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摆摊卖烤冷面的大妈,扫我码的时候给的是儿子媳妇的二维码,表示我自己不会弄,这样好吗?

小镇姑娘生活实录


老人卖烤冷面,用儿子媳妇的二维码收款,看上去对老人很不公平,实则不然!



形势所驱,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出门根本不带现金,一部手机走天下!

卖烤冷面的大妈主要消费对象就是年轻人,你见过有几个年轻人带现金的?我做公交车的时候,遇到一个年轻人,兜里居然连两块钱都木有。当时,他刷手机付的款,但是,行李费要两块,没法刷!年轻人只能拿着手机借钱!

类似这样的的情况很多,但是年轻人就是不长记性,图方便省事,手机一揣就出门。

所以说,如果烤冷面大妈不跟形势不弄个二维码,就会失去很多生意,少挣好多钱。二维码即便不是自己是儿子媳妇的,但是,钱终归是进了她的家门。便宜不出外啊!老人拎得清!

再说了,挣得钱就算都给了儿子媳妇,起码他们会领情,会看在钱的面子上对老人好。有良心的,会把老人赚的钱还给老人。

即使遇到没良心,看在老人还能挣钱的份上,对老人态度也会好一些。


总之,老人买烤冷面,用儿子媳妇的二维码,虽然有点不妥,但是,利大于弊。

好与不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看儿子媳妇的良心何在了!




7度风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家也这样

我婆婆每天出去卖煎饼,二维码用的我的。也想过给她换个手机搞个微信,但这就得考虑到她不会用智能手机,更别说微信了,还得开通流量,这样就不值当了,为了收款码每个月多出钱买流量关键还不用。不过这也看婆媳关系怎么样。我婆婆因为就我老公一个儿子,所以就经常说挣得钱也都是我们的,现在是我全职带娃,二胎七个月,所以婆婆就经常要给我钱,只要买东西都给我钱。不得不说我婆婆真的是没得挑剔。

关系都是相互的,她每天往我手机上打钱,我每个月给公婆充手机话费,家里电费啥的都是我用手机来交,虽说钱是打我这了,但我也没自己私自用了,不过即使她不往我这打钱,他俩话费和电费我也还是交着,这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义务。

所以只要关系好,老人家没有意见,很情愿给儿媳钱这样是无所谓的。这正能体现这个家庭的状况,我们家应该是常说的那句话都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家和万事兴”


远嫁菇凉小璐


去菜市场买菜,

总会遇到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或者老爷爷一个人推着脚蹬小三轮车在卖菜,

偶尔遇到城管赶了,就着急忙慌的走了。

看着实在是可怜。


我比较喜欢买他们的菜,

一来,这些老奶奶的菜,一般都是自己种的,

很少打农药或者是打催熟剂之类的。

(毕竟,我们自己做相关生意的,所以多少了解一些)

因为他们也不舍得买啊,只是自家菜地种的,

吃不完了,为了换几个钱才出来卖的。


二来,这些菜一般也比较新鲜,

老奶奶基本上都是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摘菜,

然后6点多赶到市场上来卖,

所以没有过夜,蔬菜看起来又嫩又新鲜。


三呢,这些老奶奶也着实可怜。

一大把年纪了,本该在家享清福的,

缺还在蹬着小三轮车卖菜。

买谁的不是买啊,为什么不买老奶奶的。

所以,一直以来,当季蔬菜,我都是买这些老奶奶的。


出门卖菜带钱也习惯了。但这两年,

移动支付太普及了,以至于我出门的时候总是忘带钱,

买完菜才发现自己没钱。


这些卖菜的老人,

好像也逐渐的习惯了年轻人的支付方式,

都在自己的小三轮上带了一个支付牌。

问其谁的,一般都是家里儿子或者儿媳妇的,

毕竟,这些卖菜的老人,有一个手机已经算不错的了。

很多卖菜的老人连手机都没有的,

他们不认识字,或者是年纪太大,根本看不清手机上的内容。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很无奈,

扫微信真的不知道他们的儿女会不会把钱还给老人,

后来,我买菜的时候,出门前,一定会摸一下自己的口袋,

一定记住带钱。特别是零钱。

因为一个卖瓜的老爷爷亲口对我说,

他卖了一天瓜,收了10块钱。


我问他,你回去后你儿子会把钱给你吗

老人嘿嘿的笑笑,没说话。

好吧,我懂了。


老徐说事999


有的确实不会弄,像我妈这个年代的农村人,很多也都不会拼音,现在手机用的也都是老年机,要求不高,能接打电话就行,

我婆婆再菜市场卖菜,前几年流行起用手机支付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就先用我老公的微信跟支付宝申请的二维码。但是有时候她也不放心,收一次款就给我老公打一次电话问问收到了吗...好在没几天我老公就给婆婆换了个手机,申请了她自己的微信跟支付宝收款码。每次能听到收款提醒,她才能放心一些。她渐渐的也习惯了这种便利,觉得不用找零钱了也很方便。

我们现在出门买菜,特别是那种骑着车子零卖的那种商贩,很多人用的都是子女的收款码,也不知道这些钱还能不能回到他们的手上,但是我想 ,绝大部分的子女都是会把钱给父母的。我觉得最好还是用自己的收款码比较好,让子女帮忙给办一个,在几十块钱买个小音箱,就不怕听不到手机的声音。


