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水,無色無味無臭,無形無相無聲;隨岸賦形、流動而不板滯,不擇高下、柔和而不爭競。從春秋時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聯想,到東漢郭林宗“澄之不清,擾之不濁”的譬喻,再到清代魏環溪“君子如水,小人如油”的慨嘆,古往今來,“水”作為智慧、度量和美德等等的象徵,被賦予了太多的人文意蘊和審美內涵。而其集大成者,大概莫過於《荀子》中所載孔子與學生子貢的一段對話了:

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無怪乎孔子被推崇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荀子》所述孔子觀大水之慨,簡直涵蓋了水文化的各個層面,森羅萬象,無所不包。在孔夫子眼裡,流水浩浩湯湯,像德行普惠萬物;九曲迴旋,若道義周行四方;奔湧喧騰,如勇力一往無前;波平如鏡,似法度秉鈞持軸;無微不至,好比上蒼洞察世間;淘洗萬物,類似教化敦風厲俗;東流入海,如同意志百折不撓……

翻開中國的文化典籍,幾乎所有史實文獻都蘊涵著豐富的水文化內容;對“水”的描寫、吟誦和歌詠,是世代文人騷客筆下曠古不衰的文學母題和歷久彌新的文化體認,這絕非方鑿圓枘、郢書燕說。自國雅楚騷、漢賦樂府延至唐風宋韻、明清流變,莫不在描情寫意上因水得勢、借水言志、以水傳情、假水取韻:或抒“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纏綿之戀,或託“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蓴鱸之思,或寄“乘桴入南海,海曠不可臨”的失意之怨,或發“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家國之悲,或啟“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的哲理之辯……叩經問史,朝山謁水,尋訪先哲前賢的白袍在歷史迷塵中舞動的弧線,我彷彿看見了那些屹立千年走馬的身影在文化山巔巍然不動,在山水間紛紛撫須微笑。

概而言之,中國文化中水的意蘊虛明澄澈、惝恍迷離,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即之如得、握手已違,恰如寒山子所云“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當你與“幽松”的距離越來越近,你就走到了松樹中,走到了風聲裡;漸漸地,你就是一縷微風在吹拂,你就是一株松樹任微風拂過。而在我看來,流水之智,是純淨無染、溫潤圓融的禪意領悟,是處變不驚、隨緣任運的豁達境界,是自闢溪谷、春燕差池的睿智明燈。

張愛玲先生曾言,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錢鍾書先生亦感慨,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現實中國可用八個字概括:新舊衝突、東西碰撞,即新舊文化的衝突、東西價值觀的碰撞。人與人之間瀰漫著慾望浮躁、拜金逐利的戾氣,附驥攀鴻者如蟻附羶、如蠅逐臭,社會主流認知充斥著殘酷如《三體》中所述的黑暗森林法則。面對沿途數不盡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人們的迷惘失落常與所得成正比。為人若水,這看似玄妙莫測,其實並非望塵莫及。水善利萬物卻與世無爭,在五行當中,水無金之炫目、木之挺拔、火之熱烈、土之厚實,卻可以冷卻灼熱的金屬,承載航行的木船,熄滅熊熊的烈焰,潤澤廣袤的土地。君子理應取法於水、孜孜以求,拿得起,放得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除卻無限拔高的精神層次,政治亦可於水文化中汲取養分。《國語》有云:“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唐太宗與大臣討論治國之道,也多次引用和發揮“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君不見,古往今來多少官員,處江湖之遠時動輒牢騷滿腹、指謫時弊,慨然以掃除廓清、匡時濟世自期,等到一朝平步青雲居於廟堂之上,氣也順了、話也沒了,光顧安享尊榮,就像山中的小溪一匯入大河,就少了在山裡時的清越激揚之聲。回眸當下的政治生態,部分官員“高腳杯舉的多了,大碗茶喝的少了”,官職越升越高,和百姓的心卻漸行漸遠。居廟堂者將民眾放在心上,民眾自然會把你捧在手中;倘不能順應民情民意、改善民生民利、紓解民憂民困,則“魚水情深”就會變成“水火不容”。

如果我們從精神的雲端放低視線,俯視水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則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如何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確保河通水暢、江湖安瀾?答案不言而喻:水利。那麼,何為真正的水利?

水利絕非僅是工程學層面的某些建築物,抗衡自然力量的手段技巧,學習水利也絕非浸淫於圖紙參數,執迷於構造計算的僵硬過程,從而對水背後的文化棄如敝履,一派理工男的木訥愚鈍。真正的水利,是以水,利心,利這世界,利這世間的人們,綻放屬於水利人的圓潤水韻和薪火傳承的文化豪氣。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有言:“潛心積慮以求精微,隨事體察以驗會通,優遊涵養以致自得。”精微、會通、自得,我理想中的水利人,生命與學術應當是如此合二為一、渾然天成的。當水文化的光芒籠罩在堅實的理工宮殿之外,圓融如一的氣息會穿透一切阻礙,直達時代的內核。

這才是水利的文化意義,才是水文化的精魂。[1].


[1].筆者作稿時系山東大學2018級水利系學生,原文已發表於學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