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

邪恶女女-LL


为何李秀成兵败雨花台:此王掌控太平天国最精悍的洋炮,没来帮忙

太平天国后期,其军事水平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太平军再也没有前期和中期那样连战连捷了。特别是1862年和湘军拉开的天京雨花台之战,备受世人诟病。李秀成统帅十三王,共计20多万太平军,对外号称60万,全力围攻天京城下的曾国荃部不足3万的湘军,但最后血战了46天,以多打少却没打赢。这使得原本被誉为良将的李秀成留下了军事生涯中的一大败笔。另外,雨花台之败也导致太平军的意志被湘军击垮了,从此再也没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直到天京陷落。

事后我们再来分析这场雨花台大战,五倍于湘军的太平军为什么这么差劲,难道真的没有打赢的可能吗?永宣也认为,肯定有可能打赢这场战役的。如从战术或战术武器层面上来说,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都达到了优化,那么打赢的几率就大大增加。此战中太平军的缺点在协同动作、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方面。譬如李秀成带领的20万太平军看似一体,其实是由14王各自的军队短期内组合而成,在指挥和协同方面问题很大。另外,永宣还从战术武器方面说说这场大战。

雨花台大战期间,太平军使用了大量的洋枪,当然湘军也有,还有炮,双方都有土炮,太平军还有一部分洋炮,所以武器方面太平军优于湘军。当然,湘军打仗从不把武器放在第一位的,反而他们的武器往往较陈旧,因为他们迷信硬打硬拼(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往往太平军好不容易在湘军的防守阵地炸开一道口子,冲上去占领了,但没多久就被湘军拼命夺回去了。因此,湘军的拼命霸蛮精神弥补了武器上的不足,让原本武器占优的李秀成落败。

永宣感叹,湘军的阵地如此坚固,其实李秀成原本是可以攻破它的。因为李秀成并没有发挥他武器优势。湘军可以用霸蛮精神弥补武器上的不足,那是因为李秀成的武器优势不明显,如果武器占绝对优势,湘军必败,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在核武器面前……

李秀成率这么多太平军前来救援天京,其实是很仓促的,因为被洪秀全催得没有了余地。因此,准备不充足,没考虑过较长期的后勤供给,甚至连装备了最精悍洋炮的一支太平军也没带来。李秀成部攻打上海前后,其部将归王邓光明有钱又有眼光,建议李秀成把太平军装备最先进的洋枪洋炮,李秀成采纳了建议,并让他统帅太平天国最精悍的洋炮队。因此,归王邓光明部下凭借洋枪洋炮威震敌胆。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城内的清军听说归王邓光明带洋枪洋炮来了,个个大惊失色,后来听说他没来,又弹冠相庆。由此可见,邓光明部洋枪洋炮的威力。

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雨花台大战,李秀成没有叫上归王邓光明前来帮忙呢?如果他的洋炮大队来了,洋炮能穿墙裂石,湘军营垒岂不是轻而易举就被摧毁,就算湘军再怎么蛮干也只是血肉之躯,失去了屏障,肯定会被李秀成20万人群殴致死,而且这些城外的太平军还会和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内外夹攻。而且曾国荃也素闻邓光明的洋枪洋炮厉害,也非常担心他前来帮助李秀成。

可是归王邓光明部太平军并没有前来,李秀成虽然开始没有带他们前来,但是在雨花台苦战了一段时间后想到了他们,于是立刻下令调他们火速前来天京增援。而此时归王邓光明驻扎的杭州,备受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牵制,短时间无法抽身,否则全盘崩溃。因此归王邓光明回复李秀成说他们不能来。这可愁坏了李秀成,同时乐坏了曾国荃兄弟俩。

忠王等十三王谋解天京围,攻雨花台方酣,呼归王洋枪炮队往助战,而杭州战务方殷,不得赴,曾国藩以湘军器械粗劣,素畏洋枪炮之猛烈,闻归王不至,深以为幸。

于是,永宣觉得,既然装备了最精悍的洋枪炮的归王邓光明部太平军名副其实,如果把它调到了雨花台前线,那么此战结果将会改写,李秀成将击败曾国荃。对此,阅读诸君,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太平天国史》,《天国志》



