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换亲是无奈还是恶习?

星空迷上了山野


在80年代前,农村换亲都是处与无奈,并不是恶习。原因是什么,一个字:穷"。庄户人家为了传宗接代,怕断了香火,就是我把我的女儿给你家,你的女儿给我家,互换做儿媳妇。一般来看,没有几家换亲能过好的,原因|,一,因为家庭经济基础差,二,年龄上有差距,三,女儿嫁过去,没有一个甘心情愿的。四,在众人眼中还感觉羞耻。所以说,农村换亲的都是迫与无奈。


永强防水


我们村,有五对夫妻是换亲,离我最近的是我的发小,他小时候活泼机灵,不论上山挖药材还是剜野菜,数他利索,剜的又多又干净,不像我,草屑、泥土一把抓。

不知为何,到了婚配年纪,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一耽搁就到了三十岁。在农村,三十岁的男人不结婚,是很严重的问题。正赶上他父亲气管炎严重,随时都有换不过气的可能。这时候他的小妹初中毕业,答应换亲。如今,两家人都幸福美满,他的儿子读六年级,今年媳妇又生下一千金。

当然,当初选择换亲,绝对是迫于无奈。不然他父亲怎么会把不满十八岁的女儿换给奔四的男人为妻呢。

还有一个例证,是我表哥,我大姑家的儿子,表姐为他前后换过两个女人,结果都没走到最后。如今表哥已过五十,和失明的姑姑相依为命;表姐为了给表哥换女人,落下精神失常,到现在说话颠三倒四,还被婆家赶出家,独自在外打工。如果不是为了成全姑姑一家人,表姐何苦落得如此下常,她当初可是村里的第二个女高中生!从前到后,有多少无奈,又有谁能体会?


苏台文苑


农村换亲是无奈还是恶习?

我老公的爷爷给人做的媒人,什么样的姻缘呢?说出来大家也可能和我第一次听到时觉得惊讶和无奈吧!

邻居四奶奶有个驼背的儿子(可能脊柱炎,驼的厉害),到了说媳妇的年龄没有哪姑娘愿意嫁他,眼看着要打光棍了。

爷爷认识不远处邻村的一家人,那家儿子在车祸中失去了一条腿(大腿也没了),平时拄着拐杖可以走。

这两家也是同命相连都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在哪个年代(80年代)家中姐妹多。爷爷就给这两家说和着挑年龄相仿的姐妹换亲。

两家父母一拍即合,又省钱又解决了心里的一块大病。

可怜了两边入选的姐妹眼睛都哭肿了,想想年老的父母,残疾的兄长,自己做不了主的一生就这样了,眼里都是泪阿!

现在各家的孩子都已长大,邻村那家俩孩子,两口子种地养家畜,闲空自己做糖葫芦卖,日子就那样过吧!

这个驼背的已经死去10年了,留下一个智障儿子今年也有20多岁了,这女的也没再找,一直在外地干活但经常回家来照顾孩子和家人。

前几年有人劝她再找个生个孩子老了有个亲人照顾,她就说:“自己这一辈子叫她哥哥毁了,就这样了!”

我们也说起过我爷爷做的这媒,到底是好不好呢?对男方和父母而言是好事也是无奈的,对姐妹则折翼她们向往的爱情和婚姻。

对农村换亲最多的还是无奈,其次应该是陋习。

今天在农村换亲已经不可能了,年轻人都有自己主见不会刻意的委屈求全换去全家的满意。


沂蒙三宝


小赵爱学习回答: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农村现在还有没有这种现象,目前在我们河南驻马店农村这种现象很少了,但是在1985年以前,这种现象很普遍。我记得我小时侯随老爸转业到遂平县沈寨公社,当时老爸任武装部长,我家在公社院内住。当时我就看到不少因为转亲和换亲引起的家庭纠纷。过去两家叫换亲,三家叫转亲。只要一家出问题,其余全家乱,那真叫热闹。当时解决婚姻问题的职务叫秘书。当时,沈寨的秘书姓尚,有时尚秘书忙的饭都顾不得吃。目前,我们现在基本上没这种现象了。


