牲,烈士遺體葬于思順街背虎形嶺。1970年重修。1983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在距原址右上側10米山頂重修。墓為花崗石結構。正面碑高3.78米,豎刻“王爾琢烈士之墓 肖克題”。碑座長2米,寬0.6米,高1.4米,楷書橫刻王爾琢烈士簡介。後接石棺,棺長2.02米,寬1米,高0.95米。墓前平臺下通道為花崗石條徹成兩層,共46個臺階。兩旁遍植翠柏。2007年對墓周邊環境進行了改造維修,謝振華題“王爾琢烈士陵園”,墓後牆鑲嵌王爾琢烈士簡介碑刻。2011年,對王爾琢烈士陵園進行了全面維修,拓寬場地,新建山門,重新制作石棺、石碑和墓後牆,地面鋪設石地板,周邊建圍欄。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新四軍駐思順通訊站舊址


新四軍駐思順通訊站舊址位於崇義縣思順鄉思順村牛形嶺下組何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撤離後的南方根據地,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活動在崇義境內,由蔡會文、王赤領導的兩支游擊隊,統由王赤領導後,於1938年1月到達大餘池江,編入新四軍開赴抗日前線。王赤領導的游擊隊離開崇義時,留下了一批骨幹和一個武裝通訊班,以保持革命戰略支點。根據贛南特委指示,資汝桂崇抗日義勇軍辦事處進行了改組,駐思順的抗日義勇軍辦事處改稱為新四軍駐思順通訊處,由楊衍廷任主任,留有傳令兵3人,辦公地點設在此處。2月,部隊開拔後,思順通訊處改為通訊站。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新四軍駐思順通訊站舊址


3、彭德懷舊居


思順彭德懷舊居位於崇義縣思順鄉思順村牛形嶺下組何屋。1932 年4月下旬,在湘粵贛3省國民黨軍大舉“會剿”下,為避敵鋒芒,爭取主動,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三軍團由湖南汝城轉移至崇義思順,彭德懷入住思順村牛形嶺下何屋。其後,彭德懷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帶領紅軍指戰員和蘇區幹部群眾在思順大王洞建立了紅軍醫院和後方總部,總部設政治處、軍需處、軍醫處、軍械處和經理處,有子彈廠、印刷廠、槍炮修理廠、被服廠等設施。彭德懷在思順鄉思順村牛形嶺下組何屋工作生活了一個半月,直至西路軍南撤大餘南雄。在舊居內陳列有彭德懷同志當年住過的床,使用過的茶壺、硯臺、筆架、馬燈、紡車等日常用品。廳中牆壁寫有“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國民黨十大罪狀”等標語,前面圍牆還保留著當時用於觀察敵情進行防衛的槍眼。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4、下灣何氏宗祠


下灣何氏宗祠位於崇義縣思順鄉思順村下灣組,建於清代。座東南朝西北,磚木結構,懸山頂,二廳一天井,面寬三間9.4米,進深24米,餘坪寬6米,佔地面積282平方米。由前廳、天井、後廳組成。前面三個門,中大門門楣楷書“何氏宗祠”,兩側拱形小門門額分別楷書“輔左”、“弼右”,挑上及屋內構件雕有瑞獸、花鳥、龍等圖案,前廳設有藻井,天井兩邊柱上各有一個獅子滾球木雕,上廳神位周邊及兩側小門上部浮雕、鏤雕雙龍戲珠、花鳥、麒麟等圖案,神位上雕有兩根龍柱,雕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祠坪前左側建有門樓,磚石結構,硬山頂,花崗石門框,後面為拱形門,門樓長6.2米,寬4.7米,佔地面積29平方米。正面門額楷書“喬木世家”,背面楷書“振紀扶綱”。兩個抱鼓石放在門樓內側水溝上作橋。門樓前後河卵石鋪地。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5、中灣何氏宗祠


中灣何氏宗祠位於崇義縣思順鄉思順村中灣組,建於清代。座西南朝東北,磚木結構,懸山頂,二進一天井,面寬三間7.2米,進深23.2米,餘坪寬13.6米,佔地面積265平方米。由前廳、天井、後廳組成。前面三個門,中大門門楣楷書“何氏宗祠”,挑上構件雕有瑞獸、花鳥等圖案,防火山牆上繪有人物、樹木、花草圖案,寫有詩詞。後廳天井兩側開有拱形小門。簷階、前面餘坪河卵石鋪地。祠前左側樑上懸掛一口清康熙年間鑄造的鐵鐘。祠坪前左側建有門樓,磚石結構,硬山頂,花崗石門框,後面為拱形門,門樓長6.1米,寬4.5米,佔地面積27.45平方米。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6、長江石橋


