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日本在近代史的表現如同一部糅合著喜劇和悲劇的劇本,喜的是在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內憂外患,日本有識之士能夠淡定從容地實行變革維新,毫不介意西方"蠻夷"在國門前虎視眈眈,他們就是要"班門弄斧",開創日本從未有過的國家改造事業。

不懂就學,儼然小學生姿態;從零開始,決心尋求突破。在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舉措後,維新政府排除困難,立志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實現國家全面振興,脫掉貧窮落後的帽子,展露欣欣向榮的新日本。

經過一番苦幹,在二十世紀到來之際,日本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喜人變化,成了亞洲首屈一指的強國,終於可以在列強面前揚眉吐氣,並將多年前強加給日本的不平等條約扔向對方,從而鄭重地告訴它們,日本絕不是好惹的!

悲的是,隨著國家的不斷強大,日本一小撮妄自尊大者開始日益驕縱蠻橫起來,當初只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並逐漸影響周邊國家一起富強,從而將西方殖民者趕出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後來卻將日本逐步演變成以軍國主義開道的侵略性國家,並炮製所謂的"主權線"和"利益線",為日本開展帝國主義對外擴張張本,這其中山縣有朋就是最為典型的一個。

若不是他不遺餘力地推行軍國主義,日本天皇及廣大民眾也不至於對戰爭鼎力支持,從而在給亞洲近鄰造成巨大傷害的同時,也在把日本推向萬丈深淵,最終於1945年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不得不宣佈無條件投降。

那麼,山縣有朋何許人也?他是如何推動其軍國主義路線、方針、政策的呢?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推翻幕府統治、鎮壓西鄉隆盛叛亂有功,軍國主義有所萌芽

1838年,山縣有朋出生於長州藩,此藩二百年來飽受幕府排擠,故而在"尊王攘夷"抗擊外國侵略者無望的情況下,對武裝倒幕態度堅決,毫不手軟,直至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方才罷休。

在戊辰戰爭中,年輕氣盛的山縣有朋一馬當先,接連佔領長岡、若松等要衝,為推翻幕府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

1877年,西鄉隆盛在鹿兒島興兵作亂,山縣有朋親自制定作戰計劃,並一戰成名,於是威望與影響力有增無減。

藉著權勢,山縣有朋趁機在次年創立直屬於天皇的參謀本部,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軍事機構,他本人當仁不讓地就任領導之職,直接參與制定陸軍作戰計劃和行動指揮。

該機構的成立,有如助紂為虐,對日本今後策劃對外侵略戰爭起到了核心作用,是將日本逐漸拖向深淵的罪魁禍首。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1878年,山縣有朋以天皇的 名義告誡軍人,要他們牢記,"保衛國家,維護國權,全憑軍力,軍力消長關乎國運盛衰",並稱忠勇和服從天皇是軍人一以貫之的美德,鑑於此,"義重於泰山,死輕於鴻毛"。

隨後,明治天皇在山縣有朋的鼓動下,頒佈《軍人敕諭》,聲稱"我國軍隊世世代代為天皇所統帥",這明顯與歷史不符,主要是想傳達出天皇絕對領導軍隊,軍人無條件效忠天皇這樣的根本宗旨。人們由此能夠看出山縣有朋的思想軌跡,他已經在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萌芽而培育土壤。

在山縣有朋心中只有一個"武"字,這是其經過多次征戰積澱下來的經驗,加之生性冷僻蠻橫,權傾朝野,又打著天皇的旗號,故而愈加威嚴冷酷,軍人自然肅然起敬,不敢造次。

在軍中設立參謀本部,這是在行動上為軍國主義做準備;又以《軍人敕諭》訓誡軍人,這是在思想上為軍國主義做鋪墊,有了行動和思想雙管齊下,日本軍國主義也就生根發芽。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出任首相一職,拋出"主權線"和""利益線"謬論,軍國主義成形

黑田清隆首相卸任後,1889年12月山縣有朋走馬上任。上任伊始,他就宣揚尚武精神,並出臺《帝國教育敕令》,在軍中加強軍國主義教育。不僅如此,還著眼於警察制度改革,親自擬定《保安條例》,對國內民主運動極盡打壓之能事。

隨著國力的增強,民族主義開始在日本抬頭,並有高漲的趨勢。民族主義者對日本形勢發展一片大好滿懷信心,一面卻又對所處的國際環境憂心忡忡,他們以此為由,提出以軍事手段換取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並期待通過軍隊動員、社會輿論及經濟資源來達此目的。

這正合山縣有朋下懷。就在他組閣不久,便在《外交政略論》中闡明瞭地緣政治觀點,在他看來,日本列島為"主權線",琉球半島、朝鮮半島、中國臺灣島為"利益線",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戰略思想,就是將四周利益線納為優先保衛對象,唯如此,日本主權線才能守住,實際上反映了他軍國主義的野心,恰如其《軍備擴張意見書》所言,要成為東亞霸主。

