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叛变曹氏家族后,为何曹操当年老部下都坐视不管呢?

非梦王子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等人。从此曹魏的大权落于司马氏之手,曹氏政权名存实亡。

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司马懿密谋篡权这件事,不会没人知情。但为什么不见曹操当年的老部下阻止呢?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既然讨论的是为什么不见曹操当年的老部下阻止,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如何用人的。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在用人方面也有他自己的一套标准。他并不是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不论出身是高贵还是贫贱。也不论之前是敌对还是同盟,只要是贤能之士,曹操都是欢迎至极。而且曹操对待自己身边的部下,也是赏罚分明、以诚相待,可以说深谙相处和用人之道。

这么一看,似乎老部下不替曹操守护曹家的天下真有些说不过去。但不要忘了,曹操性格里也有阴险,猜忌的一面。譬如蔡瑁、张允、荀彧,都是个顶个的功臣,但还是死于曹操之手。其他部众,看了这些人的结局,只怕也是寒了心。所以当司马懿威胁曹魏政权之时,那些能存活下来的老部下,早已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司马懿篡权之势不可挡,他们自然也不会犯傻跳出来自讨苦吃。

也许有人会想,就算是不为了曹操,他们对当时的皇帝曹芳就没有一点感情吗?这就要从魏明帝曹睿托孤司马懿辅政开始说,当时曹爽作为位高权重的大臣,想独揽大权。于是就设计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官是升了,但其实权力被架空,司马懿从此称病不上朝。再看曹爽,他滥用私权,仗着少帝曹芳尚幼,专政乱权。他将国家大片土地占为私有,随意向州郡索要财物,敢有异议者直接被曹爽找个借口免了官职。不仅如此,他还放纵欲望,崇尚奢侈享乐。

他的行为早已引起诸多大臣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解除了曹爽的职务,其实也算是顺应民心了。那些老部下也不会想为了维护曹爽去得罪司马懿。

还有一点,就是司马懿本身。司马懿也不是一开始就拥有那么高地位的,当年曹操猜忌他有虎狼之心,司马懿就靠勤于职守、忠于本分打消其顾虑。在魏明帝曹睿在位时,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司马懿领兵出征,使诸葛亮无功而返。此外,他还率军平定过公孙渊的叛乱,而这都使他在朝中的威望有所提高。当曹爽猜忌他,派人试探他是否真的身体有恙时,他也演了出戏给曹爽看,让曹爽从此失去戒心。可以说司马懿的才干和计谋是非常厉害的,那些大臣未必都和曹爽一样被骗过去,毕竟怎么会有人不早不晚偏偏这个时候病的连粥都不能自己喝呢?但他们都选择默契的不点破,足可见当时人心的向背。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当时曹操的儿子中,优秀的不少,但大多英年早逝。旁氏里有才能的也早早逝世,可以说曹魏皇室势力是比较弱的。再加之那些陪同曹操打天下的老部下,大多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也已逝世,所以司马懿的篡权,进展是比较顺利的。

综上所述,司马懿的篡权,有人为因素,也有时势造就。朝野的势力,从来都是这般此消彼长。其实不论那些老部下有没有试图阻止,最后结果也很难有什么变化。不知道曹操若是泉下有知,知道自己当年猜忌的司马懿确实篡夺了政权,会不会气的捶胸顿足呢?


邓海春


其实很简单不管曹操当年的老部下管不管,结果都差不多,没有才能的管不了,有才能的,不想管,管了结局也很惨。

曹操本人的原因

曹操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用人唯贤,不论门第,颇有识人眼光。但同时他的性格是比较容易猜忌和狠毒的。

就连被曹操立下赫赫大功的的荀彧等人,就是因为反对他称王,就被杀掉了。他的护卫想帮他盖衣物,结果被他以梦中杀人的借口杀掉。大家心里不说,心里其实很寒心了。

还有一点就是曹操当年就是曹操征战天下的文臣,能到司马懿的这个年代都死的差不多了。曹操的老部下,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方面是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士族和平民子弟。比如典韦、许褚、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这些文成武将基本上都已经死了。

人才的指数效应

而曹操的旁支,没有多少有才人的人物,有才人物的大多早死。曹操的后代旁支,肯定也不得到锻炼,因为宗室一旦有了实力和能力,对皇家来说是很危险的,没有锻炼,才能就没法提高。没办法形成做指数效应,慢慢提高。

