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同为三大内家拳,形意拳和太极拳都有很多资料可学,为什么八卦掌几乎找不到像样的资料?

凡遇存善


八卦掌不好学不好练,材料自然少。太极拳最简单容易上手,尤其是杨氏,练了几年就能糊弄糊弄外行,自我感觉也特别好,再加上各个层面推广的比较厉害所以练的人最多。形意拳动作相对简单,似乎也好学好练一点,其实练好了也是很难的,尤其是不偷工减料按照规矩练,但是练拳的人自己一般不觉得,能糊弄自己。八卦掌可就难了,运动方式拧巴,内涵丰富但是隐晦,一般人只知道转圈瞎练,都不知道自己练的什么为什么这么练,所以懂行的少,能付诸于笔墨的更少,当今的很多名家都是名不副实之辈。能遇明师乃人生幸事,可遇不可求。


手机用户95277630595


我师傅今年八十五岁,英雄识英雄,认识一个上海八卦掌名家苏笑尘,住余山脚下,我同师傅一起去拜访过。老人家的身材十分健壮,伸出的手掌十分厚实,据说都是年轻时掌击石碑大树练出来的。苏老曾经去武当山被聘为总教练,又在香港武术大会表演获金奖和金牌,但几年前已去世了。

中国在民间的杰出武林人物肯定有,但不愿彰显,因为种种原因,社会并不支持这些奇人异士,自古"侠以武犯禁",所以他们慢慢无声无息在凋零消失,而且绝技也随之而去。

真正的练武十分艰苦,而且必须有名师指点,循序渐进,而且老传统是不入公门,不仗技欺人,没有武德的人肯定坚持不了!

一门真正武艺都是传家宝,传子不传女,如果没有男丁,一门武艺就此失传。所以,不可能会在书中详细讲解武技,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可惜的事!


云灵寻道


八卦掌的资料有啊!

八卦掌的第三代传人,上海铁路局工作的姜容谯就写过好几部关于八卦掌的书,有图、有理论、有精到的解读,只是出版年代早了些,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现在市面比较难找到了。

姜容谯当年也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八卦掌高手,因为师承正宗且是知识分子出身,所以理论分析很到位,书中很正统,没有那些穿穿凿附会的夸张和迷信的传说,这也许是和他得之真传以及出身于严谨的科技工作者有关,故这些书非常值得武术爱好者收藏品鉴。

这是我所知的关于八卦掌的严肃的资料,至于其它的迹近志怪的野史或胡说八道的拳谱则是汗牛充栋且不足为信,看了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所以不看也罢!


老头子1829


首先,八卦掌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内家拳之一并不缺少教授体系。

中国的武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众多拳种的组合体。这一组合体,无论是其历史的悠久,还是其拳种的众多,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众多的武术拳种,非常直接地展现出了传统中国的文化多元化状态,而且,在武术的每一个拳种中,都或显或隐地蕴含着丰富的不尽相同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无论是形意拳,还是八卦掌,对传统武术的练习者,要对自己的传统武术重新认识,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它,看看它有什么东西能够直接提供给现代人,让现代人喜欢。





武林誌


收到了凡遇存善朋友的问题邀请。

有关八卦掌的资料确实不如形意拳,太极拳等资料要多一些,不过所谓找不到“像样”的资料这个说法是感觉有待商榷的。

何为像样?是说篇幅短吗?说实在的,现在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太极拳相关的书籍可以说多到泛滥的地步。但是所有文章综合来看,真正能说道实际言之有物的恐怕还是最著名的《太极拳论》也就两三百字而已。如果说篇幅短就不像样,那么其实太极拳相关资料也不怎么像样而已。因为长篇累牍却玄虚空泛的文章太多,很多连看都懒得去看了,那更不“像样”。

或者说内容上面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实际上八卦掌相关的文章其实也是有一些挺不错的文章的,孙禄堂写过相关八卦掌的掌法,剑法的文章,里面干货很多,尤其是加上了很多自己练习的心得感悟,是很宝贵的。而八卦掌各派实际上也是有歌诀,拳论留下来,从内容上看,其实都是很宝贵的经验总结。

那么恐怕主要是说相关的文章比较少这一个理由称之为不“像样”了。这个实际上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这个是历史原因。

