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德州水上泉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在字面上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却很难。试问真正做到的有几人?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从不考虑别人是不是需要。

做人最重要的是,宽容,包容,大度。

有一段时间,因为婚姻的事,总是心情不好,在老妈面前,总是吵吵嚷嚷,现在想起来,觉得很难过,自己的不开心,为什么要和家人发火。

慢慢的,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将心比心,忽然觉得,老妈对我太包容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我们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不开心的时候,情绪激动,就会大吼大叫。会给亲情和友情带来不愉快。

做人要慢慢学会包容,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不快乐,不喜欢的事,强加给别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停下来,调整好自己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面貌迎接生活挑战。

切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萧默165


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很字面的意思!更深一层的意思的话就是理解别人!

对于不同的思想年龄阅历等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我来讲一下我的看法和体验,和对于这句话的运用!

这句话是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听说过了,我个人也很喜欢,至于现在也都还在用着。我有一个弟弟,记得小的时候,我俩做什么么事都要分着做,对于做事我想谁也不想都包揽在自己身上,所多对一个人对一份力!我是这么认为的,就当我自私吧!

小时候帮着家里做事,往往事还挺多,所以我在对待事和我弟弟之间就用上了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般如果不是一件事分着做,我会说服自己,你这两件做哪一件都愿意,然后我在给我弟弟挑选的机会,你选一个,你不要的那个我来做!这就是我小时候对于这句话的运用!

而长大了,想法也多了!分工也不同,往往很多事不是你说给他选择的机会,那叫没得选,而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理解他人的人和事!以最大最优的方法来进行,将抗拒降至最低甚至让他理解你,你是为他好!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做给他看,不是我不愿,而是立场不同!我也能做得到!

最终还是得看每一个人是怎么一个情况吧!这就是我的看法和做法!谢谢!有更高明的请指教,小弟虚心学习!还望不要吝啬!





众善力合yu人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提醒我们要对己对人用一个刻度尺来衡量,能够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难处。要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多烦恼都能烟消云散。和家人朋友的相处中尤其要时刻提醒自己做到这一点,下面我讲两件小事。

我们家就属我和我爸最爱攒东西了,我特别爱攒电影票、火车票、随手记的小纸片等等,我爸爱好帮人修电器,常攒些我不知道叫什么零件,大大小小各种样子。家里储物的地方不大,我每次整理我那堆东西时都对爸爸放的这堆东西特别看不顺眼,觉得很碍地方,经常嘴里嚷嚷那些零件几百年都不见得能用上,哪有那么多人需要他帮忙修电器啊,这就是一堆无用的东西嘛,放着好占地方呀。我爸脾气好,不跟我计较,只说让我先别动,他还用得着。后来我妈打扫的时候,随口说了句:“你俩这爱好怎么这么一致,都爱攒些没用的东西。”我才意识到我和我爸根本干的就是一样的事,我那么宝贝自己那堆东西,谁要让我把它们扔了,我立刻就能炸毛,我凭什么让我爸把它宝贝的东西扔掉。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是该改改了。

杨姑娘是我出门旅游的固定搭档,我俩至今一起去玩了好多地方,每次我提议我们一起去哪哪玩好不好,她只要有空都愉快答应。别人都夸赞说我俩这是难得的旅游组合,旅行时间那么久还没矛盾真不容易。细想想,我们旅行中分歧是有的。但多年朋友了,太熟悉,了解对方的爱好和习惯,尤其是出门在外能够多征询对方意见,考虑对方的感受,旅行安排也是商量着来。去年冬天我俩一起去重庆玩,在那的最后一天晚上她特别想去乘邮轮看嘉陵江的夜景,可我在网上查到国泰艺术中心有话剧《守岁》上演,虽然没在网上买到票,但想着也许到了那能从黄牛手上买到。我当时说,不然大家分头行动吧,各忙各的,晚上酒店会合好了。她当即就说不行,人生地不熟的,谁也不放心谁,她不去看夜景了,和我一起去国泰。我挺惭愧的,但心里很在意那场话剧,就只好由她牺牲一下安排。还好,票有卖的,没白费功夫,看上了我心心念念的演出。我开心的同时想到她该多失望啊,我有多想看这场话剧,她就有多想看夜景。她能想到话剧对我的重要,我为什么不能要让她带着遗憾返程呢?回去的路上,我考虑再三后说,不如在重庆多留一天吧,乘游轮看过夜景再回,不然太遗憾。我话一出口,她眼里立刻有了光,双手赞成。因为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重庆之行我俩都没留下遗憾。但其实,我做得太不够了,杨姑娘比我更懂得体谅朋友。


