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為迎接三八婦女節,由央視新聞、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的《凡人英雄》系列故事推出“致敬戰疫女性”特輯。


在3月6日推出的第二期中,報道了“只因武漢人對她的一次小小幫助,淮北貨車司機謝琳兩次深入疫區”的故事。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為了去武漢,謝琳推掉了去雲南運送水果的訂單。對貨車司機來說,此時去核心疫區,既危險又不划算,但謝琳一點也沒有猶豫。


謝琳是安徽淮北人,開了三十多年貨車。平時,她開著自己那輛17.5米的冷藏車,從雲南往全國各地運熱帶水果。疫情中,貨車司機多數沒有出車,願意去武漢的更少。2月3日,謝琳在朋友圈看到從上海往武漢運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的需求,貨主說,現在司機特別難找,謝琳說,那我去吧。


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選擇去武漢,除了一貫的熱心,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2016年8月,謝琳從浙江去西藏送貨,經過阿里地區時,貨車的渦輪增壓機壞了,周邊荒涼無人,等了三天救援還沒來。車上吃的越來越少,飲用水也沒了。


無奈之中,謝琳碰到了自駕西藏的摩托車隊,領隊拿出自己保溫水壺,給謝琳倒了一杯水,又用對講機通知後面的隊員。“之後每個人騎到我面前,就給我一杯水,別的什麼都沒多說。我看到他們車上插著旗子,就是寫著武漢”。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2016年,謝琳在西藏阿里地區


這件事一直印在謝琳的記憶裡。作為一個跑長途的女司機,她在路上吃夠了苦,更珍惜這樣的溫暖。“前幾天我還跟我媽說起這件事,人家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們沒辦法湧泉相報,就儘自己的力量,回報一點點。”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第一次去武漢,謝琳一方面擔心健康,另一方面送貨急,必須熬夜趕路,心裡沒底。“我當時看到新聞,好多武漢的醫生缺防護服和口罩,還在前線堅持著,就沒有再多想了”。當時,一路上下著雨,謝琳不敢開快,上車前衝了4袋黑咖啡,一壺喝完,在車上又衝了4袋,堅持了一夜。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第二天一早,醫院打來電話,他們的救護車已在高速路口等待謝琳。到了目的地,醫生和護士冒雨幫著卸貨。謝琳也想下車幫忙,卻被醫生攔住,“他們說這是醫院,比較危險,堅決不讓我下車。一位醫生送來盒飯,還把自己那份飯裡的牛肉丸全給了我。”


因為喜愛所以堅持

“醫生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我作為一個貨車司機,為武漢出了一份力,自己也挺驕傲的”。謝琳特別喜歡自己的職業。全國三千萬卡車司機中,女性司機只佔不到百分之三。很多人都認為,開貨車不是女人乾的活兒,更何況,她開的是貨車裡規格最高、也最難駕馭的重型牽引卡車。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去武漢途中,謝琳從車頭背後的工具箱裡拿出煎餅和大蔥,作為簡單的晚餐。

謝琳喜歡車,是受父親的影響。她一有空就去父親所在的車隊玩,“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開車了,還賴在車隊,幫別人修車”。20歲時,謝琳自己攢錢考了駕照,也加入了車隊。


一開始,母親強烈反對謝琳跑車,看到女兒能吃苦,慢慢成熟起來,也就逐漸認可了。謝琳如今是家裡的頂樑柱,她有一個正在讀大學的女兒,大小開支都要她來負擔。家庭的責任和自己的選擇,讓她在這個行業裡堅持了三十年。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駕駛艙既是她的工作室,也是餐廳和臥室。


早年謝琳在淮北拉煤,隨著煤炭效益下降,她走出家鄉,選擇了最難跑的長途。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她一個人跑,從江浙到新疆、西藏,常常碰到惡劣的天氣、堵車和故障。“有一次在無人區,我一個人,都能聽到狼叫”,謝琳害怕極了,“當時就想,回去就把車賣了,再也不開了”。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對謝琳來說,委屈總是很快過去了,“好像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裝上返程的貨,最害怕的那一段又忘記了”。在外闖蕩,讓謝琳養成了大大咧咧的性格,“不少人質疑女司機,但是我隨便他們怎麼說,我幹我喜歡的職業,自己出力自己掙錢。


隔離14天再進武漢

2月5日第一次從武漢返回後,謝琳一個人在車上自我隔離,吃了半個月的泡麵。隔離期滿,物流公司再次聯繫她是否願意再去武漢——這次要裝的是武漢醫院急需的呼吸機,由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攜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友成基金會等企業共同捐贈,從瑞典加急採購回國——謝琳答應了。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贈的呼吸機。


上一次母親聽說她去武漢,先是急得哭了,接著鼓勵謝琳:“那麼多人和病魔作戰,你要去的,我祝福你平安回來。”這次,母親問她裝的是什麼物資,謝琳說是呼吸機,“就是我老父親用的那種呼吸機。”兩年前,謝琳的父親因為肺病去世,那時家裡就有一臺呼吸機用來吸痰、供氧。謝琳知道,對於病人來說,呼吸機就是救命的。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2月26日,謝琳第二次進武漢送物資。


因為國際航班運力緊張,貨物抵達上海的時間從2月23日推遲到2月26日,謝琳的車就一直在倉庫附近等著,她也不敢接別的貨運,怕耽誤了大事兒,一直等到26日中午才出發。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2月26日晚,謝琳的車行駛在漆黑的高速路上。


從上海進入安徽,夜色的公路上車流稀少。尤其是往湖北方向,一晚上也沒看到幾輛車。“如果前面有車,跟著跑,人也比較有精神,現在疫情一來,路上沒有車了,還真不習慣。”


按照規定,每隔四個小時謝琳要進服務區休息一次。凌晨三點,謝琳在安徽最後一個服務區睡了兩個小時,早上七點多到達武漢外環。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2月27日上午,謝琳進入武漢市區,登記並量體溫。


“感覺比上次來好了很多”,謝琳把車倒進武漢濟和醫院,志願者和醫護已經等在門口。謝琳看得出來,醫生護士們的神情比上次更輕鬆了。她運來的130臺無創通氣呼吸機會被送到武漢多家醫院,用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2月27日中午,謝琳抵達醫院,卸貨的工作人員認出了她。


“春天到了,最盼望的事情就是疫情趕快過去”,謝琳說。除了家庭開支,她每個月要還近一萬五千元的車貸。儘管交通部規定,前往疫區送貨的司機只要做好充分防護工作,返回後不需要隔離,謝琳還是非常在意其他人的感受。“我儘量還是不和別人接觸,回去之後在車上隔離一段時間再繼續跑車”,雖然要承擔經濟上的損失,“如果儘快把醫療物資送到,也能讓這個疫情早一點過去,到時候大家都解放了!”她說。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返程時,武漢的街道空空蕩蕩,商鋪大門緊閉,行人稀少,路上只能看到交警、公安、救護車輛,還有和謝琳一樣,送來救災物資的大貨車司機們。


淮北女貨車司機夜奔900公里,報答武漢的“滴水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