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貴州小山村的“牛算盤”

貴州小山村的“牛算盤”

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平原鎮坳田村,養殖戶在坳田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喂牛(2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新華社貴陽3月7日電(記者楊洪濤、鄭明鴻)清掃圈舍、鍘草、拌料……在自家的肉牛養殖棚裡,牟欽朋戴著口罩忙得不亦樂乎。

牟欽朋是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坳田村的一名肉牛養殖專業戶。中國有句古話“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但他卻從未“偷得浮生半日閒”。

“牛每天都要‘吃飯’,我咋可能閒著呢?”牟欽朋說,這些牛都是“寶貝”,在家養牛比背井離鄉打工划算多了。

牟欽朋以前在沿海做焊接工,每年能掙10多萬元。3年前,他選擇回家種植優質牧草,發展肉牛養殖,從工人變身成為牛倌。

“年初買二三十頭小牛,養一年育肥後出欄,每頭牛能有1萬元左右的利潤,一年能掙二三十萬元。”牟欽朋說。

“我們村有300多戶,家家都養牛。”坳田村村主任董勇說,僅養牛一項就給坳田村全村1200多人帶來了1萬元左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多年前的一次“無心插柳”。

20世紀90年代,跟中國很多貧困山區一樣,坳田村村民靠種玉米、水稻維持生活。不同的是,在農忙之餘,部分村民會做些倒賣活牛的生意,賺取差價貼補家用。

養牛大戶袁國強當初也是一名“牛販”。“當時經驗不足,買牛的時候買貴了。”袁國強說,為了不虧本,他把買來的3頭牛牽回了家,準備先養著,等過段時間再賣。

一個多月後,牛“肥了一圈”,每頭賺了100多元。這讓袁國強有些驚訝,同時也很驚喜。嚐到甜頭的袁國強決定不再做倒賣活牛的生意,他貸款3000元,開始發展肉牛養殖。

袁國強的“意外之喜”在村裡迅速傳開,村民們紛紛效仿,開展散養肉牛。養牛逐漸成了坳田村的新景象,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也吸引了像牟欽朋這樣的村民,回鄉打起了“牛主意”。

贵州小山村的“牛算盘”

在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平原鎮坳田村,養殖戶在坳田畜牧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收割牧草(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今年47歲的董仕陽也是回鄉養牛的村民。“我以前在廣東打工。2005年春節回家過年,跟老鄉聊天時發現,養牛的行情還不錯,比我在外務工掙得多。”董仕陽說,他當即決定留在家鄉發展肉牛養殖。

2005年,董仕陽買來了50頭小牛仔,當起了牛倌。如今,董仕陽擴大了自己的養殖規模。他還請了5個工人,“他們每個月的工資在3000元左右”。

然而,坳田村的“養牛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據董勇介紹,因為不熟悉市場規律,加上缺乏技術支撐,有的養殖戶時有虧本。2007年,在德江縣農牧技術人員支持下,村裡決定種植優質牧草開展規模性養殖,培育短期肥牛。

有了技術支撐,加之村委會帶動,越來越多的坳田村村民開始參與養牛。坳田村真正打響了“牛算盤”。

2010年,坳田村村委會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合作社實現了資源共享,村民們買牛、賣牛都不愁。”董勇告訴記者,坳田村目前已有240餘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現在養牛技術非常成熟,防治疫病更是‘小菜一碟’”。

坳田村的養牛致富佳話,引起了德江縣的重視。2017年以來,全縣共投入2.86億元發展肉牛產業,通過推廣能繁母牛(肉牛)代養、建立養牛園區、“公司+牧草基地+農戶”等模式,目前肉牛存欄達13.6萬頭,帶動2.16萬戶農戶增收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