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老冒574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們認識于謙此人,大多是由於這首高風亮節的《石灰吟》。其實于謙除了是位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位有大功於社稷的忠臣、能臣,挽大廈於將傾,為大明續國祚兩百年。如此功臣、能臣,明英宗又為何要殺他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二。

對明朝歷史有興趣或有了解的,應該都聽過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瓦刺大舉進犯,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率二十萬大軍親征,最終傷亡過半,精銳幾乎耗盡,明英宗朱祁鎮也屈辱被俘。就在這社稷危亡之際,于謙挺身而出,以其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能力指揮了京師保衛戰,成功打退了瓦刺大軍。怎奈何在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復辟,于謙最終被判處死刑,《明史》中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他之一死,天下冤之。

首先,一山不容二虎,一國更不可有二君。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于謙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擁立郕王朱祁鈺登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若是後來明英宗朱祁鎮沒回來倒也罷了,偏偏他回來了。所以哪怕于謙是一心為公,卻也依舊被捲入了一場權力鬥爭之中。原先的皇帝回了國,可朝堂上已有了新的皇帝,如此尷尬的局面,新舊兩位皇帝內心都有忌憚,並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

除了他們兩人外,四周還有無數想要投機的大臣。

後來明代宗病重,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復辟,可他們此次發動的奪門之變有些“名不正言不順”,正如徐有貞所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所以他們要誣陷於謙意欲策劃擁立襄王之子,再加之於謙十分受明代宗朱祁鈺器重,所以這便是明英宗決心要殺于謙的主要原因了。

其次,于謙為人過於剛直,自身高潔,所以常常遭人記恨。于謙本身性情高潔自愛,又一心為國為民、個性剛直、樸素簡約。他在京師保衛戰中又表現出極強的才能。將其比作一面鏡子的話,君子看到這面鏡子,或許只會自慚形穢,再自省己身。若是小人看見這面鏡子,便只能照見自己的醜惡嘴臉,心生嫉妒,便想著要毀了他。所以徐有貞、石亨一流為了自身的利益,也為了心中那份嫉妒恨意,自然是極力想要致於謙於死地,大肆捏造于謙的罪證,在明英宗面前進獻讒言。

最後,恐怕就是明英宗朱祁鎮內心深處對於謙也頗有怨言了。于謙在他被俘後,便擁立他的弟弟朱祁鈺為帝。雖然是無奈之舉,可他難免會有所芥蒂。在朱祁鎮被俘期間,他曾多次成為議和的籌碼,可卻被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為名所拒絕。並且,雙方交戰之時,作為指揮官的于謙,明知明英宗朱祁鎮在對方大軍中,卻依舊毫無顧忌的使用大炮作戰。對此,明英宗恐怕也是耿耿於懷。

可以說,于謙的死有多方面的原因,最為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權力鬥爭。他之一死,天下冤之,甚至明英宗後來也後悔了。不管如何說,于謙高風亮節,且德才兼備,他身上的品質值得後世之人敬仰與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