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杨家将、杨门女将去哪了?

尹小昔


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和传说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第一代的杨家将为金刀杨业,他这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无敌的,这辈子没有什么太大的对手,素有杨无敌之称,也正是因为这个人,所以杨家将才得此出名,他也算得上是杨家将的一个开始。

到了第二代就更加不得了了,一共是有七个人,他们个个都是能打有胆气可以保家卫国的武将,被人们称之为杨家七将。

可是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就只有两个了,不过这两个也同样出名,他们在保家卫国这种事上就从没含糊过,这俩人分别为杨宗保和杨宗宪,也是上战场杀敌的两个好手。

到了杨家将的第九代,这一代可不比寻常,她们都是一群可以上战场杀敌的女将领,虽说是女的,但毕竟是从杨家将里面走出来的,所以他们的战斗力也是非常的强悍,在这些女将领中,最出名也最能打的就是杨再兴、杨八妹、杨九妹和穆桂英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女人都出现,才让人们觉得,原来不光是男人,杨家将的女人也是同样的优秀,可以说是名将辈出,人才济济。

但是这些终归来说也只是小说和戏剧里面的故事,就好像是三国演义一样,它虽然代表的是三国时期这一段历史,但是又三分真七分假,只能当做故事一样听就行了,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其实,真要说起来的话,杨家将在北宋灭亡之时就已经没有存在感了,更不可能还会有杨家将出现在北宋年间。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其实都跟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老实说杨家将就是他给干没的,赵匡胤本是北周的重臣,应该是要一心一意的去辅佐皇帝的,但是赵匡胤压根就没这个心思,同样身为一个男儿,凭什么要我去辅佐你?

所以赵匡胤趁着北周皇帝柴荣英年去死之后,就带着身边的几个弟兄们导演了一出了黄袍加身的好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但是赵匡胤当皇帝的时间越久,他就会感觉到越害怕,因为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幸福了,他担心在自己死后,自己的手下也会来一个黄袍加身,有自己当年的方法干掉自己。

最终,赵匡胤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将自己大部分的手下和好兄弟都放回家了,之后又担心有人造反,赵匡胤还特地搞了一个文胜武衰的政策。其实这个结果已经算好的了,毕竟比起那些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来说,赵匡胤做出来的事已经算是相当仁慈了,要是朱元璋来的话,不知道又要倒下多少人。

至于小说中说的杨家数代出名将,你认为赵匡胤会容忍么?再说了,杨家将里面也有很多人物都不是真的,仅仅只是虚构的人物罢了,真正在历史上出现的也只有金刀杨业和他之后的三代人,关于他们几个小说中倒是没有吹牛,他们是确实厉害。

金刀杨业自是不必多说,因为就是他才使得杨家将这个名字声名远扬的。下面我们要说到的是杨业这个人的长子杨延昭,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好基因,也慢慢学会了他父亲的诸多武功,常年镇守在西北,吓得辽人动都不敢动。

据说一向处事霸道无比的辽人,在面对杨延昭的时候立马就怂了,虽说他并没有他爸爸那样无敌,但是却也有六郎星宿下凡的名号,据说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天上的第六星专克辽国,故而也叫他杨六郎。(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说中也有提到过杨延昭,但是很显然那个写小说的人没按实际来写,他将杨延昭定为杨业的第六子,故而被称之为杨六郎,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


猫眼观史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杨家将的事迹在正史中鲜有提及,但在晋北地区杨家将的各种传说至今在流传。

1.地名上除了知名的金沙滩(今怀仁县金沙滩乡),还有浑源县的败杨峪和落子洼(相传穆桂英在这里生过孩子)。

2.代县杨家家谱里可以找到杨业和杨文广的名字,但没有杨宗保。

3.怀仁县何家堡乡晏头村住着潘杨两个家族,在解放以前两家不通婚。解放后当地干部没少做两家人的工作。我爷爷在何家堡中学任教时还调解过两姓同学之间的矛盾。

4.曾祖父所在的村子进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块李陵碑,我爸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亲眼见过。90年前后该碑遗失。《怀仁县志》中有该碑的照片。