张晴柔


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让别人去做,因为你这样做会特别的讨人厌。

其实我在工作当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领导安排你做某一件事情,会慷慨陈词的说一大堆,然后又振振有词的说这件事情多么多么的简单,当我在实施的时候,碰到问题,正在解决因而耽误时间的时候,领导会特别的生气的骂你,然后又说,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然后自己不去做,之后当我愤而辞职的时候,过了几个月跟前公司的同事在聊天的时候才知道,我之前离职的时候领导交代我的事情,我在工作交接的时候虽然交接给了领导,但是领导安排给后面的同事他们都不接,因为总有环节不会,之后领导便自己组建团队做,最好笑的就是,那个事情已经直到现在都没有完成,而当时只给了我几天的时间,就要求我一个人做完,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经历,我才决定,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稿清楚,至少自己一个人,在缓慢的情况下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当这样的情况下的时候,我才会主动带团队去做,这时候,我才能指导团队的每一个人,当团队遇上困难的时候,我才会去知道,我应该怎么样去解决问题。

以上的情况就是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与做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胖子爸爸


您好,漫步云书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该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应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过程应该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为人做事,必须如为自己做事一样,方可算是尽己为人。“推己及人”是一个“我与己”、“人与我”的关系协调过程,是一个情感互动的心理过程,它所体现的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爱,即所谓“泛爱众而亲仁”,让人要博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精神

从伦理精神层次上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一体现了“宽容”精神,其二体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互相尊重精神,其三体现了一种“人格平等”精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践困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其伦理层面的高尚,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它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主要原因是:一是方法的单向性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二是目的无限定性与行为结果的“恶化”。这两个现实原因导致了孔子这个思想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困境,提出两点建设性意见

一是与他人交往时,应学会尊重他人,倾听、理解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二是宽以待人同时又有所限度。

总之,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古代简单的社会形态提出的朴实思想,当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和教育意义,直到现在,我们在学校教育和军队中都在以此作为崇高的思想在教化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思想有现实社会中的局限性,真正能持之以恒做到的人很少。

这是漫步云书对您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可以,也希望您能关注我。


漫步云书


这句话从字面很好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我们不喜欢别人在言语上指责、非议我们,所以我们也不要指责、非议别人;在行为上我们不喜欢别人冒犯、控制我们,那我们也不要去冒犯、控制别人;甚至于起心动念,我们不希望别人有害我们的心,那么我们也不要有害人的心,更不能有害人的言行。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能宽容,能包容,说话、行事前,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人类活动从大的方面粗分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心理,但是从细的方面分就太多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己所不欲,而施于人”,为了避免自己犯这样的错误,而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烦恼,我目前是这样做的:

①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其实东家长,李家短的这种闲话是最没营养最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也是最容易犯的,比如说同事在一起,说说那个同事的新衣服怎么样,另一个同事做的新发型怎么样,对谁谁又有什么看法…对于这样毫无意义品头论足的言论,或置之不理或一笑而过,如果被问到此类的问题,会转移话题,不会继续下去。

②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我习惯了看人家的坏毛病,此习气非常严重,导致非常爱挑理,看不惯的就批评指责,其实是自己太执着了。现在我对于看不惯的,首先是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问题,有就赶紧改。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做,这样自己的心里就没有怨恨了。

③反省,对照经典改过。

以上写出了两点,不是说只有这两点,而是这两点是最容易犯的,还有很多不容易察觉的,会经常翻看《弟子规》对照,反省改过,让自己少犯错误,争取不犯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坦荡,别人也舒服。

以上是我自己的做法,分享给大家,做的不好,仅供大家参考。

“己所不欲,施于人”,为什么很多人会这样做?其实里面还有很深刻的因果道理,我们常讲【天道好轮回】,就是你撒出去什么,终究会收回来什么。欺人者必被欺,骗人者必被骗,害人者最终害的是自己,我们怎能不怀有敬畏之心!