永宣论史


首先,李秀成的十三王大军,没有30万那么多,最多只有20万人。其次是湘军也不止1万人,而是3万人。

真正困难的是,清军不仅仅是围攻天京,而是,三路大军,曾国荃围攻天京,李鸿章进攻苏南,左宗棠进攻浙江。太平军从江浙抽调部队去救援天京,导致在江苏浙江战场太平军局势危急万分,根本挡不住清军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两面进攻。

要知道,李秀成十三王太平军的家属家财,都在江浙,现在江浙危在旦夕。再加上,太平军极度缺乏粮食,部队不能长时间在外作战。天京城下的太平军援军,实际上,处于焦躁焦急情绪。

湘军建立起了完整的防御体系,还有充足的大炮,弹药和粮食。毕竟清军控制了水道,可以大批量运输粮草武器。而太平军只能依靠陆路运输,无论粮食,还是弹药都极度缺乏。

最后,就是李秀成实际上,缺乏与曾国荃打仗的经验。没见识过,曾国荃一道又一道壕沟围墙的威力。清军早就知道,李秀成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粮食就要断了。就每天坚守在深沟高墙里面,专门依靠大炮守卫。

太平军炮兵实力太弱,又无法压制清军,轰开一道道高墙。最后的结果,就是粮食吃的差不多了,就只能退兵,赶快回去守卫江浙了。最主要的是这批太平军早就没有了,坚决打下去的想法了,人心涣散。因为,这批退回到江浙的太平军很快就纷纷投降了,其中最多的一次,在苏州一下子就向清军,不战投降了7万人。


深度军事


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30万大军挡不住湘军1万人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但要具体到这一次战斗的失败,指挥者李秀成是有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对于这次战斗,李秀成认为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后,实力大减,再加上曾国藩的湘军的步步紧逼,处境已极其艰难。1862年9月,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兵临天京城下,与太平天国军队对峙于雨花台。

此时,沉迷于美女及经书的洪秀全急忙让在苏州的李秀成前来救护,李秀成很快就召集了30万大军(号称60万)赶来天京。而此是的曾国荃的军队却因为出现了瘟疫,三万大军仅仅只剩下万余有战力的士兵。

敌寡我众,对于李秀成来说,应该是轻轻松松就能取胜的。然而,经过44天的血战后,太平天国军队却败了。

对此,李秀成自己给出的战败原因是曾国荃的湘军战斗力太强,以及自己一方粮草不足。但这个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前面我们说过,曾国荃的士兵其实只有万余有战斗力了,就算是战斗力强悍到以一敌十,那也应该不是三十万太平军的对手。而要说粮草,此时,天京并未失陷,且三十万大军明显处于强势,要收集粮草至少不会遇到敌人的阻拦。所以说,李秀成认为的原因是站不住脚的。

那30万战不过1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李秀成急于返回苏州,急功近利,指挥失当。

我们知道,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已经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盘苏州了。因为洪秀全的急诏,李秀成不得不率军救天京,但心里却是担忧苏州的。

于是,战斗一开始,急切的李秀成就开始使用人海战术,命令士兵猛打猛冲。面对太平军的人多势众,曾国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输,于是采取了挖深沟,筑高墙的“缩营自保”策略,不主动进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劳。

这样一来,太平军的人海战术基本没用,冲过去一批,被湘军的枪炮杀死一批,打了十几天,伤亡了数万人,却没有一丝效果,反而使得太平军的士气受损,战斗力减弱。

没办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进行更猛烈的冲锋。但湘军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杀红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军终于久攻不下。血战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战斗,退入天京。

此一役,占据军力、武器等绝对优势的太平军本来是有机会取胜的。李秀成完全可以用优势的兵力包围曾国荃,稳扎稳打,先挫伤曾国荃军队的士气。然后派兵断了湘军的粮草供应,对于孤守雨花台的湘军来说,这绝对是致命的打击。如此一来,湘军必败。所以说,虽然,李秀成做为太平天国一个优秀将领,他被捕后的顽强让后人称颂,但此役的失败,却是无法逃脱责任的。

