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你对高考选科赋分制有什么看法?

轩辕境飞


目前最好的方式还是3+1+2模式。 现在主流的选科方式是3+3模式和3+1+2模式。

3+3模式问题太多

  1. 这种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不像原来文科理科一刀切,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去选不同的科目,这样在高考中可以避免瘸腿科目,以免发生短板效应。但是由于选择性太多,给学生和家长全体造成了选择恐惧,感觉选哪些科目都不是很好。一整年都是很蒙的状态。
  2. 高校也有高校的要求。虽然学生这端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好科目,但是,高校招生会要求选某科,比如我选化学,生物和历史,这三科我是最擅长的,但是我想报的学校和专业,却要求物理,这就十分尴尬,所以,学生和家长既要看自己的学习情况,还要结合高校的招生情况,简直是乱上加乱。
  3. 高考录取很麻烦,原来只是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现在可能要分成物理需求专业,化学需求专业,和政治需专业等。这给高考提档录取造成了很多麻烦。

3+1+2模式的优点

  1. 3+1+2模式,把原来的20种选课方式变成了12种选课方式,把物理和历史进行一分为二,这就是变相的文科和理科。选择面儿窄了,学生和家长思路就清晰多了。
  2. 高校录取方面,原来的理科直接对接曾现在的物理,原来的文科直接对接长现在的历史,对于学生报专业也容易很多,选择历史的就挑曾经的文科专业,选择物理的就挑原来的理科专业。

等级赋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由于每个学生选的科目不同,有每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用裸分去打高考的话,势必有一些科目注定会没人选,十分不公平,为了相对公平,等级赋分就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整个逻辑就是,为了让学生各发挥所长,就要走选科的路线,只要走了选科的路线,就必须要实行等级赋分制。


数学你新哥


高考选科赋分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现在的操作是不太成熟的,所以有人戏称:新高考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一、实行赋分制是为了追求公平

很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不用原始成绩而用等级赋分呢?其实是为了公平!以北京大学为例,大家可以看看有些专业是选择物理或者化学一门就可以报考。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物理和化学试题的难度不一样怎么办?加入化学90分是高分,而物理考80分就是高分,那么对于选择物理的学生就肯定会吃亏了,这种情况下,就要实行等级赋分,让选择物理的同学竞争,选择化学的学生竞争,然后根据位次,来实行赋分,这样避免了因为题目难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数差异,相对是公平的。

二、赋分制度带来了新的不公平

但是,赋分制的却带来了新的不公平,那就是选科人数的多数带来的不公平。因为新高考赋分,是按照分数和位次进行的等级赋分,那么选科少的科目,学生很可能会吃亏。

以山东为例,比如选择地理的有100万人,那么前3万名为前3%,赋分91——100,即便他考了80分;而选择物理的有50万人,那么前1.5万是前3%,赋分91——100,这样对选择物理的学生是不是吃亏的?是不是意味着选择人数越多的学科,“炮灰”越多?而选择人数少的学科,即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可能成为“炮灰”?这也许是有些喜欢物理,想学物理的同学不敢选择物理的原因吧。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新高考就很难说成功,本来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适应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最后还会让步于功利性的选择,至于浙江那种对于英语学科的临时赋分,就更是闹剧了,因为它严重挑战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

我是“赢在高三”,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工作,如果你同意我的观点,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获得更多信息,欢迎一起来讨论!