5.我读高一时班里有个姓杨的姑娘,他哥比我们大一届却姓王。她说她随母姓,当年杨家将男丁几乎都战死,杨氏女眷为了不使杨家绝后定下了生女儿随母姓的家规。(我本人对此深表怀疑)

6.五台山五爷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庙宇,没有之一。里面供奉的神像是杨五郎。

7.直到现在晋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依然是晋北地区百姓最喜爱的。

能想到的就这么多,先写到这。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历史新秀


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但是,这只是小说和演义中故事,在北宋年间,天波府杨家这种将门世家是断然不会存在。

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北周重臣,然而在北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赵匡胤导演了一出了黄袍加身的好戏,夺取了北周的江山。在赵匡胤坐稳江山后,心里就有些后怕了,当年那些人可以拥戴他黄袍加身,那么他们手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演这么一出呢?


当然,相比于那些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皇帝,赵匡胤算是仁慈的了,只是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至此之后,终北宋一朝,文盛武衰便是常态。若如小说中所言,天波府杨家数代出名将,这样的事情又岂能为北宋帝王所容忍?

不过,抛开小说家所言,历史上的杨家也算是一代名家之家。从老令公金刀杨业开始,也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在北宋一朝为将,其中杨业和杨延昭都属于当世之名将。


金刀杨业自是不必多说,还是在北汉为将时就多次与契丹之战,有杨无敌之称。杨业的长子杨延昭颇有乃父之风,常年镇守西北,威震辽人。辽人素以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为克星,杨延昭屡克辽人,辽人遂以为杨延昭为天上的六郎星宿下凡,故称之为杨六郎。(小说中杨延昭为杨业第六子,故而被称之为杨六郎,但实际上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


而到了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小说中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孙子)这一代,虽然也在为官,但是比起其祖和其父来说,远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

而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此消失在两宋的历史上,而南宋名将杨再兴,虽然也姓杨,但是和杨业这一脉已经没啥关系了。

当然,这并意味杨业的后人就此消失了。如今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多个省份,都有杨家后人分布。在四川梓潼,有一位叫做杨开华的老人,自称是杨家的37代传人,熟练掌握杨家36路枪法。


杨开华老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儿子也就是杨家38代传人杨鹏对于杨家36路枪法毫无兴趣。


小镇月明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杨家将的故事中,自金刀杨业第一代开始,第二代有杨家七子,第三代杨宗保、杨宗宪,第四代有杨文广、杨文举,第五代有杨怀玉、第六代有杨士瀚,第七代有杨金豹,第八代有杨满堂,第九代有杨再兴。再加上佘太君、杨八妹、杨九妹、杨排风、穆桂英等一众杨门女将,天波府杨家可谓人才济济,自北宋初年到南宋年间,代代有英才,可谓是名将辈出,将星如云。

根据《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录,历史上的杨家将仅仅只有三代人,他们主要是活跃在北宋的中前期。

这三代人分别是第一代杨业,第二代杨延昭,第三代杨文广。

杨业就是杨家将的创世人,他在领着杨家将打仗的时候,一开始是为北汉效力,那时候的大宋,要统一全国,就开始和北汉打仗了。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北汉打了两次仗,北汉都是因为杨家将的存在,没有让赵匡胤得逞,最后赵匡胤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赵匡胤神秘的死亡之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开始登基,继承了他的皇位。

赵光义也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为了能超过哥哥的历史功绩,他又开始继续了哥哥未曾完成的统一大业。

结果北汉就是在赵光义当朝的时候,被赵光义所打败的。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今天,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就想起来了上文的这些往事,不由大为感慨,北宋灭亡之后,为何不见杨家将的身影?因为杨家将、杨门女将本就是北宋时期,北方辽地汉人为了寄托故国哀思,以及宋人为了表达爱国情怀,结合杨业等爱国将领当年给坐镇北方,打得辽人屁滚尿流的往事,以他们为原型,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啊。

