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据闻曾有三种说:

一是说东汉年间陈留、阳夏两郡降过陨石雨,降落杞地(时称雍丘)者呈黄色,谓之“雨金”;降落太康(时称阳夏)者呈白色,谓之“雨银”,“金杞县”、“银太康”便由此而名。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第二种说法是杞、太两地沃野千里,杞县产麦,麦黄如金,太康产棉,棉白如银,故有“金杞县”、“银太康”之说。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第三种说法是旧社会来杞地做官的人“例获丰囊”,视杞县为大有油水可捞的宝地,是“官吏计缺之肥瘠所予之名”。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以上三说何者为是?查考史实,前两说法皆不足信。但第三种说法中,旧社会的杞县并非沃野千里,物阜财丰。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杞地灾祸频仍,人民灾难深重。明清时代“杞邑田赋特重”,“税率之高,甲于全省”。清末,杞县每年征丁地银9万余两,贪官即可从中渔利10万余两。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旧社会杞县与代表繁荣富庶的“金”字无缘。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但是关于“金杞县”的来历,杞县的不少先贤名人都曾著文呼呼,为之“正名”。明万历以来,知县马应龙的《杞乘·赋役考》、杞人进士孟绍虞的《绀雪堂文集》、举人陈卜的《上巡抚柯公书》及《叙均粮始末专篇》等都曾以翔实的史料剖析了“金杞县”的真实含义;民国20年前后,杞人孟昭榘著《金杞县命名之由来及其影响》也揭开了所谓“金杞县”的历史真相。民国23年(1934)记者如英慕“金杞”之名赴杞考察后,在《河南政治月刊》第十二期上发表了题为《已成陈迹之金杞》的文章。文章开篇直书“杞县之冠以金称,未履斯土者,咸以为该县沃野千里,物阜财丰,农村富庶,日进斗金之命名”,然而当其亲履杞地考察后却顿生“事实与理想背道而驰,有大谬不然”之慨叹。文中《金杞来历》一节这样述:“杞邑田赋特重,向之官斯土者,例获丰囊,故有金杞县之称,乃官吏计缺之肥瘠所予之名也,非谓杞境遍地皆黄金,足以代表民众之富庶云尔”。此乃一语破的,“金杞县”之由来昭然若揭。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为何称“金杞县、银太康”?


多年来杞县的街道、商场、门店、商品等以“金城”、“金杞”命名者随处可见,“重振杞雄风”、“让金杞县重放金光”等豪言壮语层出不穷。面对当代,要充分发挥杞县历史、农业等方面的优势,励精图治,加快发展杞县经济,共同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昌盛的“金杞县”,让杞县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放射出璀璨的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