最重要的是曹爽作死,曹爽上台以后大肆启用何晏等无才无德之人,破坏朝纲,大肆卖官鬻爵,令大家都颇为不满。可以说已经接近离心离德了。司马懿他是只老狐狸,历经三朝,论手段,论知识经验等等,曹爽都不是满意的对手。


曹操部下有起兵的,可惜失败了。

但是司马懿叛乱以后,曹操的部下并不是没有出力,也有起兵反对的,比如淮南三叛(王凌、母丘俭、诸葛诞)等人,但是被打败了,所以再也无人敢反对司马懿的统治。

这是我刚才说的,没有才能的,没有办法做反抗。有才能的,不想出力,甚至有的出力的人死的都很惨,这样像这样怎么可能有人敢反对司马懿的统治呢?


职业减肥营养师


回答这个问题,要有高远的历史视角。我以为不是没有人出来反对司马懿,而是力量斗不过司马懿。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势单力孤。实际上,世间万事因果不爽,司马懿敢叛曹魏能篡曹魏都源于曹操,分析如下:

一、司马懿叛变曹魏,有没有人出来反对?

一开始大有人在,经过司马家族残酷镇压,久而久之,反抗势力逐步销声匿迹。跟大家理一下脉络: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陪皇帝出京祭奠皇陵,一举发动高平陵政变,果断将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张当等曹魏权臣斩杀并诛三族,“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凡明目张胆站出来反抗司马懿的,不管是谁统统杀掉。

公元251年,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等人被司马懿诛杀三族;

公元254年,夏侯玄、张缉、乐敦、刘贤等图谋杀死司马师被诛灭三族;

公元255年,毋丘俭等图谋杀死司马昭,被诛三族;

公元257年,诸葛诞不满司马氏兄弟欺凌曹魏起兵反对司马氏。兵败被诛三族。其麾下数百人被俘,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人头滚落数里,何其悲壮,何其忠勇!

······

司马氏家族的残酷镇压奏效了,敢于反抗司马氏的文臣武将越来越少了,直到销声匿迹。司马氏家族谋篡曹魏政权的野心也暴露无遗,以至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新登基的小皇帝曹髦终于忍无可忍,在朝野无人敢帮他的情况下,亲领御林军讨伐司马昭,事败被杀。从此曹魏的政权牢牢掌控在司马氏家族手里,就差一个过户的手续。

岂曰无人?势单力孤,胳膊拧不过大腿而已。

二、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我个人以为根源在曹操。自古“天道有轮回,苍天放过谁?”曹魏篡汉必有司马篡魏。这就是历史的大因果大轮回。而且曹魏篡汉和司马篡魏何其相似!连每一个细节都像复制出来的。

这里单说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的用人制度。

现在讲用人要求德才兼备,这是非常正确的。曹操不是,他用人“唯才是举”,不管你德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干事,能成事,我管你的品德如何!你看他发布的《求贤诏》中有这么几句话: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翻译一下:要是必须用清正廉洁的人,那齐桓公就别想称霸诸侯了。如今天下是不是还有怀才不遇沦落山野的智能之人呢?哪怕是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甚至和嫂子通奸乱伦的人,只要有能力,我都用!

在打天下的非常时期,在战争年代如此用人本无可厚非,实际曹操也得益于此,人才兴盛,一统北中国。但战后坐天下,就恐怕不是好事了。德行不好的人,只着眼于势利,形势不妙,利益受损,那我就装聋作哑了。故而在司马家族逐步掌控曹魏政权,甚至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眼看篡夺曹魏天下的形势面前,好多曹操提拔重用起来的人都选择了沉默。为利来者,利尽而去,为名来者,名去人亡。本就是一批不忠不义不孝之人,你能要求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舍生取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吗?!

总结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不管,大势已去,管不了!因果轮回,天道如此。要找司马能叛魏能篡魏的人为因素,罪魁就是曹操的用人制度。其他原因肯定有,但都是小枝末节。


羊大人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乘大将军曹爽陪小皇帝曹芳去京城以南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政变。他调集敢死劲卒三千人控制了洛京,亲自率部据守洛水浮桥,扼制住各条要道,同时逼迫太后发布诏书,声讨曹爽罪行。

司马懿冒险成功了,无谋无勇、不敢绝地反击、背水一战的曹爽被迫交出了兵权。曹爽交权的目的是想以此换取在洛阳眷属的平安以及保证其身家性命不受侵害。不久,老谋深算、阴狠毒辣的司马懿出尔反尔, 一举诛杀了主动投降的曹爽,为斩草除根还将其家族的男女老幼、亲信党羽数千人诛戮殆尽。史称“高平陵事变”。

