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四生來說,最後一個寒假開啟,心情如何?面對大學本科畢業,不少人面臨人生的又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此時,除少數同學選擇創業或待業,相信九成的人都會在出國,讀研,工作裡進行選擇。
分得更細一點:國外讀博,國外讀碩,國內讀碩,國內讀博(碩博連讀),工作。工作可以再按照職位分為技術型,市場型和內務型,按公司類型分為實業公司和事務所,按公司性質分成政府機關,國企,外企,民企,按照地點分為國內工作(回國工作)和國外工作,還可以按照行業大類來分,就不一一列舉。
適合的選擇能夠與我們對於未來生活方式的願景實現短期和長期的匹配。因此我們必須在作出選擇前捫心自問:自己最終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近幾年想成為怎樣的人。接著再問自己:畢業後想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若干年後又想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有了明確答案,我們才不是隨著命運之風飄著的葉子,才可能掙脫和說服父母,通過理性來給自己作出選擇。
有了價值觀的基礎,接著我們須全面瞭解這些選擇的條件,過程,結果。
1、出國
出國是個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冷暖自知的選項。
出國的準備最繁瑣,但要求最為寬泛,只要資金充足,幾乎大部分人都能出國讀研究生,區別在於學校的好壞,獎學金等。出國基本要求是GPA,英語成績,推薦信,個人陳述,額外要求是paper,實習(工作)經歷,課外活動經歷,較好的家庭條件等。
留學生一般會組成一個個圈子擺脫孤單,但不能擺脫寂寞,總人數的限制讓我們找到價值觀相似的朋友要看幾率,甚至在很多情況下是困難的。但是,有時候寂寞並不是壞事,反而能夠創造非常好的環境,讓我們靜心思考人生的意義。這段時間,幫你養成了看書的習慣,接受多元的思想,也想清楚了很多問題。
學習的壓力因人而異,因校而異,因學位而異。Phd的科研壓力自然不是小碩能比,名校的考試壓力也自然不是雜牌院校能比。但總體來說,專業課的平均教學質量還是優於國內院校的。
出國的收穫分為兩類,硬收穫上,英語,留學學歷。軟收穫上,一個人生活的能力,較為完整成熟的人格,豐富的閱歷。
可以看到,如果把出國和不出國作為比較,出國的最大優勢在於軟收穫。這些軟收穫不能轉化為財富,卻能使人丟掉對財富的過分追求,內心強大,獨立思考。
2、國內讀碩
一個碩士學位+一段就業緩衝期
問過很多同學他們碩士階段在做些什麼,得到最多的回答便是:幫導師做項目。這句話很有意思,“幫導師”代表的意思是,由於中國整個的碩士生培養體制問題,大多數碩士同學是沒有辦法自主選擇方向進行學習的,只能由導師來安排同學的工作,變相的把同學成為自己的廉價勞動力。
“做項目”代表的意思,則是這些工作通常都是隸屬於導師所爭取的某個項目的。也就是說,由導師來爭取項目和經費,由課題組的青壯年教師負責具體的研究任務,由低年級碩博學生來具體執行實驗和計算任務,這現象在技術發展成熟的專業中非常常見。換句話說,碩士階段的收穫只在導師所要求的方向上,其他方面的收穫,只能靠自己爭取,比如瞞著導師去實習。
碩士的意義在我看來,在於一個學位,加上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嘗試不同的實習職位,感受不同的公司,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也可以登山徒步,踏遍九州,在工作前把想做的事情都做好。這段時間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對於一位有能力和特長的成年人,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很多收入,卻不會有來自家人和社會的壓力,能夠從容的嘗試,為自己作出長遠的規劃。
國內碩士是最適合在國內找工作的群體,名校更是如此。原因便是企業招聘制度和規則的便利,以及豐富的實習機會。
3、讀博
學術,學術,學術
讀博士的條件很簡單:喜歡學術,願意長時間從事學術工作。
理工科博士一般有兩類任務,一是做項目,二是寫paper,任務的比例因專業而異。一般偏理論和基礎的專業,寫paper的比例高,平時的生活也很簡單,不是去實驗室,就是去實驗室的路上。做項目為主的博士,一般在偏應用的專業比較多,這類博士和上文的碩士比較像,但又比碩士承擔了更多和更重的科研任務,以及更高的期待和留用可能性。
博士為人詬病的地方很多,3-4年的時間浪費了最青春的年華,縱向的研究窄化了就業面,實驗室的枯燥生活消磨著人的意志,論文壓力和經濟壓力使精神受到雙重摧殘,就業的起薪甚至不如一些碩士生。
但是,如果我們跳出這一切傳統的價值思維來看,博士的3-4年又何嘗不是一段珍貴的時光,在一生中精力最為旺盛,學習和研究能力也最強的時候,能夠有段充足的時間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解決人類沒有解決的問題,探尋事物背後的奧秘,設計精巧的儀器,這些都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對一些人來說,這是超越名利,財富的。
博士的出路最多的是高校,研究所的教職員工,但有些博士並不能馬上獲得這些職位,博士後的出現便是一種過渡。博士去企業界,去從政的都有,但這些其他的出路都需要事先的準備和良好的機遇。讀博士雖然是最不容易賺錢的選擇,但也是最容易賺大錢的選擇,一旦有機會掌握一項在未來有市場潛力的技術,在合適的時機創業能帶來巨大的回報。施正榮和李彥宏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4、工作
兩極分化
本科畢業後,直接工作是最多人的選擇。這些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選擇,另一類是被動選擇。
對於主動選擇,這批人中產生社會成功人士的概率極高,物質上的投入產出比也最大。主動選擇意味著面臨選擇時,對自己未來已有了規劃,並且早作了準備,迫不及待的想要離開學校去實踐自己的想法。
而被動選擇,則是無奈的選擇工作,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沒做準備。被動選擇者是缺乏談判的資本的,因此通常在求職中屬於弱勢群體,社會又是個大染缸,將他們尚未強大的人格胡亂洗刷,最終固化的價值觀極有可能單一偏激,因此他們的未來更多由命運來掌控,成為隨風而飄的葉子。
而主動選擇者們,可能早早的已經去了大公司,投行諮詢實習,通過交流對職場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自己想要的工作,也有一定的選擇資本,在求職中屬於強勢群體,他們也可能在計劃,工作若干年後回到校園讀MBA。
一言以蔽之,本科生若有清晰的職業規劃和充分的準備,主動選擇直接工作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這將會讓我們在合適的時間進入合適的企業,接上地氣,看到諸多的社會現象,若干年後依然可以返回課堂,重新思考。
5、最後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但現狀是功利主義的教育大行其道,在大學中,我們學會的是公式而不是思想,是專業技能而不是為人處世,我們一直在為別人而學,卻很少為自己而學,我們畢業後能解無比複雜的公式,背出幾十幾百頁的條文,卻解不出也背不出未來想要的生活,理想和目標。
作為學生,我們要警惕這些現代教育的弊端,適時從GPA,獎學金,名企實習和高薪工作的單一價值理念中走出來。不要機械的迎合評價體系而成為職業培訓的產物,而要通過充分閱讀和交流,接受多元的思想,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學會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懷著自己的想法和目的,再利用大學給予資源去實現。如此,方能真正讀到大學的精髓。
聲明:文章內容轉自潘予Charles的文章,誠意推薦,侵刪。
閱讀更多 威久留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