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傳統功法:筋骨壯練站樁

筋骨的鍛鍊並不神秘,站樁練的是筋骨之力。人體自出生以來,筋骨就是連通的,但是,由於人們生活中的用力習慣,使自身的筋骨沒有得到良好的鍛鍊,不能有效地用力。通過站樁,可以改變和調整人們的用力習慣,除卻後天的拙力,從而生髮本能活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筋骨之力。

眾所周知,站樁練的是整體。要想把身體練整,首先必須在樁功中讓自身的筋骨發生根本的變化,也就是生理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筋腱的放長變粗,骨的密度增大變硬,就是俗話說的“筋長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筋靈”。可以運用樁功中的肌肉放鬆和間架結構的定型來達到改變筋骨的目的。

傳統功法:筋骨壯練站樁

筋就是筋腱;韌帶,其質地堅韌,柔軟而滑溜,呈白色兼青色的帶狀或片狀,是連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種堅韌組織。筋腱不但質地堅韌,而且富有彈性。因此,人體四肢才能伸縮,五指才能開合,兩腳才能履行,兩腿才能跳躍。除了氣血、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發揮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神運經》中講:“伸筋以拔力”,“松筋者換也,漢筋者萃也。松渙者軟之極也。漢萃者剛之極也。松如繩之系,漢如冰之清”。《黃帝內經·靈樞》中所言“筋為剛”,都講了筋的作用,說明了人的力量來源於筋和腱。

所以說,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縮轉動的主宰者,也是力量的發力處,當然,筋腱本身之所以能有伸長彈性,仍是氣血所營養的結果。骨骼和關節在人體起著支撐的作用。《黃帝內經·靈樞》的經脈篇說,“骨為幹”,這就是說,“幹”有支撐的作用。所以,我們把它稱為骨架,在人體起著“支”和“撐”的作用。骨骼與關節的粗細及強壯程度,直接關係到勁力發揮時支揮力量的大小。所以,骨骼粗壯的人,支撐的力量就大、勁力也就充分;反過來講.骨骼和關節細小的人,支撐的力量就小,所發揮的勁力就弱。

由於生活和工作的用力習慣,人們用力時,肌肉容易緊張、阻礙了筋骨勁力的傳遞,更妨礙了筋骨的有效鍛鍊。肢體的放鬆是鍛鍊筋骨的一個先決條件。這個放鬆不是絕對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筋腱生存在皮膚之內、分肉之間,它起著連接肌肉和骨骼的作用,人體的筋腱上包裹著許多的肌肉纖維,這些肌肉纖維呈現無序狀態,粘在人體的筋腱上面,當我們用力時,肌肉纖維開始無規則拉扯,分化了我們的筋骨力量,致使筋骨的力量不能完全傳遞,力量不能完全有效利用。

傳統功法:筋骨壯練站樁

樁功中的肢體放鬆,主要是讓部分肌肉纖維有序化,幫助傳遞筋骨的力量,讓部分不能有序化的肌肉纖維筋腱,防止其阻礙筋骨力量的傳遞,再通過緊梢節的鍛鍊,很快就能將周身大筋挑撐起來(在此指小臂以前和小腿以下部分)。俗話說:“指為筋梢”。指又被稱之為爪,既包括手指又包括足趾,手指足趾都是筋的末端,故稱指(趾)為筋梢。手指足趾稍緊的情況下,通過長時間的樁架定型,周身大筋很快就能挑撐起來。就好像一張弓,弓的兩頭用弓弦一拉緊,弓身自然就繃了起來。

身體放鬆是前提,樁架的定型是筋腱拉伸的關鍵。只有放鬆而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是不能伸筋拔骨的。必須有標準的間架結構。可以說,沒有正確的間架結構,就不可能練好站樁。

身上大筋挑起之後,就跨進了樁功的又一個新臺階,即骨的鍛鍊。我們知道,骨骼之間的軟組織裡有著非常豐富的血液,只有通過筋腱的拉伸,才能加強血液循環,從而增強骨的密度,骨的密度變大以後自然就重了,也就是所謂的“骨重筋靈”。再經過長時間的樁功鍛鍊,就能達到骨節爭鳴的高級境界了。

站樁伸筋拔骨的過程是一個異常艱苦的過程,它需要吃大苦,有堅強的毅力。一直都是咬著牙一步一步挺過來的。往往一個樁一站這其中的痛苦簡直難以言表。在筋骨變化的過程中,肢體會出現諸如麻、癢、酸、脹、軟、痛等等功效反應,根本沒有舒適得力的時候,特別是筋骨和肌肉的疼痛,有時讓人感覺好似火燒身。

傳統功法:筋骨壯練站樁

樁功的功效會因修煉者身體素質的好壞,有無樁功基礎,以及年齡和對功法的理解程度等造成差異。能否經常得到老師或明家指點,也是導致功效優劣的原因。再者,練功量的大小和練功時間的長短,也是造成功效差異的重要原因。

拳學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筋骨鍛鍊主要是通過“伸筋拔骨”來進行的。傳統功夫中,站樁要求身體及四肢擰裹、對爭,這樣在靜態和緩動狀態下更易把關節伸開、骨縫拉開、筋腱拉長。

這一切都是在樁功姿勢正確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這樣才能身心松和,鍛鍊筋骨;才是“內煉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結合和統一,才能真正做到養練合一,養生和技擊並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