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疫情當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防疫宣傳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眾志成城,共同戰役,當千萬醫務工作者化身“白衣戰士”之時,我們的非遺傳承人也積極行動起來,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加入到疫情防控宣傳的隊伍中來。

今天,我們展示的抗疫非遺作品是省級非遺項目——燈綵(長汀客家刻紙龍燈)的傳承人為我們創作的主題作品。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白衣天使》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眾志成城抗疫情》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武漢平安》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決勝疫情,百花綻放》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萬眾一心,共戰疫情》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武漢加油》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越戰越勇》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中國必勝》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中國加油》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眾志成城抗疫情》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作品名稱:《武漢加油》


燈綵(長汀客家刻紙龍燈)


“燈綵(長汀客家刻紙龍燈)”流傳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童坊鎮的彭坊村一帶,據傳由清康熙年間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約公元1685年~?)將泉州剪紙藝術、花燈藝術融合在當地龍燈上,並加以創新組合,即創造形成了獨具特色,融合龍圖騰文化、刻剪紙文化、花燈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於一身的“刻紙龍燈”,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龍燈主要由龍頭、龍身、龍尾三大部分組成,整條龍的骨架都是用竹蔑紮成,其中龍頭、龍尾的表面多采用扎、剪、貼、裱的工藝製成,而龍身則另外多采用了“刻”的製作工藝。

龍身採用竹蔑扎、白光紙貼、裱、色紙鑿(圖案)、裱、貼融為一體的工藝流程,用刻紙工藝在色紙上雕鑿成各種圖案,再裝裱在橢圓形燈籠上,之後固定在屋桷子木板上,即形成龍身。各龍身與龍頭龍尾通過活動撐杆進行接駁,便形成了一條五彩斑爛的刻紙龍燈。

燈籠製作十分精巧,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圖案常有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常見的表達主題有:《生肖報喜》、《獅王鬧春》、《春滿人間》、《國泰民安》、《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祈福類圖案,表現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寧、祥和的心願,也表達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燈綵(長汀客家刻紙龍燈)” 體現了群眾智慧和民間藝術的魅力,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游龍燈中,更有凝集人心、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其豐富內容、特徵對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豐富和完善龍圖騰文化、刻剪紙文化以及花燈文化都將產生一定的作用,應予以傳承與發展,使之對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藝”心抗“疫” 龍巖非遺人用(剪)刻紙等待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