赢在高三


新高考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其中的关键涉及到选课和赋分规则,而这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


本人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针对不同省市的研究报告。在此,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对赋分制的理解。


赋分制


赋分制就是对高中学业等级考试课程按照等级计分,将考生的每门等级考试课程原始成绩根据排序从高到低划分为若干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约定各等级人数所占的比例。依照相应的转化法则,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由于不同学生选得课程不一样,如果按照卷面分简单累计作为高考总分的话,就可能由于不同课程考试难易程度的差异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而按照既定的赋分规则转换以后,大家都用在相关课程考试中的相对位置进行衡量,极大地降低了这种不公平。


不同省市的赋分规则都各有差异,但招生计划也是以省市为单位的,因此不会造成不同省市间的不公平。


但赋分规则对于选课以及以后的学习策略还是具有根本性影响的。


北京赋分原则


下图为北京赋分原则。依据《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按照考生原始成绩划定A、B、C、D、E五等,分别占各门课程考试人数的15%、40%、30%、14%和1%,在这五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21级。


下图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卷面分赋分之后的等级分。


上海赋分原则


依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上海分为11个等级,每个等级差分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分值70分。


浙江赋分原则


依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江分为21个等级,每个等级差分为3分,起点赋分为40分,满分分值为100分。


山东赋分原则


依据《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山东将每门等级考试课程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按照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天津赋分原则


依据《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天津每门课程成绩由A、B、C、D、E五等,细化为21级。


各省赋分规则比较


下图以北京、上海、山东为例,对它们的赋分原则进行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赋分规则的不同,不同省市相同位次的学生最终的等级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学生的卷面分在全体考生中的位次都是30%,那么他在不同省份的等级分如下图所示。


上图可见:相同位次的情况下,山东考生的等级分与北京、浙江、天津3个省份的考生相差10分以上。山东的赋分规则比较复杂,感兴趣者可到七星导学平台查阅相关研究报告。


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深入了解本省的赋分规则。


其次,要客观评估自己各门课程可能的赋分情况。这其中涉及到:一要评估针对相关课程,自己目前成绩的位置,比自己成绩好的和差的同学可能的选课情况;二要评估自己该课程在某分数上的区间位置;三要综合考虑3门选课组合的整体的情况。


上图为对北京学生的一门课程的评估情况,更系统的分析请参见七星导学相关研究报告。

再次,在选定课程之后,还要根据自己3门课程的相对位置合理安排在这3门课程以及语数外上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才能够真正实现高考总分的最大化,相关策略在研究报告中有系统分析和详细描述。


最后奉劝大家一句:吐槽、抱怨都于事无补,安心研究规则,科学理性选择才是上策。


特别提醒


七星导学所有相关研究及本答案涉及的各省市选课要求、赋分规则均来自于相关省市考试院。



1.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及家长,本答案所涉观点欢迎大家评论和商榷!

2. 所涉信息、图表等内容欢迎大家转载,但须注明出处,并明示原答主。

3. 答主保留对篡改本文内容及图片,或对文中观点进行歪曲性解读等行为的法律诉讼权利。


孙文祥:双博士后,教授,学术带头人,先后在国内外9所著名高校学习、从教,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七星导学新高考选课、高考志愿填报平台创始人。


孙文祥教授说高考


既然是谈一谈看法,那小优就来跟大家聊聊新高考选科等级赋分规则下考生们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历史容易,选择的人就多,选择的人越多,赋分基数就越大,越容易得高分。

【分析】等级赋分制的根本规则,就是考生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

X=(N/T)*100%

因此,只要提高T,x值就会变小,赋分就会高。似乎没错,但这个假设,是假设N不变的情况下,事实情况却并非如考生所愿,排在你前面的都不去选,排在你后边的都去给你增大分母,这种假设是不是太天真了?!所以,选择人多的,并不一定能赋高分,除了人数外,你的学科优势(你该学科在群体中的位次N),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误区二】物理难,学霸选择,我进去就是垫底当炮灰,不选!

【分析】这种弃选的前提,你不是学霸。所以你弃选了物理,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你选择了比较容易点的历史,那就应该说你是历史的学霸!如果真是这样,做这样的选择,当然是正确的!

