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方志于都」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公和德配刘夫人合传(译文)

天下只有忠厚聚积的人家,才能福及子孙,而广大的普通人家,却少有得到这种福荫。我们已经看到老姖公黄公名大僖,字子贤,他的父亲琼林公一向以忠厚传家,子贤公继承了这种善德,老人的孙子虁侣公,其女儿许配给我二儿子,我得空去到太公的家,他的家族长者,曾对我说子贤公一向品行忠厚,并且安贫乐道,自食其力,他的处事能力与众不同,即便遇到无理取闹的人,也能安适自如地应付,喜怒不形于色。有的家庭邻里有不平事,他出面进行调解,说话柔声细气,大多数人都很信服他。他提出的一些村规民约作为家族内的行为准则,到现在也未能替代。我听了越发感叹老人平素之品行忠厚,这是家风传承的缘故啊!刘老夫人,与丈夫含辛茹苦,把顺从夫君作为首位,子贤公在四十七岁去世,老夫人勤劳节俭,抚子长大成人,她的贤名得到乡邻的啧啧称颂,称她为女中豪杰,她着实无愧于这一称谓。老夫人享年八十一岁,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名叫有宜,有宜公继太公不久去世(享年仅二十七岁),二子名有贡,三子名有瑄,四子名有璝,个个卓尔不群,拓展家业,荣振一方,家庭的声誉在整个乡里都有名望。虽诸位子孙严于律己,超群出众,这不也是两代先人忠厚积累的福报吗,尤其值得称羡的是,孙子和曾孙林立,和谐有序,一代代兴盛,举止文明,讲究礼教,彬彬满堂, 所有子孙团结自强,生活美哉如皇家园林。为太公和夫人忠诚厚道积累的原因,我期望迫切地,将我的”流庆无涯”封诰称号,呈请朝廷移赠给两位尊贵的老人,这个善意美好的想法,是不错的。

「方志于都」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公和德配刘夫人合传(译文)

「方志于都」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公和德配刘夫人合传(译文)


时为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年(公元1779年)冬月吉日

同县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姻亲晚生曾庆荣叩头拜撰

三十六世嗣孙黄绍明敬译

二0一九年十二月译于广州

后记: 在译写过程中,曾得到黄道真的大力帮助,特在此深表谢意!

「方志于都」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公和德配刘夫人合传(译文)

「方志于都」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公和德配刘夫人合传(译文)

天下惟忠厚得福,无涯士庶之家未获,既见太姖翁黄公讳大僖,字子贤,其尊人瑗林公素以忠厚传家,翁善承之,翁之孙虁侣公,女配余次子,予得时诣翁家,其宗族长者,尝谓予曰某公素行忠厚,且安贫自食,其力不肯苟于人,既加以横逆,亦怡然乐受,弗形于色,或家庭乡里有不平事,惟柔声和气,以解之,人多服焉,其芳规令范留为宗族型者,至今勿替敬,予听之益叹翁之素行忠厚,是积者也,太孺人刘,相翁茹苦,含辛以顺这正,翁年四十有七而殁,孺人克勤克俭,抚子成立,其贤声啧啧称为,巾帼丈夫洵,无愧也,享年八十一,有嗣四,长讳有宜,公继翁而逝,次讳有贡 ,三讳有瑄,四讳有璝,公俱卓然不群,恢产荣振,家声为一乡之望,虽诸贤嗣克自振拔,亦莫非两尊人忠厚所流庆也,尤堪羡者,孙曾森立,声噪 ?序,代不乏人,衣冠诗礼,彬彬一堂,则联爊上苑,为太翁与孺人貤赠右拭目俟之所谓忠厚所积,流庆无涯,良不诬矣。

「方志于都」于都县新陂乡庙背村子贤公和德配刘夫人合传(译文)

时皇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冬月 谷旦

同邑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姻晚生曾庆荣顿首拜撰

(原文整理:黄道真)

(供稿:于都县志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