史载,司马懿外宽而内忌,善于韬光养晦、耍弄权术。诛灭曹爽集团时,其嗜血残暴的本性显露无疑,举凡曹氏三族、亲信党羽、门生故吏的三族都不能幸免。男女老幼、甚至姑表姐妹早已嫁人的,也全在斩首之列。据记载被杀者多达七千余人。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经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两年后,七十一岁的司马懿故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在这段时间内,忠于曹魏的内外重臣、特别是一些由曹操栽培、攫拔的文武官员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调集重兵给镇压了下去。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废黜掉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早在司马懿还活着时,一些忠于曹魏的将领就曾起兵反对他,可惜都没成功。

譬如齐王(曹芳曾封齐王)十二年,都督扬州诸军事的王凌就秘密聚集力量以反攻司马懿,然而事机不密,被司马懿侦知,遂率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王凌措手不及,只得仓促应战。司马懿擒获王凌后,把他送回洛阳,王凌在路上服毒自尽了。

也在这一年,司马懿病殁,其子司马师接了他的班。到齐王十五年,中书令李丰,张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策划干掉司马师,再将曹爽的姑表兄弟夏侯玄扶上位代替他。又因事情败露,都被司马师给杀害了。司马师很恼火,干脆废黜掉齐王曹芳,改立魏文帝曹丕的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次年,扬州都督毋丘俭 、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和毋丘俭 、文钦的军队对峙、相持。因兵力单薄,毋丘俭军大败亏输,二人乘乱逃逸,毋丘俭在逃亡路上死于乱军中,文钦逃奔吴国。

在平定毋丘俭之乱时,司马师本已有伤在身,因关系重大,不得已带伤亲征。得胜后,刚一班师回到许昌就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接替其位。

两年后,新继任的扬州刺史诸葛诞(诸葛亮族弟)又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一次,诸葛诞吸取了以往两次起事的失败教训,他知道司马昭权力已稳固、兵雄势大,不容易凭武力战胜他,所以事先暗中和东吴取得联系,争取外援,并采取守势,坚守不战。

东吴派降将文钦率军前去增援他,还另外派兵以为呼应。诸葛诞有了依靠,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司马昭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诸葛诞包围起来,又分兵堵截住了东吴援军。依靠人多势众,居然一举攻克寿春。诸葛诞与文钦有矛盾,突围时竟乘乱袭杀文钦,仅率数骑逃出寿春,途中被(曹魏,西晋将领)大将军胡奋的部属击杀。之后,司马昭下令将诸葛诞三族尽诛。

寿春被攻破后,诸葛诞的亲信部属三百多人全部被俘,无一人愿降,最后全部引颈就戮。从此以后,忠于曹魏的文武官员就再也没有人敢于起兵对抗司马氏集团了。

司马昭在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后,杀害了铤而走险、率卫士与宦官攻击自己的曹髦,立曹奂为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司马昭的手上。之后,司马昭出兵灭蜀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了曹奂,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改历法,大封群臣,建立起一个新王朝——(西)晋。十五年后,晋军攻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作“三国归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此时曹操的老部下都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首先看一下此次政变的过程和时间。当时的魏国君主是曹芳,曹魏第三任皇帝,也就是曹丕的孙子。那时还是个孩子,有大将军曹爽辅政。公元249年,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奠魏明帝曹睿的祖坟高平陵,离开了洛阳。司马懿乘此机会,发动政变,抓捕了曹爽,灭其三族,软禁了曹芳,掌权朝廷。



曹操是在公元220年死的,他的老部下大多跟他在同一年代先后而死,先列举几个:

张辽(169年-222年)

乐进(? -218年)

曹仁(168年-223年)

曹洪(? -232年)

夏侯渊(? -219年)

夏侯惇(? -220年)

徐晃(? -227年)

于禁(? -221年)

张郃(? -231年)

程昱(141年-220年)

荀彧(163年-212年)。

不光是曹魏,整个三国好多英雄人物都在这一年代死去。曹操的老部下死的算晚一点的厉害的只有张郃,但张郃在抵抗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被诸葛亮伏击,战死在剑阁道。


所以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曹操的老部下都已经死了十多年了,朝中能靠得住的只有一个曹爽,但被司马懿打个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不但被抓,还被司马懿灭了三族。加之司马懿老谋深算,手握大权,在当时没人能够斗得过他。


南影小生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操死了快三十年了,在位皇帝曹芳是曹操的曾孙,主政的曹爽是曹操的孙辈。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个时候哪还有曹操的老部下?

