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感覺現在漢字很少造字來表示新事物而是用老字組合成詞語來表示?

feesoar


中國收錄漢字最全的字典是康熙字典。康熙字典上收錄四萬七千多漢字,許多漢字用途只有一個,顯示人名地名和冷僻形容詞,例如甪直(蘇州有個甪直古鎮)、甪里先生(商山四皓),嵊泗、嵊縣、眭、氿、厙、燚、仧、倞、灋、屴、炏、冇、氹、忈、辷等等,這些漢字你認識幾個並能準確讀音?現在中國人常用漢字不到四千,剩下的四萬三千多都是冷僻字,你還要造字?先把康熙字典上的漢字認全再造好嗎?近百年來,新造並得到廣泛使用的、收錄進《新華字典》和《辭海》的漢字只有幾個,齊白石創造了“烤”字,毛澤東創造了“搞”字。還有新文化運動創造的”她”字。搞本來是湖南方言,有音無字。後來把高加個踢手旁,讀音gao,已經成為常用漢字了。這幾個字,翻遍康熙字典是找不到的。

有網友留言,找出幾個新字。但是,本人強調,任何新造漢字,必須被辭海和新華字典收錄,這是國家認定。1977年底,文革餘毒未消,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過“第二次簡化漢字方案”,推出幾千個莫名其妙的簡化漢字,當時所有主流媒體和學校課本都被強制使用,但遇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到1986年10月,國務院宣佈廢止這批簡化漢字,重新恢復到第一次簡化漢字方案。這說明,隨意發明新字,不會有市場。這就是部分“二簡漢字”,看看是什麼東西。


楊周彝


悟空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價值。回顧一下,歷史上有兩個人主動造字,一個是1000多年前的武則天,她為自己造了一個曌。這個字除了她自己用,沒有任何歷史價值,就像秦始皇給自己取名始皇帝一樣,是一種好大喜功的自私行為。另一個是100多年前的劉半農,他為受壓怕的女性創造了一個“她”。他為了公平正義造字,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認同。

現在人們為什麼很少造字呢?原因有三。

其一,漢字屬於象形文字,經過漫長沉澱,線條已經達到極簡,極簡主義是很難超越的。

其二,漢字造字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尤其是形聲字造字法,已經在漢代促成了漢字大爆炸,漢字足夠多,甚至出現了同一個字的多種寫法。

其三,使用現有漢字重新組合已經足夠表達各種新鮮事物,這比創造漢字更容易傳播。

總之,漢字是華夏文明的載體,它既是工具,也是內容。文明是不容許被任意踐踏的,歷史上也曾有人想把漢字改為拼音文字,但最終被人民拒絕了。





司文學舍


用新造字表示新事物還是用老字組詞表示新事物,主要還是看哪種方法表述更精準、更易推廣使用,也就是從實際應用效果出發來考量。

大家看過化學元素週期表之後,會發現許多人造元素(通過粒子對撞等方法)的命名,都是通過新造字的方式,一般是在西方命名的音譯為漢字的基礎上,加一個金字旁(大多數人造元素是金屬元素)組成新元素的名稱,譬如錇、鍆、鐒等等。這是因為元素都是單字命名的,為了突出“新發現”的元素特性,我們國家多用新造字的方式來表示。

而對於因為科技發展和進步,以及雖然是新發現但並不嚴格要求單字命名的事物(例如本次的新型冠狀病毒或新的有機化合物),我們更多是採用已有字組詞的方式來命名。順便提一下,西方字母文字對新事物命名也多采用定語或狀語加詞根加前後綴等方式來命名新事物,有些詞已經發展得看起來比一句話還長(詞之大,一行寫不下)。

寫到這裡,真的不得不佩服我們國家的語言和文字強大的進化能力和包容力。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存在了幾千年的歷史,是目前仍然被廣泛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比漢字更古老的不是沒有,但現在已經沒有被大範圍使用了),在進入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後,居然煥發出了更強大的活力。相比字母文字,漢字所承載的信息量更大,如果說漢字是三維的,那麼字母文字就是二維的。我們的漢語還有大量的成語,祖先還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和古詩詞,幾十個字就能夠表達非常宏大複雜的場景,而這些千年前的文學,我們現在許多人都能信手拈來,而莎士比亞那個時期的古典英語,很多英國人已經看不懂了。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智能手機廣泛應用,大家可能也發現了,一屏幕的中文文章比一屏幕的英文文章,所能傳遞的信息量大的多!而且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接受過中國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即使不能準確發音,但通過聯繫上下文的方式,也基本能夠理解它的意義;而表音文字,即使你能夠讀出來它的發音,可是如果這是一個你完全沒有接觸過的詞彙,你就很難真正理解它是什麼意思(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叫做《專業英語》,不同的學科專業英語都是不同的),這種情況在醫學、化學、法律、金融等等專業領域尤其顯著。

在此不得不敬佩我們國家教育界的前輩,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持續推動全民義務教育,掃除文盲,讓幾乎全體中國人民掌握了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才有了我們祖國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對比我們的鄰居印度,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做到了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就因為我們實現了義務教育,才讓我們實現工業化成為可能,而印度空有十億人口,但是卻不能勝任產業工人的工作,只能是小作坊式的經濟加上少量精英為西方提供外包服務。

所以,我們的語言文字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智慧伴隨我們度過了幾千年的時光,並且必將伴隨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發揚光大!





大李小李國學書屋


老字組合,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便於人們更好的理解,如果造字去表達一些個新事物,不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女皇武則天,造了十八個字廢掉了十七個。流傳下來一個“曌”字,也無可用,“日月當空”磁場太大了,沒人敢用“曌”字取名,中國人文精神之道是中庸之道。

武則天便於自己的統治,造了十八個字,死的時候,竟然留的是無字碑。這也是歷史對武則天的諷刺,“武韋亂唐”是歷史的客觀定性,不論她治國的成績。譬如明末清初的時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評價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凡客紅塵


這正是漢字的優勢所在。反觀英語,面對不斷出現的新事物,需要不斷創造新的詞彙來描述。


溳水墨賢


因為幾千年的發展詞彙已經足夠完善來應對目前的生活了,實際上我們常用的字沒多少,有很多字可能一輩子也看不到。


地理輕談


看到這種類似的問題真的是一笑了之,專家都不擔心的事你們天天操心,還有人把漢字比喻英文字母,詞語比喻單詞,真的哭笑不得


孤鶴閒雲


中國文字內涵豐富,古時文言文聊聊幾句並表達出了大量的信息與內涵。造字已無太大意義且還增加了辯識難度。


汈汊湖陳海波


老祖宗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