各位朋友,您觉得我分析得对吗?欢迎批评指正。

挚守静笃


首先指正下,湘军不是1万,而是3万,而且只有其中8000人还是新兵,据说这帮湖南兵军营里还爆发了瘟疫。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军战斗力来说,湘军早就灰飞烟灭,可是这次却不同了。发生这荒唐的结果,固然有湘军历来擅长作战的因素,其实还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太平天国后期,内部已经腐朽不堪,被歼灭也是大势所趋。在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已经由盛转衰。太平天国形势大好时,东王杨秀清生出异心。他请求天王将自己封为“万岁”。眼看东王有不臣之心,北王韦昌辉劝谏天王诛杀东王。此时,有人告密东王谋反。天王便与北王等人商议铲除东王,最终,东王全家被杀。翼王石达开认为北王滥杀,应杀死他以平民愤,最终北王被杀,石达开因为忌惮天王也带着自己的部下离开天京。此次内乱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也为日后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其次,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天国都城上游再无任何防守据点,这对于依赖长江的天国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之后,虽然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仍有建树,但是这却没有什么战略意义,1862年3月,曾国荃从安庆东进,拉开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军全线败退,5月30日,各路湘军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国荃部更是直逼雨花台。

再次,李秀成急于返回苏州,急功近利,指挥失当。李秀成在回援天京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就已经在攻打李秀成的地盘苏州了。因为洪秀全的急诏,李秀成不得不率军救天京,但心里却是担忧苏州的。于是战斗一开始,急切的李秀成就开始使用人海战术,命令士兵猛打猛冲。面对太平军的人多势众,曾国荃明白硬拼肯定是输,于是采取了挖深沟,筑高墙的“缩营自保”策略,不主动进攻,集中炮火以逸待劳。这样一来,太平军的人海战术基本没用,冲过去一批,被湘军的枪炮杀死一批,打了十几天,伤亡了数万人,却没有一丝效果,反而使得太平军的士气受损,战斗力减弱。没办法的李秀成,只能拼死进行更猛烈的冲锋。但湘军士兵也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也杀红了眼的拼死抵抗,太平军终于久攻不下。血战46天后,李秀成不得不撤出战斗,退入天京。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太平军大势已去,失去了大批高级将领的太平天国,其实早已经变成了一盘散沙,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加上太平天国的几个主要领导者尽皆沉溺在荣华富贵之中,不顾百姓是否安逸,早已失去了民心。


浮生茶说历史


太平天国与清朝的最后决战,是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一共投入了32万军队,清朝以湘军为主一共投入了8万军队。

最终是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覆灭。

1,天京保卫战的双方兵力对比

1862年5月30日,曾国荃率领湘军驻扎天京城南的雨花台。

曾国荃共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彭玉麟的水师也有十八营约9千多人。湘军总兵力约1.8万人。

此时,洪秀全的天京城内有兵约3万人。太平天国的的主力在李秀成手里,在苏福和浙江一带。

1862年7月,洪秀全召集各路援军共9万人,多次进攻曾国荃的湘军,均失败。

1862年9月,在洪秀全的严令逼迫下,李秀成率十三王共13万多兵力从苏州出发,绕到宜兴到达雨花台之南,对曾国荃实施反包围。加上浙江李侍贤的3万多人,李秀成的总兵力约16万。

此时,包围圈内的曾国荃只有3万人。因为江南瘟疫的流行,病死近万人,湘军有战斗力的只有1万多人。

但不能忘记彭玉麟的湘军水师还有9千人,曾贞幹在江东桥保护粮道的5千人,

曾国藩又调集了3营水师和5千陆兵支援曾国荃。

所以曾国荃的总兵力应该有4万人(已扣除病死、战死的1万人)。

10月12日到11月26日,李秀成的16万大军对曾国荃的4万人,整整用了46天,未能攻克曾国荃的雨花台大营。

^ 李秀成

因为军粮不足,李秀成放弃了围攻曾国荃,带主力进入天京就粮。

1863年2月,强攻曾国荃不下,洪秀全又命令李秀成带15万军队渡江,经六安,准备远程攻击武昌,迫使曾国荃回救,以解天京之围。

这是洪秀全的大错招!