長江石橋原名積筆橋,位於崇義縣思順鄉長江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南北向跨長江河。單孔石橋。花崗石砌築。長11.5米,寬3.4米,高6.3米。橋頭豎立一花崗石碑,碑高1.6米,寬0.4米,厚0.36米, 正面上部篆體陰刻橫讀“積筆橋碑”,下部楷體陰刻橋序和橋約,落款“皇清乾隆五拾柒年壬子歲末月上浣吉敬立橋約賴恩揚書”。倆側面上部楷體陰刻橫讀“南無阿彌陀佛”,下刻捐資建橋人姓名,右刻“辛亥十月廿九日丑時定橋基”,左刻“石匠溫焱亭 男渙恩”。石碑北面有古路通往烏地,該橋在古時為思順東西交通要道。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7、紅三軍團(紅軍西路軍)總指揮部舊址


紅三軍團(紅軍西路軍)總指揮部舊址位於崇義縣思順鄉思順村嚴坑組。l932年3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在江口圩舉行會議,會議決定:以林彪為總指揮,聶榮臻為總政委,率一、五軍團組成東路軍;以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總政委,率三軍團組成西路軍,東、西兩路軍分別作戰,夾江而下,奪取贛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三軍團的主要任務是:佔領上猶、崇義,西進湘南桂東、汝城一帶發展根據地,擴大湘贛蘇區,使之與中央蘇區聯成一片。4月14日,紅三軍團進至上猶營前地區,決定七軍駐崇義,五軍及軍團指揮部駐營前。西路軍在河西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使得蔣介石驚恐萬狀。5月中旬,蔣介石調集約6個師的兵力,由何應欽統一指揮,對紅三軍團實施圍攻。紅三軍團總指揮部為了應付日益緊張的形勢,隨即調整部署,令第五軍主力從汝城、桂東退回猶崇蘇區。第五軍軍部駐上堡,第一師主力駐上猶鵝形,第二師駐豐州,第三師駐上堡正源、小水坳,令第七軍軍部駐麟潭,五十六團駐古亭,五十八團駐關田,二十師二十團佈防過埠,五十九師佈防傑壩,軍團總指揮部進駐思順。以上各部限5月21日以前移駐完畢。各部隊加緊訓練,組織群眾做好戰鬥準備。自此,崇義蘇區成為河西主戰場,紅三軍團的後方基地。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8、朝陽寺


朝陽寺位於崇義縣思順鄉上峙村,明代中葉僧人曾氏創建。1946年,上猶清湖羅氏維修。座西南朝東北,磚土木結構,懸山頂,面闊七間28.6米,進深15米,佔地面積429平方米。挑樓上懸掛民國十六年鑄鐵鐘。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9、平茶寮碑


平茶寮碑又名紀功巖、碑記石,位於崇義縣思順鄉齊雲山行政村桶江(明代稱桶岡)。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南贛巡撫王守仁(王陽明)在平息謝志珊、藍天鳳為首的農民暴動之後,於此勒石紀功。碑文刻在天然豎立的單體巨石上,岩石為五邊形,背面平直,石高8.4米,寬6米,厚約2米。岩石上刻有八方石刻,面積共計13.45平方米,其中面積最大的一方高3.81米、寬1.85米,共十七行318字,正文由王守仁手書,記述了王守仁親督八府一州官兵破橫水、左溪,攻桶江,大戰西山界,最後於上章全殲謝志珊、藍天鳳餘部的史實,隨同親征的文武官員署名鐫刻於正文之後。西側面刻有“紀功巖”三個大字,東側刻有王守仁草書詩二首。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過埠鎮

