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舒適圈都是在自欺欺人,只有不斷逃離才能得到舒適

羅振宇這個胖子,無論你喜不喜歡他,他都是那個能站在跨年舞臺上,自己一個人講完4個小時演講的人。


羅振宇,舒適圈都是在自欺欺人,只有不斷逃離才能得到舒適


羅振宇一路從“邏輯思維”走到“得到APP”,他一直都在和自己死磕,從未讓自己過得舒服過。他一直都在逃離,逃離當下那個讓他曾經想盡心思進入的舒適圈。


他曾經在許知遠的採訪節目《十三邀》中說過,“人在舒適圈中是呆不了的。”,之前我對這句話還不理解,直到這一次武漢疫情,所有人被迫在家裡休長假,過上了夢寐以求的舒適生活,不用上班,工資照發,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二十幾天之後,你還認為這是一種極端舒適的生活嗎?任何事情習慣了,都不再是一種舒適,舒適久了人就會各項功能退化,最終喪失所有對生活的主動權。


所以羅振宇說:“只有逃離才能有機會讓自己獲得最大的舒適。”他第一次逃離的,是自己的家鄉。羅振宇的家鄉是安徽蕪湖,一個三線城市,它相對於大城市來說必然是封閉,落後且狹小。


在這樣的一個城市裡,所有人的命運幾乎都是一樣的,上學,畢業,通過家裡人的關係,找一份相對體面的工作,結婚,生子,平淡一生。


但是羅振宇的父母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這樣過一輩子,羅振宇說:“我的父母雖然讀書不多,階層不高,但是卻是有大智慧的人。”他第一次想要逃離的動力就是來自於他的母親,那個無論如何都必須讓自己的兒子走出家鄉的女人,曾經對羅振宇說出這樣的狠話:“只要你能走出蕪湖到大城市去讀書,我們母子這輩子不相見都可以。”


無論是在那個年代還是在今天,高考都是唯一走出家鄉的途徑,也是唯一改變自己階級的途徑。為了逃離自己的家鄉,為了滿足母親的期望,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了不讓自己這輩子被階級固化在自己所生長的這個三線城市裡,羅振宇開始拼命的學習。終於走出了家鄉,去了武漢上大學。


羅振宇,舒適圈都是在自欺欺人,只有不斷逃離才能得到舒適


這只是羅振宇逃離的開始,如果沒有這一步,將不會有日後的羅振宇。大學畢業之後,羅振宇並沒有太強烈的人生目標。他和大多數的新畢業生一樣迷茫,於是他參加了考研,這是他的第二次逃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這個社會,而考研給了他一個很好的緩衝區。在大多數畢業生還沒有準備好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考研會給他們一個冠冕堂皇的緩衝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用一個成人的眼光去觀察這個社會,或者給自己積攢足夠的資本去面對社會。這一次他的目標是更大的城市---北京。


在中國傳媒大學求學期間,羅振宇有幸進入了央視打工。畢業之後,他留在了央視,成為了《對話》欄目的製片人,也就是因為做製作這個節目,羅振宇學到了很多關於媒體方面的策劃技能。可以說在央視的十年是羅振宇打開眼界,提高競爭力,增長人脈的最重要的十年。但是在10年之後,他選擇了再一次逃離。這一次他開始給自己打工,《邏輯思維》誕生了。


羅振宇,舒適圈都是在自欺欺人,只有不斷逃離才能得到舒適


從央視逃離,是因為羅振宇開始有了危機感。雖然央視是當時所有媒體人嚮往的最高殿堂,但是當羅振宇看到《實話實說》節目因為崔永元的離開而沒落,《百家講壇》因為有了于丹、易中天等這類大師而大放異彩,他就漸漸感覺到,未來媒體發展的方向,已經漸漸脫離了組織的影響力,而轉向了個人。

互聯網的發展,科技的發展,這一切都降低了媒體制作的成本,給了個人更多的機會去展現自己。為了順應潮流,在不惑之年做個弄潮兒,羅振宇再一次選擇了逃離。


羅振宇,舒適圈都是在自欺欺人,只有不斷逃離才能得到舒適


暫且不說羅振宇現在是否可以被稱之為成功,至少他一直奔跑在路上,一座山翻到另外一座山,死磕自己和時間賽跑,和時間做朋友。舒適圈是每個人追求的最終目標,只大家不要有一個誤解,那就是舒適圈只能有一個,羅振宇用他的行為告訴我們,

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階層會有不同的舒適圈,如果你自以為得到而止步,那麼你就不會看到下一個舒適圈,甚至會被甩出現在的舒適圈。


那麼如何讓自己時刻保持著一種要逃離的心態呢?

首先,如果你特別滿足與現在的生活,你就要小心了,因為你眼下的舒適圈正在開始蠶食你。古語有云:“花無百日紅,人無百日好。”世間萬物多變,唯有“變化”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並不適用於中國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了,前一陣有一句雞湯說得特別好。“這個時代想要拋棄你的時候,連招呼都不會跟你打。”

保持跟身邊的人的共同進步,保持自己跟這個社會的同頻共振,才是讓自己能夠在動態變化下相對穩定的保持住自己舒適圈的方法。


其次,要學會思考。生活還是活著,這是一個問題。生活一定是被設計出來的,是有計劃的,是學習來的。而這些都離不開思考。思考就是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本質找到規律,通過規律找到解決方法。世界紛繁繚繞,如果你不具備一雙慧眼,你怎麼能夠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要開始行動。伏爾泰說:”人生來是為行動的,就像總火總向騰,石頭總向下落,對於人來說,如果沒有行動,就等於這個人不存在。“ 一切沒有付諸行動的想法都是耍流氓,有行動才能帶來實質的改變,無論這個改變是好還是壞,是大還是小。陶行知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有行動才是認知的開始,有了認知才能有改變,有改變才能見到成果。


所以如果你還在自己的舒適圈裡,麻煩你醒一醒,往前走兩步,一定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和天空。


羅振宇,舒適圈都是在自欺欺人,只有不斷逃離才能得到舒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