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盘尼西林(俗称青霉素),今天人人是皆知的一种常用抗菌药品 ,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它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直接将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20岁。在中国盘尼西林为什么叫青霉素 ? 中国早期研制青霉素又是谁?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樊庆笙


他就是中国青霉素之父——江苏常熟人樊庆笙,是他研制出中国第一批青霉素制剂,参与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座血库,开创了中国农业微生物学。他还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老校长、中国的农业微生物学开创者。

01小城常熟走出的优秀学子

樊庆笙,1911年生于江苏省常熟浒浦镇野猫口,父亲是个收入微薄的职员,家庭贫寒。在这座有着“学道名邦”著称的江南名城,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年少的庆笙。凭着自己的聪慧和努力 , 樊庆笙先是在家乡读完初小,后至苏州姑母处继续就读于萃英中学。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金陵大学北大楼

1929年,樊庆笙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金陵大学。在金大,他学习刻苦,年年都能拿到奖学金,毕业的时候,他更是拿到了金陵大学的最高奖项——“金钥匙奖”,留在了金大任教。

1940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给金陵大学农学院一个留学美国名额。院里将一份奖学金分给三人。樊庆笙作为院方首选的二人之一,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细菌学。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1943年5月樊庆笙(右二)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一年之后,导师欣赏他的才华和勤奋,愿意资助他攻读博士学位。靠着每月60美元的资助,用了两年的时间,1943年5月, 樊庆笙获得博士学位,并再次获得金钥匙奖学金。

留学三年中 ,他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度过 ,在实验室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 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科技资料, 使他视野开阔,积累厚实,同时练就了精湛的实验技术, 为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基础。

02结识“神药”盘尼西林

1943年,拿到博士学位的樊庆笙在路易斯维尔西格兰姆酿造研究所得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此时祖国还在日军的铁蹄下遭受着蹂躏,国家需要他;更不要提已经有4年未曾相见的妻儿,临出国前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如今女儿已经三岁多。樊庆笙一心回国。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佛莱明

然而彼时,太平洋战争爆发,航路受阻,回乡困难,让归心似箭的他一筹莫展。这时候微生物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世界的大事,就是盘尼西林的研制成功。1929年,英国科学家佛莱明就已经发现了盘尼西林,但是并没有提纯出来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战爆发后,加速了研制,盘尼西林的研究中心转到美国。樊庆笙在威斯康辛大学的导师,植物学家John Stauffer是美国研究盘尼西林的佼佼者。Stauffer教授当时与同事合作,提纯出了战时产量最高的菌株Q—176。到1943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提纯制出药品后投入到战场,治疗受伤感染的士兵,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盟军战斗力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留美期间,樊庆笙在实验室做实验

此时的中国战火连绵,半壁江山沦陷在日军脚下,前方将士每天都有人受伤和牺牲。樊庆笙看到盘尼西林的最新技术以及带来的良好成效,立即产生了把盘尼西林技术带回国去的想法。

于是,他一边到处打听回国的途径,一边细心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盘尼西林分离提纯技术,为归国研制盘尼西林作准备。在西格兰姆酿造研究所学习的酿造和酒精发酵的技术对他以后研究盘尼西林的发酵生产大有裨益。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03担任“华人血库”检验主任

1943年秋,正当樊庆笙为回国焦急不已时,事情出现转机。美国组建了一个援华机构——美国医药助华会,该机构决定在中国援建一个血库,用以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该会邀请他担任血库的检验科主任。樊庆笙欣然接受了血库的工作,一则可以随医疗队回国参加抗日工作,同时又能把盘尼西林技术带回中国。在血库工作期间,樊庆笙向美国医药助华会会长VanSlyke博士表达了想要继续进行盘尼西林的研制,并且把盘尼西林的生产技术带到中国去的愿望。Van Slyke博士给予了大力支持。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医药助华会和华人血库部分成员合影,后排左一为樊庆笙

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加上战争的破坏,物资极度缺乏,国内的设施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简陋,所以不能照搬美国的生产方式。樊庆笙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备方式,能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不违背盘尼西林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流程,制造出盘尼西林。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美国医药助华会帮助樊庆笙备齐了研制盘尼西林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溶剂,而且帮他搞到两支极其珍贵的盘尼西林菌种,加上威斯康辛大学赠送给樊庆笙的一支菌种,一共有三支菌种。

04历尽艰辛返回祖国

1944年1月20日,樊庆笙等人乘美军军舰启程回国。当时带了将近67吨的物资、大概200多箱的仪器设备、以及所制备的干血浆,当然还包括樊庆笙申请的研究盘尼西林的设备仪器,然后从纽约港启程。

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交通断绝,唯一可行的就是乘坐美军运输舰,先到印度。这一路非常艰险,走走停停,军舰到了太平洋以后经常会遭到日军的围追堵截,有时候炸弹就是在船舷边爆炸。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驼峰航线

运输舰没有战舰护航,为了躲避日军潜艇袭击,不得不迂回航行,绕道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珀斯等地,进入印度洋。到了印度后运输船停靠印度孟买。到了孟买以后,再转往印度东北,只能从那里乘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才能到达昆明,这就是当时著名的驼峰航线。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1942年5月日军占领缅甸,中国最后一条陆上联外交通的公路被切断,二战中同盟国对中国的支援就只能靠印度东北到中国云南昆明的驼峰航线完成运输。驼峰航线沿途高山林立,气流强烈,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被称为死亡航线。在驼峰航线上共有超过500架飞机坠毁,牺牲了超过1500人。飞越喜马拉雅山,樊庆笙等人终于在 1944 年 6 月到达昆明。从1944年1月20号出发到6月,这一程走了将近5个月,在炮火纷飞中穿越了半个地球,历尽艰辛,终于回到祖国。