这一片现在都是湘军的地盘,曾国藩带着湘军剩余的兵力对李秀成进行堵截。太平天国水师薄弱,李秀成的粮道无法保证,在六安被重创。李秀成饶了一个大圈子,最后不得不撤回天京,15万大军仅剩下1.5万人。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此时天京城内只剩下1万太平军,湘军共有6万多人。


2,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第一责任人当然是洪秀全

洪秀全的瞎指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彻底覆灭。

洪秀全本人的军事才能非常平庸。

以前的时候,清军的江南大营在天京门外,就在洪秀全的眼皮底下,双方共存了很多年,谁也吃不掉谁。

因为当时的清军和太平军的火炮水平一般,防守一方只要深挖壕、厚筑墙,进攻的一方就要吃大亏。

除了保护粮道的兵力,曾国荃只有5万人来攻南京,南京城墙有70多里,根本不可能包围。所以曾国荃一直在南京城南的雨花台,重点攻天京南部。

洪秀全只有在天京城内有10万大军,就可以采用守势,不要硬攻曾国荃的雨花台。

然后双方互掐粮道,进行长期消耗战。

此时,太平天国的粮食基地只有苏常一带,也是李秀成重点经营之地,保住了苏常,才会有粮食源源不断地供给天京。

洪秀全调李秀成解天京之围是大错。

洪秀全又派李秀成渡江西进攻打武昌,更是错上加错。


2,太平天国的内乱导致军事人才凋零,江浙一带的士兵战斗力不如广西老兵。

从杨秀清开始,大量军事人才的消失,导致太平天国后期除了李秀成、陈玉成之外,没有多少优秀将领。

江浙一带新建的太平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很多人只是充点门面,一见势头不对,就一哄而散。


参考文献:

[1],陈宝辉,天京保卫战攻守双方兵力问题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83.5

[2],暴红博,曾国荃与天京之役,2010

[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1962

[4],罗尔纲,太平天国史,1991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在太平天国最后的天京之战中,曾国荃的一支湘军孤军深入,直扑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却居然奈何不了这支湘军。最后,这支人数很少的湘军不但站稳脚跟,还一举破城,宣告了太平天国的灭亡!(本来我想修正题中兵力数字,后作罢了。因严谨数字尚有争议,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双方兵力数字都较悬殊)

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原因却非常简单。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个中原因,自然一目了然。

洪秀全的两个哥哥生财有道,致使天京长期缺粮

在李秀成救援安庆受挫后,曾经在天京提出建议,湘军很可能很快威胁天京,希望太平军开始在天京储存粮食,并且在雨花台附近加强防务。

这些建议,得到了天朝朝臣的一致赞许,决定开始在四周采购粮食入天京。可是,洪仁达、洪仁发发布命令,“要买粮的,一定要用我们的洪票,要洪票的人,一定要出银子来买,没有银子,是没有票的。拿了票买好粮食的人,回来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交重税!”这样,大家都不肯去外面买粮食了。

洪天王的两位哥哥,贪婪无度,目光短浅,逼走石达开,污陷李秀成,掠夺天京民,又扰乱储粮大计,堪称大清超级卧底。


洪家兄弟的这招发财招数,直接导致了太平军在天京作战中的被动局面。由于天京缺乏粮食,太平军不敢在城内养大军。而外地的援军,来到天京后也不能长期坚持。洪天王,最后就因缺粮,带头吃“甘露”而归天。

天京缺粮,对湘军来说,是最大的鼓舞,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敌人再多、再可怕,湘军只要咬牙坚持下去,太平军就自然会退去了!

举措慌张,不顾全局

在湘军进抵雨花台后,洪秀全立刻下诏,要求正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援天京。

李秀成得令后,调拨了军队回援天京,本人依然在苏州主持东线战局。

李秀成的计划,是比较照顾全局的。

天京附近出现敌军,对太平军来说,不算新鲜事。自打太平军定都天京,清军就常常来访,冮北大营、江南大营就常常屹立天京周边。太平军常见战法,是肃清周边,孤立敌军后,一举击破。比如,1856年,杨秀清等到西征取得一定战果,稳定外围局势后,才一举击破冮北大营。

正因如此,李秀成一早建议天京储粮,就是知道天京保卫战,是一场持久战,很难直接驱走来敌。因此,稳定东线局势,再回师断敌后援,解天京之围,与当年杨秀清的策略是比较接近的。