但问题往往是,物理难,卷面分不高,但名次不一定很差;历史虽然得了90多,但大家都90多,甚至满分的都很多,你的实际排名,可能具有后列。如果大家都是这种想法,多数同学都弃选物理,这就形成了已选物理的好学生,因为选择人数少,而排名靠后,赋分较低的现象,这显然与高考的公平性相悖。

在浙江省的选科中,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是在山东,得到了纠正。

选科不仅仅是体现考生的分数,更是大学专业学习的必须,根据选考科目录取到相应专业,是选科的根本原则。

而浙江省在选考中,执行不力,因此造成了物理的弃选,但在2019年,出现了一个戏曲性的结果,选考物理的考生,物理科目的最低赋分76分(即便空白卷,也是76分),因为有保底的6.5万作为最小分母保障,确保该科考生的利益。另外,根据专业需求,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达到72%以上,远超浙江省平均本科录取率。

山东省2017级的选科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物理考生占总考生的39.6%,但对物理有选考要求的专业数,占据46.9%,实际招生,可能会超过50%,从是否选考物理看,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最低估值56%,非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最大估值45%。

除了上面这些数据分析,换句简单的话说,物理你不是学霸,你不选,你选历史,历史你就是学霸了吗?

【误区三】物理好难,学习起来费事,投入精力大,得分不易,不选!

【分析】持这种观点的考生和家长最多,这也是弃选物理的主要原因。如果考生对物理或者说理工科没有兴趣,其他学科的排名,优于物理,那么做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但是,如果考生的物理排名优于其他学科,从专业角度和赋分角度,建议选择物理,因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科的排名,除了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之外,更体现了考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

当对于这一科具有兴趣和潜在的兴趣时,难度就是次要因素了。对于兴趣小的学科,再容易,学生也不愿意学,更谈不上当作一个大学专业了。

【误区四】物化生是学霸组合,我不是学霸,我选择物理作为专业需求,尽量避开化学。

【分析】以上观点,是错误的把赋分制,放在了选科组合中。

不管是不是学霸组合,赋分都是在每一科中进行的,录取看的是选科是否满足专业要求,满足专业要求的情况下,所有考生对比的是总分,因此,我们争取的不是在物化生这个组合中的高分,而是所有满足专业需求的考生中的的总分对比。

因此,尽量把每一科的赋分提高,是最基本的原则,二提高每一科的赋分的基本做法,就是选择你排名最靠前的三科,而不是哪个组合。

【误区五】物化生专业选择范围大,选!政史地专业选择范围小,不选!

【分析】以上观点,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从高考的目标层次来说,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考上,二是上好的学校(进一步讲是好的专业)。前者是低层次,叫做基本需求,后者是高层次,分数越高,越容易满足。根据考生的成绩不同,满足程度不一样。成绩差的,先追求第一步的基本满足。

因此,对于以上科目的选择与否,成绩差的,一定考虑专业选择范围,成绩好的,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因为最终无论多大的选择范围,只能读一个专业。

如果排名在本科线附近,各科的优势又不明显,就要把考上本科当作基本目标,选择物化生中的相关科目,在上边估算了2017级根据目前的选科,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会远远大于非物理考生,因此,处于本科线附近的考生,选择物理,考上本科的胜算更大。

此外,老文科比较优秀的考生,将是新高考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的分数,可以与其他考生一并竞争,在以往文理分科时,由于文科计划少,考生相对多,文理单独录取,所以文科考生在分数线上高于理科,新高考下,同分可以竞争,显然对于老文科比较优秀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优志愿升学规划平台


选课不要有博弈心里、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上海6选3,有20种组合;浙江7选3,有35种组合。

为使不同科、不同组合的成绩能够对比、求和,就需要采用赋分制。

赋分制就是把选考同一科的学生按原始分由高到低排序,重新赋分。

在6科中物理最难,选考物理的以学霸为主,为避免赋分得低分中等生、差生很少有选物理的,这样就使得选物理的学生比例较小。

为了保证大学理工科能完成招生计划,保证国家高科技、高端制造后继有人,各大学提出了选考要求,同时确定了物理的赋分基数,上海1.5万,浙江6.5万。

即使这样的双保险也没能扭转弃考物理现象,浙江现在高二、高三都只有约2.8万同学选学物理,而浙江一本招生计划需要招选考物理的考生约4万人,届时将有约1.2万招生计划分给没加入高考改革的省市。

以6.5万的赋分基数计算,2.8万人的最后一名是76分,而其它科赋分后的平均分都是70分。

现在看选考物理的那一小部分同学并没有吃亏,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同学们选课不要有博弈的心里,要听从内心的召唤,学有兴趣的学科、擅长的学科、将来做自已喜欢的工作,这样更容易有创新和创造。

同学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努力吧!