小赵爱学习


换亲是父母为了子女着想的无奈之举。不过这都是从前的事了,现在极少听说有换亲的。

换亲的原因很复杂,贫穷,残疾,家庭成分(以前划定的黑五类)等等因素是导致了这些人家一部份子女很难正常结婚的原因,但是也有以死相逼,争取婚姻自主的。

我们村的一对青年男女就以跳井自杀的方式以命反抗换亲。他们被救以后,双方父母同意了这桩天成的婚配。可见是天无绝人之路啊。



乡野村夫369


换亲是传统社会中一种非典型的婚嫁习俗。其中肯定有无奈的成分,但说不上恶习。我倒是觉得,换亲比买卖婚姻要文明的多。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换亲肯定会有对个人意志的侵害,也可能侵害当事人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换亲这种形式没有体现出更多的所谓恶。

空口讲道理没有什么意义。给大家讲一个普通的换亲故事。

主人公是我一个村的,今年已经快八十了。他家里兄弟姐妹五个,四男一女。他是老大,大约是因为出生在解放前,营养不成,在兄弟中,他的个子相对低一点。我们都知道,婚姻市场上,身高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身高不占优势,媳妇就不太好找。以前大约二十上下,就要以找媳妇了。在正当年的时候如果没有找到,超过二十三四,就越来越不好找了。

我们这位主人公就是因为个子矮点,把事耽误了。他没找到,后边的老二老三也慢慢长到结婚年龄了。老二先找到合适的,家里就张罗着先给老二结了婚。老三后来出去当兵,那个年代当兵的也不用愁找媳妇。于是,老大就成了父母的心病。这时,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于是,父母就考虑用女儿为大儿子换亲。

经过多方打听,不远处的一个村子有一家愿意换的。这家也是儿子年龄大了。当时三十岁不结婚,就已经很大了。也同意换。于是,事情就成了。

对方家的男子为什么没找到,说白了也没有什么致命的缺陷。个子也是不太高,但差不多一米六上下。他找不到,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当民办教师。当时的民办教师是挣工分的。好处是比农民们出的劳力少多了,轻松。坏处是,家里的苦活累活儿媳妇就要担起来了。而且,收入不高。只是村里的平均数。所以,人高马大,力气多的汉子,一般不会去当民办老师,因为不划算,挣的小。身矮力单的,去当老师就划算了。因为当农民跟着集体干农活的话,他们连平均数都吃不上。所以,当时许多这种人当民办老师的。

这个换亲故事的四个人中,主人公的妹妹无论是人才还是身高都是最好的。为了哥哥的幸福,她也就干了。

现在,这换亲的两家人都过得很好。嫁给民办老师的妹妹过门之后,肯定是比较辛苦的。老公教学,家里农活,要她一个人操持。不过,农村的日子不都这么过的吗?民办教师,开始的时候,是很艰苦的。工资低,收入小。但他还是坚持着。到九十年代以后,农村的大多数民办教师,都按国家政策转为正式老师了。现在,这位老师早已退休了。他的退休工资和待遇,足以让村里的农民们羡慕。

再说我们的主人公。因为快三十岁了,才找到个媳妇,还是妹妹给换的。自然也就比较珍惜。所以,两口子的感情一直比较好。

主人公家现在就住在我妈家的楼上,与我妈关系很好。有空的时候,就会下楼来找我妈聊天。说起家里的丈夫儿子时,满满的幸福感。而我妈与父亲是自由恋爱的。从结婚开始,两个人就打架,一直打到我父亲生病躲在床上动不了。

主人公比我父亲大一辈,是我本家的一个爷爷。这些年,我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母亲常说,“我正和你××奶奶在聊天呢”。说的就是主人公的媳妇。

从我母亲和本文主人公媳妇的身上,你能得出换亲是恶俗吗?这样的话,怎么解释恶俗反而结出一个好果子。而被现代人所歌颂的自由恋爱,却结成了怨偶呢?