一、西山日薄

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如《新三国》),很多人对曹、刘、孙三家创业集团的核心人物的年龄没有概念。甚至不少人以为曹操和司马懿的年纪相仿。但其实曹操和司马懿的年龄差距很大。

汉末三国人物的年龄跨度是这样的↓

公元130—139年:士燮、陶谦、汉桓帝;

公元140—149年:刘表、贾诩、华佗、司马防(司马懿之父);

公元150—159年:曹操、孙坚、孔融、汉灵帝、荀攸、张昭;

公元160—169年:刘备、关羽、张飞、荀彧、张辽、曹仁、太史慈;

袁绍、袁术、刘焉、吕布、马腾、张鲁、夏侯惇、夏侯渊、公孙瓒、赵云等人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曹刘孙等人的年龄相仿。

公元170—179年:郭嘉、孙策、马超、周瑜、鲁肃、吕蒙、司马懿、杨修、王凌、法正、庞统;

公元180—189年:诸葛亮、孙权、陆逊、汉献帝、曹丕、曹彰、蒋济;

曹真、曹休等魏国二代宗室将领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但从他们的生平履历来看,应该与以上人物的年龄相仿。

公元190—199年:曹植、邓艾;

公元200—209年:姜维、刘禅、司马师、夏侯玄;

公元210—219年:司马昭;

公元220—229年:钟会;

公元230—239年:吴景帝孙休、晋武帝司马炎、魏帝曹芳;

公元240—249年:魏帝曹髦;魏帝曹奂;吴末主孙皓;

从以上列举人物的出生跨度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家的核心创业班子的年纪都挺大的。就拿曹操来说,创业时他已经35岁,创业将近30年,打下半壁江山时,自己已经是半个身子都埋在土里了。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也一样,几乎各个都是垂垂老矣。

↓《新三国》汉中之战(219年)剧照。司马懿扮演者倪大红的演技很好,但是剧中的扮相太糟糕了。(太老气)



下面再看看曹魏前期主要将领和宗室成员的病卒时间:

公元210—219年:夏侯渊、乐进;

公元220—229年:曹操、曹仁、夏侯惇、夏侯尚、曹休、徐晃、张辽、于禁、 曹彰、曹丕、许褚;

公元230—239年:曹叡、曹洪、张郃、曹真;

把这些人的病卒时间一看,高平陵之变时的情况就很明显了。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三国前期的名人,除了司马懿、孙权、王凌这几个比较长寿的老大爷还活着外,别说是跟曹操同的辈人了,就连跟司马懿年龄相仿的人也几乎是死绝了。

当时还活跃在各条战线的人,都是姜维、司马师、司马昭这些晚辈。

所以,为啥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的老部下都坐视不理?因为都死绝了呗。以上这些人物但凡有一个人还活着,司马懿三父子断然不敢发动政变!


二、青黄不接

清朝小说《扫迷帚》里面有句名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意思是说,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迈的廖化做先锋。

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蜀汉,但其实也可以用在曹家人身上。

曹丕登基后,出于对直系皇族的忌惮,他对所有直系皇族(如曹植、曹彰)全部都进行了打压。他的这一举措,导致整个曹氏和夏侯氏都出现了人才断层问题。

打压完直系皇族后,曹丕重用曹真、曹休这些支系皇族。但曹休、曹真这些曹家二代支系皇族跟曹丕一样,一是短命,二是后继无人。当他们也先后谢世后,曹家将领陷入了九年的断档,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当时正好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期,蜀汉接连发动了第四和第五次北伐,孙权也配合诸葛亮打了一次。面对咄咄逼人的汉吴联军,曹叡只得重用外姓大臣,把全国军事指挥权全权交给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

此后尽管诸葛亮病逝,蜀汉的北伐也暂时停止了,但曹叡并没有收回兵权,而是继续让司马懿等外姓人统兵。比如公元238年的辽东公孙渊叛魏自立事件,率领魏国大军平叛的大都督就是司马懿。

不夸张的说,魏国当时起码有一半的兵权都掌握在司马懿手上。这么大的比例,在曹操和曹丕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

估计曹叡也是意识到了问题,所以在公元239年,他病得神志不清时,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把大权交给曹家将,以免外姓人篡夺了曹氏的江山。于是曹真的儿子曹爽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但是,司马懿是历经四朝的老滑头,曹爽是个什么玩意?