懒懒推文


我奶奶就不会用智能手机,好多人来买东西就问能不能扫码,不能的话也不能不给他们啊,都是身边的人,然后我奶奶就说你走吧,等你有了再给我。最后就没影了,不会主动给钱,我奶奶去要了才会给!我现在就打印了支付宝和微信收款二维码,名字是我的,教我奶奶如果有人扫二维码看看是不是我的名字。每次扫多少钱,我都用本子记着,等攒的多了,一起转到她的银行卡里面。


小罗爱你哟


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真的是鼻头一酸,现在很多老年人,跟不上时代节奏,而且他们一直感觉用手机付钱非常地不放心,导致他们还是不相信手机付款,仍然坚持现金交易。

而有一些农村来的卖菜的老大爷或老大娘们,他们更是没有学会用二维码收钱,更有可能 他们也没有智能手机,无法进行这种收费。

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孩子们。

有一次,我就看到单位门口一个卖小肉饼的大妈,她就开始也用二维码收钱了。

不过,她笑着说,她不会收钱,她挣 的钱也是给儿媳妇了。

儿媳妇们分好了,二四六给大儿媳妇,三五七给小儿媳妇,星期一她休息。

她手里的二维码牌子也是两边各一个。她自己也记得专门固定一面,好让大家扫码,并让儿媳妇们遥控收钱。 别人一听,都感叹到,你这是给儿媳妇们忙活呀!

她说,可不是吗,反正挣 的钱也早晚都是她们的。

听的人无不唏嘘,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地给她现金,让她有一点自由的钱。



还有一次,看到一个卖水果的老大爷,他也用二维码收钱了,不过他说,这个二维码是闺女的,闺女经常是收了钱,攒到整数就给他送了来,他说,前天刚给他送了六百来。

这种情况还是很让人欣慰的。

不过,这种收钱方式,真的让一些老年人很为难,于是,我们每次上早市啥的,也都特地带上一些零钱,就是专门给这些老年人付钱。

所以,真的是劝一劝年轻人,教一教老年人怎么用手机付钱或收钱吧,毕竟时代已经走到这样的了。


Longsuixinyuan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尽量给现金。如果我没有现金,我会扫码给别人钱,然后让别人给我现金,我再给这位老妈妈。绝对不会扫她儿媳二维码,不是说绝对而是80%,现在大部分儿媳妇特别是农村不用想平时给老人钱了。还想方设法的要老人的钱。如果扫了儿媳妇的二维码,这钱绝对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太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不会扫二维码。我现在给老年人买菜的话,我会尽量准备现金,虽然我大部分用手机支付。但是我包里面随时都有几十块的现金。就是怕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老年人。


风雨中的蜗牛


很多事情,透过现象真无法看到本质。

当你看到一个儿子在医院搀扶老人的时候,你以为他是孝子,可这次探病却是十几年来第一次回家看父母。

你以为他不孝,其实是父母从小没有给他温暖的家庭,他为了父母生活保障在外拼命养家。

日常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当他独处,而身边正好有一群人围在一起聊一个你听不清楚的话题时,他们的群体笑声就能让你怀疑他们是不是在笑话我。

其实,并不是这样。



烟熏粉


我妈就是在工厂上班,发工资打卡,因为我爸外债无数,我妈不知情的很多,我妈不敢办银行卡,怕辛苦赚的钱再不知道怎么就没了,所以考虑一下说让给厂里我弟的卡,主要怕打我们姐妹俩卡上弟媳妇不高兴,结果弟弟不给卡,非给弟妹的卡,就意味着我妈花钱还得要着花,但是考虑工资都给弟妹了,要点零花应该会给的,我妈干了三个月发了两个月工资,第一个月3700多,第二个月3千多,都打弟妹卡上了,他们俩给点零花,我妈连零头都花不了,因为她很节省,前几天我妈手机停机了,我妈自己去交费,但是不知道自己手机号,同事帮忙看了下她的号码,因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都不确定,拿去交费充话费的人告诉她怕充错了,她没敢充,因为她在厂里距离我们都很远,结果她又回去厂里,用她同事的手机给弟弟打电话不接,打弟妹的也不接,后来打我姐的,我姐给充了50元,手机通了以后她就给我弟妹电话,我妈说让她给我姐发五十块过去,因为以前我妈不工作在家种地的时候没钱,我姐经常二十,三十的给她充话费,我妈觉得她现在自己赚钱了,不应该经常让我姐给充费了,因为我姐姐家也不富裕,平时都是生活很拮据,我家也是,都没什么钱,一家人只有一个人赚钱生活,我和我姐都是在家带孩子,没什么收入,我弟妹就因为让她给我姐发红包还五十块话费直接就挂了电话,挂之前说闺女交点话费应该的,我妈挺伤心的,觉得自己赚钱了还是没钱自己花,打算不给她打了,但是又没有好办法,如果打我姐或者我卡里,我弟妹肯定会闹翻天,有时候特别恨自己没能力,如果我们过的好点,直接就把妈妈接我们这里就好了,不用两头受气了,我爸家暴,我弟和弟媳妇有钱才高兴,没钱我妈就看脸色,我说你就来我这里吧,穷点不怕,慢慢赚,我妈总怕给我们填麻烦,我想改变这种生活,我妈都56岁了,工作要12小时,真觉得养儿子没什么用,关键当闺女的管多了,他们还不乐意


苦今生换来世


是不会阿,我爸妈家开的小卖店都是用的我的微信支付宝的二维码目前只学会了看是不是收到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