1、崇義縣革命委員會、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崇義縣革命委員會、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於贛州市崇義縣過埠鎮長慶村蛇形崗組黃氏宗祠。1931年2月底,中共崇義縣委決定將縣委機關遷至金坑圩,並在金坑成立縣革命委員會。明確佈告:崇義縣革命委員會是臨時政權機關。5月下旬,在過埠普育學校召開中共崇義縣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縣委機關由金坑圩遷至過埠蛇形崗,並宣佈成立崇義縣蘇維埃臨時政府(對外稱革命委員會),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二屆中共崇義縣執行委員會。7月底,崇義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過埠蛇形崗召開,大會通過選舉,正式組建了崇義縣蘇維埃政府。崇義縣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誌著崇義蘇區的形成,為武裝鬥爭的深入和崇義蘇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傑壩鄉

1、長潭鄧小平舊居


長潭鄧小平舊居位於崇義縣傑壩鄉長潭村新店組賴屋祠堂。1931 年2月11 日,鄧小平、李明瑞率紅七軍第五十五團由湖南汝城進入崇義縣文英境內。2月14日進佔崇義縣城。春節後,大年初二(2月18日),鄧小平代表部隊去慰問安置在傑壩鄉長潭蘇區的傷病員,並與贛南特委研究開展地方工作問題。同時舉辦地方幹部訓練班,鄧小平親自授課,傳播革命火種,為發展蘇區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期間,鄧小平居住在賴屋祠堂的紅軍擔架隊長賴富海家。紅七軍在鄧小平、李明瑞的指揮下,在長潭休整活動31天,以連營為單位分散遊擊,深入各村莊,訪貧問苦,紮根串聯,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發展了一批黨員,恢復了地方黨組織,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暴動隊。2月下旬至3月中旬,在紅七軍幫助下,大江(麟潭)中下游地區,包括城區、過埠、思順、麟潭、金坑響起了驚天動地的革命春雷,各鄉舉行了農民武裝暴動,創造鞏固的蘇維埃政權,在金坑成立中共崇義縣革命委員會,建立了紅色政權,開闢了革命根據地,促進了崇義蘇區革命的發展。紅七軍休整後,恢復了元氣,部隊兵員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反圍剿鬥爭。舊居始建於1805年,1932年6月被國民黨粵軍燒燬,1962年重建。坐南朝北,土木結構,四進四廳四天井,面闊8間37米,進深15米,佔地555平方米。2009年5 月,列為崇義縣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瓦窯潭革命烈士紀念塔


瓦窯潭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崇義縣傑壩鄉黃沙村。1951年為紀念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陳延俊等105名傑壩籍烈士而建。塔由青磚、灰漿構築,四邊形。高17米,基座邊長3.3米,塔體由下而上內收。五通青石碑鐫刻105名烈士姓名。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鉛廠鎮

1、鉛廠冶鉛遺址


鉛廠冶鉛遺址位於崇義縣鉛廠鎮鉛廠村鐵屎嶺。為宋代冶鉛遺址。《崇義縣誌?石類》記載:“邑舊出鉛,今鉛石遺矢山結。”現存提取鉛後的礦渣堆積長約2.5公里,寬約0.6公里,,堆積層最厚處約10米,分佈在寶山至鉛廠段公路兩側,分佈面積約1.5平方公里。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義安毛澤東舊居


義安毛澤東舊居位於崇義縣鉛廠鎮義安村羅屋。1928年l2月,國民黨糾集湘贛兩省25個團約兩萬餘人的兵力,分五路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為了保存實力,爭取主動,擴大革命力量,中共紅四軍前委會議決定,由毛澤東、朱德、陳毅率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向吉安一帶推進,動搖敵人後方,迫使敵人撤退。1929年1月l4日,紅四軍主力3600餘人,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的率領下,從茨坪、小行洲出發,開始向贛南進軍。1月18日到達崇義傑壩圩。1月19日,紅四軍全部到達崇義縣城。1月21日,紅四軍離開縣城向大餘方向開拔,途經鉛廠。22日到達崇義義安圩,當晚,毛澤東住宿義安圩羅屋。1月23日天剛亮,紅四軍從義安出發,離開崇義縣境,攻佔大餘縣城。羅屋為土木建築,青瓦蓋頂,面寬三間12米,進深11米,歇山頂,佔地面積132平方米。中間大廳,二側為前、後二間正房,大廳後牆兩邊有門通往後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面積相等的配房。1992年l0月被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長龍鎮