三、人心尽散

曹爽,字昭伯。曹氏二代将领曹真长子。他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本事,这个不好评价。但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曹叡让他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绝对是看走了眼。

曹爽辅佐曹芳初期,他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从司马懿手里收回了兵权,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当他大权独揽后,他认为九品中正制使得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于是他决定改革——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

于是,这一下就玩大了!

为什么玩大了呢?因为他打压司马懿,倒霉的只是司马懿一家,曹魏政权的其它士族不会有危机感。司马懿被他捅翻了,也只能自己暗自伤心。但是曹爽想限制士族特权,这就等于跟所有士族开战了。毫无疑问的是把士族往司马懿身上推。

比如,当时大士族荀家(荀彧),当年荀彧就是被曹操害死的,荀家本来跟曹家的关系就不好。荀彧儿子荀顗看到天道有轮回,心想你曹家也有今天?于是,他转回身就帮着司马家谋划篡位。

再比如,程家(程昱)、贾家(贾诩)、郭家(郭嘉)的后人,政治态度也不明朗,非常的含糊。但这并不重要,因为这三家的儿子混的都不咋地,官职最高也就是太守。不管是帮助司马氏造反,还是阻挠司马氏篡位,他们都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还比如,钟家(钟繇)、贾家(贾逵)、王家(王朗)、华家(华歆),这四家的儿子是一个比一个操蛋,跟他们爹有一拼。这些人的政治主张就是谁当皇帝都是我亲戚,谁想当皇帝我就上劝进表,呵呵!谁规定皇帝之位只能让曹家人坐了?

曹丕当年就被这些人扶上位的,他也是瞎了狗眼。后来捅曹家腚眼的人,恰恰就是这帮扶曹丕上位的墙头草。

这是士族阶级,再来看将领。

曹操的五子良将都是猛将,但他们的儿子都是草包。张辽儿子张虎官位只到偏将军,比他爹的前将军和征东将军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于禁,徐晃,张郃的儿子更惨,在史书上关于他们干了什么事情都没记载。由此可想而知,司马懿要政变,曹操当年心腹老将的儿子们,一个也靠不住。

典韦的儿子典满,许褚儿子许仪同上,两个也都是草包。尤其是许褚的儿子,他在随钟会伐蜀途中因为没有及时修补道路,被主帅钟会下令斩了。(都跟着钟会了,可见许仪也是个无所谓谁当皇帝的主。他爹许褚那么忠心,居然生了他这个废材)

跟以上那些废材相比,乐进的儿子乐綝还算比较争气,官至扬州刺史。然而,他是支持司马氏的。诸葛诞起兵造反司马氏反时,把他给杀了。

从以上列举的名单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氏的江山基本上就是岌岌可危。曹魏政权最大的问题在于:那些大族统统都是不安定因素,荀家、钟家、王家、贾家,几乎没一个是忠臣。从当年官渡之战时一堆人暗通袁绍就可以看出,这群人就是顺风各种表忠心,逆风各种拆墙角。还真不是司马懿有本事,他只不过是在最合适的时间朝曹氏大厦这栋危楼踢了一脚。曹氏大厦就被他这一脚给踢塌了。



四、零碎的抗争

当然了,多数人都选择观望,不代表没人拥护曹氏。比如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但是由于曹丕防自己家人防的太狠了,这些人普遍都没有实力。最后夏侯玄因密谋诛杀司马昭被夷三族,夏侯霸害怕被害,逃到了死敌蜀汉避难。

士族当中,陈群的儿子陈泰有点本事,也有点良心(陈群是曹丕的托孤大臣),但这人就是没脑子,政治智商不太高。跟他一样的还有蒋济,也是个老实人,但就是没有政治智商,司马懿让他去劝曹爽投降,他还真的去了,结果大家都被司马懿耍。事后蒋济还觉得内疚,莫名其妙的气死了。净给司马家添嫁衣,蒋家什么都没捞到。

众多士族、将领当中,唯一起兵拥护曹氏的只有毌丘俭一个人,结果孤军奋战,很快就被司马氏扑灭。(毌丘俭报答的是曹叡)

另外,王凌、文钦、诸葛诞等人也反对司马氏专权,但他们不是曹魏的忠臣,他们只是认为司马氏能篡权,自己也可以,想取代司马懿父子黑吃黑的货。最终也都被司马父子消灭。


等到这些零碎的势力全被干掉后,当司马昭杀曹髦时,满朝文武没人敢反对司马昭,全部拥护司马昭。除了陈泰一个人。

但是前面说了,陈泰这人没脑子。该出手时不出手,等到司马氏大权独揽,他再去骂司马昭不忠,有鸟用?或许在其它人看来,连陈群的儿子都不敢去清君侧,我们又凭什么送死?

