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的丞相和太师哪个职位大?

往事灬随风103888681


我们以宋代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在“冗官”“冗兵”和“冗费”等问题的长期困扰下,宋朝开国之初的那点亮色逐步变得黯淡起来。以官员体制为例,宋朝设置的职位非常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今天来说说宋代的太师、王爷、丞相和开封府尹、六部尚书等官职的职能和权力吧。

宋朝的太师、丞相等属于中央官职,而王爷一般属于名义上的地方官职,他们谁的官位更高?

开封府尹作为都城事务的管理者,六部尚书作为朝廷中管理地方事务的官员,他们谁的权力更大?

我们知道,太师这一官职从商朝就已经设立了。商纣王时,箕子便被任命为太师。到了周朝,居功至伟的姜太公也被封为太师。这个时期,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中,太师是三公之首,地位最为尊崇。汉哀帝刘欣和汉平帝刘衎时代,更是把太师作为“上公”,位列三公之上。

到了宋代,太师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多被用来赠予地位显赫、劳苦功高的重臣,如北宋开国功臣赵普、贤相文彦博等等。太师虽然品级为正一品,但没有实际权力。

和太师相比,历朝历代都设有丞相一职。朱元璋废除相制之前,丞相作为皇帝的左膀右臂,负责处理繁杂的政务,掌握着军政大权,他们行使权力的幅度和半径都很大。比如宋太祖时代的赵普,宋徽宗时代的文彦博二人,他们既被加封为太师,又同时担任丞相。丞相和太师虽然都是正一品,但太师的政治待遇更高一些。

和太师、丞相不同,王爷是一种爵位。宋朝的王爷有三个等级,即“王、嗣王、郡王”。其中,王指的是皇帝的兄弟、皇子,他们被直接分封,又称“亲王”。一般来说,亲王同时担任着封地的都督、总管等职位。按品级来说,王等同于正一品。

王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继位,便被称作“嗣王”;皇帝特别降下谕旨册封的,则被称为“郡王”。嗣王、郡王的管辖面积相对比较小,所他们享受的待遇也相对偏低,一般为从一品。

我们知道,明清时代的王爷们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不可一世,而宋朝的王爷一般不去封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宋代皇帝为了提防篡逆,往往将王爷留在京城。他们虽有爵位和封地,从封地获得资金,在都城慢慢享受。

开封府尹是非常重要的官职,他负责掌管都城开封的军政大事。宋朝初年时,往往采用亲王兼任开封府尹的形式,让亲王的储君身份更为实在。比如宋太宗赵光义就曾经同时担任晋王和开封府尹。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任职,开封府尹必然深得皇帝的信任,是皇帝的心腹。寇准、欧阳修、范仲淹、包拯等人都曾担任过这一职位,其品级一般来说是从一品或正二品。

隋文帝曾经设置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每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叫做尚书。六位尚书主管全国的各类事务,职权范围广泛,也有很强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宋朝沿用隋唐时代的六部建制,六部尚书的品级为从二品。

综上所述,从官衔的角度来看,太师、丞相、亲王等三个职位在宋朝都是正一品。太师往往是官员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纵观整个北宋,也只有赵普、文彦博、蔡京等寥寥数人被封为太师。这一职位里包含着皇帝的褒扬和恩宠,所以虽无实权,却地位最高。

丞相作为一个常见官职,明太祖前的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设置,他们有着很高的实权。宋朝大多把太师的称谓赠予丞相,可以说太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亲王依靠血缘关系得到册封,又常常因为皇帝和朝臣的压力,只能在都城闲居度日,不得参与国家大事。他们虽然贵为正一品,却既无实权,也无荣誉,相比起来地位低于太师、丞相。

至于开封府尹,我们不能不想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包拯。或者说,因为包拯,开封府尹给历史留下了一页华彩。如果这个职位不是由亲王担任,一般是从二品的品级,而六部尚书也多是从二品。作为都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的主要精力放在都城事务的管理上。而六部尚书却是管理全国事务,所以,开封府尹一般是低于六部尚书,而高于尚书的副官——六部侍郎。

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官员职级的配置,目的就是为了落实社会管理职能,又能激发官员热情。而宋朝的职位设置过多,大臣们往往身兼数职。常言道,龙王多了不治水。宋朝官场出现职责不清,施政无序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文踪旅迹


想要分清古代丞相和太师哪个职权大,就必须先弄懂古代官职的发展过程。

自西周立国之后,地方以诸侯国为统治,周王室制衡诸侯国,周朝设立三公九卿管理国家,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九卿以三公为首,三公以太师为首,三公不但要协助王室管理国家,同样担任着对天子的教导之责。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厌恶帝师之名,废太师等名,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三公以丞相为首,丞相协助皇帝管理国家,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又以丞相权柄过大,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二,设左右丞相,以左为尊。

汉承秦制,初期为表功臣,设相国,左右丞相辅之,然相国多为权臣,不得已才封之,到景帝废弃,以丞相为尊,但无法改变权臣出现的局面,直到汉哀帝废弃,改三公为司徒、司空、太尉。此后凡王权稳固,都不在设丞相,凡野心勃勃的权臣,必定再以丞相之名掌控朝堂,如曹操等人,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是明朝的胡惟庸,最后被朱元璋诛灭九族。而丞相职权,被三省分之,三省最高长官为宰相,宰相虽为百官之首,然人数较多且品级不高,多为三品。


三公辅佐帝王管理国家,然帝师不可少,两晋之时设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教导太子,称之为三孤,隋唐后,在三孤之上设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教导太子,称之为三师,以太子太师为首。太子登基之后封赏三师,多会加封他们为太师、太傅、太保。自此后太师之名只作为虚衔,没有任何实权,然太师一般有其他职位在身,且毕竟曾为帝师,所以皇帝和百官都会对三师谦让,以至于有太师权柄过大的错觉。朝代起落,皇权与臣权相互争斗,太师之名一直作为皇帝的褒奖被保留了下来。

总结:太师和丞相都曾为百官之首,太师后以虚衔作为荣宠被保留下来,丞相存在时间过短被废弃。若是要给太师和丞相分个胜负,肯定是丞相的权柄更重,毕竟太师作为百官之首时有诸侯国的制约,而丞相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产物,可以直接威胁到皇权。


达达说历史


古代的太师是三公之一正一品,是虚衔没有实权,丞相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管六部权力最大,但很少有人生前授封太师,一般都是死后封赠,(如明初丞相李善长及后来万厉年间的首辅张居正等)。


手机135598242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历史凌烟阁唐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