不过,现在想想,虽然他们只是艺术加工形象,但结合他们在戏剧演义当中对辽和西夏英勇作战的忠义故事——想必现实当中将门杨文广的后人就算不是演义里面的杨怀玉,也不会差多少吧!他们的后人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必然也曾铁马金戈,与来犯金人大战过吧!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尚宫女史


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将干什么去了?其实杨家将一直在抵抗异族的战斗第一线,就连与岳飞同时代的杨存中(杨沂中)也是杨家将。有据可查的资料显示,杨家将先抗辽再抗金抗元,杨家将一直战斗到南宋灭亡!只是当时大厦已倾,杨家将独木难支,在投降皇帝下达的投降命令面前,杨家将只有放下武器才能避免更多百姓无谓伤亡。

  关于杨存中是不是杨家将后人,或者直接说他是不是杨家将,一直有很多争论。其实历史本来就是应该争论的,因为毕竟参考不同的史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今天就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史料,来简要地讲一讲历代杨家将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突出战绩。在展示杨家将战功之前,请读者诸君先看一份后人整理的杨家将(包括折家军)世系表,这个折家,就是佘太君的娘家。

  

  按照这两张世系表,咱们从头到尾聊一聊杨家将。当然,杨业及其长子杨延昭的事迹就不说了,咱们还是说说不常见诸史料的其他杨家将吧。

  杨延昭并不只有杨文广一个儿子(演义小说把儿子当成了孙子,杜撰出了一个杨宗保),杨文广是次子,长子为杨充广,三子德政、四子传永。而杨宗保也不是凭空杜撰,因为兼祧杨延贵、杨彦彬兄弟的,有个孩子叫杨宗闵,这个杨宗闵就是杨存中的父亲(也有史料说此杨宗闵非彼杨宗闵)。而杨文广大哥充广一脉,辗转到了播州,成了杨家将的另一分支,并且与唐朝就已经成为播州望族的杨家合流——播州杨家乏嗣无后,过继了杨宗闵子嗣。至于详细世系关系,请读者诸君参考上图。笔者接下来就按年代开始讲各代杨家将的战功——从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也就是元太祖十五年开始讲起,这时候杨家将在播州已经站稳了脚跟,“杨氏守播州十四世”,此期间杨家将的掌门人是杨粲,“官至忠州防御使,封武毅侯,卒,子价嗣。”  

  继承了杨家将领导权的杨价听说蒙古大军已经兵临渭水,就抓紧征募操练士卒,在宋宝庆二年、元太祖二十一年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两万精兵。宋端平元年、元太宗六年(还是说公元吧,免得读者诸君还得去查年代)、公元1234年,杨价带领杨家将在蜀口《栈道南口》阻截想入川的元军并大获全胜,因此被加封为雄威军都统制,雄威军就是南宋小朝廷专门为杨家将新设的番号。

  其后杨家将又在1236年配合孟珙合战三峡口,击退元军后因功升迁为武功大夫、閤门宣赞舍人,次年与余玠、孟珙守御两川,累迁宁武、威远、忠征三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次年杨价卒,封威灵英烈侯。其子杨文“总播州军政,以功加武功大夫、领雄威军都统制。”杨文之后的继承者叫杨邦宪,在四川陷落之后,仍然死守播州,并扼守赤水,击退进犯的水西罗闽部落,因功升为利州观察使,并接到宋廷“入卫京师”的诏命,但是此时的播州已经是四面皆敌,杨家将就是肋生双翅,也飞不过去了,这时候是1275年。就是这一年,宋恭帝被俘,南宋实际已经灭亡了。但是已成亡国之君的宋恭帝和太后还是给杨邦宪发来诏书,但这诏书不是让他继续抗敌,而是命令他放下武器投降。杨邦宪“捧诏三日哭,据播州、珍州、南平军降。”世代忠良杨家将就此谢幕……


半壶老酒半支烟


宋钦宗靖康二年(西历1127年),金朝俘虏北宋宋徽宗、宋钦宗两位君王,北宋灭亡。在我国民间传说中,北宋的江山稳定,在军事上主要依靠杨家将,那么,在靖康二年的时候,杨家将在何处?为何北宋灭亡之时,不见杨家将前来救援?