可是,洪秀全一再急诏下,李秀成只得紧急回师天京,发动了“十三王解围天京”之战。

整个天京保卫战,洪秀全多方挖坑,致使太平军调度无当,劳而无功。


以己为劣,攻彼之长

太平军和湘军,此时各自优劣势都十分明显。

太平军人多势众,可是,兵员素质低。据陈坤书的兵员册子记录,此时李秀军的兵员,多是1860-1863年间加入的部队。这些部队,多是流民、会党及未经“改造”的清军降卒。这些人,扰民有本事,打仗没经验。

湘军虽人数少,但多是5-7年以上的老兵,且多是参加过惨烈的安庆攻防战的。

偏偏,雨花台这地方要命,正面狭窄,正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对兵多而不精的太平军极为不利。


雨花台的地势,太平军虽多,却只能在狭窄正面进攻


因此,李秀成建议出敌后,断敌归路。这可不是忠王胆怯,实在是忠王知兵。

可是,天王“不许”。这个不许,是以“上帝之言”传达的,只说神仙话,不说人话,李秀成连申辩的余地都沒有。

那就来硬的吧!

霸蛮的湘军

雨花台大战,把湘军霸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湘军此战,可不得“天助”,大军一来,就闹起了瘟疫,三万大军,大部没了战斗力。

也许,洪天王就是据此信息,认为“上帝助我”,令大军急攻吧。

湘军没有“天助”,只有先“自助”了。深沟壁垒,以待敌攻。

结硬寨,打呆仗。背后是坚忍的霸蛮气。


当时,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双方以炮声作开场白,枪炮互射,争取在短兵相接前削弱对手。

谁吃亏?希特勒这样的一战老兵会告诉你,战壕是士兵的好伙伴!深沟壁垒的湘军损失不大!

随后,是太平军的冲锋了。

湘军深沟壁垒,放太平军接近时,才一齐放枪,太平军死伤惨重。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十几日。

李秀成十几天就在这里玩“添油战术”给湘军练级?当然不是!

李秀成地面上令人打枪炮进攻,地底下挖地道接近湘军。

湘军也不傻,料着这招。也挖地道,每挖通一处,就灌汅水,上毒烟,立木桩伺候。

地面上的太平军决意死战,组织纵深死斗!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就把他们推到沟里,慢慢的,尸体填平了“深沟”,太平军一拥而上!两军贴身近战,血肉模糊!湘军副将倪桂节阵亡,主将曾国荃脸上中弹,尤奋力组织反击,死战不退!

这样的死斗,持续多日!

地道里太平军也工夫不负有心人,地道挖成几处,火药爆炸,炸塌湘军几处营垒,大军趁势杀入!

湘军马上霸蛮拥上来互砍!

短兵相接,不管是老兵新兵,杀红了眼,不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一时间,杀声震天。大家都知道,此时正是太平军最后的机会,也是湘军不可退却的底线!

一番肉搏,湘军驱走太平军!



短兵相接,湘军营垒险像环生!

这样的险像,再来一两次,湘军恐怕就要交待在这儿了!

可是,湘军惊奇地发现:太平军撤了!

呵呵,托洪家兄弟的福,太平军粮食吃完了!

湘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准备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击了!

一点不同观点

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

最可恨的,是洪家兄弟。贪婪自私,目光短浅,又假托迷信,胡乱调度!亲手断送了自家江山!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我自始至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始终认为这是一次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等利用宗教蛊惑、利益引诱、武力胁迫而发起的一次武装暴动。说他们代表着比清政府先进的生产力完全是胡说。他们一路烧毁孔庙,捣毁学堂、祠堂、书院,利用“连坐”胁迫社会底层人民参与,分设男营、女营,强行拆散家庭,抢掠社会资产,一切财物充公……虽然永安封王,设立机构,但仍掩盖不了它是赤裸裸的无政府暴民运动。

”30万大军为何挡不住1万湘军”,天平天国迅速败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底层士兵(起义参加者)的利益没有得到丝毫满足,导致基层离心离德、丧失战斗力。攻打下第一个县城就大肆封王(永安封王)、进南京后更是封王超过2000个,丞相、旅帅、检点各种官职一大堆,上至各王,下至丞相、旅帅,大建府邸,花天酒地。而低层士兵、百姓分男、女营管理,没有家庭,没有个人财产,只有战场送死,士兵们怎能长久跟她们走呢?若不是内部施行残酷统治,进南京后不久太平天国就会垮台。因此”30万大军挡不住1万湘军”是太平天国历史的必然。


