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从峡山到迴龙山,又从迴龙过上白云山,再从白云山至骑龙山,再又从骑龙山往龙王山,虽然几经通幽,几番周折,可是路途都不远,驱车片刻,即可登上龙王山顶。

龙王山,虽然没有三山五岳那么多的人文景观,也不如奇山深海那么多的天资美景,但是,它给了人类莫大的财富。它年长月久,坦襟露骨,静卧沃地,头顶蓝天,默默地奉献,慢慢地在沉睡中献出了它那庞大而又结实的身躯,赢取了当地民众的高度赞誉。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龙王山,位于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这座古山,从头到脚,横直几千米都是“全板青”的石灰石,表皮土质草木极为稀少,石壁间除了家几颗小孩喜欢采摘的“猫尾子”野果树外,几乎没有草木,凹显的都是奇形怪状的石灰石。这个村背面全是岩石,就以此起名为岩背村的,虽然名字安得不算好,但“以貌取名”见景生情,也是比较好记。

解放前,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全靠这座龙王山养家糊口,他们利用石灰石资源开挖石灰石,修建土窑子烧石灰。凭双手,锤铁锤,用钢钎,放土炮,劈山取石,广烧石灰。而烧石灰需要煤炭。那时整个罗坳没有煤炭资源,只能从外地用船装运到离岩背村龙王山10里路远的三门滩码头,然后请人一担一担地挑进石灰窑里,又得请人把烧成的石灰一担一担地挑到三门滩河里,然后用船运往赣州城各县城、乡镇等地销售。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些歌谣: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岩背村来三门滩,

石灰煤炭有得担,

换来铜钱买米煮,

不饿肚子不要懒。

有女不嫁三门滩,

石灰煤炭天天担,

要嫁就嫁肩担郎,

换来铜钱做新衫。

这两支歌谣,能引起我们的所思所想,其情其景令人悲伤、遗憾。也从这两支歌谣里,不难看出正是这座山,也养活了好几代人,造福了好几代人。

1958年,于都县罗坳公社党委、政府靠50元起家,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建土,办起了全县唯一的第一家农民集体企业一一罗坳联社石灰厂。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所谓联社,当时就是跟罗江公社合办,属股份制企业,有职工66人,当年收入创1.2万元。尔后,采取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消化的“三就”办厂方针和老厂带新厂、大厂带小厂和一厂变多厂的”“三厂”办法,以及采取“母鸡下蛋”、“蛋孵鸡”的良性循环运作,先后办起了石灰厂、水泥厂、农机厂、农机站、搬运队、煤炭厂、香粉厂、蚊香厂(当时的“双蛙”蚊香享誉全市)、造船厂等十多个社办企业。1968年至1978年里,改造了石灰窑。1970年,罗坳联社石灰厂被评为全省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1978年社办企从业人员达到715人,企业总收入231万元。1979年,罗坳公社的社办企业享誉全省,还以“社办企业开新花”为题,参加了江西省第三届农业学大赛成果展览,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龙王山,有许多奇石怪洞。“山上有洞,洞中有山”是对这山的最好描述。通常人们比较了解的有龙王洞、到叾洞、通天洞、出水洞、刀鞘洞和三门洞等,这些神韵天成,鬼斧神工的溶洞展示出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让人们惊叹不己。可惜的是有些不知名的溶洞早已被厚土掩埋或因烧石灰、水泥作原料被取石推毁。1982年一1984年,罗坳石灰厂工人打石灰石岩时,发现采集化石层属洞穴式裂隙堆积,化石出自棕红色砂质土层。不过,石灰厂爆破组的工人们在这座山上寻找到许多迤逦如图、古连幽墅的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牙化石和脚骨、踏骨等化石,有的还送往上级有关考古部门进行识别鉴定,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化石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古脊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此类化石有爬虫类和哺乳类两大种属。其中有獒、蝙蝠、鹿、竹鼠、野猪、野牛、大熊猫、中国犀、巨獠鹿等十余种,其生活年代为太古时期,距今约15000年左右。