现在比较公认的三家“内家拳”实际上是清末民国期间人民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所谓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在这些拳实际起初创立到成型的期间,并不是从某一处,或者说某一“宗派”而统一产生的。彼此是不同的源流,但当成形被世人知道了解的时候,发现他们内在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因此才有三家为一体,殊途同归的感觉,孙禄堂由于学了三家拳术为一身,才领悟实际上三家就是一家的道理。而且都和阴阳八卦有关的理论基础,并且外在表现和习练方式有别于常见的“外家”拳术,因此世人归纳为“内家拳”。但这个是拳理上面的一家,并不是起源来自一家。

这样说实际上就是想说明,三家内家拳的传承不同,彼此出现的历史时期不同,相应历代传人经历也不同。如果按照形成年代来看,很可能最早形成的是形意拳,再晚一些是太极拳,八卦掌出现的时间是最晚的。当然这个需要历史考证来定论。不过目前从比较可靠的历史论据来说,八卦掌的确是算是三家拳法当中形成最晚的。因为比较明确的创始人是董海川。历史文献考证是清代嘉庆到光绪年间人。可以说已经是清末时期了。被广为人知是由于杨露禅和董海川的比武。而杨露禅是从陈氏学的太极拳,那么可见八卦掌的创始人生活的时期,同期的太极拳起码已经有过几代的传承时间了,所以说八卦掌创立成型的时间是要晚于太极拳的说法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创立时间晚,传承经历时间短。那么自然相关的拳论总结比较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样可以理解的是,传人分支少,传播范围窄。当然这都是相对于形意,太极两家比较而言的。目前可以统计得出八卦掌到现在也大约传承了六七代,习练八卦掌的传人统计大约十几万人。相比较太极拳到现在差不多动辄十几代人,练习者上亿的规模,确实会小很多。练习者相对少,实际上琢磨着著作总结拳法理论文章的人也就会少。这个是很显而易见的道理。事实上在程廷华传授孙禄堂八卦掌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成文字的文章可以给弟子提供学习资料,很多经验理论口诀都是口传心授。孙禄堂是在晚年为了传承保留,才想办法形成文字总结下来。可以说算是最早的八卦掌相关资料书籍。

还有一个原因,古代练武术练得好的,大多数其实文笔上面就会差很多。师傅拳打的好,但是想要总结成文章文字就比较难。太极拳当中算是出了一个能文能武的武禹襄,其实很多太极拳文字理论上面的相关资料,绝大多数的源头是在武禹襄总结出来的文章理论。这点就连杨氏创始人杨露禅也都没有办法能写出比较好的太极拳理论著作。那么八卦掌相对缺乏总结性以及理论性比较著名的文章这个现象,也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

然而这其实都不是什么特别关键重要的。文章多不代表好,资料少不代表不好。正如前面说的,太极拳文章多如牛毛,其实真正有价值的干货,归根结底还是太极拳论一篇罢了。武术是一种需要亲自去练习并且体会才能得到的功夫。并不是相关的理论文章看的多才好。因为很多文章都是作者个人的经验感受总结。但成为真的自己身上的功夫,必须还是自己去总结体会更好。


剑客浪心2020


小老儿只练过太极拳,了解一点皮毛,其他的不懂。

1- 个人认为太极拳习练者众多,由于史上数次改拳,习练者文人逐渐增多,对太极拳经典著作解读的文章浩繁。

2-太极拳拳架子分枝众多,几乎各枝都有门人对各自拳架进行著述记录。

太极拳著述相对来说比较多的原因,主要是以上两点。






太极熊猫大


真的想学的话,假如是从一个新手开始,单单看文字资料或者视频资料,都是非常难学习的。假如你是一个有其他拳学基础的人,那照着资料摸索,还可以摸索出来一点东西。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拳术的修行,在初学的时候必须要有老师带你入门,不然很多概念是新手分不清的。

比如说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新手很难分清松和懈的概念,也很难分清僵和紧的概念。还有,沉是什么概念也很难弄清楚的。很多人追求沉,却又少了本身挺拔的意念,从而造成了丢。

不丢不顶,过犹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拳学里面是交织在一起的。

好像说想学习八卦掌,能找明师学习当然是找明师学习,在找不到明师的时候,也可以自己琢磨一下单换掌走圈。

自己学习八卦掌的话,最好以高架为主,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普通人强行练习低架,很容易因为跪膝而伤害到身体。

