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2)


  大“三线”建设还带动和促进了四川科学技术以及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大“三线”建设中兴建的许多工厂和企事业单位,都尽可能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都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产品,并拥有一批高、精、尖设备和科研实验手段。特别是国防尖端工业(事业)的建设,使四川的科技水平上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人才配备方面,“三线” 建设调集了全国一大批科技人才的精华。据1985年调查,四川的国防科技人才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很大,而且其中有不少是全国第一流的专家。先进的技术装备,雄厚的科技力量,是发展四川经济的重要优势。

  由于“三线” 建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少数企业和一些重要科研单位受“靠山、分散、进洞”方针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十年动乱中新上项目受的影响更大,以致一部分企业、单位进山太深,内部布局过散,远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信息不灵,给生产、科技协作和职工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不便;还有少数工厂和一部分科研单位选址工作粗糙马虎,地质条件差,建在不宜于建设的地方;有的项目建设时不按基建程序办事,不顾质量,草率建成后根本无法正常生产和工作。特别是一些军工企业受军工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的制约,加以过去产品单一,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又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军品生产任务不足,而军转民又“船大掉头难”,优势还没有很好发挥。

1974-1976年这段时间,四川的政治经济形势,除1975年由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抓紧各方面的整顿,因而形势较好以外,1974-1976这两年在所谓的“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冲击下,四川都出现过较大的反复,因此,后三年在经济上呈现出“一起两落”。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2)

▲三线建设时期——在四川的各个施工现场,建设大军工匠们人拉肩扛、手工劳动、艰苦奋斗

四川 “大三线”建设的硕果累累

在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及“三线”建设重中之重的15座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基地建设中,华西集团前身(建工部一局、西南建管局、四川省建工局)三大系统的建设者们干了8座,它们是:

061基地——贵州遵义,即防空导弹生产基地;062基地——万源,即火箭弹道导弹生产基地(后迁龙泉驿、温江建分部);064基地——达州至宣汉,即国防尖端后方战略战备基地;081基地——广元,即川北电子基地;821基地——广元,即火控雷达生产基地(后兼并于081基地);082基地——成都,即东郊电子机械工业基地;国防科工委暨总装备部系统的29基地——即绵阳境内风洞空气动力试验发展中心;27基地——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在华西集团前身10多万建设大军的努力下,成都工业迎来了鼎盛时代——在东郊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西建设者建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在绵阳地区境内(含当年管辖的今广元、德阳、遂宁3个市的所属各县)建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就有89家,华西建设者给成都、绵阳地区的“三线”建设座座工厂、国防军工、科研院所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都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长虹彩电、双燕冰箱、峨嵋牌自行车、效力多牙膏……一度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三线”建设期间,完成了23个大中型企业(广元10个、青神3个、青川2个、双流2个、旺苍1个、仁寿1个、龙泉1个、隆昌1个、宜宾1个、重庆1个)、6个研究所[永川24、26、44所,成都29、30所(彭州桂花),绵阳9所]、1个设计院(十一设计院)、5个职工医院(绵阳404医院,宜宾405医院,青神408医院,广元410医院,永川412医院)、1所技校(广元无线电技校)。

由于“文革”的影响,国家工业建设不按程序办事,不重视前期工作,盲目建设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之受“靠山、分散、隐蔽”,加强战备指导方针的影响,“三线”建设工业布局不合理,不少项目决策草率,资源不清,水文地质不详,资金不落实,仓促上马,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在建设工程中,由于设计多变,工期一再拖长。有些项目建成以后,原材料不落实,缺煤少电,严重亏损,长期不能发挥投资效益。

经过“三五”、“四五”时期10多年的“三线”建设,华西集团前身10多万建设者大军在四川建成了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等制造基地。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2)

▲三线建设时期——各路建设工匠大军直奔崇山峻岭、大山深处、大渡河岸、金沙江畔摆开了战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