1、新溪毛澤東舊居


新溪毛澤東舊居位於崇義縣長龍鎮新溪村老街。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和總政治部及直屬隊組成第一野戰縱隊由贛南向湘南挺進。29日,中革軍委縱隊由大餘縣楊梅城經樟鬥到達長龍鎮新溪圩,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此宿營。舊居為新溪街店面,座西北朝東南,土木結構,懸山頂。面寬三間14.6米,進深17.6米,佔地面積257平方米。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豐州鄉


1、邱氏民居

邱氏民居位於崇義縣豐州鄉古亭村東1公里,建於清代,座西南朝東北,磚土木結構,懸山頂,三廳六天井,正面有三個大門,中門內為前廳、前天井,兩側為二層廂房,後天井左右是書房,前、後天井均有過道連接次廳。左邊橫屋建有繡花樓,樓前餘坪鵝卵石鋪地,中間有一古井已被填堵。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周氏民居


周氏民居位於崇義縣豐州鄉古亭村,建於清代,座西朝東,磚土木結構,懸山頂,防火山牆,三廳四天井二明池,面寬三間二橫34.6米,進深26.3米,佔地面積910平方米。正面有三個大門,正廳天井兩側為廂房,後天井左右為書房,後壁灰雕“風月雙清”四字和松、竹、花鳥、瑞獸、鯉魚躍龍門等圖案。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3、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於崇義縣豐州鄉雁湖村新屋組,建於清代,座東朝西,磚木結構,硬山頂,二進一天井,面闊三間10米,進深30米,佔地300平方米。門楣上楷書“周氏宗祠”,前簷下每小塊拼板均白底彩繪花鳥、人物等圖案或書寫詩詞。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4、中共崇義縣執行委員會遺址


中共崇義縣執行委員會舊址位於崇義縣豐州鄉雁湖村新屋組。l928年3月,信豐暴動失敗後,信豐農暴骨幹、共產黨員曹景祥秘密轉移來到崇義。他化名廖達林,扮成小商販,在古亭化民學校教師周流源的掩護下調查瞭解情況,並幫助崇義發展黨組織,做好農民暴動準備。不久,曹景祥又去信邀信豐黨員曾人超一道來崇義工作。曹景祥和曾人超首先發展周流源為中共黨員。周流源入黨後,按照曹景祥、曾人超的部署,立即開展黨的組織發展工作。經過近兩個月的工作,共發展黨員4O名,建立了古亭、關田、聶都、文英、樂洞、過埠6個支部。l928年4月,中共崇義特支在古亭召開全縣黨員大會,曹景祥、曾人超傳達了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和江西省委關於全省總暴動準備工作計劃。按照贛南臨時特委部署,大會決定撤銷崇義特支,成立中共崇義縣執行委員會,並選舉周流源為執委書記。大會還確定,縣執委機關設在古亭化民學校(即周氏宗祠)。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聶都鄉

1、章源橋、夫人廟


章源橋位於崇義縣聶都鄉聶都村。清乾隆十四年(1749)建,東北西南向跨聶都河。三孔石拱橋,橋長35.2米,寬4.3米。河中兩金剛分水墩上各置一長0.9米、寬0.3米鎮水獸。橋面兩端各有4級總長5.2米的斜面臺階,兩側分列28根雕花石柱,柱間鑲以欄板,雕刻技法精巧,花草、動物圖案各異。橋頭原有石碑聯:“路通楚粵行人笑,橋架章源舟子羞”,已散失。中拱內條石上楷書陰刻“乾隆十四年羅若聖首事監造”。橋頭“夫人廟”大門兩側牆上嵌有道光十七年“重修章源橋碑”;道光十九年“三修章源橋護腳碑”;道光二十一年“四修章源橋護腳碑”。章源橋為贛江上游章水源頭第一橋,又是楚粵古驛道通道橋。名為章源,實志章水之所出。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2、永鎮坦東橋


永鎮坦東橋位於崇義縣聶都鄉龍西村。清代乾隆元年(1736)建,為單孔石拱橋。西北東南向跨坦東水。橋長13.6米,寬3.8米,高15米,橋基在崖陡壁10米處與陡壁混為一體,橋身為花崗石鋪砌。在橋南端6米處路邊,立有石碑一通,高1.15米,寬0.68米,厚0.11米,楷書陰刻橫排,碑額“永鎮坦東橋”,以下為捐助者姓名、金額,左側豎刻落款“大清乾隆元年歲次丙辰春月”。 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3、雲峰寺


