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杨振宁前妻,将门名女杜致礼(下)


杨振宁前妻,将门名女杜致礼(下)

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


杨振宁、杜致礼在美国一小镇,一个不起眼的街边中餐馆偶然邂逅,这使得二人均感到不可思议。

此时距离杨振宁和杜致礼的昆明之别,已有五年。

在跨越千山万水,远渡重洋之后,杨振宁、杜致礼居然在异国他乡的那一个小餐馆,不期而遇了。

有些机遇,大概只有缘分可以解释。

多年以后,杨振宁回顾自己在美国普林斯顿和杜致礼的相遇、相爱、结婚的这一段经历时,说了一段堪比张爱玲那段有名的“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的话: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那个地点相聚,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在中国餐馆的偶遇,让杨振宁和杜致礼,均感到缘分的奇妙。

当天,他们二人非常开心,把友人扔到一边,一直聊到餐馆打样。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杜致礼和杨振宁关系急剧升温,杜致礼最终答应了杨振宁的求婚。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

此前到美国履职的胡适,曾专程找过杨振宁,给他带去杨父亲杨武之的口信:希望杨振宁尽快找到意中人结婚。

胡适离去的身影还没有完全消失,杨振宁已经功德圆满,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后,事业生活获得双丰收,杨振宁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

1949年,杨振宁和同样来自西南联大的校友李政道开始合作研究。

在西南联大时,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届,杨振宁和李政道二人同是西南联大知名物理教授吴大猷的得意弟子。


杨振宁前妻,将门名女杜致礼(下)

李政道杨振宁

李政达是因国民政府秘密的中国曼哈顿计划,被保送来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

当时已是芝加哥大学助教的杨振宁,接到老师吴大猷的电报,接待了李政道,由此二人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合作。

1951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欣喜若狂,杨武之给这个孩子取名“杨光诺”,意思希望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心愿。

知子莫若父,杨父敏锐感觉到了杨振宁的光辉前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物理学术成就大爆发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物理学家最兴奋的时代”。

为了支持丈夫杨振宁的工作,将门名女杜致礼,主动担负起全部家务,甚至在儿子因事故住院时,担心影响杨振宁,杜致礼也没有把事情告诉过他。

杨振宁每次回忆那一段时期的杜致礼,总是满满的感动。

杜致礼对杨振宁的支持,与另一对民国名人,杨绛对钱钟书的支持很相似。钱钟书也是生活小白,自理能力很差,一切家务事务都由同样是才女的杨绛担任。

在这期间,杜致礼遭受过一次沉重的打击。

杜致礼22岁留学哈佛大学的弟弟杜致仁,因筹措学费无望,在卧房里服药自杀,杜致仁于1953年来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自杀时距离毕业仅有一年。

杜致礼忍痛安葬了弟弟,继续细心照顾杨振宁生活起居,竭力使弟弟的去世,对杨振宁的影响降到最低。

杜致礼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收获。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这是华人学者,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项。

消息传来,杜致礼开心不已,这一年杜致礼30岁。

杜致礼和杨振宁一道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颁奖典礼。

在诺贝尔颁仪式后的晚会上,杜致礼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她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倾倒了在场所有人。

杜致礼和瑞典国王侃侃而谈,晚会上的杜致礼举止得体,仪态万千,气质优雅,把东方女性的美,传递给全世界。


杨振宁前妻,将门名女杜致礼(下)

优雅的杜致礼和瑞典国王

杜致礼和杨振宁的事业达到辉煌的顶点,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惊喜,也纷至沓来,杜致礼的生命历程,便铭刻在一个个时间节点上。

1958年,杜致礼的次子杨光宇降生。

1959年,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获得特赦,被安排进中国政协文史馆。

杜致礼的母亲,流浪海外的曹秀清回国和杜致礼父亲团圆。

1961年,杜致礼的女儿杨又礼出生。

1971年杜致礼、杨振宁夫妇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收到隆重接见。

1972年到1973年,杜、杨夫妇又两次回国,每次都获得隆重接见和招待。

1981年,杜致礼多次归国看望病重的杜聿明,杜聿明在这一年去世。

1986年,杜致礼、杨振宁夫妇,首次奔赴台湾出席恩师寿庆大典,并探望自己的亲人,看望旧日的同学 ,杜致礼被台湾媒体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2003年,杜致礼丈夫和子女的围绕下,因病去世。

杜致礼和杨振宁,因缘相遇相爱,他们在一起携手度过了五十三年的岁月,走遍了普林斯顿每一个角落,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和沧桑。

杜致礼病逝十四个月后,杨振宁和小自己54岁,与年轻时代的杜致礼相像的翁帆,再此走入婚姻。

只是不知另一个世界里的杜致礼,是该欣慰,还是该伤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