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老冒574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认识于谦此人,大多是由于这首高风亮节的《石灰吟》。其实于谦除了是位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位有大功于社稷的忠臣、能臣,挽大厦于将倾,为大明续国祚两百年。如此功臣、能臣,明英宗又为何要杀他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二。

对明朝历史有兴趣或有了解的,应该都听过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大举进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二十万大军亲征,最终伤亡过半,精锐几乎耗尽,明英宗朱祁镇也屈辱被俘。就在这社稷危亡之际,于谦挺身而出,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能力指挥了京师保卫战,成功打退了瓦刺大军。怎奈何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于谦最终被判处死刑,《明史》中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之一死,天下冤之。

首先,一山不容二虎,一国更不可有二君。在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于谦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代宗。若是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没回来倒也罢了,偏偏他回来了。所以哪怕于谦是一心为公,却也依旧被卷入了一场权力斗争之中。原先的皇帝回了国,可朝堂上已有了新的皇帝,如此尴尬的局面,新旧两位皇帝内心都有忌惮,并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

除了他们两人外,四周还有无数想要投机的大臣。

后来明代宗病重,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可他们此次发动的夺门之变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正如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所以他们要诬陷于谦意欲策划拥立襄王之子,再加之于谦十分受明代宗朱祁钰器重,所以这便是明英宗决心要杀于谦的主要原因了。

其次,于谦为人过于刚直,自身高洁,所以常常遭人记恨。于谦本身性情高洁自爱,又一心为国为民、个性刚直、朴素简约。他在京师保卫战中又表现出极强的才能。将其比作一面镜子的话,君子看到这面镜子,或许只会自惭形秽,再自省己身。若是小人看见这面镜子,便只能照见自己的丑恶嘴脸,心生嫉妒,便想着要毁了他。所以徐有贞、石亨一流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心中那份嫉妒恨意,自然是极力想要致于谦于死地,大肆捏造于谦的罪证,在明英宗面前进献谗言。

最后,恐怕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内心深处对于谦也颇有怨言了。于谦在他被俘后,便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帝。虽然是无奈之举,可他难免会有所芥蒂。在朱祁镇被俘期间,他曾多次成为议和的筹码,可却被于谦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名所拒绝。并且,双方交战之时,作为指挥官的于谦,明知明英宗朱祁镇在对方大军中,却依旧毫无顾忌的使用大炮作战。对此,明英宗恐怕也是耿耿于怀。

可以说,于谦的死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为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权力斗争。他之一死,天下冤之,甚至明英宗后来也后悔了。不管如何说,于谦高风亮节,且德才兼备,他身上的品质值得后世之人敬仰与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