雲峰寺即祝聖寺,位於崇義縣聶都鄉聶都村沙溪洞。宋悅禪師開基、僧洞明新建,明萬曆年間僧雲峰重建。清康熙戊午年(1678年)歧山大師再次修復,辛酉年(1681年)歧山大師建新殿(今址),己巳年再建外殿,宗風大振。雍正以後,歷遭天災人禍,香火冷落,住持無人,寺宇破敗,寺產荒蕪。今前殿已毀,僅存後殿。座東朝西,土木結構,懸山頂,面寬三間26.4米,進深17米,佔地面積448.8平方米。殿前院中有一青石碑,上有“崇義縣字正……庠生”字樣。1994年,在聶都籍臺胞劉先生的倡議下,群眾集資對雲峰寺進行了維修。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關田鎮

1、沙溪橋


沙溪橋即泰安橋,位於崇義縣關田鎮沙溪村南約500米,東北西南走向,明嘉靖元年(1522)建,單孔石拱橋,花崗石砌築,橋長26.4米,寬4.2米,高7米,佔地面積110.88平方米。橋兩頭為斜坡梯階,橋面原有木構長廊三間,小青瓦頂,可避風雨。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龍勾鄉

1、肖氏宗祠

肖氏宗祠位於崇義縣龍勾鄉合坪村。清乾隆年間建。座北朝南,磚木結構,硬山頂。面寬三間27米,進深30米,佔地面積810平方米。三滴水牌樓大門,門楣上行書“圖書世業”,五嶽朝天式防火牆,“九井十八廳”佈局。祠內有石雕、木雕、泥塑、彩繪等建築圖案。正廳正中高懸于右任先生題贈的“篤本堂”木匾。1992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樂洞鄉

1、葉氏宗祠


高奢葉氏宗祠位於崇義縣樂洞鄉高洞畲族村上灣組,清乾隆(1736-1795)年間建,座東南朝西北,磚土木結構,懸山頂,二進一天井,面闊三間17.6米,進深20.3米,佔地面積357平方米。正面三個大門,中大門兩側門墩各置一抱鼓石,門楣懸掛“葉氏宗祠”木匾,門簪雕有花紋,門頁彩繪門神,月梁兩端及挑下雕有龍、花等圖案,屋內設有捲棚。大廳神位上放置三尊葉氏祖先木雕像和木雕神牌,高懸“敦本堂”匾。天井兩側各設有一個邊門,後廳天井邊置一石香爐,雕有“福”字。內牆鑲嵌有四方嘉慶九年修祠堂碑。2009年崇義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文英鄉

1、文英戰鬥遺址


文英戰鬥遺址位於崇義縣文英鄉文英村虎頭寨。1929年初,時為資汝桂警備團團長的胡鳳璋,就在這裡修築了碉堡、炮樓,並派重兵把守,使文英成為湘南的保護屏障。其主要據點虎頭寨,戰壕縱橫、碉堡密佈、崗哨晝夜不斷。欲入湘南,必除文英守敵。1932年4月21日,駐在崇義境內的紅三軍團奉命向崇義西南部推進,進而往桂陽、桂東方向開撥。是日到達崇義麟潭,駐紮在石下至戰馬塅一帶。為了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紅三軍團五軍三師師長彭鰲於當天晚上率領紅軍主力一部,外加警衛隊、游擊隊、赤衛隊等地方武裝共1OOO多人,連夜行軍奔襲盤踞在文英的汝城保安團胡鳳璋部。22日拂曉前,奔襲部隊和地方武裝,分四路進軍迂迴包圍文英。經過兩天三晚激戰,打死打傷敵人1OO餘人,俘虜敵人6OO餘人,活捉了胡部二營營長、少校臨時指揮焦釗炎,繳獲重機槍2挺,各種長短槍450餘支,大獲全勝。最後敵警備團餘部投降。這就是著名的“文英戰鬥”。這次戰鬥為進軍湘南清除了障礙。文英戰鬥遺址僅存碉堡殘跡與交叉縱橫的戰壕。

江西崇義紅色旅遊資源一覽

文英戰鬥遺址--虎頭寨(遠景)



來自崇義旅遊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