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原標題:《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是根據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故此電影的故事線基本是和小說一致,在人物上和小說保持高度的一致,以及故事的背景都相同,都是發生於抗日時期,小說和電影在這個方面都有表示,也同時表述出了樹華農場在主任丁務源的管理下走向衰敗的故事。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對於人物的刻畫,電影也是按照原小說的人物狀態來刻畫,如丁務源人物的刻畫:處事圓滑,對於工人的放縱,這就深刻的揭示出在中國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關係,而不是靠本事、靠業務、靠科學,電影和小說都是對於這種人情世故的極大諷刺:秦素齋小說和電影嘲諷他愛惜名聲,在電影和小說“藝術家秦素齋”這句話就充分的揭示出他對於名聲的愛惜;尤大興小說和電影高度相似,性格特點是聰明、強健、肯吃苦,通過和丁務源的相比較使得小說和電影更加的精彩。明霞在小說和電影中都是壓倒尤大興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尤大興被趕出農場的關鍵人物。電影基本是按照小說人物的性格,為人處世的風格來展現。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其實小說和電影還是有巨大的差異,小說只是給電影的故事框架,故事的走向做了一個基本的藍圖,而電影跟多的是在細節上作出補充。其中電影中就加進去一些人物,如三太太,佟小姐,這兩個人人物貫穿全劇,可謂是人物連接的紐帶,小說中對於丁務源討好太太們只是一筆帶過,是一種隱性的表述。如果用AB兩條故事線來表述,A故事是一種顯性的表達,則B故事是一種隱性的表達,更多的強調人物的心理活動,小說中A故事就是丁務源“逢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及最後趕走尤大興,B故事就是討好太太們,對於“上司”的活幹的是事無鉅細,從而奠定他農場主任的地位。而在電影中則是把小說中的A故事和B故事給雜糅在一起,一同變為A故事,B故事則單純的為丁務源的心理活動。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小說和電影對於秦素齋這個人物的出場方式也是有巨大的差異,小說中對於他的描寫也是不吝筆墨,主要描寫他是一位地主家的兒子,但是他和他的老子卻“尿不到一個壺裡”故此他想要逃離他老子,無意間才走到樹華農場。電影中的出場是在方教授投江之後他心裡害怕,才無意間走到了樹華農場。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同時,佟小姐這個故事的串聯者,也在電影的中對於秦妙齋的人物刻畫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小說中對於秦妙齋的描寫主要著重於好高騖遠,自命清高,以及沒錢時乾點下三濫的手段,但是電影中通過佟小姐的潤色,又使得秦妙齋的性格有一份鬱郁不得志的感覺。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電影在小說的一些細節部分做出的改動還是非常的大,如小說中工人在買東西是讓丁主任捎帶著買,但是在電影中確實因為上司的孩子過生日使得農場的錢不夠,故此丁主任才會用這些貨物來抵消工人們的工資,這兩者的差異就變得非常的大,小說中展現的是一位“熱心腸”,雖然他也吃回扣,但是工人心理是感激他的,但在電影中則是工人拿到貨物時自己抽了自己的嘴一巴掌,討厭自己的多嘴才會導致的丁主任以貨抵錢的行為。小說中有一部分是寫丁主任到任後兩個月後,大家不想讓他辭職,並且對於丁主任的殷勤,使得太太們也無從開口。她們既不出聲,男人們就感到事情都辦得合理,而把丁主任看成了不起的人物。這一整段電影中是刪除的,並且生日會上老闆們對於丁主任的殷切是很不滿的,言語上也有敲打丁主任的意思,增加了丁主任的心理活動——焦慮,這個通過丁主任在牆角抽菸可以看得出來。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這部小說畢竟是一篇中篇小說,篇幅比較的短,他無法像影視一樣給觀者直觀的感受,其中許多的細節就需要我們仔細的去腦補和想象,沒辦法每一個人細節都做到細緻入微,但是我們卻可以從語言文字之間窺見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圖,有其是小說在開篇就用比較長的篇幅來介紹樹華農場,尤其是對於環境的描寫,使讀者可以帶入到相對應的時間。而電影開篇就用一個段落來刻畫丁務源對於三太太的奉承,尤其這個電影視聽語言的表達形式更是新奇,就好像完全是紀實一般,尤其有非常的靜態鏡頭。其中動態的鏡頭用的不多,更多的採用跟拍的形式來展現人物的心理。其中影片採用黑白色彩,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

《不成問題的問題》,電影和原小說異同分析

(分享優質的電影資訊及內容,喜歡的話就請點個贊,關注支持一下~謝謝!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