当陈泰也被排挤,郁郁而终后,曹氏的江山就真的灭亡了。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

公元249年,司马懿政变,诛灭曹爽;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曹芳;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害曹髦;

其实,从公元249年曹爽丢掉兵权后,曹氏江山就已经灭亡了。后面的16年,实际上是披着曹氏外壳的司马氏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篡汉时,对汉献帝最忠诚的是他的妹妹曹节。而司马懿政变后,对曹氏最忠诚的是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在司马昭弑君的时候,没人敢替曹髦收尸,是司马孚去收尸的。随后,司马孚在朝堂之上公开和司马昭决裂。

这真的是天道有轮回,报应说不定哪天就降到了头上。


Mer86


司马懿发动政变诛杀曹氏七千余人,曹操当年老部下为何不管?我个人从两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

1.为何要管?司马懿发动的是高平陵政变,政变之时,已处于三国时代的末期,曹操已去世29年,追随曹操的众多能臣武将,已大多老死、病死或战死。

剩余的一些如郭淮、蒋济、王凌等,尤其是太尉蒋济,在司马懿和曹爽对峙之时,竟然还帮着司马懿去劝说曹爽放弃反抗,答应司马懿开出的条件,投降了。也怪曹爽执政期间,培植自己的势力,大肆排挤和打压其他老臣。而司马懿则相反,装病告假在家,暗地里培养自己的势力,与朝廷的官员搞好关系。不是不管,而是这些人不想管,除掉曹爽,自己的利益可以得到最大化。



2.管得了吗?此次政变看似是司马懿与曹爽的争权夺利。往深的说,其实是当时的士家大族与宗室之间的夺权斗争。换句话说,政变的首要敌人是阻止和妨碍他们获取政治权利的宗族,而曹操当年的老部下不见得都是宗族。即便有宗族,也被曹丕和曹睿打压了,曹氏宗族除了曹爽一脉得到重用,其他的宗族权利渺小的很,所以单凭这些老部下根本不足以对抗当时的司马懿。



3.综上,司马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防止曹氏宗亲的反扑,诛杀了很多曹氏宗亲,灭了曹爽三族。也是从政变之后,原先如日中天的曹魏宗族势力一落千丈,而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势力登上国家政治的舞台。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高平陵政变发生时曹操当年的老部下、曹魏的开国元戎们没有一个站出来的。难道他们都被司马懿收买了?其实,这还要从影视作品给人们制造的误区说起。在现而今的影视作品中,曹操和司马懿基本上都是以“中老年人”的面貌出现的,看起来几乎一边大,甚至曹操看着比司马懿还要年轻。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司马懿生于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曹操生于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如果数学不是食堂大师傅教的,相信都可以算得出,曹操比司马懿整整大了二十四岁!不要说是在那个普遍早婚早育的时代,就算在现在,他们也已经相当于两代人了。



高平陵政变发生于什么时候?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彼时的司马懿都已经七十周岁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高平陵政变发生之前,司马懿并没有公开表现出什么野心。即便在受到曹爽兄弟排挤之时,司马懿表面上也选择了逆来顺受。否则,恐怕他也很难有命活着发动高平陵政变了。一个魏明帝曹叡托孤的辅臣、一个没有表露出野心的“忠臣”,就算曹操的那些“小弟”们还活着,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在高平陵政变之前对司马懿下手。



那么,很多人肯定又要问了:“高平陵政变发生之时呢?他们又为什么不动手、不干预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的几位重要“小弟”吧。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许褚、张辽、张郃、典韦。曹仁死于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洪死于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夏侯惇死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夏侯婴死于汉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许褚死于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前、张辽死于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张郃死于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典韦死于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没有一个活到高平陵政变发生的!其他人大体也差不多,他们大多与曹操属于一辈人,最小者也不过比曹操小十几岁而已。就算其中有个把活到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恐怕也已经八九十岁高龄了!难道还指望这些已经入土或者早已老态龙钟、大半截入土的曹魏开国元戎们披挂上阵讨伐司马懿吗?



