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两千多年封建史天灾的收曲——丁戊奇荒

中国自秦始皇公元前221称皇帝制但1911年,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无数次的天灾,而且每次天灾都会导致政局的持续动荡,细翻史料,每一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都是源于粮食歉收导致的饥荒,虽然也有发生饥荒最终政府救济没出什么乱子的,但毕竟是少数。今天跟大家说一个封建史上史料记载的最后一次饥荒,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

两千多年封建史天灾的收曲——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特大旱灾饥荒。灾祸最严重的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发生饥荒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时期,不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一种历史预言,不过现代社会不搞这种迷信,这场饥荒的根本原因是源于持续的干旱,而干旱的原因是当时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至于遥远的大洋里为什么发生厄尔尼诺那是研究地理的人要干的事,这里就不做说明了,下面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的大饥荒。

两千多年封建史天灾的收曲——丁戊奇荒


当是曾国藩(此时已去世)的弟弟,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而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不过令人惊奇的是这场大饥荒并没有形成历史上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个人分析原因应该是,这些农民亲身经历了之前的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是如何被朝廷残酷镇压的,已经无力也无心在造反了吧。

关于灾害的骇人听闻,当时在山西出现了这么一个情形,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然而即使到了这种地步,被伪历史冠以同光中兴的大清政府却无力赈济,各省官员甚至为了维护自省粮食安全甚至禁止粮食外运,大有后来某一时期为了达到政治任务不开仓救民的情形,而各省贪官又对本来就杯水车薪的赈济层层盘剥,这也不难怪这场持续四年的地方性饥荒为何会有千万以上的巨大死亡人数了。

不过这场灾祸最终还是被解决了,虽然整个过程中显示出了清政府多方的无能,最终赈济款有几个来源,传统意义上的自发赈济,为了提防难民潮的江南富裕地区的赈济和外国传教士奔走下西方列强赈济以及李鸿章一手策划的卖官鬻爵赈济款。

这是封建历史上最后一次饥荒,但知名度却很低,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出现正规意义上的农民起义,所以渐渐被历史遗忘了。

两千多年封建史天灾的收曲——丁戊奇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