武当行者老魏


太平天国的覆灭,与它的爆发一样,快得令人难以置信,连坐镇北京的慈禧太后也没想到,这伙儿曾令清王朝寝食难安的“长毛”,竟顷刻间便土崩瓦解了。毕竟,总攻开始前,李秀成手里还有二十多万人马。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即便是处于鼎盛期的太平天国,也早已预示了它最终的命运。要知道,太平军之所以曾打的清军晕头转向,主要是因为他们一直处于运动状态,让前来围追堵截的官军摸不着头绪。

然而,在占领南京后,洪秀全等开始坐享安逸,虽然有北伐、西征等主动出击的军事行动,却皆因不够坚决和内部纷争而失败。看似有了大本营的太平天国,逐渐过渡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坐以待毙的窘境。

太平天国的堕落,也是随着定都南京而开始的,而且这种堕落几乎是整个高层同时发生的。比如说,原本仇视清朝和帝制的太平天国,竟然也尝试推广太监制度,在失败后又大规模地使用“女侍”,完全就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等级森严的王朝。

随着太平天国高层领导的内斗,天京事变使得数万精锐无辜丧命,而且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也都死于非命,在洪秀全的猜忌下,翼王石达开率领数万精锐出走。如此一来,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很难再组织兵力对清军造成太大威胁。

如果说1856年的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那么到1863年时,太平天国便已经是无力回天了。

这一年中,发生了三件大事:

  1. 石达开所率精锐在大渡河惨败,这是太平军所难承受的巨大损失;

  2. 安徽捻军中的张乐行所部惨败,这使得太平军失去了一支强有力的盟友;

  3. 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全力帮清军进攻苏州,并威胁杭州。

这三件事加在一起,使得太平天国更加窘迫。如果说石达开的出走和惨败,是天京事变带来的影响,那么张乐行所部捻军的溃败和洋人态度的转变,则是让太平军所料不及的,可谓是雪上加霜。

在太平天国衰败的同时,清军一方则抓紧了攻势:

早在1862年时,曾国藩就着手筹划着给太平军布置了一张大网,他令李鸿章率领淮军到上海,让左宗棠领导部分湘军经江西进入浙江,李、左两路大军,日益压迫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在此期间,曾国藩亲自坐镇安庆,率领着嫡系沿长江向天京逼近。

另外,曾国藩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一直发展洋务运动,生产近代化武器。这样一来,湘军、淮军的武器装备,比起最初与太平军交战时,有了重要提升。

与装备日益精良的清军相比,太平天国因不愿接受《南京条约》等屈辱条款,开始失去了洋人的支持,其在武器装备上也变得十分被动。原来一度倾向太平天国的列强,转而帮助清军进攻太平军。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洪秀全晚年已经沉浸在了自己编织的天国中。尽管李秀成不断劝谏,洪秀全还是坚持固守南京,强调会有什么所谓的天兵天将前来相助。昏庸的洪秀全固步自封,在清军的围困下耗尽了生命,而幼天王洪天贵福和忠王李秀成接手的,可谓是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随着也就顷刻瓦解了。当然,这是后话,我们要解答的,是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也就是雨花台会战。

苦战四十余天的雨花台会战,以太平军的大溃败而告终。

在南京形势日益危急的情况下,洪秀全逼李秀成聚拢部队,回援天京。结果,李秀成与曾国荃之间的对战,就此拉开帷幕。

会战开始前,除了奉命回援的李秀成(率苏南地区的太平军精锐),还有从浙西赶来的侍王李世贤部,加上各地匆忙调集的太平军,李秀成一方大约有二十余万人(一说三十万),而曾国荃部仅有三万余众,双方在军力上相差悬殊。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秀成的二三十万人,竟未能击溃曾国荃部,反而退回了天京(南京)。这使得湘军得以完成了对南京城的最后合围。至此,太平天国已经彻底无望了。

那么,这次决战中,太平军为何会惨败呢?