司马懿之所以有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得益于两个重要的客观条件:一、司马懿比曹操年轻,而且长寿。二、曹丕、曹叡父子皆英年早逝。曹操祖孙三代虽然都在重用司马懿,但对于司马懿的能量还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他们对司马懿基本都是且用且防,根本没有给司马懿做大的机会。即便是魏明帝曹叡,虽然迫不得已启用了司马懿统兵,但是对于司马懿手中的兵权还是控制得相当严格的,司马懿根本没有发动军事政变的实力和机会!如果司马懿和曹操年岁相当,他恐怕就更加没有机会了……正是因为司马懿比曹操年轻,使得他成功逃出了曹操的阴影。正是因为曹丕、曹叡英年早逝,才让司马懿熬到了傀儡小皇帝曹芳被架空、曹爽兄弟弄权之时,这才有了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机会和借口!否则,就算司马懿贸然动武,恐怕也只能落得个惨淡收场!



当然,曹魏的开国元戎凋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是因为老将纷纷谢世、新人又青黄不接,恐怕没魏明帝曹叡也不至于让司马懿统兵、给他发展军中班底的机会!没有了军中班底,司马懿一介文臣,纵有天大的野心,又能如何呢?只能说,一切都是天意!这就是曹魏的劫数、曹魏的宿命……


农民工歪说历史


曹操的老部下不是坐视不管,甚至是参与和帮助了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家族开始取代曹家掌,掌控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可当初司马懿举兵的时候,是打着太后的名义,为的是防止势力日益壮大的曹爽势力谋朝篡位。要知道,曹爽当时把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完全架空,逼迫的不得不装病在家休养。可以说即使没有司马懿,几年后的曹爽也可能造反。而一个有兵权宗室,要比一个年老的辅政大臣危险的多。所以曹操的老部下们不仅不阻止,相反还帮着司马懿取劝降曹爽。

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家族掌权已经成为事实

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家族可以说已经是造成了既定事实,大肆的清理宗亲势力和亲曹的士族。所牵连者5000多人,可以所司马家族的权利是建立在血腥之上的。曹魏的世家大族要么就倒向了司马家,要么就遭受了清剿。而后司马师废掉了皇帝曹芳,司马炎最终逼迫曹奂禅让,这和曹家当时逼迫汉献帝禅让何其相似?

掌握这个国家的,始终是当时的门阀世家

无论是魏代汉统,还司马代曹,都被一双大手无形中推动着。这双大手就是当时的世家门阀。曹家符合当时世家大族的心意,他们就支持曹家。等曹家也发展壮大,开始重用自己的子弟们,影响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就转头支持司马家族。而我们知道的是,晋朝的司马家族可能是权利最弱的皇族。一直到东晋,四大家族的地位和皇族的区别可能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已。


胖哥侃历史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仅用了 三千死士,几天时间便成功击败曹爽 ,夺取了曹魏最高政权。 因此,许多人就有疑问,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操当年那些老部下呢?难道就没有人出来管一下吗?有,而且还很多。那么为什么司马懿还会成功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搞清楚一个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时,曹家的皇室宗亲哪里去了?那些各地的藩王为什么没有动静呢?其实他们是想有作为, 但是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没有实力。而造成他们没有实力的罪魁祸首是曹丕。

曹丕初登大位就颁布一条诏令, 让各地藩王返回驻地,无事不得进入京师洛阳。而且对各藩王的管理相当严峻,每位藩王配备一名监国使者 ,使者负责监视藩王的举动。严格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任城王曹爽暴薨,曹丕诸兄弟齐聚洛阳为曹爽发丧。事毕后曹植因为和曹彪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想多说两句话,即使这样,监国使者也不让,催促曹植赶快走。

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

当时的曹氏诸藩王,名为藩王,其实连大臣都不如。他们的亲兵不能超过三百人,而且这三百人还都是老弱残兵,没有一点战斗力。所配备的吏从也都是一些无能之辈。这样的实力,朝中发生任何大事,基本上都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曹操直系宗亲没有力量,那么他那些大臣呢?我列了一个表,可以对比一下当时大臣们的情况。看上图,高平陵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那时曹操的五大重要谋士及五大良将都早已经死了。其中贾诩活到了公元 223年,武将张郃活的最长,活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公元 231年死去,死去原因是被司马懿故意陷害的。(司马懿强制张郃追击诸葛亮,诸葛亮设伏,射杀张郃)