婚俗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可能有陋的因素,但是,一个事物的出现,必有其原因。换亲在本质上还是包办婚姻的一种形式。你说它好也罢,赖也罢,但有一点,谁也否认不了。天下的父母,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自由主义者会说,为了我好,就可以干涉我的自由吗?父母可以不干涉。于是,大量的剩男剩男剩女出现了。

谁对谁错,没有答案。但我们回看历史或是文化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象社会学家说的那样,带有一点温情。


七月流火140400643


在文革时,换亲是地富反坏右,走资派子女讨不到媳妇,父母不得不将其女儿与人家成亲给自己的儿子换个媳妇。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阶级斗争不能再搞了!


刘480909厚德载物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中出现的换亲现象,并非恶习,不管怎么说这种婚姻方式成就了两个家庭的诞生,解决了大男的婚姻难题。

为什么会出现换亲现象呢?我来阐述一下,由于国家制度相对严格又不灵活,加上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儿女越多越兴旺的陈旧观念,且农村家庭中人多物少,吃的住的穿都很困难,男孩子到了适婚年龄时,就有部分困难家庭的男孩子,找不着对象,于是,媒婆们就想尽一切办法来成就大男大女的姻缘,换亲就由然而生了。

换亲,实际上是不自愿的,从男方角度想,拿亲妹妹(姐)给自己换媳妇是非常难受的,从女方讲就是牺牲自己的爱情和自由,这也是很痛苦的,为了家,为了亲兄弟不得不为之,她们是时代的牺牲品,她们是伟大的!

换亲这种现象止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既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还解放了农村女性的自由,这一切源于党的好政策。


江山如画666


农村换亲绝不是什么恶习,只能是无奈之举,也就是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在农村,换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成分高,在改革开放前,所有人都有阶级出身,每个人都被打上了成分的烙印,比如,贫农,贫下中农,富农,地主四个成分。那个年代贫农,贫下中农最吃香,比如找工作,当兵,找对象都比较容易。富农,地主成分就不行了,当兵肯定不要,找工作难,找对象更难,谁家的闺女也不愿意嫁给地主成分的儿子,换亲也就应运而生,就是地主成分的儿子,娶一个地主成分的闺女,再将自己的妹妹或者姐姐嫁给他媳妇的哥哥或者弟弟,这就是成分换亲。第二种是家庭贫穷,男孩子已经过了结婚年龄,找对象实在困难,家长没有办法就给孩子换亲实属无奈之举。经过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取消了成分论,老百姓的身份不再有贫农,地主之分,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生活也是越来越富裕,过去的换亲现象在农村已经没有了。


快乐人生看世界1


农村换亲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发生在我们父辈身上的事了。是无奈还是恶习?那就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了,站在不同的角度,农村换亲既属无奈,也是恶习。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恶习。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

无奈:如果是站在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纯属无奈之举。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农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都是因为家里穷。很多家庭吃饭都成了问题,哪还有什么心思娶媳妇啊!对于这些穷苦家庭来说,眼看自家儿子到了结婚年龄,却因为穷,娶不上媳妇,只好拿女儿去换儿媳。试想一下,哪怕家里稍微有点条件的话,也不会有人愿意拿自己的女儿去换儿媳。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真的就是无奈。

恶习:如果站在当时那个年代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一种恶习。为什么?因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太过于封建吧,重男轻女的思想颇为严重。说句不好听的,根本也没把女孩子当回事。只要自己儿子能娶上媳妇,还管那么多干嘛,只要别人同意,直接把女儿嫁过去就是了。反正早晚都得嫁人,还不如让她最后再为家里出一份力,用自己给哥哥(弟弟)换个媳妇。话说回来,也真服那个年代的女孩,是真够“听话”,一点自我都没有。

好了,这无奈有了,恶习也有了。而我为什么认为更多的是恶习呢?

都认为农村换亲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穷,满足不了给儿子娶媳妇的条件,这才无奈去拿女儿换亲。那好!如今的农村娶不上媳妇的少吗?因为什么?也还不是因为穷,满足不了人家女孩的要求,所以才结不了婚。那为什么现在没有换亲现象呢?因为此年代非彼年代了,人们的思想也开放了,重要的是女孩本身也有话语权了。在人人讲究婚姻自由,我的婚姻我做主的年代,换亲现象荡然无存。

农村换亲不管是无奈也好,还是恶习也罢,我想这都过去了。“辞旧迎新”,以前是换亲,那现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