李秀成给出的解释是,湘军兵力众多且工事坚固,太平军一方粮食不足又没有冬衣。其实,这是一种推脱之词。前文提及,李秀成的兵力大概是曾国荃的十倍,称对方“人多势众”,绝对是自我开脱了。

另外,在雨花台会战时,太平军的粮道尚存,天气也没有特别寒冷。可以说,在整个会战中,太平军的处境还没有惨到像后来南京被围那么惨。

刘秀成的惨败,其实就在于太平军气势低落、战斗力下滑。

接连的征战和高层的内斗,使得太平天国军民中弥散着无望的气息。特别是随着洪秀全等人的腐败堕落,士兵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到底为何而战。可以说,尽管李秀成手握重兵,但大家都已不愿意再去拼命,又怎么能和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湘军对抗呢?


史海烂柯人


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天国都城上游再无任何防守据点,这对于依赖长江的天国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之后,虽然太平天国在江南一带仍有建树,但是这却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因为对于曾国藩来讲,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攻灭天京!


1862年3月,曾国荃从安庆东进,拉开了攻打天京的序幕,各路太平军全线败退,5月30日,各路湘军直接打到天京城下,其中曾国荃部更是直逼雨花台。湘军的神速是太平天国方面没有预料的,此时天国几乎只有李秀成一人可用了,洪秀全多次催促李秀成率兵回援,9月,李秀成带领麾下十余个王,集中天国几乎所有兵力,共计近三十万大军(号称六十万),准备给天京解围。


而此时湘军的前锋部队只有3万左右,其中8000人还是新兵,同时这帮湖南兵军营里还爆发了瘟疫!此时湘军部队中,有战斗力的人员总共只有1万多!30万打一万,如果按照初期的太平军战斗力来说,湘军早就灰飞烟灭,可是这次却不同了。10月13日,太平军三十万众猛攻湘军,14日,天京城守军出城配合作战,李秀成准备两路包抄,围攻湘军,而曾国荃只能驻堡垒以守卫,然而太平军竟然打了十余天才打出些眉目,11月3日,李秀成进逼曾国荃指挥部大营!




但是,在随后的正面对决中,湘军以少敌众,竟然将太平军杀得大败,打到26日,太平军失利,李秀成宣布撤军,在这46天的雨花台之战中,太平军30万大军被1万湘军打得大败,伤亡数万。对于雨花台大战的结果,一般认为,主要因为太平军此时素质的低下。 可是,这些缺乏经验的太平军新兵在此战中对着不利态势,冒死力战,死伤惨重。 联想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冋时代其他战争中,进攻方对壕沟普遍的束手无策。


我认为,这些被后人嘲讽的新兵蛋子,已经表现出了军人应有的勇气和素质。这荒唐的结果,固然有湘军历来擅长守战的因素,但太平天国军队此时已经沦为一帮乌合之众则是主因,而天京的陷落,也不远了。


历史总结论


首先当时天京城外的湘军是3万人,其次,太平军战斗力很多时候,被我们在想象当中夸大了。八旗绿营到了清朝后期再腐败,我们在通读了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以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太平军14年战争,极少出现全歼1万清军的战例。那怕对手是八旗绿营,太平军一次全歼对手1万人以上的战斗,也是屈指可数的。如果算上地方临时招募的乡勇,民兵,那还稍微多几次。

太平军最擅长防御战,对于攻坚战能力,并不是很强。清军防御坚固的桂林,长沙,安庆外围的工事,武汉外围工事等等,太平军都没有办法攻破。太平军攻克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太平军势大,守军兵力太弱,提前逃跑了。

太平军真正的攻坚战胜利的次数,也不是很多。太平军的特点是善于防御战,善于大范围的机动战,寻找机会进入清军防御薄弱的地方,占领众多县镇州城,随后清军再来反攻,一点点失守,太平军就再进行大范围机动。

直到最后,李鸿章,曾国藩和左宗棠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太平军再也没有机动余地,就只能被围困在天京。李秀成的30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新兵,缺乏粮食,也缺乏冬装。而且,就在李秀成围攻天京城外湘军的时候。

李秀成在江浙的地盘,受到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猛烈围攻,损失大片土地,李秀成又不断回军增援。也导致,李秀成左右为难,顾此失彼,两头全部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