曹操时期重要大臣不起作用,那么曹丕时期的呢?曹丕时期有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其中曹休死的最早,公元228年去世。曹真其次,公元231年去世。陈群最后,公元 237年去世,即使这样,离高平陵政变还有12年之久,因此他们也都无能为力。

曹操、曹丕时期重要大臣都不起作用,难道就没有人能管得了司马懿了吗?不是的,司马懿虽然活的时间长,但是还有跟他一样高寿的人,而且资历也很老,足以抗衡他。那么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就是横跨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朝的魏氏五大元老,分别是满宠、司马懿、高柔、王凌和蒋济。

首先说满宠,曹家对满宠有大恩。曹操早期任命他为许县县令,后满宠历任奋威将军、杨武将军,镇东将军,负责镇守江淮一代。满宠在任期间,多次阻挡了东吴的进攻。那么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在干什么呢?很可惜,曹芳当政后不久,满宠就去世了。如果满宠不去世,结果未可知。

再说高柔和蒋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高柔为司空,蒋济为太尉,而他们两个选择支持司马懿,那么既然司马懿是谋权篡国,他们为什么还要支持他呢?说来说去,都是曹爽的错。

曹叡死后,任命蒋济为领军将军,统领所有的禁军,位高权重。当曹爽成为托孤大臣后,他为了排挤蒋济,架空蒋济为太尉,废除领军将军一职。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共同把持了所有的禁军。这让蒋济气愤不已,所以蒋济支持司马懿。那么高柔为什么支持司马懿呢?

曹爽不仅仅抢了蒋济的权利,他连尚书台也不放过。当时宫中有两个地方权利最重,一个是禁兵,负责皇帝的安全。一个是尚书台,负责处理朝中的实务。曹爽霸占禁兵后,开始把手伸向尚书台。

他任命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其中何晏主管选举官吏,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都受到重用,对何晏有意见的人都被罢免。何晏还给曹爽出主意,将郭太后软禁至永宁宫。然后曹爽开始以权臣的姿态肆意妄为。

曹爽对于皇家府库的宝器珍玩可以任意支取,武库里的武器可以随意调用。曹爽又私纳了先帝曹叡的七八个才人,用于满足私欲。还大张旗鼓的 搞排场,吹拉弹唱的人达到三十多人。这一切都被高柔和蒋济看到眼里,他们意识到一个即将谋权篡国的佞臣出现了。

爽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而此时的皇帝曹芳,几乎成为了摆设。曹爽把司马懿踩在脚下后,没有人再能够撼动他的位置。为什么呢?

禁兵被曹家兄弟掌握,大臣们都换成了何晏喜欢的人,而曹爽只剩一步,那就是废了皇帝,自己上位。因此,出于保全皇室、去除奸臣的愿望,蒋济和高柔站在了司马懿这一边。那么王凌呢?

王凌说起来是受了曹操大恩的,王凌是王允(计杀董卓那个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杀后王凌逃跑,被曹操所救。曹操对王凌很好,王凌后来官至扬州刺史,取代了满宠的位置,镇守扬州及淮河一代。

王凌对曹爽是没有好感的,但是他对司马懿也没有好感。况且王凌属于地方长官,因此,他无法参与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取代曹爽后,王凌看到司马懿专权,欺负皇室,于是他举起了叛旗。

王凌联合自己的侄子令狐愚,企图扶植曹彪(曹操之子)为皇帝,后被司马懿及时察觉,然后司马懿快速率军达到淮南,亲手捉住了王凌。至此,所有与司马懿能够抗衡的元老都失去了效力,司马家族再也没有什么大的阻碍了。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操手底下的五大良将和五大谋士都早已经死去,就连曹丕留下的三位辅政大臣都也早已死去。由此可见,司马懿活得久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有蒋济、高柔、王凌等人还在世,但是蒋济和高柔出于对曹爽的憎恶而选择了支持司马懿,王凌在看透司马懿的嘴脸后举起叛旗,最后被司马懿所擒。实力有时候很重要,但有时候时间更重要,司马懿就是这样胜利的,你说呢?

多说一句,蒋济后来看到司马懿要霸权,于是质问司马懿为什么不兑现承诺,不杀曹爽。司马懿将责任推给了廷尉,曹爽被公开审理,最后被诛杀。蒋济看透司马懿真正嘴脸后很失望,最后郁郁而终。而高柔则聪明的多,他活了九十岁,善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