王学森高中物理


《高考一小步,教育一大步》

郝峰涛

人才的成长决定高考,而非高考决定人才成长。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希望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落后的人才观念,是造成中国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里?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本领,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我们要不要打破偏科观,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鸭式,打破应试观?要不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不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自选1-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学生的优势学科的不确定性、可改变性和学科组合的复杂性,有利于打破教育功利和学科固化,弱化家长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的育才观念要从均科全才观向优科专才观转变,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实现人的专业化成长,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规律。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优科专才的佐证:

1,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给教师的建议》(第69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版)

2,人是以“中心”发展为模式,往往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发展,进而带动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学习,而强迫性均科发展实际是去“中心”化,知识学会了,但是孩子的“中心”却丧失了,连同兴趣、方向和高度一块埋葬。

3,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坏事,是优科的普遍存在。所谓的天才,只是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4,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优势为中心的存在:他们博览群书,皆以优势为中心,而非漫无边际的学习知识。

5,民国大师的特点:偏科偏文(胡适、钱钟书、季羡林、吴晗等数学很不理想);学历低(齐白石,启功,巴金,华罗庚,沈从文,梁漱溟等),在那个教育贫乏的时代却涌现了大量的人才,优科自学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6,偏科生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7,许多伟大的人物,成绩有时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龄发现方向后,才奋发有为的:牛顿、托尔斯泰、冯特、丘吉尔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与其“拔苗组长”,不如静待“雨后春笋”。

8,2012诺奖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9,2014诺奖中村修二,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10,……我们心中都能感觉到教育中的问题,除了无能为力,还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观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革,纵然任重道远,也当砥砺前行。


大道者至简


新改问题太多,3+3最垃圾,3+1+2好一丢丢,3+2+1又好一点点,但是都不是最佳方案,高考为什么一定要凑齐不相干不可比不科学不合理不公平的3门课程呢?

赋分制看似精妙却违背基本原则!问题在于理科科目可以赋分但文科科目不能赋分!

理科科目可以赋分,因为按原始成绩排名优中选优无可厚非,多一分就是更优秀,因为没有其他参考数据只能看分值。但是文科不能赋分啊,因为文科类课程不差就是好!文科课程答题和评卷主观影响太大,政治历史80分和85分什么区别?是能力问题吗?大家都考的很好的时候,比如都在80分以上,那么前30%跟后30%能力上就有差别吗?仅仅是学生多背一段话少背一段话的差别,或者评卷老师多抽一支烟少抽一支烟的区别。

高考选拔的正确标准是什么?理科课程优中选优可以赋分,而文科课程不差就是好,成绩90分哪怕他是最后一名也是可以的。比如物理100分政治90分但是政治排名倒数第一,你能说他不是一个优秀学生吗?这样的理科优秀文科不差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最想要的人吗!?


火狐520


那些应试教育培养出来考试机器,已然成了所谓的专家,目光短浅,鼠目寸光,完全看不到老一辈专家学者高考制度的优越性和不足,过分的理想主义,只会纸上谈兵,缺乏最基本的常识,犯了错了,又不知道改,还要往前冲,出问题了又出来用什么以人为本,个性化培养等等高帽子来掩饰,真的是可笑至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不改那就是误国误民,伪专家们,别痴人说梦了,走回正轨吧!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纳入高考,其他要么选考,要么等级性考试,甚至学业水平考试都可以,别吓折腾了!英语最好是等级考试,类似大学的四六级,不过高中可以多分几个等级!这样最好,乱搞些不切实际高大上的方案, 只会折腾人!