在这些诸多的溶洞中,最大的是龙王洞。可能是比较少人接近的缘故,对该洞的情况不够了解,只要亲临其洞,你就可以看到洞的四壁长满绿苔,岩石上长满着既耐高温又耐严塞更耐潮湿的大小野鸡尾(一种草本植物),石缝里不停地滲漏出“嘀嗒”“嘀嗒”的泉水声,长年累月,整个溶洞保持潮湿。溶洞中到处布满不太规则用泥巴筑起的鸟巢。飞来飞去、飞进飞出、不停嬉戏燕子不断发出“吱吱呀呀”的啼叫声,从叫声中可以听出它活得快乐惬意。据说这个溶洞是龙王出没并梄息的好地方。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到叾洞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溶洞,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有人下过。有人测试过,站在洞口,扔一块石头下去,要差不多二分钟后才能听见石头到底的撞击声。而那发出的响声非同一般,似如敲钟声,显得格外清脆悦耳,又似乎显得格外沉闷,弄得你捉摸不定,令你遐思乱想。因此,这洞到底有多深,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

通天洞形成于古生代,是一个距离最长的溶洞。它从岩背的龙王山一直可以通到三门大桥煤炭角的三门河。据古人描述,洞内隐隐约约可听见贡江河里撑船的竹篙响。因为煤炭角的三门洞有三条看石门为进出口,像是三条门,所以罗坳镇的三门村就是由三门洞这三道门而命名。

刀鞘洞是突起的石灰岩,经地壳运动,冲刷风化而成。这个洞洞口很小,不到一个身子大,形似“刀鞘”,所以人们起名为刀鞘洞。虽然人要侧着身子方可入洞,但一且进了洞内,里面可以打张吃饭的八仙桌。不过,洞内大小很不规则,时而像地下宫殿,时而像山上石林。有的奇峰突起,有的平坦如镜,有的石阶横立,有的凹凸不平。也有人说,岩背村龙王山方圆十多里,以前是茫茫河流。河里有杂鱼群龟,并有巨龙出没在这一带。后经过地壳运动破碎,大水冲刷,溶蚀风化,年长月久,形成如今的龙王山、石灰石和绚丽多姿的大小溶洞。

龙王山前面有个龙王庙,是通常人们用来朝拜龙王爷的地方。过去,龙王山一带二天雨三天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公稍有不雨之日,人们住龙王庙,烧香鸣炮,跪堂求雨。说来也怪,龙王显灵,当天晚上便有瓢泼大雨,禾苗,受到滋润,人们喜笑颜开。

龙王庙庙宇宏大,四周石林矗立,群岩拥翠,樟树密集,樽笠遮阴,龙王爷雕像,高达二米,栩栩如生。尤其是那双龙眼,炯炯有神,似乎放射出一缕缕耀眼的光芒。一年四季,庙里香火连绵,香烟环绕,吸引不少远道的信民来此敬奉。在庙前一百多平方米的空坪间,随时你都可以看到成碓的纸钱灰和爆竹壳。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庙的前沿有条小溪,溪水从滴水洞流注而出,清澈晶莹,长年累月穿庙而过,川流不息。不知何时有位信民到庙朝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龙王庙里龙王爷,

降服旱魔志不移。

一方烟雨润民心,

龙王裕民建功绩。

直至如今,诗句仍然流传甚广,有人把龙王山比喻古老的泰山,说成是当地的一座“神山”。因此,龙王山脚下有不少房屋的后梀天子壁上和周边的大石头上都刻写有“泰山石敢当”"和“泰山在此”的大字。这些字,字体浑厚,雕刻神工,高雅素描,清晰可见,经久难抹,初一、十五还有人装香点烛端神饭敬奉这写在巨石上的“泰山在此”和泰山石敢当”刀刻字。据说,这样既可以消灾避难,又可以镇妖驱邪,保佑人们日日平安,岁岁平安。

于都县罗坳镇岩背村龙王山

(选自《走进峡山》,作者:熊思传;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