比如新闻上经常曝光的欺人、骗人、害人的事情,或是没有被曝光的,都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敬畏之心,才敢胡作非为,但不管时隔多少年,终究还是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巨细、善恶,施于人的,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


人生坦荡荡


我是爱分享文化的【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我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是别人不喜欢的我不一定不喜欢,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虽然读起来有点绕,但是我的信条是这样的。别人“施”给我的,我不一定不喜欢,但我认为我有权拒绝。我所“欲”的会通过双手得到,而不是投机取巧。并且,此话前面还有三个字,在有前提的情况下,我认为有些东西,是可以“施”于别人的。

勿施于人不代表不能把不喜欢的东西给别人,而是有前提的。

1、接触儒家思想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一起再来回味一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有一天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代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不想要的东西都不能“施”于他人。

举个例子:

过年期间,由于家里无聊,父母喜欢唱歌,所以买了2个话筒,但是现在恢复正常生活了,父母又没时间了,唱多了不喜欢唱歌了,所以话筒就没用了,但是由于种种聊天,就把这个话筒给了邻居,邻居非常高兴。并且每天在家嗨歌。

我认为这也算是己所不欲的一种,在自己不喜欢的内容或物品上,给别人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下对方的态度,并且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的施是健康的,是提倡的。而不是一味的被文字禁锢,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代表“己所欲,施于人”

既然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这样理解为“己所欲,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能给别人,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强加于别人吗?当然不是的!

举个例子:

例如榴莲这个水果之王,喜欢吃的人,会强加推给别人吃吗?相信会的,并且对方不吃还会一直在说榴莲好吃,但是对方即便是吃了,可能一时半会也会接受不了。

这就验证了己所欲,施于人不一定是好事情。

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中,还是工作中,对于是否施于人,一定要有技巧。

1、分享是件好事,但分享给别人的东西,经过一起严肃的拒绝后,决不能在给与。

2、尝试性的分享给他人,并不是肯定的态度,这样避免尴尬。

3、自己不想要,对方想要,可以选择交换的方式。

【结语】

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十二十页


我来回答:

论语共计20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第12篇第2章,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务,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大家要明白孔夫子对“仁”道的坚定追求可谓是金刚不可夺其志。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施行“仁”道而努力,就像他说的“吾道一以贯之”,为了一生的根本目标而不懈追求,待人接物更是尊礼而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在于以礼待人。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要贡高我慢、妄自尊大,一定要谦卑恭敬不嘚瑟,一辈子不要看你不起人,一辈子都要保持感恩之心。只有时刻保持谦卑恭敬,才能结下更多善缘,福报也就随之而来。



豆豆妈mmm


要正确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需要两步:

第一步,理解其三个含义。

一,自己不想要或者不喜欢的不要送给别人。

二,自己做不到的不能要求别人做到。

三,自己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不能要求别人去做。

第二步,要知道违反它的表现和后果。

一,以邻为壑。比如自己国家发生经济危机,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而是发动侵略别国的战争来转嫁危机,后果是给别的国家造成灾难,自己国家也会付出惨重代价。

二,以爱的名义,强求别人。比如按照自己的标准给孩子找对象,名义上为孩子好,后果很可能让孩子不愉快。

三,以道德名义,要求别人。对自己自由主义,对别人马克思主义。轮到自己都可原谅,对别人却无限上纲。

我一直是自己不愿做的从不要求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从不送给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也从不要求别人做到。





共鸣共勉共赏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出自论语里,孔子的一句经典之谈。

表达了人际关系中换位思考的基本法则,指的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部分,不要让他人来承受。

换言之,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先怎样待他人。

人性有很多共通的部分,比如都是不愿意被掌控,被猜疑,被攻击的,都是渴望被理解,尊重,认可的。

当我们被批评,指责,甚至是言辞攻击的时候,心里自然不舒服,那么,遇到他人不小心得罪了自己,或者做错了事,我们就当记得,不以批评怪罪的态度,对他人言辞激烈的控诉,而是以温和友好的方式,好好的与对方沟通,这样方能给每个人的内心都带来安适,同时也能解决问题。

我们希望得到尊重,便先行尊重他人。我们希望友好,可以先对他人展示出自己的和颜悦色。我们想要被理解,被倾听,就要愿意放下自己,去理解他人,倾听他人。

会发现,当你给出别人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给出美好,往往就会收获美好,如果给出的是消极负面的东西,得到的回应也常常不够积极正面。

如何去做呢?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去掌控他人,或要求他人怎样去为人处事,却可以决定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

做一个积极的播撒阳光的人,即或没有收获到同样的阳光回馈,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施比受更为有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