YYYYYYYYYY777


“赋分制”是当前高考模式出现的新名词,“3+3”模式,三门功课赋分,“3+1+2”模式两门赋分。“赋分制”可以避免试卷难易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公平现象,但也存在一些实际操作上问题。

一是“赋分制”导致学生选择上困难。六门选三或选二,学生既要考虑高校专业设置的范围,又担心选科人数多少,影响赋分等级,更希望学自己感兴趣又有优势的学科,这不是简单的两难选择,而是矛盾重重,无所适从。

二是“赋分制”用表面的公平掩盖了新的不公平。选择人数多学科,势必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垫背”,选择人数少的学科,会使一部分有优势学生“吃亏”。学生在选择时既不想“垫背”,又不能过分“吃亏”,这就导致“3+3”模式下物理选的人很少,“3+1+2”模式下化学没有人敢选。

三是“赋分制”导致考生报考难度加大。高校在各专业录取时都设置了选科要求,一般说理工科专业都要求学物理,“3+3”模式下选物理的人并不多,势必造成招生计划得不到满足,浙江省就是典型的事例。

四是“赋分制”下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走班学习的矛盾可以化解,但选科导致的师资富余或缺乏问题令学校十分头疼,有些学校因学化学人数少,许多化学教师无事可做;由于选生物、地理的人数急剧增加,使这两个学科老师严重缺乏,甚至开不了课。

顶层设计的高考模式,设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有许多弊端的,但愿别再折腾下去了,让老师们平静地教,学生们安心去学。


灿如夏花92227887


何为赋分制?


通俗讲,选考科目的考试成绩并不是实际的卷面分数,而且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转化之后的分数,最终将转化之后的分数计入高考成绩。


以浙江省为例,在选考中,考生各科成绩按等级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


浙江省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值见如下表格:


也就是说,如果你物理成绩的卷面分在所有选考物理的学生中,处于前5%的位置,那么按照赋分规则,你的物理成绩得分为88分。不管你的真实卷面分是90+,还是80分也好,这些都不算数,真正算数的是你的卷面成绩在所有考生成绩中所在的位置或者排名。


由此可见,在赋分制下,实际卷面分≠选考科目被计入高考成绩的分数,选考科目的分数最终取决于卷面分,以及选考科目所对应的选考人数。


为什么要有赋分制


新高考后不再区分文理科,不同选科组合的同学在最终的高考时,需要全省统一站队排名。每一科目的试卷难度不同、内容不一样,单纯根据卷面分数去全省排名肯定是不科学的。利用赋分制之后根据实际卷面分在同类科目考生中的所占比例得到最终的高考分数相对科学公平。


赋分制引发的“逃离”物理现象

根据赋分转换的原理,考生的实际得分不仅与自己的卷面分有关系,也与同类科目考试的人数有关。如果某一科目选考人数过少,自然在分数转换时对于成绩中下游的考生而言非常不利。


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物理就遇到了此类的尴尬。物理整体学习难度大、拿高分非常不容易,成绩一般的高考如果选考物理,一般难以逃脱去做“炮灰”“命运”。导致很多高考不敢选考物理,因此在浙江、上海出现了大范围的放弃物理的现象。


选考科目赋分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选考物理考生的利益,在赋分制的基础上,浙江、上海等省份相继出台了赋分保障机制。


根据浙江省的规定:物理选考科目保障数量确定为6.5万人,从2018年4月选考起实施。当物理选考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数量时,以保障数量为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也就是说,当某年选考物理的人数低于6.5万时,按6.5万人进行等级赋分。当选考物理的人数高于6.5万时,按实际选考人数进行等级赋分。


2018年4月份,上海市公布了针对选考科目的保障机制,上海市确定的物理选考科目保障基数为1.5万。


赋分保障机制的出台,对于选考物理的学生而言是好事。最起码不用担心选考人数基数太少而影响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