05研制出中国第一批青霉素

血库到了昆明以后很快投用,这也是中国第一座血库,后被称为华人血库。樊庆笙继续担任血库的检验主任。血库的制成品后来运到滇西前线,救治中国远征军伤员,发挥了重大作用。

与此同时樊庆笙一头扎进实验室,不分昼夜地试制盘尼西林。血库不远就是当时的中央卫生署防疫处的所在地。防疫处处长汤飞凡是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樊庆笙被介绍中央防疫处参与盘尼西林的研制。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1944年,位于昆明昆华医院的军政部军医署血库

中央防疫处几年前就研讨分离盘尼西林,由于战时条件限制,一直在探索阶段。樊庆笙带回去的不仅有研制盘尼西林所需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溶剂,更重要的是带回去了新的提取技术和优良菌种。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在樊庆笙指导下,用他带回国的菌种制成了盘尼西林。

1944年 9月5日,中国首批盘尼西林在昆明问世。第一批出品仅有5 瓶。其中一瓶被寄回樊庆笙先生的母校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送检,检定结果与送检英国的一瓶大致相同,得到美国专家的肯定和鼓励。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1945年,樊庆笙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论文(盘尼西林在中国的研制)

战乱中的中国成为率先制成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这七个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瑞典和中国。然而在战乱时期 ,条件艰难,工业化生产盘尼西林的梦想终未能实现。当时进口盘尼西林价格非常昂贵,有一支盘尼西林一两黄金的说法。

抗战胜利之后,樊庆笙回到南京,每周往返沪宁两地,忙于青霉素菌种的筛选和培育,为青霉素的批量生产打好基础。1948 年,樊庆笙在上海生化试验处筹建盘尼西林厂,实现工业化生产。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上海第三制药厂

盘尼西林研制成功并大规模生产之后,樊庆笙考虑应该定个中文名字,便于中国广大百姓能够接受,于是,他取名青霉素。为何会取这个名字呢?樊庆笙在晚年曾向外孙女杨帆说起过起名依据:一是形态上,这种霉株泛青黄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词尾“-in”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如“vitamin”翻译成维生素。两者合一,定名为“青霉素”。从此,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建立了南北两个青霉素的生产基地(上海第三制药厂和华北制药厂),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走上了正轨。

06中国农业微生物学开创者 南京农大的老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樊庆笙回到了他的母校——金陵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不久,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农学院并入了南京农学院。樊庆笙在那里成立了国内最早的土壤微生物学教研组,开始自生固氮菌和根瘤菌的形态、生理、生态研究。1960年代,他先后编写了《微生物生理学》、《土壤微生物学》等多种教材,填补了中国农业院校教材的空白。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为推广紫云英种植经验,樊庆笙(左)走遍大江南北

在那个并不发达的年代里,樊庆笙多次亲临苏北里下河和淮阴地区农科所示范指导接种方法,提出了接种根瘤菌的方法,推翻了紫云英不能过长江的理论。漫山遍野的美丽红花草越过了长江,跨过了黄河,一直挺进到关中地区,直达西安。紫云英北移成功,是根瘤菌共生固氮的一项突破性成果。这为中国广大地区提供了优质的无公害绿肥,也让粮食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此项成果在1978年,获得了全国第一次科学大会奖。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1981年樊庆笙出任南京农学院恢复后第一任院长

1978年,年近古稀的他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科研岗位上,成了南京农学院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樊庆笙邀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s分校R•H•亨格特(Hungate)等人来华举办厌氧微生物学讲习班,随后就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厌氧微生物实验室。

该实验室先后接受农业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研究项目,为提高中国厌氧微生物研究的总体水平和研究厌氧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及环境微生物服务。同时,他加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举办了“全国农业院校微生物学讲师以上师资讲习班”,“全国第一期厌氧微生物学讲习班”,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扶植中青年教师,送他们出国进修,孜孜不倦地为自己的研究推敲和修改论文。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樊庆笙指导学生实验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樊庆笙在工作

已然七八十岁高龄的他每年早出晚归,东奔西走,工作10多个小时,甚至为了不耽误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患阑尾炎的他强忍着疼痛不肯去医院。1993年,樊庆笙被查出患上了肠癌。年事已高加上重病缠身,他不得已住进了医院。病榻之上,他却还在工作,完成了《土壤微生物学》一书35万字的书稿和126幅插图的审阅。1998年的五一节,病重的樊庆笙被送到了监护室抢救。7月5日,樊庆笙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疾病的魔爪,离开了人世,享年87岁。

━ ━ ━ ━ ━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南京农大博物馆收藏的樊庆笙当年带回祖国的菌种瓶

从江苏走出的一代科学家樊庆笙,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但他当年带回祖国装着盘尼西林珍贵菌种的三支小小的玻璃砂瓶,分别静静的躺在樊庆笙前半生工作的地方——原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校史馆;他后半生工作的地方——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面对着世人,述说着科学家用它造福人类的历史,叙述着中国“ 青霉素”的故事,也叙述着樊庆笙的故事。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穿越炮火带回“青霉素”,他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