杨家将的遭遇

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历史上,宋朝徽钦二帝时代,杨家将都处于日渐式微的状态。


在文学上,杨家在宋英宗时代,杨怀玉为北宋讨伐西夏立下赫赫战功,但却不被宋英宗信任,最终,杨怀玉选择带全家辞官归隐,杨怀玉的曾孙青面兽杨志,甚至沦为一个小吏,最终因为工作不力遭到高俅迫害,而被迫上梁山做了盗匪,杨家的能力,已经不足维护宋朝安宁了。不过,杨怀玉的另一位曾孙杨再兴,则在南宋高宗在位时期,跟随岳飞一起为抗击金朝,立下不少战功。

在历史上,杨家本为北汉降将,归顺北宋后,杨业曾参与宋太宗讨伐契丹的战争,最终因为宋太宗的战略失误而丧生。之后的杨家,依旧为宋朝的边防而效力。

宋真宗和契丹签订檀渊之盟之后,北宋和契丹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但是,北宋西北边境开始不太平,为此,在檀渊之盟后,北宋的主要边塞战争,是和西夏发生的。


杨业的孙子杨文广就是在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争中成名,宋神宗在位期间,神宗皇帝对西夏采取强硬态度,并对西夏发动了著名的元丰五路伐夏战争。而杨文广则在宋神宗时代,在对西夏作战中,歼灭了大量的西夏军队,对西夏起到了震慑态度。

不过,杨文广之后,北宋的将领中,几乎找不到出自杨家的名将,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成,杨文广是最后一代杨家将。

杨文广之后的杨家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杨文广之后,杨家再没有出现过名将?归根结底,这要和北宋的制度有关。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深知五代十国的战乱,是武将权力过大所导致,因此,制定了打压武将的政策。并由此,在北宋朝廷内部,掀起重文轻武的习气。宋仁宗时期的名将狄青,为北宋立下大功,但即便如此,因为其出身武将,而被宋仁宗所猜忌、被文官集团所打压,甚至还遭到文官的羞辱。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选择从武,大多属于无奈之举。因此,像杨家这样世代在朝中做官的人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有说法认为,杨文广之后,杨家子弟为了求个好地位,而选择放弃从武,转而从文,自此,杨家将成为历史。

靖康之变时代,距离杨文广去世的宋神宗时代,已经隔了哲宗和徽宗两个时代,当时的杨家人,已经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哪有力量去挽救朝廷于危亡?


藤树先生


戏文中杨家将世代忠良,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但奇怪的是,仅仅100多年后大宋遭受靖康之耻,杨家将却销声匿迹,杨家将、杨门女将都去了哪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杨家将本来就没有创造那么多的辉煌,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杨家将也没有获得过戏文中那么高的地位,在历史上杨家将实际仅存在三代。

杨家将第一代就是“令公”杨继业,他的老婆是佘赛花,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杨门女将。杨继业夫妻均出身关陇豪门。

游牧民族都英勇善战,佘赛花确实是一名文武双全的女将。杨继业归顺大宋后,一直镇守边关,先后担任过郑州刺史、代州知州、云州观察使等职,佘赛花始终伴随左右。

杨继业对辽作战,战功卓著,但因为宋朝忌惮武将掌权,所以杨继业最高官职不过从三品。


杨继业被蔚州刺史王侁(潘仁美乃虚构人物)陷害致死后,除了次子杨延玉战死外,其他六个儿子都入朝为了官。

长子杨延昭子承父业,替大宋镇守边关。其他五个儿子都不过从八品左右的官,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就是一基层公务员。