山縣有朋努力推行軍國主義路線,以犧牲鄰國為代價來保全日本,是不折不扣的好戰分子,他所推出的"主權線"和"利益線"謬論,就是為日本下一步對外侵略創造條件。

本來,亞洲近鄰長期以來一直與日本睦鄰友好,並且朝鮮、中國還被勝海舟譽為日本的老師,按理山縣有朋應該對中朝兩國敬重有加,不應懷有覬覦之心,然而他竟然提出有關主權線與利益線的觀點,完全是其軍國主義思想在作祟。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軍國主義引來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並將所謂"利益線"無限放大

在山縣有朋"主權線"和"利益線"謬論影響下,加上政府及媒體的宣傳,廣大民眾沉浸在狹隘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之中,他們對政府擴軍備戰不置一詞,反而一邊倒地支持日本對鄰國動武。

日本憑藉二三十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在1894年對清朝發起突然襲擊,導致清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次年大獲全勝而歸。

山縣有朋見狀,趁機提出進一步擴大軍隊裝備的意見書,他說,"欲使此次戰勝之果不致成為泡影,進而成為東亞之盟主,則必須設法擴張利益線。"軍國主義者就是這樣,心機很重,貪得無厭,對已取得的侵略成果毫不滿足,一心幻想著如何擴大日本的地盤。

10年後,日本在軍國主義路線引領下,又挑起了日俄戰爭並以微弱優勢取勝。山縣有朋趕緊送上改好的《帝國國防方針》,表示"如欲擴張國權,增進國利民福,就必須向世界各個方向發展經營……,推動向亞細亞南方及太平洋彼岸擴張之民力發展,乃帝國施政之大方針"。這裡,山縣有朋再次露骨地拋出了自己的野心,這種想法無疑被軍國主義後來者所採納,並且也實施了,從而在1937-1945年間,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山縣有朋在軍國主義道路上越走越遠,已經到了難以自拔的地步,在日本對外戰爭不斷得逞的情況下,他不可能想到施與他國的禍害,也不會想到某天日本會落敗的慘況,故而總在慫恿政府、軍隊及民眾不斷進軍,擴大利益範圍。

二戰時期,亞洲太平洋戰爭就是日本將山縣有朋軍國主義思想付諸實施的結果,"皇軍"不顧一切地撲向每一個想要得到的地盤,履行著對天皇的絕對忠誠,實際上就是愚忠、死忠,而媒體也在一旁大肆渲染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使得全國都在為一場非正義戰爭而盲目處於亢奮狀態,最終導致日本走上不歸路,國家處於完全崩潰邊緣。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結語

近代日本原來完全可以在亞洲樹立良好的口碑,享有崇高的威望,然而一次次將軍刀架在他國的脖子上,還狡辯稱這是在為亞洲驅趕西方殖民者,這種自欺欺人的說辭如何能夠服眾?

明治時期,日本一些著名人士曾多次表示,國家可以通過和平移民或與別國開展貿易的方式來保持日本的獨立及經濟利益,不一定非要進行武力擴張,然而以山縣有朋為代表的政府官員以及部分記者、知識分子等根本聽不進去,他們認為經濟擴張和移民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日本要維持帝國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山縣有朋性格陰沉,專制蠻橫,對人嚴厲,由於推翻幕府、征討西南戰爭有功,深得天皇賞識,因而位高權重,影響力及威望都不容小覷,而他對擴軍備戰情有獨鍾,對軍國主義有所偏愛,於是幾方面結合,他的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便有著巨大的市場。

他一生都在推動日本軍國主義發展,死後葬禮冷冷清清

早在1873年,他就建議政府實行全民徵兵制,從而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現代軍隊。他在軍中積極創建參謀本部,為後來歷次戰爭出謀劃策,坐鎮指揮。他還要求軍人無條件服從服務於天皇,為天皇赴湯蹈火,肝腦塗地,而這就是義,比泰山還重。在他的洗腦下,軍人成了正義與否不分的敢死隊,並在其所謂"主權線"和"利益線"的論調渲染下,為著想象中的亞洲盟主而勇往直前,根本不顧給他國造成的巨大傷害。

山縣有朋趁著每一次戰爭僥倖獲勝的機會,不斷推行和擴充他的地緣政治理論,他的目標就是劍指"亞細亞南方及太平洋彼岸",有著這樣的想法,他已經變成徹頭徹尾的軍國主義者,由此害人害己,讓日本差點亡國滅種。

可惜山縣有朋死得早,1922年便在冷清的喪禮中走向終點,如果他能活著看到1945年日本的慘況,不知會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