可以先直行,然后再走圈,走圈又以里直外扣为准则,至于摆步是为了式子的变换而出现的。这些动作可以参考网络上的视频。

学习知识,必须是要有所付出的。要么付出金钱,要么付出时间,因为这代表了你的心是否诚心诚意。而想等着别人的喂食,那是不可能的。

—— 六如梦幻 2019.07.07 09:15


六如梦幻


孙禄堂不但写了形意拳学,太极拳学,也写了八卦拳学。只可惜不是孙禄堂的三位师父写的,更不是宗师写的,显得师父和宗师没有水平。其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孙禄堂既精形意拳,又精八卦掌,为何还要学太极拳?而且最终创立了“孙氏太极拳”?难道他的太极拳师父不如他太极拳水平高?为何没有创立“孙氏形意拳”或“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是否优于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能容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于一身吗?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写没写太极拳原理?为什么不写孙氏太极拳学?



太极仁拳


同为三大内家拳,形意拳和太极拳,都有很多资料可学,而为什么八卦掌几乎找不到像样的资料?这个问题看怎么去认识。一,用太极拳出的书来讲,虽然量很大,纸质量很好,书还很厚,书皮画面也很漂亮,但真正有自已东西的,可以说廖廖无己,大部分人都是在前人的著作下在抄,在演义,几乎千篇一律,只是改了个作者的名字,换了几个画面,但真正属于作者的研究,总结而能升华到,王宗南,武玉襄,等人理论水平的能有几句,仔细观之,甚至五六百页的书,可能属于自己心血结晶的,一句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如今社会繁荣,人人都要健身的情况下,太极拳相对于形意拳,八卦掌来说,初学者入门门栏是最低的,而民众却是最多的。也就造成了,学了几天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或自命不凡的,还有一些出了些名气的,都想要露露脸,编本书,有的自己编不了,那好办,可以找人吗。那图什么啊?一图名,二图利。名利双收,树大招风,何乐而不为之呢。二,学太极拳,不论是扬式,陈式或其他式,一天两天学一个式子,不论好坏,自认为成就行,一两个月学一套太极拳不成问题,有的人一个星期就学会一套。而八卦掌呢?人人观之都喜欢,走起来地方也不需要多大,在两三米范围内,或扣或摆,大圈套着小圈,行走游转,犹如苍龙过海,燕子戏水一般,都想学,但已练八卦步,别说淌泥了,走两天就坚持不了啦,自动而放弃。为什么放弃呢?因为八卦掌要想学会,不要讲学的太好。靠的主要是八卦步,这八卦步,走不好,就没有办法往下教,就是教了,走不好漟泥步,也打不成。这八卦步要想走好,每天一个小时,得坚持走半年到一年,才能走出个八卦步的样子来。因为有难度,短时间不见效果,所以学员也少,基本快到了没有学员的地步。按现在全民健身的情况下,学练太极拳的学练人员,太极拳有十万人,形意拳不超过一万人,而八卦掌可能只有一百人。学练人员少了,出书的量相对也会减少。书的量多与少,不代表量大质量就高,书少质量就低。我前面说到了,太极拳写书出书的人很多量很大,但质量高的,或能成为精品的,可以说几乎没有,精品不是靠量大和多来判断的,老子道德经几千字,谁敢说不是精品,你就是写上一百万二百万字甚至还多,能说是精品吗?顶多算是个写小说的,还可能是滥竽充数的那种。八卦掌从董海川先生开创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多年的历史,到如今可能传个七八代,最兴旺时,应该在三四代传人时。从董海川先生之八大弟子,到现在流传比较广的程式,伊式,梁式八卦掌,出的书也不少,有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掌学》,高义盛先生出的《八卦掌》,黄柏年先生《龙形八卦掌》,尹玉璋先生《尹氏八卦掌》曹钟生先生《曹氏八卦掌谱》,孙锡堃先生《八卦掌真传》,姜容樵先生《八卦掌》,还有刘敬儒编辑的《八卦掌》等,八卦掌虽说练习的人数不如其他派式,但出的名人不少。像张占魁,韩幕侠姜容樵,吕子剑,尚云祥等等。书看着量少,但里面的东西并不少,从拳的理论,到对身法,腿法,掌法的要求,动手的歌诀,打手要言,等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学的,只要静下心来,找个老师或师傅,只要用心练习,下个苦功,有个两三年也就出来了,入门虽有点难,漟泥步出来,后头的就好练了。理论的多少,是要往身上找的,不是用来谈的或看的。


鹤舞兰天逍遥客


谁说没有,昨天我在地摊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