杨延昭颇有其父之风,作战勇猛,为大宋立下汗马功劳,但官职最高也只有正四品。

杨延昭去世后,其三子杨文广继承了他的官职。但由于大宋边境一直处于和平状态,也没打过几仗,所以杨文广一生虽然几度起落,但官职一直没超过正四品,死后才追封了从三品同州观察史。


杨家至杨文广后就没落了,大概原因有两点。1、没有了战争,武将更没有了用处。

2、杨继业本来就是降将,在朝廷也没有根基,大宋都换了好几位皇帝,自然也没人还想起杨家的功劳,所以杨家没落也很正常。

另外,戏文中常提到的天波府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一生基本都在边疆,不可能到开封购置什么房产,即使有官衔不高,都不会有什么大宅子。


而杨家其他子孙都是芝麻官,能搞个小康生活就不错了,也没能力购置房产。

如今开封的天波杨府不过是个私家园林,以盈利为目的,和历史上的杨家完全没关系。

总之,戏文中的杨家将、杨门女将,都是后人添色加彩的感人故事。不过虽然人物、情节有虚构部分,但戏文中杨家将的爱国精神还是值得后人去传承。


花木童说史


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尤其是后面佘太君点将的故事和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当然还穿插着潘仁美的故事,其传播范围是相当广的,四姑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家里人听评书,当时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电视,不继续说了,说到这里感觉已经暴露年龄了。

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给个老婆饼


大宋年间有一个天波杨府。这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家。北宋初年天波杨府的杨家将扬威天下,是大宋的肱骨之臣。

可是到宋徽宗的时候,杨家将已经败落,只剩下一个青面兽杨志,还沦落到街头卖刀的田地。杨家将在北宋灭亡前就消亡了。



杨业与妻子佘赛花都是帅才,他们忠君爱国,为了大宋征战沙场。夫妻二人养育了9个儿女,7个儿子2个女儿。杨家一门都是忠臣良将。

然而,好人不长寿,除了杨六郎杨延昭以外,其余的儿子不是为国捐躯,就是失踪。

杨业和佘太君七个儿子只有两个孙子杨宗保和杨宗宪。

杨家将功劳卓著,可是遭到奸臣陷害。



杨业在对辽作战中,就因为潘仁美不听杨业建议,导致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约定好的接应地点陈家谷。

结果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杨业率领部下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七郎没有死在战场上,死在了潘仁美的手下。金沙滩一战,杨七郎一杆铁枪挑死敌酋韩昌,鞭扫冀王狄烈,马踩万军,飞驰雁门关求救,被潘仁美用药麻翻,一百零八支毒箭,射得七郎浑身如同刺蓬一般。

杨延昭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延昭死后儿子杨宗保继续保家卫国。

宋仁宗时,西夏大军进犯,杨宗保率兵迎敌,结果中箭身亡,其子杨文广也被困于绝地。杨家将几乎全军覆灭。

此时,100岁高龄的佘太君毅然上朝请缨,率领杨门女将出征,这就是佘太君百岁挂帅的故事。也称作十二寡妇征西。



佘太君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时在十二连城与西夏军队交锋。当时,杨家十二寡妇率兵各守一城,与西夏军队展开血战。由于杨门女将个个武艺高强,又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十二连城,所以最终打败了西夏大军,救出杨文广班师回朝。

天波杨府之所以败落,主要原因是没有新鲜血液,杨家将几乎各个战死,杨门女将除了八姐九妹都是寡妇。下一代人数锐减,又受到奸臣陷害,皇上猜忌,不再重视杨家将。杨家辉煌不再,远离了北宋政治中心。杨家将成为历史。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已经不存在,无法拯救大宋。可以说是北宋自毁长城,导致了杨家将陨落,北宋灭亡。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